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孝十分仰慕儒家文化,在他统治期间,西夏的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李仁孝仿照宋朝制度,在西夏各地设立学校,建立太学,尊奉孔子,修订乐律,设立科举制度,印刷出版佛家、儒家典籍。
李仁孝是西夏在位时间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在他和父亲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达到鼎盛。公元1193年,李仁孝去世,享年70岁,庙号仁宗。
太子李纯佑继位。李纯佑奉行父亲留下的政治外交方针,重视文教,与金朝、南宋大体保持着和平的关系。
与漠北的克烈部也保持友好。然而随着克烈部的首领铁木真崛起,立国165年的西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一个崛起于黄沙之中的国家最终也将被蒙古铁骑埋入黄沙之中。
公元1205年,铁木真首次出兵攻打西夏,攻入河西。西夏军队借蒙古骑兵袭来,竟毫无还手之力,任由蒙古军劫掠河西。
铁木真撤军后,李纯佑将国都兴庆府改为中兴府,希望西夏经此大难之后必将中兴。然而太后罗氏却与宗室李安全合谋,废掉了儿子李纯佑。
李安全得位不正,但是通过罗太后说情最终被金朝承认。也就是在这一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成吉思汗。
对西夏和金朝发起进攻。李安全起初帮助金朝对抗蒙古。然而蒙古攻打西夏中兴府时,金朝拒不援助,让李安全十分怨恨。等蒙古撤军后,李安全就进攻金朝,结果是两败俱伤。
公元1211年,西夏齐王李遵顼发动政变,废掉李安全,自立为帝,视为西夏神宗。
李遵顼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皇帝,文化水平自不用说,但是他的政治军事能力却远远不如前者。
李遵顼见金朝无力抵抗蒙古,采取赴猛攻进的策略,趁着金朝被蒙古攻击时抢占领土。
然而夏军作为蒙古的附庸,频繁接受蒙古的征调,疲于奔命。西夏国内兵民不满,不愿再随蒙古出征。
公元1217年,蒙古攻打西夏首都中兴府,李遵顼连忙逃走,让儿子李德任留守应付蒙古军。蒙古军撤退后,西夏时而与南宋通好,时而与金朝和好,时而又配合蒙古。想在蒙古的威压之下夹缝求存。
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认为李遵顼反复无常,逼迫他退位。李遵顼被迫将皇位传给了次子李德旺。李德旺试图联合金朝对抗蒙古。
然而金朝都快被蒙古攻灭,根本不能援助西夏。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10万进攻西夏。李德旺见亡国在即,忧郁而亡。
李德旺死后,李睍继位。西夏已经山穷水尽。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临终留下遗嘱,密不发丧,等待西夏投降。不久李睍被迫开城投降。西夏皇族被蒙古军尽数诛杀,西夏灭亡
【一口气看懂元朝百年风云#历史#元朝#小知识】
大哉乾元,这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辽阔的朝代。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燕山,北包贝加尔湖,继承了蒙古帝国的法统,从内乱之中建立,又从内乱之中衰亡。
自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至1368年元顺帝逃出中原,元朝共有98年历史。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百年的风云历史.
