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俞大猷扫平倭寇,隆庆时期开放海禁,封贡安达,解决了困扰明朝几十年的边患问题,白银大量进入中国,催生了发达的商业经济和市民文化。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用白银代替各类实物税,不仅解决了明朝的财政问题,也为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是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长期懈怠政事,任由党争愈演愈烈,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公元1592年,明军从朝鲜班师,经过7年战争,明朝援助朝鲜,挫败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万历颁布平倭诏,曰:“国家人浩荡,公顺不困,不远,跳梁小丑者,虽强必戮。”
万历朝鲜战争是明朝最后的辉煌,从此以后明朝慢慢滑向灭亡的深渊,东北的建州女真即将崛起。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大部,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两年后,努尔哈赤进攻明朝,与明军在萨尔浒决战,明军全军覆没,灭亡的丧钟即将敲响。
不久,万历皇帝驾崩,皇太子朱常洛即位,在位不到1个月就离奇死亡,天启皇帝朱由校登基。朝堂分裂为两派,一派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一派是自认清流的东林党。
魏忠贤仗着皇帝的信任,对东林党大加迫害,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使党争愈演愈烈。虽然魏忠贤后来倒台,但是党争的祸根一直蔓延到南明。
公元1627年,天启皇帝朱由校病逝,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年号为崇祯。
魏忠贤和客氏一党被清算。但是此时的明朝已是内忧外患,官吏腐败,国库空虚,西北民变四起,辽东局势日益糜烂。
崇祯帝请回被魏忠贤排挤走的袁崇焕,誓死守辽。又大力清算阉党,但是这非但没有让朝堂风气焕然一新,反而加剧了党争。
不久,清军绕过宁锦防线,取道蒙古,一路打到了BJ。崇祯大怒,将袁崇焕下狱论死,然而袁崇焕死了,辽东局势却更加糜烂。
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对文臣武将都十分猜忌,虽然勤政,但是改变不了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局面。
公元1642年,明军在松锦大战中失败,明军在辽东再无一战之力。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BJ,崇祯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清朝一口气看懂华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史#清朝#小知识】
清朝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争议最大的封建王朝之一。
有人说它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有人说它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罪魁祸首。那么,清朝到底是如何由盛转衰的呢?
自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至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共有296年的历史。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看懂清朝的风云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明军在镇压东北女真部族叛乱时,误杀了建州女真部的觉昌安和塔克世,他们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
努尔哈赤继承了父祖的职位,以13副铠甲起兵,攻灭了害死父亲的尼堪外兰,逐步统一女真各部。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宣称“七大恨”,起兵反明。明朝出兵10万镇压,结果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
努尔哈赤接连攻城略地,孙承宗修筑宁锦防线,暂时缓解了危机。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在进攻宁远时被袁崇焕打败,不久病逝。皇太极即位后,任用汉官,推行封建化政策,吞并蒙古诸部,解决了后顾之忧。
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6年后,皇太极在松锦大战中胜利,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不久,皇太极病逝,由于生前未指定继承人,宗室贵族推选这年仅有6岁的福临继位,由多尔衮摄政。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北,崇祯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吴三桂被李自成所逼,投靠清军。
多尔衮引清军入关,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向西撤退。多尔衮迎接小皇帝,入主紫禁城。
当时除了清朝之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以及南明弘光政权。多尔衮下令实行剃发易服、圈地投充等政策,导致全国上下掀起反清浪潮。
然而,在清军的镇压下,南明弘光皇帝开城投降,李自成和张献忠战死,南明隆武政权继续拥戴明朝宗室抗清。
张献忠、李自成余部相继与南明联合,共同抵抗清军。公元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亲政,清算多尔衮,减轻圈地,放宽逃人法,缓解社会矛盾。
为了笼络汉官,甚至迎娶汉女董鄂妃入宫,并将妹妹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公元1659年,吴三桂攻克云南,南明永历政权流亡入甸缅。
