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774节

  总师手一甩:“在车顶颠了这么半天了,怕什么!而且大概率不是你们发动机的问题,我要第一眼就看到导弹的情况!”

  说完,他带着人就冲了上去,围在外场同志已经搬下来的那枚导弹身边,仔细端详起来。

  “发动机没有烧穿,但是在助推器还没有分离就已经失稳了。来,你来看看助推器的情况。”他转头招呼发动机负责人。

  不用他招呼,发动机这边的同志早就凑上去了,还趴在地上,拿着手电往助推器的屁股上照了一阵,仔细的观察了半天。

  “助推器完好,尾喷管正常,喉衬烧蚀情况正常,没有明显非对称破缺或者块状脱落,装药燃烧完全,没有非正常的遗留或者破块残留……老总,看来,和发动机的关系,可能真的不大。”

  仔细观察之后,火箭发动机的负责人汇报道,能听出来,他松了一口气。

  松一口气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责任撇清了,而是问题的疑点排查掉了一个。从这么多失稳弹的发动机情况来看,和发动机应该是真没有什么关系。

  这个助推器简单之极,助推级上除了助推器和尾翼,没有任何特殊的东西,甚至除了点火线之外,其他线缆什么都没有。

  这枚助推器只负责把导弹加速到一定的速度,就连导弹发射早期的机动,都是由弹头位置的弹翼完成,助推器只管负责大力出奇迹。

  所以只要发动机的外观和结构情况基本正常,那么就能排除掉它的嫌疑,甚至能排除掉助推级的嫌疑,主要是这东西实在是太简单了。

  “嗯……奇怪了……助推级没问题,但是失稳的时机,又不一定都是在助推段发生……”总师摸着鼻子沉吟道。

  对课题组来说,这是最麻烦的地方。

  ——有一个明确的缺陷,飞行过程中失稳。

  ——但是有一个不确定的时机,可能在助推段,也有可能在主动力段,甚至可能发生在惯性段,没准。

  而且都是和火箭发动机没关系,看起来火箭发动机工作一切正常。毕竟按照规划,这枚弹的火箭发动机都是往着最简单的结构上走,连燃气舵都没有。

  做科研的都知道,难以稳定复现的故障,是最麻烦的,像这个故障就是,发生时机不定,甚至可能在完全不同的两个飞行阶段中发生,这就让事情变得越发扑朔迷离起来。

  “可能是气动的问题,但是气动为什么会出这么大的问题?我得回去好好想想。”负责气动的同志道。

  既然在导弹射程的全程都可能发生这个问题,那这个事情就有大概率是气动或者飞控的问题。

  不过飞控是不可能莫名奇妙的频繁在这么多枚导弹上发出错误指令的,对于这一点,负责飞控的同志也好,还是所有的同志也好,都有这个信心,工作再差也不至于差到这个地步。

  所以,就算是飞控出问题,那也是因为某种原因导致导弹的飞行状态变化超出了飞控的控制范围,在这里,飞控出问题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最大的原因,还是可能是气动出了什么毛病。

  同志们面面相觑,这气动看起来完全没毛病啊,正正常常的,而且导研院也搞了好几种导弹了,也没遇见过这么邪乎的毛病。

  就好像是人看病,知道症状是发烧,但是为什么发烧,左想右想想不明白。

  “老总,我们回院里去,开个诸葛亮会吧。”集体主义的优势在这一刻就显现出来了,召集全院的同志,集体诊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

  “嗯,走,你们把这枚弹的情况记录好,我们回去找同志们商量商量,在没找到问题之前,这遥测弹是不能再打了,纯纯浪费钱。”这年头因为一个小问题,就把整个工作拖到停滞不前好几年的情况可不少见,导研院这几年有强援相助,倒是好久没碰见过这种情况了,没想到现在又来了。

  同志们赶回院里,万万没想到的是,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负责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同志,在会上一听他们的情况,眉头皱的跟麻花似的。

  高振东要求的80公里以上的远程弹,被正式命名为超远程空空导弹,因为弹体有不少的改变,和那枚中程空空导弹的双脉冲改型正式分道扬镳,成了两个课题——超远程空空导弹和远程空空导弹。

  “你们也出现这个问题了?”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同志问道。

  “也?什么叫做也?你们也是……”近程雷达地空导弹的同志问道。

  超远程这边点点头:“嗯,我们也有类似问题,我们这几天做了两种遥测弹,一种是中程空空弹的加长型,一种是中程空空导弹的放大型,结果都不是太好。”