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召开库里台大会,建立大蒙古国,又称蒙古帝国,开始了征服欧亚大陆的历程。
蒙古的崛起是欧亚历史上的奇迹,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的子孙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空前辽阔的领土。
公元1218年,蒙古灭西辽。次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一路打到伏尔加河流域。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病逝。
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继位。公元1233年,蒙古灭东真国,次年灭金国。随后第二次西征,史称长子西征,蒙古远征军占领莫斯科,大败神圣罗马帝国联军。
不久,窝阔台病逝,远征军回师。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建立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窝阔台长子贵由继位,贵由在西征途中突然暴亡。
蒙古贵族推选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的儿子蒙哥继位。公元1254年,蒙古灭大理。4年后灭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公元1259年,蒙哥在攻打南宋钓鱼城时病逝。
蒙哥的两兄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抢先称汗,阿里不哥也不甘示弱,在蒙古西部诸王的支持下称汗。
经过4年内战,公元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迁都于大都,按照蒙古制度,忽必烈必须召开库里勒台大会,得到蒙古贵族的推举,才能名正言顺地成为蒙古大汗。
然而当时由成吉思汗子孙建立的伊利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已经各自为政,忽必烈只是四大汗国名义上的宗主。
忽必烈任用汉臣治理中原,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农业生产,迎进大都,翻修上都,将大都和上都作为统治中原与草原的两个中心。
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国号改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当时中国仅剩南宋政权尚未灭亡,忽必烈在稳定内政之后就将灭宋提上日程。
公元1274年,忽必烈出兵攻宋,此时的南宋已经日薄西山,在长年的战争中耗尽了最后的财力兵力。两年后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太皇太后谢道清抱着小皇帝开城投降。
公元1279年,南宋残存的流亡政权在崖山海战中覆灭。自唐末五代以来,中国300多年的分裂在忽必烈手中彻底终结。
然而元朝的上升势头也到此为止了,在灭宋以后,元朝进攻日本、进攻东南亚的战争多以失利告终。在马上打天下之后,元朝需要在马下治天下,遗憾的是,元朝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
元朝国祚近百年,换了11个皇帝,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忽必烈本来想按照汉人传统立嫡长子真金为皇太子,但真金早逝。
忽必烈又没有指定皇太孙,因此下一任皇帝依然按照蒙古传统由库里勒台大会选出,这就导致元朝皇位很少能够正常更迭。
蒙古贵族压制汉人,官僚排斥汉法,用法令将百姓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规定了不同的政治待遇,致使民族矛盾日渐激烈。
与此同时,理学的地位却不断上升,最终成为官学。理学兴起于南宋,虽然曾被权相韩侂胄打压,但在韩侂胄倒台以后,理学成为南宋的显学。
忽必烈任用理学派士大夫,尊奉孔子,开设学校教授理学,使理学从南宋故地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学。
然而元朝的科举制度时废时兴,导致很多有才华的士子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上层依然被蒙古贵族把持。
公元1320年,元英宗硕德八剌继位,推行以儒治国的政策,大量启用汉人官僚,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官,减轻百姓负担,缓解社会矛盾。
而这些新政引起蒙古守旧派贵族的强烈反对。公元1323年,南坡之变,元英宗遇刺身亡。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继位,泰定帝英年早逝,权臣倒剌沙拥立泰定帝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
因图帖睦尔在大都拥立元武宗之子妥欢帖睦尔继位,元朝竟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经过两个月的大战,图帖睦尔取得胜利,但图帖睦尔并没有当皇帝,而是把皇位让给哥哥和世,视为元明宗。
元明宗在位半年暴卒。图帖睦尔继位,是为元文宗。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是图帖睦尔害死了哥哥。图帖睦尔临终前十分后悔,把皇位传给了明宗长子妥欢帖睦尔。
然而权臣燕帖木儿却声称妥欢帖睦尔并非元明宗亲生。令元文宗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妥欢帖睦尔会是元朝在中原的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后世的野史中,元顺帝居然会变成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帝的私生子。公元1332年,元明宗次子懿璘质班继位不久夭折,元顺帝即位,朝政由权相伯颜把持。
公元1340年,元顺帝联合脱脱、朱砂伯、托克托等元朝最后的名相执政。在他们的努力下,不仅重新开启了科举制度,还完成了前朝的史书——《宋史》、《辽史》、《金史》的编纂。
然而,脱脱的一个决策失误间接地为元朝埋下了祸根。当时,黄河泛滥成灾,朝堂上围绕着是否修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脱脱主张修河,并任命工部尚书贾鲁征调30万民夫修筑河堤。
由于贪官污吏克扣粮饷,民夫怨声载道,造反专业户刘福通、韩山童趁机竖起反旗,打响了元末红巾军起义的第一枪。一时间,各地纷纷响应,纷纷举旗造反。
然而,元军已经不再具备祖先们的辉煌,面对人多势众的红巾军,元军竟掉头就跑,被世人传为笑谈。
红巾军虽然一度逼近大都,但由于各自为战,很快出现了颓势。以察罕帖木尔、李思奇为首的地方地主武装相继崛起,逐渐镇压了红巾军。
但在此过程中,元朝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察罕帖木尔最终被降将刺杀。杨子王宝宝继承了察罕的兵马,攻下宜都,平定了北方。然而,南方还有实力更加强大的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即将崛起的朱元璋。
公元1363年,朱元璋灭陈友谅,称吴王。4年后,朱元璋又灭张士诚,扫平江南。随后,他派遣常遇春、徐达出兵北伐。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当年8月打到了大都城下。元顺帝仓皇出逃,元朝灭亡。
【一口气看懂大明王朝#历史#明朝#小知识】
开局一个碗,通关一个国。不和亲,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王朝,究竟是如何在盟国的铁蹄下崛起?
