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军通所那边应该比较清楚吧?”高振东有些奇怪,这事儿一看就是军通所那边的事情啊。
“问过了,军通所想不到太好的办法,别的都好说,但是隐蔽性、工作条件要求这两个问题很难解决。”
要说电台本身,是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但是这个年头的电台个头小不了,而且对天线、气象、位置等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不低,而且个头太大。
如果是能公开拿出来用的环境下,那倒不是什么问题。
可是对于这个东西预想的工作环境来说,这些每一条都是致命的,首要的难题,这玩意就没法送到使用者的手上,尤其是现在问出这个问题,其目的和对象很明确。
个头太大了!
关键问题是,这个设备重要的不是接收,而是发送。
只是要接收的话,和四合院第一收音机战士——刘海中学习就行,整个收音机听广播就能解决问题,毕竟广播电台这东西,在自己地面上,又不需要隐蔽,只管堆功率,大力出奇迹就好了。
但是想要把消息发出来,那可就困难了。
此时的通信之困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当年那边出那个事情,硬生生因为通信断绝,几十年都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高振东知道其中的道道,想了一下:“在空中用飞机搞中继,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对于协调配合有要求,同时需要飞机尽量前出。”
防工委领导摇了摇头:“这个可能不合适,容易引起误判,毕竟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不用天天搞得紧张兮兮的。”
高振东点了点头,明白了,那看来目标更明确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利用电侦船一类进行中继同样是不可行的,那样还不如空中的飞机呢,至少飞机够高,对通信时的各项环境条件要求没那么苛刻。
行吧,既然这些都不方便,那就只好上大杀器了。
“那就只有打个卫星上去了。”
“卫星??!!!”防工委领导呆了,我艹,你这手笔也大了点儿吧。其实非要说花钱,倒也不是特别夸张,只是这个通信手段的级别,听起来实在是有点让这个时代的人吃惊。
别说现在了,就算是几十年后,到高振东穿越为止,卫星通信在普通人里开始普及也没几年。
“对,卫星。这个东西不敏感,不会引起什么敏感态势,一般人也发现不了,说得难听点,就算是发现了,一般的势力也没那个能力打下来,虽然明明知道这东西明晃晃的就在头上转来转去。”
高振东这个形容,把领导给整笑了,还真是。
“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这种方式靠谱么?”
“靠谱,就是需要一点点时间来搞通信设备,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总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
“通信设备能做到那么小?”
“其实从距离上来说,哪怕是采用最凑合的办法,卫星和通信终端之间的距离要比陆地的距离远,但是卫星的好处在于它是高举高打的,传输条件和地面波、天波都不同,有些东西就能想办法了……”
这个时候想利用同步轨道来进行通信,距离实在是有些远,3.6万公里的距离,对通信设备要求实在是有些高,这么一整,通信设备个头又上去了。
所以能考虑的,也就只有类似后世空间站的轨道,350~500公里左右高度的低偏心率轨道是最合适的。
利用卫星掠过某点上空时的那点时间用于通信,哪怕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也是能办到的,而且设备可以做得比较小。
“不过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来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通信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保证24小时随时覆盖,简单来说,需要等相当长的时间,大概是2~5天的样子,具体取决于最终选定的轨道高度。而每一次通信可供使用的时间是较短的。当然,这是理论计算原点重访,实际上会好那么一点点,但是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通信的间隔时间,不会变。”
这个和卫星的重访时间有关系。
“2~5天有一次机会通信?太好了!”高振东觉得这个参数不咋样,但是领导却觉得已经超出预期。对于承担相关工作的同志来说,能用普通纸质信件进行联系就已经是极为便利的通信条件了,这个东西花的时间,总比信件快多了、隐蔽多了嘛。
2~5天,对于这种特殊工作来说,和面对面沟通也没什么区别了,特别是这次面对的,是更为恶劣、复杂、森严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还有,这种方式的通信信道和带宽都是有限,不高的,通俗的说,重访一次能提供服务的终端数量和传输的数据量都是比较有限的。”
“不高没关系,递张纸条总没问题吧?”领导笑道。
只要能建立足够便捷的联系方式就足够了。这事儿又不是写论文,使用这东西的同志本来就不多,也没那么多东西可以发。
说到这里,防工委领导突然想起点儿什么来:“那……这个东西是不是可以用到很多地方?”
