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第780节

  这样厕所管理员在高峰期或感觉异味重时,可以开启排气扇,强制抽走污浊空气。

  而这个设计在当下的老式公厕中算是非常“先进”的配置。

  大多数街道和社区的公共厕所,都是半封闭式,以前甚至是开放式:

  地上有几个坑位通往化粪池,四周围上一圈墙,就这样GameOver。

  其他设计倒是跟寻常的公共厕所一样了。

  地面铺设防滑青砖,并向蹲便器沟槽方向找坡,钱进安排了李瓦匠亲自过来找的坡度,坡度是经过检验的2%。

  这个坡度是人感觉不出来的,但是清洁工冲洗厕所的时候,水流又会自动流向排污口。

  青砖表面粗糙,防滑效果很好可惜有个问题是会吸附味道。

  没办法,现在给铺防滑瓷砖不可能,压根没那个条件。

  所以钱进只能采取这种设计,比如小便池四周是瓷砖,这样溅落的尿液不会落在青砖上,尽量避免留下骚气。

  再就是地面每天定期冲洗,保持清洁。

  电路通畅,照明灯安装上。

  剩下的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安装高亚水箱。

  第一机械厂着实有两把刷子。

  在潘胡子的亲自督战和周科长的带领下,他们技术攻关小组和供应小组日夜奋战,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陶瓷阀芯烧制厂,供应上了陶瓷阀芯。

  再一个第一机械厂下属的橡胶工厂对橡胶配方做了调整,改进了高亚水箱的冲洗力度,并扩大了水箱规模。

  第一批二十个按照新方案生产的脚踏冲水水箱送到,潘胡子和技术主管亲自负责送达。

  钱进立马用在了市场公厕上:“潘大哥,今天麻烦你跟我去厕所走一趟了。”

  “生产的就是厕所用的东西,走十趟也是应该的嘛。”潘胡子豪爽的笑道,“其实我们这些日子里呀,没少在厕所里待着。”

  他拍了拍身边的技术主管:“老周带队伍几乎是吃喝在了厕所里。”

  周主管苦笑:“潘厂长,你这话容易让人误会。”

  “我们那是个实验室式的厕所啊,可不是真厕所,所以在里面吃的是饭……”

  安装工人是第一机械厂带来的,很麻利的就把一个一人高的超级大水箱给固定在了墙上。

  调试没问题后,接上自来水管开始供水。

  水流声音消失,钱进点点头。

  工人用力踩下脚踏杆。

  “嗤——嗡!”

  与之前那些冲水水箱使用后截然不同的声音响了起来。

  这次不再是简单的“哗啦”声,而是先有一股压缩空气释放般的短促气流声,紧接着是强劲的嗤嗤声。

  猛烈的水流如同高压水枪般的喷涌,以极高的初速度精准地冲向便池深处!

  “哗——!!!”

  水流冲击在池底模拟物上,发出沉闷有力的撞击声。

  只见一大团湿报纸和脏东西瞬间被撕碎,接着被水流裹挟,毫无滞碍地卷入下水口,消失得无影无踪。

  整个便池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连池壁都水光溜滑,几乎不留水渍。

  “好!”陈井底第一个喝彩出声,赶紧鼓掌。

  钱进也很是欣慰,忍不住对潘胡子伸出手:“很成功啊,潘大哥,你们单位太厉害了,人才辈出,这高亚水箱的冲力,这冲洗效果,我看比预想的还要好!”

  潘胡子这边也很高兴:“我们准备把这款高压水箱当一款王牌产品生产,以后肯定有的是单位得改造厕所,都得用我们的水箱!”

  钱进说道:“对,这东西是有市场的。”

  负责该厕所施工的一中队几个干部都在里面,汪小意等人看得目瞪口呆。

  这效果,肉眼可见的强悍!

  钱进冲他挥手:“愣着干嘛呢?去把张总工他们叫过来,哦,还有霍工他们,这水箱是他们研制出来的。”

  摩托车一个来回,几位参与了高压水箱设计工作的专家被找来。

  他们看了演示之后同样感到惊喜。

  张振华大为感慨,说道:“钱总,你真是……”

  一时无话可说,他伸出大拇指比划了一下。

  钱进鼓掌笑道:“你们才真是这个,我没起到什么作用。”

  “你的作用可大了,”张振华认真的说,“你找到的国外同类商品,你提供的改造思路,我们那点微末的设计才是不算什么。”

  汪小意恍然大悟的说道:“难怪其他公厕没有安装水箱,原来是等这款超级水箱。”

  “什么超级水箱,这叫高压水箱,你得有点文化啊。”钱进笑。

  “另外你说的没错,咱就是在等这款水箱,现在第一批送到了,立马全部安装上马!”

  “有了这种水箱,冲厕所不是问题了!”