因农民起义而建立的王朝,又如何因农民旗而亡?微信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看懂明朝276年风云历史.
公元1344年,淮西少年朱重八因父母双亡入黄桷寺为僧。50日后又因寺中缺粮,出外云游,仅用一个讨饭碗,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在淮西少年朱重八四处云游讨饭时,元朝的黄河正在泛滥成灾,元顺帝命工部尚书贾鲁征调民夫修筑河堤,没想到却给元朝的统治挖了坟墓。
由于官吏腐败,克扣伙食待遇,导致众人群情激愤,纷纷传唱起了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不久,果然在河道里就出现了一只独眼石人。气氛烘托到这个地步,造反专业户韩山童和刘福通举旗造反,揭开了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大幕,各地纷纷起兵反元.
第224章 一口气看懂明清政权
此时朱重八已经回到黄桷寺专心读书。
昔日的一位好友邀请他加入亳州元帅郭子兴的义军。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官方史料并没有记载这个人的名字,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是汤和,但是无论《明实录》还是出土墓志铭都没有提到这件事。
总而言之,这位在史书上失去了姓名的神秘人物,邀请时年二十五岁的朱重八加入义军。
朱重八还没来得及答应就被人告发到官府,无奈之下只好去投奔郭子兴,并且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新名字——朱元璋.
朱元璋投奔到郭子兴麾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秀英为妻,并且招募了一批自己的班底。
这些人都是日后的明朝开国功臣,比如李善长等一众淮西文臣,以及徐达、常遇春等得力武将。公元1355年,郭子兴去世,朱元璋与杜遵从元军手中夺取金领,得到了逐鹿天下的入场券。
当时各路义军中实力最强的是陈友谅和张士诚。陈友谅志骄,张士诚气短。
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先后攻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横扫江南,出师北伐,在公元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将元顺帝赶出了中原,逐步统一中国.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在祖父开拓的基础上实行儒家文治。朱元璋晚年大肆清洗功臣,杀得朝堂半空,为年幼的皇太孙铺路。
然而朱允炆登基之后就将矛头对准了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藩王——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
公元1398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号,起兵造反,以封地北平的一隅之地,向坐拥全国的大侄子建文帝发起挑战,史称“靖难之役”。
经过4年血战,朱棣终于在公元1402年兵临南京城下。
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南京金川门,南京皇宫燃起了熊熊大火,建文帝消失于一片火海之中,他的下落成为明史第一迷案。
朱棣登基为帝,改元永乐,废除建文年号,对忠于建文帝的文官如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进行残忍的清洗。
与此同时,朱棣逐步削除了宗室诸王的兵权,提升他们的物质待遇,使他们变成富贵闲人,无法再对皇位产生威胁.
朱棣雄心勃勃登基后,将封地北平升格为BJ,派遣郑和下西洋扩展朝贡贸易,宣扬大明国威,下旨编修《永乐大典》,全书共22937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古代第一大类书。
在文化外交都取得一番成就之后,朱棣又将目光放到了明朝的边界之外。早在建文年间,安南黎氏篡位,前安南国王的后裔陈天平投奔明朝。
朱棣登基后派人护送陈天平回国,没想到在半路被黎氏截杀,明朝使臣也一并遇难,朱棣大怒,下令讨伐安南,以陈氏绝嗣为由将安南并入明朝版图。
然而安南石山石水,地形复杂,明军疲于应付,在朱棣死后两年,明宣宗就下令放弃了安南.
