【东汉最强大脑,东方的达芬奇#历史#小知识#张衡】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一所罕见,万世令人敬仰,真是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同时代的学者兼他的好友崔瑗曾说他“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就是说他的科学技术穷尽了天地间的规律,造出的东西能和自然造化媲美。那这位东方达芬奇、堪称东汉最强大脑的科学家张衡到底有多牛呢?
公元78年,张衡在南阳郡西鄂县出生了,他家是当地有头有脸的家族,祖父张堪从小就天资聪颖,被人称为圣童,后来又成为了受人敬仰的地方官,但是后来家族没落了。
张衡虽然没有继承祖父的遗产,但成功继承了祖父的基因,不仅从小就聪明,还十分刻苦。后来去到都城洛阳,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读书。
由于他学识渊博,东汉政府曾经多次征召他做官,愣是都被他拒绝了。当时东汉已经建国了七八十年,一直天下太平,从王侯将相到大小官吏都生活奢侈,于是为了讽谏封建朝廷,
张衡仿照班固的《两都赋》花了10年的时间写成了《二京赋》。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的邀请成为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一干就是8年。
后来上司鲍德调任大司农,眼见喜欢的上司被调走,张衡立马辞职不干了,要专心做学问。大将军邓骘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都不去。
后来在公元110年写出了著名的《南都赋》,《二京赋》和《南都赋》不仅成为了东汉文学的代表作,张衡也成为了文坛的顶流,和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为汉赋四大家。
不过张衡的老上司鲍德生前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优秀的下属,多次热心举荐张衡,
于是公元111年,张衡再次上岸,被召进京城当官,4年后升任太史令,专门负责天文气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这专业就对口了。
张衡自此开始公费带薪搞科研。公元117年,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做出了升级迭代的浑天仪2.0版,
他的浑天仪利用水力转动铜球,并且使铜球转动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一样,这样当铜球转动起来后,
人们在室内看着浑天仪就能知道室外的夜空中哪颗星刚升起、哪颗星已经到了半空中、哪颗星就要落下去了。张衡的浑天仪比西方的类似仪器早了近1400年。
一年后,张衡又写出了《灵宪》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天文学理论著作,在书中张衡全面阐述了天的生成和结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日月星辰的本质等问题,并且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天文学水平,使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联合国天文组织于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又于1977年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
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之后,地动仪成了最强大脑张衡的新课题。
从公元92年到公元125年的30多年时间内,全国共发生了26次大地震,为了减少地震带给百姓的损失,张衡在132年成功创造了用于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公元138年,张衡的地动仪上西边的一颗铜珠突然掉落下来,当时京城附近并没有发生地震,于是大家都纷纷传言说张衡的发明就是个笑话,
但是没过几天,陇西发来急报,说那里前些日子地震了,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并开始重视起张衡的地动仪了。而此时的张衡已经因为为人耿直,
不与佞臣们同流合污,被排挤出了京城。张衡离开京城调任河间王刘政的国相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为政清廉,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
公元139年,62岁的张衡逝世。近千年后,张衡因算学方面的成就被北宋追封为西鄂伯。
I【将天命所归演绎到了极致的大辽皇帝#历史#小知识#耶律阿保机】
晨光照耀,日月入怀,神龙现世。古代帝王为了证明自己是天选之子,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神奇怪诞的传说,而今天这位帝王则是把天命所归演绎到了登峰造极。