第370章 安居变乐居,市民齐赞叹

  公共厕所的攻坚正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重型公共厨房的改造工作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所谓轻型和重型公共厨房,区别便是使用人数。

  像泰山路虎口里社区,这是一片建于五十年代的筒子楼,当时建设这些筒子楼图的就是一个能尽量容纳突然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村人口——

  解放后,为了发展城市工业,国家从农村地区调集了一大批青年农民进城干工业。

  这边的筒子楼全是鸽子楼,一层往往有十几户人家,一盖就是四五层。

  然后每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四个公共厕所,这还能凑活的分配过来。

  一栋楼好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共厨房,那就很不好办了,到了饭点要做饭还得排队,谁家要是炖个什么东西,那其他家就等吧。

  当然冬天还好,大不了在家里生火炉,顺便解决煮饭问题。

  夏天筒子楼里不通风,特别闷热,不可能在家里或者门口生炉子。

  这种情况下,公共厨房就成了居民做饭唯一之选。

  人太多,争抢就来了,这公共厨房便成了邻里矛盾和生活不便的集中地。

  为了避免矛盾,所以这种重型公共厨房的改造核心思路是“分隔独立,安全便捷”。

  有些重型公共厨房周围有空间,那就往外拓展空间,增加灶位。

  还有的公共厨房是封顶的,那将楼顶重新封存,在上面加装一层公共厨房的灶位,再用石棉瓦封顶,等于将灶位面积扩展一倍。

  虎口里社区没有这样的条件。

  它的公共厨房本身就挤在筒子楼之间,堪称是厨师必争之地,不可能拓展空间。

  另外房子建起后为了防雨,屋顶采用尖头式设计,还挺牢固。

  建筑大队不能把屋顶给拆掉,毕竟这屋顶还很牢靠结实,拆掉太过可惜。

  于是经过张振华和李远航等专家亲自来测定,开会讨论过后决定给它来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空间分隔!

  将原有的大厨房空间进行测量划分,尽量多的空间用于建造灶位。

  另外取消烧煤烧木头的土灶,改成更节省空间的煤气灶。

  以往虎口里这块社区的居民是在公共厨房剥菜洗菜切菜,现在一概全改。

  剥菜择菜切菜都在家里进行,洗菜位置改去公共水房,这个公共厨房专门用来炒菜煮饭。

  居委会提前做好了入户调查,根据住户数量和意愿,用单砖墙将大空间分隔成二十五个相对独立的小厨房单元,每个单元供三到五户人家使用。

  分隔墙砌到顶,彻底隔断空间和油烟,绝对可以避免用户的冲突。

  考虑到厨房用火安全,分隔墙采用红砖墙配耐火砖,并且给每个小单元木门上刷了防火漆。

  公共厨房改造结束,迅速交给居民投入使用。

  居民们可是好奇太久了。

  为了保护居民安全、避免工地事故,所有工地施工都要用隔板围起来进行工作,所以虎口里的住户只知道自家的公共厨房在改造升级,但不知道变成啥样了。

  等到建筑大队结束施工撤走,他们立马一窝蜂的赶到了厨房。

  住社区12号楼1单元三楼的李婶根据编号找到9号小厨房单元,这是属于她们那层楼四户人家的小厨房里。

  摸着崭新结实的木门和上面挂的铜锁,她很是高兴:

  “太好了、太好了,以前做饭那叫一个打仗,十几户挤一块,转个身都难,油烟呛得人直咳嗽!”

  “你说为个灶眼,隔三差五的跟邻居们没少拌嘴,弄的明明是楼上楼下的,却不说话了,现在好了、这下好了,不用再去争了。”

  住她隔壁的新媳妇赵军霞心急的说:“嫂子你还等着干啥呢?进去看看呀。”

  “得去领钥匙。”有人招呼一声。

  钥匙统一放在了居委会,各家各户凭户口本去领取自家所属的小厨房单元的钥匙。

  赵军霞领到了钥匙,跟李婶一起急匆匆的赶回来。

  钥匙拧动铁锁,嘎巴一声响,锁开了,门开了。

  小单元的空间很小,顶多三个平方,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灶台与操作台。

  灶台是靠墙砌筑的统一砖砌灶台,高度约80厘米,台面用水泥砂浆抹平压光,再铺设一层白色瓷砖,看起来又整齐又美观。

  赵军霞很兴奋,摸着滑溜溜的瓷砖说:“哎呀妈呀,这建筑大队太讲究了,还给贴了瓷砖,俺单位厨房就贴了这个,有点油烟一擦就掉,老好清洁了。”

  一个灶台上预留2个灶眼位置,不能自己烧柴烧火了,统一更换成煤气灶。

  这样如果着急的话,四户人家挤一挤可以同时做饭,如果不那么着急,或者说有时候只有两户人家来做饭,那么一人可以用两个灶。

  反正煤气罐上都带有煤气表,用多少气交多少钱。

  四户人家里的第三户秦城也来了,他背着手说:“我正准备去领钥匙,结果下来一看,咱这个单元的厨房开了,原来是你们两个积极分子。”

  赵军霞拽着他兴奋的说:“老秦老秦你快来看,看看咱四家共用的这个小厨房,多宽敞、多敞亮!”

  “这灶台干净的,前后还都带着排气窗来,到时候打开了南北通透,油烟比以前肯定少多了!”

  秦城是江浙人,做事仔细算账清晰,他满意的点点头:“最主要的是咱这里的电表独立使用,谁用多少电,清清楚楚,再也不用为电费扯皮了。”

  出于节省空间的考虑,小单元里只设置了一个水龙头。

  打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出。

  秦城赶紧上去关上:“嫂子咱又不做饭不炒菜,你打开水龙头干啥?”

  李婶笑道:“瞅瞅你仔细的,你个大老爷们,过日子比俺妇道人家还仔细呢。”

首节 上一节 780/7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