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第114节

  江成需要一个简单的集成电路,来控制空调的压缩机,风机和电子膨胀阀。到时候就可以通过按键和使用旋转开关来精准的调控了。

  江成把奔驰大G定位高档车辆,就是想给这个时代的人一看到某些设计就耳目一新的感觉。

  功能弄很多,你哪怕看不懂,只要觉得高大上就可以了。而且车座江成也都打算使用各种调节装置,并且减少了后备箱的空间,让后排空间加大了。

  奔驰大G的外观的确是不错,驾驶位置也很不错。但就是后排的设计,江成很不喜欢,可能有人喜欢那样的,反正江成觉得后排位置空间小,带精神小妹会被嫌弃。

  很多不懂车的精神小妹,你弄一辆后排空间大的商务车,哪怕价格便宜,但她都会觉得比品牌车空间小的好。

  现在江成只想把车组装出来,然后再一步一步改进。在他看来那种依靠扭动来直接控制档位的开关,可能他觉得土,但是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把车架装好后,还要布置线路,收音机也要安装调试。

  “老江,你现在在弄的车子造出来,打算跟谭雅萱试车试到四九城去?”在车上,郑可询问道。

  “嗯,一家三口,不对,应该到时候是一家四口,正好去四九城逛逛。”江成说道。

  “那能不能带上我,我现在也会开车。有我在,有时候还能看管着车子。”郑可询问道。

  江成听到郑可的话,没有立刻回答。带上她,明显的电灯泡呀,而且她去四九城干什么。

  但是多一个人的确很方便,可以开车,可以帮自己媳妇照顾小孩。

  江成一直能感觉到郑可好像粘自己,但又是那种有分寸的粘着。在后世,江成不相信男女之间有什么纯友谊,但面对郑可。江成老是要在内心自问,这个年代是不是有红颜知己之类的,他和郑可之间是不是就是单纯的知己。

第197章 突然想当导师了

  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二。

  清晨,小雨。

  四月份来汽车厂实习的学生很多,地方上劳动局人事科那边在用工编制上面也把权力下放了。

  工厂企业只要效益好,给了工厂企业很大的招工自主权,所以就不存在实习生会因为编制不够,然后导致过了实习期工厂不录用的情况。

  余开宏是有文化有技术的,他认为有文化的人能更快的掌握技术。除了中专和大学生,他还大量招了一些高中生来厂里实习。

  江成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小雨,不知道为何这几天老是有惆怅的感觉。

  最近他的奔驰大G还在组装,座椅是能前后上下移动的,而且靠背也要是那种能调节的。这些都是简单的机械结构,第一辆这样的车,做起来慢。

  在这个年代,因为材料的限制。江成也早就明白,很多车辆最多就是能把造型还原出来。汽车不说朝新能源方向发展,但朝电子系统方面发展是必然的。

  江成可以造出很多后世款式的汽车,但最多就是车型像,甚至汽车的灯具可能也是徒有其表,没有真实的功能。

  就算江成一直念叨要弄的跑车,也可能是一个样子货,要达到跑车的高时速,发动机的功率得多大,要启动的快,扭矩得多大。

  现在发动机的材料造出达到数据要求的,体积得多大,体积大了根本就安装不了。

  造奔驰大G,让江成感觉在汽车结构方面,机械零部件算是到头了,他能领先的可能也就是汽车的款式造型了。

  江成执着于汽车用钥匙直接启动点火,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所以硅晶体三极管运用在了汽车点火装置上。

  更便捷的点火装置成为了上一届广交会上的一个卖点,而且一项技术领先,会给别人一种你整体汽车上的技术应该都不会差的感觉。

  就跟后世手机领域一样,比如华为某项技术遥遥领先了,会给购买者一种感觉,就是你这个技术都这样先进了,其他方面不说先进,最少也不会弱吧。

  所以第二届广交会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采购商会有国内车辆制造技术落后的想法。再加上价格后有人在背后刻意的推动,让广交会的车辆瞬间卖的火爆。

  江成要推出新款式的汽车很容易,轿车加长一下又是一款新车了。

  “往电子系统方向发展,到底有没有这样必要。自己现在成就和资历,熬到退休都能算是一方大佬。不擅长的领域,用外挂推进,慢慢学习很累的。”江成内心很纠结,他也不知道自己这些天为什么会纠结这个。

  江成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和抱负,现在的生活已经让他很满足了。儿子江平都快满一岁了,会喊妈妈了。