他不仅生下来就会爬,还自带神人守护buff,别个皇帝是神龙献瑞,这哥们不仅直接一箭把龙给射死了,还准确预测了自己的死期,他就是契丹国的建立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契丹贵族出身,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契丹迭剌部的首领。契丹是一个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长期处于突厥、回纥的统治之下。
为了内部团结一致对外,契丹人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的形式。联盟共分八部,这八部各设酋长,而部落联盟的首领便是由这八部共同推选出来的。
耶律阿保机出生时正赶上各部之间为了争夺联盟首领打得不可开交,他的祖父也死在这场纷争之中,可以说耶律阿保机从一出生就深深感受到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
众所周知,自古皇帝出生大都伴有异象出现。
耶律阿保机就是其中最传奇的一个,据说他出生时屋内有神光异香环绕,生下来就和3岁的小孩一样大,落地就能爬行,三个月会走路,满百日就开口说话。
不仅如此,人家还声称左右有神人护卫可以未卜先知。就连身为酋长的伯父一遇到难题便会找他商量,于是在各种神奇现象的伴随下,耶律阿保机终于平安长大。
第234章 一代雄主
耶律阿保机长成了一位人高马大的、武功高强的英俊少年。据说耶律阿保机可以开300斤硬弓,深受伯父器重。
不仅带着他南征北战,还让他组建了一支侍卫亲军。
耶律阿保机正是凭借着这支部队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名声,他降服了小黄侍卫、月乌乌谷、六西诸部,凭借战功被联盟推举为最高军事长官,专事征伐。
与此同时,延续了280多年的大唐王朝已经开始分崩离析,中原地区逐渐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耶律阿保机趁中原大乱多次率军攻略北方的女真、黑车子侍卫以及河东代北等地。
掳掠了大量人口牲畜。期间他还和晋王李克用拜了把子,结为异性兄弟,契丹在他的带领下俨然有称霸北方之势。
公元906年,正逢契丹三年一轮的可汗选举,本来有希望继续连任的韩德景可汗知趣地主动去世了。
耶律阿保机正式当选为新一届契丹可汗,作为草原游牧政权的最高统治者,耶律阿保机的眼光开始变得更加长远,他在继续扩大疆域的同时,也想在中原政权的频繁更迭中捞取好处。
他继位的第二年朱温篡唐建立了后梁,耶律阿保机马上主动遣使请求册封,直接把当初和李克用订立的盟约抛在了脑后。李克用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在临终前还要交代儿子李存勖誓报此仇。
在对外征伐的同时,耶律阿保机也不忘在内部加强集权。他不仅设置了专管皇族事务的宗政官,还在占领的土地上广建悲鸣,以张大其功德,树立个人的权威。
起初契丹贵族并没有察觉耶律阿保机想干什么,等到了三年一度的可汗换届选举,耶律阿保机以公务繁忙为由,故意拖延的时候,众人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耶律阿保机这是不想交出可汗宝座,想自己当皇帝了。于是一场被称为“周帝之乱”的契丹贵族内部叛乱爆发了。
内乱表面上是耶律阿保机的几个弟弟不满他久不受待,实际上是以他的叔叔耶律峡底为首的各部贵族势力在背后撑腰,三年之内连续发生三次叛乱。
虽然最终被耶律阿保机平息,但代价也是惨重的。阿保机事后曾感慨说:“过去大军出征,辎重连绵数里,民间原有金马万匹。
而今只能徒步,牲畜死亡十之八九,过去粮肉充盈,现在士族只能主马驹采野菜,以为食。”自己弟弟有几斤几两,阿保机自然非常清楚。
所以在平息叛乱之后,他对参与叛乱的弟弟全部网开一面,只是处死了背后的主使耶律霞等人,并正式宣布交出可汗之位,自己只待属下汉人到泰山建立汉城。
汉城建好后,耶律阿保机大摆宴席,邀请各部首领前往赴宴,首领们不知事迹,欣然前往,结果被阿保机一网打尽,从此契丹内部的反对势力荡然无存。阿保机又重新做回了草原的主人。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建立契丹国,契丹族的可汗选举制度从此成为历史。阿保机早在当可汗时就非常重视汉文化,重用汉臣。
他建国以后又大量招揽汉族将领和世人,仿照中原王朝建立了制度和礼仪,法令还创制了属于契丹人自己的文字——契丹大小字。
国家统一,内部团结,阿保机又有了觊觎中原的实力,此时他最为忌惮的晋王李克用已死。前进、劫烟和后梁三个政权各自割据一方,相互攻防,正是他出手的最佳时机。
于是他趁李存勖与后梁交战之时,突然发兵攻略幽州,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连续两次都被李存勖打得大败,死伤惨重。从此再也不敢染指中原。
强行南下不成,阿保机决定先向东西两翼继续拓展势力,待羽翼丰满之时,再全力南下逐鹿中原,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了两个计划,一个是马踏西域,征服西方的御魂、朱布;
二是进军龙黑江,消灭东北最大的势力渤海国。
此后数年耶律阿保机亲率大军出征,御魂党项族、诸部,将契丹西方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北至胪河、西达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东北方的辽西、辽东以及大兴安岭地区也被他收入囊中。
期间他为了证明自己天命所归,还宣传自己亲自弯弓射杀了一条几十米长的黑龙,龙骨还被他收藏在了宫中。
公元924年,耶律阿保机突然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令:“三年之后,岁在丙戌,实时初秋,必有归期。然魏中两事,起赴倾城,日月飞扬,戒严世俗。”
