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758节

  现在我们的海空军同志,就处在这么一个状态里。

  “……同志们这一次干得好啊,有效滴打击喽花旗人滴嚣张气焰,挫败喽他们滴阴谋,他们现在慢慢发现啊,我们在海上也不是那么好欺负滴喽。”首长在办公室里哈哈大笑,心情很好。

  “首长,我们还是觉得这次事件,反映了我们的很多问题,把花旗人的潜艇逼出来,其实是带了一点运气的。”向他汇报工作的海军同志如实汇报。

  “能有多大问题?就算是运气,那也是能力滴一部分嘛,要是没得这个能力啊,连运气都抓不住。有问题,发展改进就是了,但是还是不要走入自我否定滴怪圈嘛。”

  首长严于律己,但是待人,却并不严苛。

  “是,首长,我们回去这就把反潜这一块想办法重视起来,在那之前,我们觉得主要作战方向是登陆作战,作战对象的潜艇力量几乎为0,就没有在这方面多下功夫,现在看来啊,还是不行,得补课。毕竟花旗人是绝对不想我们顺利完成我们的目标的,在考虑敌对力量的时候,还是得多把他们考虑进去,我们已经明确的,他们通过潜艇这种特殊手段,配合宵小,对我们发起了多次袭扰了。”

  海军的同志总结道。从去年敌人策划的展销会行动开始,就已经干了好几次坏事了,而现有的反潜力量只有部分大型军舰和极少数导护艇有声呐,就算抛开这些声呐实际效能如何不说,现在面临的主要是两个问题。

  一是数量稀少,二是机动能力不足,船这东西毕竟不能和飞机比。但是从飞机来说,又缺乏在空中直接发现水下的潜水艇的手段,只能通过目视或者雷达,发现浮渡或者潜望镜、通气管状态的潜水艇,这让飞机的反潜能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另外一位首长笑道:“你们也不用自责,我们也知道,这之前,我们主要还是穷啊,没有那么多资源来发展反潜力量,不过现在不同了,我们多多少少,还是有了不少的余钱,支撑一下这个东西倒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嗯,我们在最新型驱逐舰设计上,已经听取防工委的高振东同志的意见,在往上面放反潜直升机,上面会有吊放式声呐,机动能力和发现能力都有一定的保证。但一是成军时间还早,有点来不及,二来反潜直升机的机动能力和控制范围,还是依托于舰艇的,依然有些受限。”海军的同志汇报道。

  吊放式声呐是反潜直升机常用的声呐装备,恰好利用了直升机的悬停能力,但是在反潜巡逻机上却是没法用的。

  “高振东同志?呵呵,又有他啊。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想法?”

  说到这里,海军的同志就想起来曾经海装局的同志汇报过一个事情:“有!还是高振东同志,曾经提出过几种给大型反潜巡逻机使用的搜潜装备。据同志们汇报,他的想法从原理上非常的可行,只是当时我们缺乏资金和需求,也就没有办法进一步的去推动这个事情,现在看来,是时候了。”

  “哈哈哈,这个高振东啊,是属孙猴子的嘛,一根毫毛化身千万,哪儿哪儿都能看到他。好,既然他滴想法有前景,那你们就好好滴做下去试一试嘛,我们是允许犯错、走弯路滴,就算暂时没做好,也不叫浪费,这叫学费。”

  对猴哥的精神内核很是欣赏的首长,顺口给高振东又起了个外号。

  正当海军众人高兴之际,首长却哪壶不开提哪壶:“诶,不对啊,高振东同志不是十七机部滴嘛?什么时候去了防工委了?”