  江成没那么心急让儿子喊他爸爸,他对小孩的责任心没这个时代的人强。让小孩先学会喊妈妈,有事的话他就只会喊妈妈。

  “电子系统主要就是各种控制,就像车用空调,或者后世的空调,都是电子系统控制的。要控制就得有集成电路,我得好好翻找一下记忆,有没有能用的上的。”江成在脑中思索着。

  他总感觉自己最近的情况不对,应该是遗漏了什么,但他又认为自己应该没接触过什么集成电路方面的东西。

  带着集成电路的思考方向,江成静下心来,很快陷入了‘回忆’当中。

  窗外的雨好像也在配合江成的思路,逐渐的下大了。思如雨下,回忆的速度逐渐加快。

  “中国芯片之母。”

  江成震惊的脱口而出,他想起来了,后世国内集成电路芯片的发展绕不开一个人。

  国内其实在六十年代集成电路的研发基本上是跟国际上同步的,大家的水平都不先进。

  后世被称为芯片之母的人,在八十年代,为了生活,去给人家制造洗衣机的研发一款集成电路控制板块。按照报道,那时候她要是三个月内没研发出来,连生活费可能会都没有了。

  江成终于回忆起来了,他记忆里有芯片之母的信息资料。

  黄文(ling)仪,也就是在今年会在华中工学院毕业,她学的就是电机和电器专业。

  按照记忆里的资料显示,她毕业后不会立刻参加工作,而是会去清华进行半导体深造。但是国内半导体也不过是刚起步,还是研发方面的刚起步,去清华深造也学不了多少东西。

  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现一些妖孽型人才,堪比外挂存在的那种。在这个年代,女人的地位就是没男人高。

  黄文仪能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回母校当讲师,并且创建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她要是能力没让人信服,上面是不可能支持她的研发项目的。

  一年的时间就能深造完成,成为讲师并且研发项目。在后世大家的评价当中,形容她的是能力非常强大。

  虽然没达到钱佬那种妖孽程度,但在钱佬眼里肯定不属于学不会微积分那一类的笨蛋。

  江成是四级技术干部工程师,而且还有科研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他要是愿意带徒弟,都可以直接带工程师了,属于带博士生这一类。

  江成现在也有一定的半导体技术,汽车厂都能生产三极管呢。国内现在也没有集成电路,江成就不信她去土木学校深造,就会比来他这里深造差。

  真要说来,郑可算是江成带的第一个学生,张东胜那边不太算。张东胜那边只是指导了一下,还没开始正式教导郑可就来了,然后张东胜就协助郑可去完成一些事情。

  江成教导了郑可很多汽车领域里的东西,所以现在她也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设计,只不过两人是没有师徒这层名义的。

  要不要成为黄文仪的导师,这个想法立刻在江成的脑海里蔓延,一直到脑海里只出现一个声音,那就是立刻出手。

  芯片之母呀,多犹豫一分钟都是江成飘了,连这样的人都不拿下还想什么。

  而且今年黄文仪是在湖北武汉读大学,湖北是跟赣省相邻的省份,离九江那边很近。

  江成站起身子,在办公室来回走着。也就是走了一分钟左右,江成回到了座位上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开始拨打电话,让话务室那边查找并且接通华中工学院那边的电话。

  江成不是以汽车厂的名义要招她过来入职,而是以昌城汽车厂总工程师的名义,想成为她的导师,让她来学习技术,并且把技术运用在汽车和各领域上。

  ~~

  华中工学院。

  黄文仪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很优秀,而且专业课程方面也很有天赋。

  正是因为黄文仪的优秀,学校准备推荐她到水木学校去进修学习。基本意思是专业方面进行深造,类似于读研。

  去了水木学校进修,最少是资深讲师或者副教授教导。

  但是现在华中工学院的教导主任没有想到,昌城汽车厂那边总工程师会亲自打电话过来,说要成为黄文仪的导师。

  工厂企业虽然不是学校,但工程师一样是可以带学生的。并且通过专业考核,一样能颁发证书之类的。

  昌城汽车厂的总工程师,他的信息很容易查到。四级技术干部工程师,属于中级里面最高级的工程师。以他中级工程师级别的身份,加上他的技术又是国内需求的,他要是肯去大学任教,那可能直接就是教授级别的老师了,是能带博士生的。

  这事情事关黄文仪以后的前途,学校也不好为黄文仪做决定。

  如果是以研发为主,去水木学校进修,然后一直走专业研发路线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如果是去企业里,那边虽然也可以担任研发的岗位,一直进行研发。但是企业有时候会限制技术人员的研发方向。