意思就是三年后的秋天就是我的死期。现在我的两个心愿只剩下最后一件了,攻灭渤海国的事情要赶紧规划,不然就来不及了。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之后,耶律阿保机倾全国之力兵发渤海,他仅用4天时间便攻克渤海国西部重镇扶余府,又用了9天时间拿下了渤海国都城忽汗城,随后阿保机将渤海改为东契丹国。
又用了半年的时间消灭了渤海的残余势力,至此契丹的势力扩大到了渤海沿岸,为将来契丹攻略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阿保机的心愿也总算是完成了。
公元926年秋,耶律阿保机死于班师回上京的路上,终年55岁
【明朝皇室脉络盘点,朱标一脉#历史#朱标#小知识】
明朝从朱元璋在南京即位开始,至李自成攻入BJ,朱由检自缢身亡为止,共历经了276年,产生了16位皇帝,皇子皇孙更是不计其数,
其中既有开创了洪武之治的朱元璋和永乐盛世的朱棣,也有历史上最让人遗憾的太子朱标,那么他们后代的命运又是如何呢?本期内容就让我们一口气盘点明朝皇室脉络。
朱元璋共生有26个儿子,嫡长子就是大家意难平的朱标。朱标的母亲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自幼便对他悉心教导。
朱标5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顶流大儒宋濂给朱标做启蒙老师。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就立朱标为世子,等到朱元璋称帝,又立朱标为太子,还给他安排了顶配导师天团:
左丞相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为太子少傅,中书平章陆军国重事常遇春为太子少保。他们都是跟随朱元璋多年的文臣武将,大明王朝的中流砥柱。
东宫的其他大小官员也都是由冯胜等公侯之臣兼任。后来等到朱标与常遇春之女成婚,并生下大儿子朱雄英和二儿子朱允炆。然后朱元璋觉得时机成熟,便直接让他参与政事,
当实***,大小事务都是先上报给朱标,再上奏给朱元璋。如此一来,朱标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威望也日渐提升。而且朱标还性格仁厚,
当他的老师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时,朱标力保宋濂,让他免去一死。他对弟弟们也十分有爱,齐王朱榑、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犯错时,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
如此一来,文臣武将都为他马首是瞻,他的兄弟们也都对他十分敬服。但可惜天妒英才,1391年,朱元璋有意迁都,于是让朱标前往关中与洛阳视察,朱标考察后回京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葬在孝陵东侧,是为懿文太子。朱标共有5个儿子,嫡长子朱雄英是他和敬懿太子妃常氏所生。
朱雄英既是朱元璋的嫡长孙,也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外孙,血统纯正的朱雄英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将被册封为皇太孙,然而尚未获得册封,年仅8岁的朱雄英就去世了,死后他被追封为沂王,
谥号为怀,葬于南京紫金山,后世称为沂怀王。如果不是朱标和朱雄英英年早逝,那么明朝的历史可能会被再次改写。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
也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1378年孝康皇后去世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转正成为皇太子妃,后来哥哥朱雄英早早去世,所以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的嫡长孙。朱允炆14岁时父亲朱标病重,朱允炆寸步不离地日夜陪伴,但是父亲还是因病去世了,
朱允炆十分难过,茶不思饭不想,日渐消瘦。朱元璋被孙子的孝心打动,于是不久就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父亲朱标性格仁厚,对刑狱的判决多以宽厚为主,朱允炆也延续了父亲的政治风格,1396年,朱允炆向明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
他参考历朝刑法修改了《大明律》中73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更是圈粉无数,成为网络明星收割机。朱标本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了朱允炆身上,十分疼爱这个孙子,最终还将皇位传给了他。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性格仁厚的他,下诏行宽人之政,赦免有罪之人,免除百姓拖欠的赋税,裁剪冗官冗员,改变了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史称建文新政。同时朱允炆开始着手进行削藩,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藩王
领兵驻守边塞,野心与实力齐飞,逐渐脱离了朝廷的管控,朱允炆身为皇太孙时就有了削藩的意识,当时势力最大的就是燕王朱棣,