除了郑成功之外,全国抗清势力基本被清军平定。公元1661年,郑成功渡海收复湾台,吴三桂入甸缅杀永历皇帝。
至此,南明灭亡。
第225章 八王之乱到底有多乱
此时,顺治皇帝已经因天花而死,时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改元康熙,由辅政四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鳌拜、鄂必隆主政,其中鳌拜最为跋扈。
公元1667年,康熙亲政,鳌拜仍然不放权,还害死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于是,康熙以看摔跤为由,秘密训练侍卫,想要扳倒鳌拜。
经过多日紧张的准备,有一天,康熙召见鳌拜,让侍卫们当场拿下鳌拜。
有一天,康熙召见鳌拜,让侍卫们当场拿下鳌拜,一举铲除了鳌拜的党羽。此时,清朝的统治已经走上正轨。
然而,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却日渐膨胀。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命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南云王吴三桂撤藩,吴三桂起兵造反,清廷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数月之间六省尽失。
然而,吴三桂已经年老,长子吴应熊一家又在BJ,因此迟疑不前。康熙帝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处死了吴应熊父子。
在清军的进逼之下,吴三桂日渐力不从心。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不久病死。
其孙吴世璠退守云南,兵败自杀。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任用施琅渡海进攻湾台,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清朝,在湾台设立官署,将湾台纳入中央王朝的掌控之中。
公元1688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并勾结沙俄围攻清军。当时沙俄已经扩张至龙黑江上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清军包围了鹅军修筑的雅克萨城,鹅国摄政女大公索菲亚被迫与清军议和,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开通贸易,清军可以专心对付准噶尔部。
公元1697年,噶尔丹兵败病死。
到了康熙晚年,清朝吏治腐败,国库空虚,诸子各怀一心,为了储君之位争斗不休。公元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亲王胤禛在一片争议中登上皇位,改年号为雍正。
雍正登基后,下令整顿吏治,追讨亏空,严惩贪官污吏,废除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加强中央集权,并设立军机处,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雍正在位13年,在康熙、乾隆两朝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雍正死后,乾隆皇帝弘历继位,在父祖奠定的基础上,两征金川,两征准噶尔,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缅战争,平定湾台林爽文起义,侵略战争两平库尔喀部。
清朝版图北至恰克图,南至南海,西至巴尔喀什湖,东至库页岛。乾隆自称“十全老人”,然而盛名之下却是国库空虚,百姓生活日益困苦。
后边大家基本都清楚,不让写了,所以换成下一个视频。
【八王之乱到底有多乱!一口气看懂八王之乱#历史#小知识#司马氏】
鼎足三分已成梦,繁华落尽一场空。在三国统一十年之后,中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皇族内乱——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不仅导致西晋灭亡,也让中国再次陷入近300年的混乱时代。那么八王之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八王又是哪八王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看懂八王之乱。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重。临终前,他召汝南王司马亮进宫,但皇后贾南风狡诈,让父亲杨骏独掌辅政之权。
晋武帝没见到汝南王就去世了,八王之乱即将拉开帷幕。众所周知,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是弱智,无法独立主政。
因此,司马炎安排外戚和宗室诸王为司马衷保驾护航,希望能把皇位顺利传到司马懿手中。
那么司马炎都安排了哪些人呢?首先是外戚杨骏,他是皇后贾南风的父亲。在司马炎晚年,杨骏以国丈之尊封临晋侯,备受宠幸。
宗室那边,汝南王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辈分和实力都没得说。楚王司马玮是司马炎的第五子,精明强干,是西晋宗室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
此外,还有太子妃贾南风,性格彪悍,野心勃勃。在司马炎死后,一场内乱已经不可避免。
杨骏利用女儿矫诏排挤掉汝南王,自封太傅大都督,总理朝政。汝南王司马亮不仅没有反对杨骏掌权,反而害怕被杨骏猜忌,连夜逃走。
然而,新晋皇后贾南风可不是省油的灯,她秘密写信给楚王司马玮,让他带兵入朝,讨伐杨骏。
楚王司马玮性格狠厉,果断敏锐,在收到贾南风的密信后,立即带兵入朝,禁杀杨骏党羽,就连太后杨氏也被打入金墉城,活活饿死。第一回合,贾南风与楚王司马玮获胜。
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又回朝辅政,没出一兵一卒就分了楚王的权,楚王十分记恨。贾南风借刀杀人,以皇帝的名义让楚王捕杀汝南王,汝南王惨死于乱兵之中。
贾南风又跳出来指责楚王矫诏擅杀汝南王。楚王百口莫辩,含冤而死。贾南风以皇后之尊代行皇权,成为西晋王朝未来9年的实际掌控者。
然而,贾南风还有一个潜在的对手,那就是太子司马遹。这位北晋武帝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长大以后贪图享乐,迷信巫术,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关系十分紧张。