  他们的想法,是想先试试哪条路子能走通,至少能让导弹先飞起来,确定一下导弹总体方案的结构。

  这时候没那么多导弹各类性能的分析理论和工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个导弹先来一发试试,然而结果却不是那么的美妙。

  跟近程地空弹一样的问题,弹体飞行失稳,无非就是他们要少一种故障状态——他们没有助推器,现在也没有双脉冲。

  但是不论是主动力段还是惯性段,一样的出问题,无非就是几率问题,他们这个的几率比低空弹要少一些。

  同志们将目光转向了另外一组同志,他们和中距空空弹一样,也是在现成的成果上改进的,而且从弹体上来说,改进主要是两个。

  ——十X弹翼变成双X弹翼,且前翼变长边条。

  这个改动不是很大,至少弹体基础还在,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然而负责这块儿工作的同志看着他们,面色有点古怪。

  “那啥,偶发,偶发,很偶发……”

  偶发,那就是还是有咯,再偶然,也是会发生的,有和没有,那就是两个层面的事儿。

  ??!!

  同志们都惊呆了,这尼玛是个啥情况?这可是建国后十多年了哈,不管什么东西都不能再成精的。

  但是这一整个院的课题,就跟集体吃错药似的,都一个毛病,非要说的话,就是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样。

  这让同志们有一种碰见鬼了的邪门感觉。

  当然,这是一种调侃,同志们知道,肯定是哪儿出了毛病,只是这种毛病还没找到。

  “不对啊,前面所有的导弹都一帆风顺的,怎么到了现在就集体出幺蛾子,这邪了门儿了。”

  “是啊,要说有什么毛病,怎么早不出晚不出,偏偏这个时候出?而且要说经验,以前经验更少,怎么没出这问题?”

  这是同志们最想不通的地方,颇有点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的感觉。

  “关键是就跟传染病似的,真是全体都有啊。”这就是邪门的地方,要说课题出问题,无论什么问题都是正常的,毕竟这是新东西。但是多个课题扎堆儿的在一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上出现相同的症状,那是真的古怪。

  但是同志们也知道,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意味着可能会彻底解决导弹设计工作中的一个系统性问题,能为后人彻底把这条支路铺平。

  所以同志们兴致很高,发言非常积极。

  他们从各个方向、各种可能性,都在绞尽脑汁的找原因、找问题、寻出路。

  但是却没有太多的结果,主要是这几枚导弹的情况天差地别,不论他们找什么原因,都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闭环,能满足所有导弹的情况。

  同志们想了很久,讨论了很久,却一直没找到问题真正所在,甚至连怀疑对象都没找到,这就很难受了,说是一筹莫展也不过分。

  同志们商量来商量去,抬起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得,我们也别琢磨了,摇人吧!”多花时间肯定能有办法,只是这个时间要多长就真没谱,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经费,那就只有开大了。

  说到摇人,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往十七机部那边跑一趟吧。

  几位型号总师对望一眼:“行,负责气动布局和导弹总体的同志,我们去三轧厂那边走一趟。”

  众人纷纷点头。

  那个地方倒不是手到病除,但是至少是一个希望,而且那边能开拓思路和视野,有时候还能收获一些新的技术,这些新技术可能来自那个人,也可能来自那个人带领或者知晓的其他兄弟单位。

  既然要见人,就得先找防工委办手续。

  防工委的回复倒是挺快:“明天去吧,今天高振东同志有事。”

  听起来,高顾问也是元旦都在工作,同志们肃然起敬。

  高振东:不至于不至于,逛个庙会那是真担不起。

第1202章 导研院的团建(5k)

  与此同时,天涯岛海角市,几位同志正看着面前的一些绿油油的植物喜笑颜开。

  “长势不错,等到时机成熟,就能继续展开工作了。”

  “是啊,没想到人家给的消息还真准,在这个地方还真找到了这东西。”

  “一下子节约多少时间啊,哈哈哈哈。”

  “10月份找到的,工作到现在,成果看起来性状不错,用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没什么问题。”

  几位同志在兴奋的商量,而他们面前的植物,看起来长势喜人,欣欣向荣。

  ——

  新一年的1月2日,导研院的同志们联袂而至三轧厂,阵容庞大。

  说实话,要是这里真埋伏个敌特点个IED,那我们的战术导弹研究至少会停滞10年以上。大量人员的缺失,那是连高振东开着挂都没法补得上这个空白的。

  不过这地方现在别说敌特了,就连老毛子,都没法在总厂呆下去。

  说实话,就连高振东自己,看到这个阵容的时候,都惊呆了。

  这特么什么情况?导研院跑我这儿搞团建来了是吧?不行,回头是不是得找导研院报销一下团建费?