而周王朱橚和燕王是同母兄弟,又已有不法行为,所以朱允炆就先拿周王开刀,将周王废为庶人流放云南,后来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都被贬为庶人,襄王朱柏自焚而亡,感受到威胁的朱棣决定反击。
1399年,他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近代之初燕王其实是弱势开局,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他的军队只有10万人,除了他的封地BJ之外,
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不是朱允炆可比的。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决策掉线,
内部松懈,俨然一副青铜操作,最终节节败退,频频给朱棣送人头,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1402年,朱棣打到了南京,在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得面目全非的残骸,
太监只认说那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虽然无法证实太监证词的真假,但是建文帝就此从历史的舞台上下线了。朱允炆这一脉共生有两个儿子。在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大儿子朱文奎就出生了,
他出生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月晦日,就是该月的最后一天,一个日月同时处于终结的日子,朱元璋觉得日月皆中大凶之相,所以并不待见这个曾孙子,不过这也不影响朱文奎在1399年被立为太子,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之后。
他和父亲朱允炆一起消失在了皇宫的大火中,多年后,南明第一个皇帝明安宗朱由崧为朱文奎平反。
朱允炆的二儿子朱文圭,他出生的时候靖难之役已经打响,第二年朱棣就取代了朱允炆成为皇帝,朱文圭从这时起就开始被幽禁在广安宫里,被迫开始了宅男生活,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明朝已经传到了朱棣曾孙子手中,
本来朱棣的曾孙朱祁镇早年被册立为皇太子,但是在王振的怂恿下,率军亲征北方,结果把自己交代在了瓦剌手中成了俘虏,等到他被释放时,他弟弟朱祁钰被立为帝,回宫后,朱祁镇就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
直到1457年,大臣徐有贞等人趁朱祁钰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将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放出拥戴朱祁镇复辟,也许是因为尝过被囚禁的滋味,所以朱祁镇动了恻隐之心,他将50多岁的朱文圭放了出来,这时的朱文圭连牛马都不会分辨,
但是朱文圭也没能享受太久自由的滋味,一年后就去世了,朱文奎和朱文圭都没有明确记载的后代,建文帝朱允炆这一脉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朱标的三儿子是朱允熥,母亲孝康皇后常氏生下他没多久就去世了,
等到14岁时父亲也去世了,后来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朱允炆继承了皇位,他被册封为吴王,刚想动身前往封地杭州,靖难之役就发生了,
等到朱棣得到了皇位后,朱允炆先是从亲王降为郡王,后来朱棣这个叔叔还是不放心,干脆以不能好好辅佐他的哥哥朱允炆为由,将朱允熥这个侄子贬为庶人,禁锢在安徽凤阳,
1417年。
朱元璋第19子古王朱慧企图联合第十一子蜀王朱春篡位。朱允腾被平白无故牵连其中不久,39岁的朱允就在凤阳的居所暴毙而亡。朱允涛留有一个儿子叫朱文坤。
第235章 不省心的后代们
1417年,朱元璋第19子谷王朱橞企图联合第11子蜀王朱椿篡位,朱允熥被平白无故牵连其中,不久,39岁的朱允熥在凤阳的居所暴毙而亡。
朱允熥留有一个儿子叫朱文坤。朱允熥去世时朱文坤尚在襁褓之中,朱允炆身边一名忠心的老太监王忠冒死带着朱文坤逃出了凤阳,后来王忠带着朱文坤落户山东莱阳,让朱文坤改姓为王,以此来逃避朝廷追查。
朱文坤及其后人也不再以明朝皇室成员自居,他给后世子孙起名,也不再按朱元璋制定的字辈起名。后来朱文坤的后人在莱阳繁衍得很兴旺,至今莱阳南朱家夼村朱姓村民基本都是他的后人。
朱标的第四子叫朱允坚,是朱标与继后吕氏的孩子,也是朱允炆的亲弟弟。朱棣继位后将他和哥哥朱允熥都贬为庶人,一起禁锢在凤阳。
直到南明时期,明安宗才追封其为恒王,未有记录在册的子嗣。
朱标的第五子朱允熙是在父亲朱标去世前一年出生的,所以朱允熙没有体会过父爱的温暖。
在他7岁时,叔叔朱棣成功篡位,颠覆了朱允熙亲哥哥朱允炆的政权,抱着打不过就跑的原则,他的母亲吕氏就带着年幼的朱允熙住进了朱标的陵园里。
本以为如此就能过远离是非的太平日子,但是16岁那年一场大火送他和父亲朱标团聚了,朱允熙也成了懿文太子兄弟当中唯一一个在永乐朝获得谥号的人,谥号哀简,无后。
【明朝宗室大盘点,秦王一脉#历史#小知识#明朝】
朱元璋共生有26个儿子,其中一人的军事能力丝毫不逊色于朱棣,他就是明朝史上的第一任秦王朱樉,但作为九大塞王之一的他却经常把朱元璋气得血压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