贾南风担心太子会清算自己,在赵王司马伦的挑拨之下,废掉了太子,使西晋皇室内乱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公元300年,贾南风杀废太子司马遹不久,赵王司马伦就以贾后擅杀太子为由发动政变,诛杀贾后及其党羽,独揽辅政大权。
不仅如此,赵王司马伦还破天荒地强迫晋惠帝司马衷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赵王司马伦是晋宣帝司马懿的第九子,是晋惠帝的爷爷辈,名不正言不顺,根本不能服众。
西晋宗室群起攻之,八王之乱也正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内战。
第一个跳出来讨伐司马伦的就是齐王司马冏。司马冏是晋景帝司马师的嫡孙,晋惠帝司马衷的堂兄弟。
在赵王伦政变中,司马冏带兵进宫抓捕贾后,因为被赵王心腹孙秀排挤出阵,许昌探案中联络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河间王司马颙等宗室,约定一起讨伐篡位的司马伦。
司马伦兵败身死,司马衷复位,齐王冏因守倡议军加九锡,封大司马。此时太子司马遹已死,但司马遹还有一个小儿子活着,因此被立为皇太孙。
不久皇太孙夭折,齐王冏打算将晋惠帝的侄子清河王之子司马覃立为皇太子,以此长久专权下去,引起晋惠帝的两个弟弟,都成王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乂的不满。
而河间王司马颙并非是司马懿的直系后人,在宗室中血缘比较疏远,但他第一个跳出来讨伐齐王,并声称已经与长沙王司马乂里应外合。
沙长王突然被这么一口黑锅砸了下来,百口莫辩,齐王派兵围剿长沙王府,结果被长沙王杀出一条血路,进攻挟持惠帝与齐王交战。
经过三天血战,齐王以多打少战败被杀,长沙王司马乂执政。然而,长沙王司马乂的实力远不如成都王和河间王,因此不得不事事向远在邺城的成都王请示。
第226章 前蜀和后蜀
成都王貌美而不知书,一心想当皇太帝,但是长沙王司马懿比成都王年长挡在了司马影的前面,在河间王司马云的挑拨下。
两人联合出兵围攻长沙王,河间王出兵7万,成都王出兵20万。攻打洛阳,长沙王不过数万兵力,却多次打败了成都王的军队,斩首俘虏7万人,但是由于敌我实力差距太大,洛阳成立了宗室贵族发生了分裂。
公元304年,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发动政变,抓捕长沙王向河街王求和。长沙王司马懿被活活烤死,这位东海王和河间王一样,并非司马懿直系子孙,但他却是八王之乱中笑到最后的人。
某种意义他也是东晋王朝的奠基人,长沙王司马懿死后,成都王司马颖如愿以偿的当了皇太帝,但是成都王却没有什么治国才能很快就失掉人心。
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起兵讨伐成都王,结果在荡阴兵败逃回封地,晋惠帝落在了成都王手中,但是成都王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因为河间王司马云的部将张芳已经趁机占领了洛阳。
不久,东海王司马越之地东瀛宫联合鲜卑与节攻打成都王的大本营邺城。成都王带着惠帝逃回洛阳,其部将刘渊趁机自立,称单于。
西晋灭亡的丧钟已经徐徐敲响,成都王回到洛阳后就被软禁起来,张方见自己不得人心,强行把洛阳朝廷打包搬到河间王的大本营长安,洛阳百姓四处逃窜,府库被乱兵洗劫一空,宗庙宫室被付之一炬。
重演了100年前董卓强行迁都的惨状,河间王废掉了司马影的皇太帝头衔。
改立晋武帝第25子,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帝,东海王司马越起兵讨伐河间网,一时间群起响应河间王兵败出逃东海王占领长安,迎接惠帝。
洛阳两个失败者,成都王司马颖河街王司马云先后被东海王司马越所杀。至此八王之乱基本结束,前后共有16年,不仅给西晋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也给司马氏皇族敲响了丧钟,公元306年,晋惠帝司马中离奇死亡。
晋怀帝司马炽登基本来归附于东海王的琅琊王司马睿,自请南渡至东吴,故都建业,不久,刘渊建国称帝。
国号大汉,史称汉赵齐大将石勒纵兵中原进军,无力抵抗。东海王司马越迫于压力出征时乐最终忧惧而死。
石勒将司马月的尸体挫骨扬灰,禁杀司马氏36王。
公元311年,刘聪攻破洛阳,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市民10万余人,晋怀帝之职司马懿。在长安登基是为晋明帝公元316年,刘耀攻入长安,服务晋愍帝,西晋灭亡。八
【一口气看懂割据政权,前蜀和后蜀政权的一生#历史#小知识#蜀国】
四十万人同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个割据川蜀的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在蜀地割据一方,分别建立了前蜀和后蜀政权。那么前蜀与后蜀政权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又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走进五代十国的历史.
建立:王建是光州固始人,出身市井无赖,因在家中排行第八,所以人送外号“贼王八”。王建因犯罪入狱,被狱卒偷偷放走,偶然遇到了武当山僧人。
此人见王建骨骼清奇,就劝他投军,于是王建加入了忠武军,在军中迅速崭露头角。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爆发,迅速席卷中原,唐僖宗仓皇出逃,前往巴蜀避难,王建随军官杨复光讨伐黄巢,成为忠武军八都头之一。
杨复光死后,王建又认大宦官田令孜为义父,地位扶摇直上,官拜卫将军。不久,黄巢军败逃出长安,在四川流亡5年的唐僖宗返回长安。
然而,大宦官田令孜与王重荣争夺权力,引来河东军攻打长安。田令孜又挟持唐僖宗跑路,王建一路护送唐僖宗尽心尽力。
有一次,唐僖宗枕着王建的腿睡着了,醒来就将自己的御医赐给了王建。大宦官田令孜担心自己被唐僖宗清算,自请外放到成都投奔弟弟陈敬瑄。
王建因为是田令孜的干儿子也被排挤,外放到属地做刺史。王建招募8000士兵攻克阆中,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
陈敬瑄是西川节度使,自王建入蜀以来,他一直担心王建会觊觎西川。于是他以兄长田令孜的名义召王建前来,然而王建走到半路时,陈敬瑄又突然后悔让他原路返回。
王建大怒,与田令孜、陈敬瑄兄弟反目成仇,开始攻打西川。公元890年,王建攻克成都,得到西川12州,囚禁田令孜、陈敬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