  海军的同志老脸一红:“反正他经常都在参与防工委的工作,都是以防工委的身份在出现,都一样,都一样……”

  ——

  高振东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新晋了“孙猴子”这个外号,如果知道,他应该会很高兴,毕竟哪个男人没有做过一个“金猴奋起千钧棒”的梦呢。

  呃……弼马温就算了。

  此时,新上任的高猴子,正在防工委这里。难怪海军领导在向首长汇报的时候要那么说,单从时间来看的话,他在防工委事务上的时间,最近的确是最多的。

  事情也不用脑子都猜得到,就是反潜的事情。

  此时,海军的领导正在讲话。这件事情意义比较重大,只是海装局的话,感觉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同志们呐,这一次,我们对花旗的渗透,是大胜、完胜,但是啊,也透露出我们的一些短板,我们对水下的潜艇啊,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一个啊,是发现不了,另一个呢,是打击手段有限,深水炸弹这东西啊,还是有点太看运气了。”

  说到这里,海军领导很是豪气的大手一挥:“所以这次我们请大家来,就是要好好的解决一下这个事情。”

  这个动作,就差把“俺有钱”三个字写到脸上了,虽然可能实际上也没多少,但是我们至少没有史密斯专员之类,同样一分钱,能办到的事情可不大一样。

  防工委领导闻言笑道:“我看啊,第二个问题,你们倒是不用太担心,某种程度上,已经解决了,只是还需要时间来消化我们的收获而已。”

  海军的同志闻言大喜:“啊?你们又搞出什么新东西来了?”

  他是知道的,最近几年我们的技术发展比较快,防工委时不时就能掏出个新东西来。

  防工委领导笑着摇了摇头:“不是我们搞的,不过也差不多。我们用我们搞出来的技术,和高卢人换了些东西,其中有一样,是当时高振东同志力主引进的——高卢人的L4型声自导反潜鱼雷。”

  声自导反潜鱼雷?这真的是天上掉馅饼了,没想到同志们居然走在前面了!海军的领导大喜不管哪儿来的吧,到了我们这里,就是我们的了。

  没听防工委这边说“消化”嘛,只是买一点来用,绝对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防工委这帮伙计做事的风格,海军还是很清楚的。

  “那就太好了,我们的别-6反潜巡逻机,可就等着你们的声自导反潜鱼雷了。”

  “放心吧,我们不是买成品,而是和高卢人换技术,到手的是成熟的技术,消化吸收起来很快的,就算是零部件上暂时有点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进口的方式先期解决,总之不耽误你们用上就是了。”

  买成品哪儿有搞技术爽。

  这个L4声制导反潜鱼雷的技术非常重要,巡逻机使用是一回事,按照高振东同志的想法,这是要用在船上做反潜鱼雷,同时也是反潜导弹的战斗部,而且等到消化吸收之后,声制导技术还能为潜艇用反潜鱼雷和反舰鱼雷提供声制导技术的。

  “那就太好了,等到你们消化吸收了,我们的鱼雷,就是声制导一统天下了。”海军的同志对于这件事情是非常的喜闻乐见,虽然舰载反舰鱼雷已经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是舰载反潜鱼雷和潜艇用鱼雷还是大有可为的,而声制导技术这种当前最为先进的鱼雷制导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雪中送炭。

  不对,不是送的,是我们换来的。

  而原本的我们,连搞个450mm火箭助推直航反舰鱼雷都搞得磕磕绊绊的,等到老攻-5勉强能用上,黄花菜都凉了,机载反舰武器已经是导弹和制导炸弹的天下。

  不过他的话马上就被人否定了。

  “不,领导,插句和今天会议主题无关的题外话。鱼雷,不是声制导的天下,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种多样的制导鱼雷,甚至直航鱼雷也不是必须完全淘汰的。”

第1180章 比飞机还快的鱼雷(5k)

  几位领导不用抬头就知道,是高振东,毕竟对他的声音,他们实在是太熟悉了。

  否定我?否定得好!这是海军领导心里最朴素的想法。

  振东同志素来都是有的放矢,他既然这么斩钉截铁的否定,那就说明他一定有想法,有想法就是好事情。

  至于高振东说的什么“和今天会议主题无关”,那算什么,就算无关,大不了把会议拉长一点,也要把高振东的想法听完。

  “不止声制导?还有什么?”海装局的同志已经抄起了纸笔,聚精会神的等着了。

  高振东笑道:“首先,我们可以用线导啊。”

  线导鱼雷是很常见的一种制导鱼雷,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作是线导反坦克导弹的水下版本,只是这个东西,就没有瞄准线半主动指令导引这种方式,而是更贴近原始的手操,不过这个手操,变成了制导系统自动计算发布指令。

  线导?在海里放线?