高振东点点头:“是的,在世界上任意一个地方都能用,但是时间间隔就不太一样,会高不少。另外,如果想减小间隔,那么可以多打卫星,规划好卫星的轨道,数量足够的话,理论上能做到24小时不间断,只是代价很大。搞得这么麻烦,主要是现在只能用近地轨道,等到技术发展了,利用同步轨道,就有其他办法了。”
和在某地上空的通信可以马上转发到200公里之外的海对岸不同,如果是任意地点向国内传输数据,那就必须先存储收到的数据,然后在掠过接收台上空的时候把数据下发。亏得我们国土宽,能建立多个接收台,否则光是重访接收台的时间就够呛。
防工委领导马上就不困了,后面的他都没听全,他只知道这东西哪儿都能在2~5天内往家里发消息,而且增加数量还能把这个间隔缩小。
“搞起来搞起来,一定要搞起来,你好好的规划每颗卫星的轨道,我们打3颗,把通信间隔压缩到24小时之内!”还没等高振东说别的,领导就把总体规模给定下来了。
一天之内就能把消息传出来,给人的感觉总是不一样的。
经常制定制度的同志都知道,在时间上,1天是个坎,3天是另外一个,接下来就是7天、一个月。
对此,高振东自然是高兴的,别看这个非常低级的“通信卫星”的功能和性能在后世眼光看来都非常烂,但是有和没有,那是天壤之别。
“好的!另外,我还有一点点其他的想法。”既然都提起这个事情了,那就不妨把事情搞大一点。
“好,这样,我马上召集搞卫星的同志这几天来一趟,我们好好商量商量。”领导马上就拍了板。
第1214章 巡飞(4k,今天还有2个5k)
对于防工委这边来说,高振东主动说是有什么想法的情况并不常见,他一般都是在解决别人的问题。
但是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一般都意味着一件或多件非常重要的东西可能出现。
所以高振东一说自己有想法,防工委领导马上就把事情给敲定了下来。
不过人来总是要时间的,相比搞卫星的同志,搞其他方面的同志因为早有通知,甚至有的就在京城,速度还是要快一些。
高振东还没等到搞卫星的,倒是先等来了搞无人机的。
自从听到高振东想拿花旗佬的无人机“给我康康”,防工委就通知相关的同志用最快的速度把那架飞机弄回来。
哪怕这架飞机是从天南到地北,也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货走的就不是地上,而是空中。
虽然我们的运输机此时比较拉垮,不过这东西掉下来的时候就算基本完整,也摔成了好几段,海角市的同志想了办法,总算把这个原本总长6米多的家伙弄成好多段给塞进了飞行拖拉机里。
只要长度解决了,重量就不是问题,这东西空重也就700公斤左右,对于载重1吨多的飞行拖拉机来说正好合适。
当高振东在防工委看到这家伙的时候,已经是按照大致原本的形状,躺在一间会议室的地板上,旁边不少同志正在围观。
那位同志,赶紧把你的皮尺放下。
不是不让你用皮尺,而是皮尺精度有点差,弄出来数据不对。
高振东乐呵呵的看着忙碌的同志们,其实他自己也很好奇,这东西他在博物馆看到过一架,只是没法上手。作为21世纪的军迷,他其实比同志们还要激动。
可算是见着活……不对,摸着死的了。
看见高振东过来,防工委总工迎上来:“振东,来了,看看吧,这就是你要看的宝贝。”
搞无人机的同志们也纷纷和高振东打招呼,他们都知道,这一次来这里,有一半是为了看我们打下来的宝贝,另外一半原因就是因为高振东。
见高振东也看得差不多了,防工委总工笑道:“走吧,都看得差不多了,我们先坐下来,看看这个宝贝要怎么利用,想来振东同志也有很多想法要和同志们讨论。”
大家纷纷点头称是,恋恋不舍的从火蜂残骸旁边散开,围坐在了一个会议桌前。会议桌就在残骸旁边,这样讨论起来方便,不用跑来跑去的。
“振东同志,这些同志,就是搞无战-5型的,这一次应你的要求,把他们都请了过来。”空装局的同志笑道。
严格说来,这些同志不是防工委系统下的,而是空军的战-5大修厂的,这种情况很常见,毕竟一些小的革新、改动,空军也不可能事事都通过防工系统来落实,那样时效性很差,大可不必。
所以空军的大修厂,都在发展自身的一些科研创新能力。
前面在导弹打靶中用到的无战-5侦察型,就是他们弄的。
“感谢同志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过来啊。”高振东向同志们表示了感谢。
开场白过后,大家都各归各位。
战-5大修厂的同志,认识高振东的不多,这和各正规飞机研究所不太一样。一个个看着年轻的高振东,在下面窃窃私语。
“这位同志是谁?看着好年轻啊,但是好像首长领导都很尊重他的意见的样子。”
“不认识,应该是京城的大科学家吧?”这年头普通的同志对科学家的理解比较宽泛。
“不会吧?大科学家哪儿有这么年轻?”经常看武侠小说的都知道,胡子越长,功力越深。
“少打听,纪律!纪律!”另外一位同志制止了他们说话,开会呢,严肃点儿。