  玩笑归玩笑,高振东知道他们过来团建,必定是有要事。

  人数太多,甚至会客室都不够用了,三分厂甚至不得不开了一间会议室才堪堪把人装下。

  大家坐定之后,高振东笑道:“今天来这么多同志,总不是来我们三分厂吃饭的吧?何雨柱同志的手艺再好,也不至于有这么大吸引力。”

  还别说,傻柱的名气,现在是彻底打出去了,在防工系统、十七机部、十二机部自不用说,就连一些其他系统的同志,也是久闻大名。

  毕竟这年头钢材是绝对的紧俏货,就算是按计划,但是来找路子想办法的同志依然络绎不绝,更别说这里还有不少特殊的、其他厂子根本没有的特殊品种。

  能不能吃上“何雨柱师傅亲自做的菜”,多少也算是这些人相互之间的一个谈资甚至是攀比的项目,毕竟这代表着他们在三轧厂对口接待的人是个什么位置。

  这么说吧,等傻柱退休了,去外面随便开一个私房菜馆子,都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且还是挑着客人接待的那种。

  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导研院的同志们听见高振东的玩笑,也笑了起来,就是笑得多少有些尴尬。

  “能吃上何师傅的菜那当然好,但是这次我们来啊,是求援来了。”导研院的周副院长笑道,何师傅的菜但凡有机会,还是不能放过的,这事儿坚决不能太客气。

  这次人太多,而且高振东这边的情况也不太一样了,得有个领导带队,周副院长就是负责这个事情的。

  求援?高振东知道大概率是这样,但是这个阵仗还是让他兴起了十二万分的好奇。

  “求援……这么多个课题组,都是这事儿?是累积很多问题,一起来交流的?”这就不奇怪了,想来导研院的同志也懒得为了每件事情都跑一趟,把不是太急的问题集中起来,大家商量商量,也算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方法。

  然而周副院长的回答,让他都觉得神奇:“不,就一个问题。”

  嘶~~~~~~

  高振东自己都嘬起了牙花子,这事儿不简单!

  能把多个型号同时难住,而且他们这么多人集思广益都搞不定的,这事儿得有多大啊。

  高振东不动声色,在意识里打开了系统,笑道:“看来这个问题很大啊,先说说具体情况吧,我们一起商量商量。”

  他的不动声色,在同志们眼里却变成了胸有成竹的表现,一个个的暗叹还得是高顾问。

  这让同志们信心大增,他们在来之前,已经连夜把三型导弹的失稳问题做了总结和分析,由一位同志统一向高振东汇报了一遍。

  高振东边听边点头,然后又询问了一些试验细节,然后陷入了思考。

  在旁人看来,他是在思考,然而实际上,他正在系统里翻着呢。

  这个事情正如导研院的同志所总结的那样,大概率是导弹气动的问题,但是这东西就太细节了。

  这么说吧,导弹的气动,相比飞机的气动,他接触更少,毕竟当年在网上当喷子的时候,不服气拿飞机气动对喷对杠的不算少,但是偏门到拿导弹的气动对喷的,万中无一。

  甚至这件事情,表面上可能是气动,没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说不定。

  还好,高振东手上又有了3次“国运”隐藏任务给的全网搜索机会,高振东在意识里乐呵呵的正想下手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一件事。

  为什么要用全网?傻逼么不是?

  “故乡的馈赠”自己忘记了?按照现在的价格,4次搜索机会就能展开一次有限制的全网搜索。

  导弹技术,和黔山还真的有关,而且就是战术导弹中的防空导弹,价格便宜量又足,能极大弥补旌旗-9价格昂贵这个毛病的旌旗-12、旌旗-22,不就是黔山的嘛。

  高振东知道,“故乡的馈赠”里那个“相关技术”,定义略显宽泛,这意味着可以卡的bug是很多的。

首节 上一节 774/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