  “在海里放线,是不是容易被缠绕啊什么的?不会断嘛?”

  高振东摇摇头:“陆军的反坦克导弹就是线导的,3公里也没断线嘛,而且由于鱼雷的速度慢,对导线的要求可以说是进一步下降。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相对声制导来说,可靠性更高,命中率等性能可以做到更好。毕竟鱼雷口径有限,能带的换能器个头无论如何和潜艇是没得比的。而且,这东西便宜啊,大头都在潜艇上了,理论上它只要放线器和一个非常简单的指令操控设备就行。”

  这就跟防空导弹的无线电指令制导似的,可靠,便宜。

  “好处有了,那坏处是什么?”防工委领导这话让高振东觉得非常耳熟。

  “坏处就是发射者必须保持对目标的光学或者声学跟踪,而且在命中或失效之前,鱼雷发射管必须保持打开状态,这可能带来一些声学上的麻烦,增加暴露自身的概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发射者的运动状态有一定的要求。”

  线导是没法发射后不管的,同时也不能发射了之后掉头就跑。

  “嗯,那倒是还好。”海军领导点头道。

  他很清楚,这些缺点相对它的优点来说,其实还是能接受的,线导鱼雷,特别是重型线导鱼雷直到21世纪都没完全淘汰,就好像半主动防空弹在21世纪依然满天飞一样。

  “我觉得可以请搞鱼雷的同志,好好的研究研究振东同志这个想法,毕竟潜艇这个东西,我们也是要搞的嘛。”防工委领导笑道。

  “对,我同意,哪怕是不用,只是先展开研究也是好的。”海军领导点头称是,这让他想起了也是这次会议的引子之一,高振东提出的磁异探测器了。

  可以不生产,但是技术还是要储备的,对于国力还薄弱的我们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持技术追赶的办法。

  “振东啊,还有什么?”

  高振东的下一个建议,可就没有线导这么清晰易懂了。

  “我们可以搞尾流制导!”

  “尾流制导?哪个尾流?”问这句话的同志,甚至只是听清楚了“尾流”的发音,至于是哪两个字,都还不清楚。

  “船的尾流啊,这个主要是用来打船的。”高振东笑道。

  潜艇也有尾流,但是潜艇的尾流到底在哪个深度就不太好确定,而且在潜艇的航行过程中,这个尾流深度是会变的,这就让尾流制导打潜艇失去了理论上的可操作性。

  而海面上的船就不一样了,肯定在水面开始的某个深度范围内。

  尾流制导鱼雷,正是利用船的行进过程中产生的尾流,逐步逼近目标船的过程,这个尾流不只是螺旋桨产生,实际上船只要在水上前进,其船身在水里的运动就会产生尾流,只是大小的区别而已。

  “这种方式,可以发射后不管,对于发射载体的安全性有了大大的提升,而且尾流本身就有一定的过滤目标效果,还能进一步保证打击效率。同时,尾流制导鱼雷是很难干扰的,因为很难产生与尾流类似的制导信号。”

  “对于反舰来说,尾流制导几乎是综合性能最好的一种制导方式,不像声制导那么不靠谱和易干扰,又不像线导那样使用麻烦,而且命中率还不低,抛开技术难度和一些细节问题不说,尾流制导唯一的问题是对鱼雷的射程和航速有一定的要求。”

  尾流由于制导方式的原因,不论采用哪种方法,与直航鱼雷、声导线导等方式都有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它得“走弯路”,所以对鱼雷的航速和射程就有了一点要求,但是总体来说还好。

  “嗯,这些缺陷倒是基本能接受。”海军领导一边听一边点头,这东西也不错啊。

  “而且尾流制导还有个好处,那就是不用瞄准,在一定距离内朝着目标后方打出去就行。”高振东抛出了最后一个诱饵。

  尾流制导鱼雷在理论上就是这样,你只要把它打出去,在一定距离内它穿过了某一条尾流,那它就会盯死这条尾流,直到射程耗尽或是击中目标。

  “嗯,这个也的确可以搞一搞,具体的我们就不在这里说,但是振东同志这个建议非常好。”海军也好,防工委也好,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鱼雷,听得那是非常的向往,要是我们的潜艇能用上这些武器,可谓是如虎添翼。