这句纪律,既包含了会议纪律,也包括了保密纪律。
先打头阵的,是空装局的同志:“这一次召集大家过来,主要是为了两件事。一来,是大家看看这个我们新打下来的宝贝,二来,是商量商量,无人机这东西到底要怎么用。这里都是国内搞无人机最前沿的同志,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说实话,这里严格说来,高振东是没搞过无人机实际工作的,但是这人吧就不能这么考虑,他比较特殊。
空装局的同志很爽快,开场白一过,就把会议的主导权交给了高振东,主要是谁都不知道他到底想要和同志们说点啥。
高振东上来先没急着长篇大论,而是对一些细节很感兴趣。
“大修厂的同志们好啊,我们先不说那些比较玄的东西,我们先看看现在我们手上到底有什么。”一上来就玩儿玄的,对大修厂的同志们不太友好,因为专业方向的原因,他们对应用技术和飞机的细节比较清楚,但是对理论这一块,就比较薄弱一些。
这是由工作内容决定的人才挑选方向,和能力没太大关系。
所以高振东决定从他们熟悉的工作先入手,让同志们慢慢的进入氛围,否则一上来就高举高打的,不合适。
“高总工,您尽管问,有什么问题,同志们会毫无保留的向你汇报。”空装局的同志笑道。
按照多年的经验,高振东问得越多,说得越多,空军这边获得的好处就越多。
同时这也是向大修厂的同志们定调子,对于这位“高总工”的问题,你们不必有什么顾虑,问什么回答什么就行了,你们的工作,对他来说是完全敞开的。
虽然早就得到了这样的指示,但是空装局的同志在会上再次重申表态,还是让大修厂的同志们心里再次感受到了面前这个年轻人的不一般。
“你们的战-5靶的控制方式,你们是用的预定程序,对吧?”高振东笑道。
高振东几乎能肯定,但是这个事情还是落实一下比较好。
无人机和无人机之间,区别是非常大的。
果然不出他所料,大修厂的总工程秉乾同志点了点头。估计是因为战-5靶这个项目在多方看来,都算不上是个正经的大课题,包括大修厂在内,所以程总工都没法挂上一个型号总师的名头。
点头过后,他继续道:“是的,我们技术能力有限,遥控是不会遥控的,也只能在预定程序上面下下功夫,才能维持课题延续这样子。”
嗯?高振东听着这句式,耳熟。
程总工的话,倒是很清楚的显示出了他们现在的情况。
由于主要技能点点在了飞机修造上,在真正的无人机这一块,他们能力是略显吃力,但是好在空军的要求也比较明确和贴合,靶机嘛,没多少花活。
只要飞机能按照预定程序起飞、飞行到靶区,如果被打下来,就算是飞机和打靶检验的对象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如果没打下来,那靶机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按照预定程序自毁就行了。反正是一锤子买卖,只要不降落,就一切都好办。
作为被打击的目标对象,靶机甚至连飞行程序的控制精度要求都不是很高,只要大差不差能按预定的速度和方向飞进靶区就行,如果能按照预定的程序完成几个机动动作,那就更好了。
至于打靶的装备能不能发现、击落,那就是打靶装备自己的事情。
至于他说的“维持”,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真的开始进入维持阶段了,不过仅限于战-5,因为包括战-5在内的米格15/17系在开始退役,那可不就是维持呗。
高振东很是赞赏的点点头,这东西虽然相对简单,但是不能说大修厂的同志就没本事,人家组建的时候,本事就不在这个方向上,搞这个战-5靶,是超额完成任务。
而且他们的技术选择也非常理性,程序控制的好处就在于技术相对简单,虽然完成不了太复杂的工作,但是人家是真的能完成赋予的任务,不仅限于做靶子。
“这样的话,那接下来这个任务交给你们还真是最合适的。”高振东笑道。
他的话大大的鼓舞了同志们,同志们的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
京城的大科学家肯定了我们的工作!而且明确表示,我们能胜任下一阶段的任务,对于大修厂的同志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也不是说他们就盲从于专家,对于同志们来说,你要说他不行,他可能心里暗暗发狠,一定要把这个骨头啃下来。结果可能有好有坏,毕竟科学的规律还是在那儿的,但是气势上同志们绝对不输。但是有来自权威的认可,对任何团队和个人来说都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高总工,下一个任务是什么?”程总工问道。
“反辐射巡飞无人机!”高振东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