  就比如汽车厂那边,要研发半导体,正常情况下肯定会要求技术研发人员去研发车辆上能用到的相关东西。

  按照比较现实的自我利益考虑,学校会推荐黄文仪去昌城汽车厂,主要是去了那边,导师会是汽车厂的总工程师。

  汽车厂的总工程师江成,在国内已经很出名了。只要是牵扯到车辆的,大家就绕不开这个人。

  学生能有一个很有名的导师,这对于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的。在你自身没有名气之前,自报师门,要是老师很有名气,会直接被很多部门认可和重视。

  现在要是有人说是江成的学生,学的是车辆研发。如果去外地,人家地方领导可能就会因为这个身份,去搞一个车辆制造厂什么的,让他直接但重任。

  “黄文仪,你出来一下。”

  “老师,有什么事情找我。”

  “不是我有事找你,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找你有事,应该是关于你毕业后的安排事情。”

  “知道了,谢谢老师。”

  黄文仪说道,离毕业还有两个多月,因为她的学习成绩好,之前老师就询问过她毕业后的打算。

  现在在她看来,应该是学校已经对她有了安排。

第198章 第一百九十七 加班劵风波

  四月十五号,广州那边第三届广交会顺利举行。

  因为西方国家封锁,采购的地区和国家没增加什么,但是采购商人却是大量的增加了。

  重卡的出现,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辆卡车能运输普通卡车几倍的重量货物,又能节省驾驶员。

  虽然在这个年代大部分国家的人工成本都不高,但只要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司机的工资基本上都是中层薪资。

  重卡价格定为三千九百五十美元,江成其实想定价为四千美元的,但是按照后世的心理讨论,少个五十美元,起码是从三开头。

  定这个价格,利润比轻卡汽车高不少,但也不会有太高的利润。

  三轴结构的底盘成本就比轻卡汽车高不少,车身长度,车迟,发动机的大小。正面挡风玻璃用的是夹胶防砸的厚玻璃,车窗玻璃依然用的是进口的。

  因为正面是固定玻璃,加上试制的时候单独一个型号的玻璃只进口一两块也麻烦。用夹胶加厚的防砸玻璃也可以充当正面的挡风玻璃。

  但是跟汽车玻璃相比,强度还是差了一些,不过能节省很多成本。

  要知道在欧美那边一辆半挂车的价格现在就要三千五百美金了,而且车头是跟解放卡车一样,发动机和一些装置是前列式。驾驶室没那样高,空间还小。

  另外就是半挂车后面是空的,要组装拖车使用。

  买一辆昌江重卡,虽然是将近两辆轻卡的价格。但载重量等于轻卡三辆以上的运输量,司机却只要一个驾驶。

  关键是有些货物情况载重量不够拉不了,有重卡的话,很多设备不需要拆卸运输再组装。

  性价比反正很高,下单的不少,但毕竟是重卡,单子多,但是单笔交易的数量不多。

  不像轿车和皮卡,能经常一下出现两位数以上的交易量。

  香江那边的车辆需求平均是每个月一千辆,上届广交会到现在,交易的车辆也就是刚好满足了那边的市场。

  但是随着香江制造业不断的发展,加上国内汽车的价格便宜,很难拿历史数据来对照了。

  在历史上香江两年内还有两万五千辆车子的缺口,但是历史上香江购买的车辆价格普遍比国内生产的车高了百分之三四十。

  车辆便宜这样多,有些人可能不舍得买车的就愿意买了。而且车辆便宜,跑黑车的胆子就大了,大不了被抓了,车子不要了。

  只要跑几个月黑车就回本了,很多人是愿意一搏的。

  广交会的车辆市场是江成打出来的,后勤主任董铁林带队,在广交会上那就是无脑的卖。

  但是交易的情况传到汽车厂这边,余开宏倒是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

  汽车厂现在的规模,很难短时间招工形成两班倒。而且他把计划产量提高了,江成和老康是玩不了私下跟一些单位互相交易的把戏,但真来的计划外的订单,汽车厂也很难招架。

  当然了,余开宏担任厂长,也不可能把产量卡的那么死,真的弄的没有一点计划外的超额产量。

  但是面对广交会的订单,又一次的开局就爆发。余开宏还想两头兼顾,不影响计划产量的前提下还把广交会的订单弄出来。

  除了让职工加班,偶尔有些部门先实行两班倒,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首节 上一节 114/1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