公元1407年,漠北鞑靼南下犯边,朱棣派齐国公邱福率大军北征,没想到竟全军覆没。朱棣索性亲自出马,将漠北鞑靼打的闻风丧胆。
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驾崩,终年65岁,庙号太宗。
朱棣死后,明朝由开疆拓土转入守成之治,朱棣的儿孙明仁宗、明宣宗对永乐年间的执政方针进行大幅度收缩,实行休养生息,鼓励农桑的政策,史称“仁宣之治”。
明仁宗仅在位10个月就突然死亡,明宣宗在位10年,38岁就英年早逝,留下了仅有9岁的太子朱祁镇,是为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初期,有祖母太皇太后张氏保驾护航,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名臣,政治风气尚算清明。
然而,明军四次征讨麓川,耗费了大量兵力财力,导致北边防御空虚。随着太皇太后和“三杨”相继离世,宦官王振专权,欺压忠良,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公元1449年,朱祁镇不顾众人反对,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明朝遭遇了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
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拥立朱祁钰登基,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且在BJ保卫战中打退了也先,使明朝没有重演靖康之难。
然而,朱祁钰想把皇位留给自己儿子,并不想接朱祁镇回来,也不想让朱祁镇的儿子当太子。在群臣的请求下,朱祁钰不情不愿地从瓦剌接回了朱祁镇,将他软禁在南宫之中。
又将大侄子朱见济废为庶人,为了换掉太子,朱祁钰软硬兼施,又向大臣行贿,又把反对者停职。好不容易把自己儿子立为太子,却没想到这个孩子很快就夭折了。
公元1457年,朱祁钰病重,石亨、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位,改元天顺。
朱祁镇冤杀于谦,废除朱祁钰的帝号,逼迫朱祁钰的嫔妃全部殉葬,又派人捣毁了朱祁钰皇后的陵墓。后来,朱祁镇对自己宠信石亨等人颇为后悔,将他们悉数清算。
临终前废除了明朝实行近百年的殉葬制度。但是此时的明朝已是内忧外患,各地流民起义此起彼伏。
继位的明宪宗朱见深,任用李贤、商辂等名臣,平反于谦冤狱,追封朱祁钰为景帝,同时考察官吏,抚恤百姓,安置流民,平定叛乱,让明朝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朱见深偏宠比自己年长17岁的万贵妃,对她言听计从,招致后人非议。公元1487年,万贵妃病死,朱见深因伤心过度也随之而去。
时年18岁的朱佑樘即位,史称明孝宗。朱佑樘是中国历史上最专情的皇帝,一生只娶了一个女人,又生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儿子朱厚照。
朱佑樘在位期间十分勤勉,任用贤臣如刘健等,然而对儿子朱厚照却非常溺爱,于是史上最爱玩的皇帝就这样登场了。
公元1505年,年仅15岁的明武宗朱厚照登基。他可能是明史争议最大的皇帝,在传统观点中,他宠幸宦官,不务正业,不住皇宫,住豹房,不当皇帝,当威武大将军,俨然是一个昏君的配置。
然而,这样一位看起来不务正业的皇帝却在应州之战中打败了鞑靼的达延汗,让鞑靼数年不敢犯边。
朱厚照的游戏人生在他31岁那年戛然而止。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因落水病逝,堂弟朱厚熜即位,改元嘉靖。
和堂兄正好相反,嘉靖的待机时间是明朝第二长的,在位45年。
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48年,再加上中间的隆庆皇帝朱载垕在位6年,祖孙三代统治了明朝100年的时间,这是极具变革的100年。
庙堂之上政治斗争越发激烈,从刘瑾到严嵩乱政,从张居正改革到国本之争,上演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权谋大戏。
庙堂之外,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走私泛滥,鞑靼翻盘,一路打到北京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