  要知道,原本的历史上,在60年代我们的海军建军方针还是“空、潜、快”,所以对于潜艇的武器,他们无论多么重视都是非常正常的。

  而这条线上,高振东虽然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是对于潜艇的重视,我们却没有任何的变化。

  “你刚才说的这些,我们都明白了,但是你刚才说连直航鱼雷都有保留的必要性,我看,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吧?”

  海军领导对于潜艇还是熟悉的,毕竟在几年前,它还是我们海军建军原则的三大核心之一,所以对于直航鱼雷,自然是不那么待见,特别是在声制导之外,又多了线导和尾流制导两种制导方式,甚至这些方式可能组合使用的情况下,直航鱼雷就实在是显得没有必要。

  毕竟就好像自由落体炸弹一样,直航鱼雷的攻击命中率与距离直接挂钩,而直航鱼雷想要获得较高命中率,那个射击距离实际上已经近到了可谓是拼刺刀的距离,而现代反潜技术的声呐的存在,让发起直航鱼雷攻击的载体几乎处于发射即死亡的地步。

  高振东点点头:“嗯,如果是普通直航鱼雷,当然存在你说的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这个直航鱼雷不是太普通的话,我想就有研究价值了。”

  “不普通?有多不普通?”高振东的话让海军领导很感兴趣,高振东都说不普通了,看来那的确很不普通了。

  高振东说出了一个让同志们瞠目结舌的参数。

  “射程10千米,水下速度200节……”

  10千米射程,本身已经是一个略显优秀的数字,花旗佬的MK48重型鱼雷,早期射程也就8公里。

  而我们原本为老攻-5研制的那枚火箭助推鱼雷,空射射程5公里,水面射程500米……就这指标,还跌跌撞撞没搞好。

  但是这个相比起高振东说的后面那个数字,简直屁都不是。

  全场炸裂,什么什么什么?

  海军领导看着高振东瞪大了眼睛:“200什么?”

  我没听错吧?200节?这个数字甚至比射程200公里还要让人难以置信,毕竟200公里射程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堆料获得,你别管我打不打得中,就问你是不是200公里射程吧。

  但是200节这个水下速度,哪怕是理论上,也是一个天方夜谭,水的阻力太大了,从2节到20节,远没有20节到200节的变化大,哪怕同样都是翻10倍。

  其他但凡对流体和水下的东西有了解的,都知道这简直就是扯淡,而今天在座的,几乎就没有对水下的东西不了解的。

  这小子牛逼实在是吹太大了,连防工委领导都不敢相信,振东有点飘了啊这是。

  在众人已经不是质疑,而是直接反对的目光中,高振东依然是那副笑容,回答了海军领导的话。

  “200节!”

  真是200节?这个速度意味着什么?今天来参会的同志,有坐飞行拖拉机过来的,而这个速度,比飞行拖拉机的最大速度要快差不多30%。

  水里的鱼雷比飞机飞得还快,扯淡呢么不是!

  “振东同志,是不是算错了?”在一片寂静中,防工委领导第一个开口。

  他知道高振东的很多想法和思路,都是靠脑袋想,手上算这么推出来的,虽然往往结果都很好,但是毕竟没有经过实际检验。但是这也为他找到了一个替高振东缓解的借口,算错了嘛,正常,搞研究的,谁没算错过点东西?

  三加二减五乘零都还有人算错呢,0.8乘0.5还有人算错说答案是0.04呢,科研算错这种事儿,那能叫错吗?

  然而高振东让他失望了,高振东根本就没接他递过去的梯子,反而再确认了一次:“没错,就是200节,也就是大约370公里每小时。”

  仿佛是怕同志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节”,高振东还把公里每小时都算出来了,不过这明显是没必要,在座的哪一位不知道1节是多少?

  “那好吧,说说你的想法。”防工委领导没辙了,那就说说吧,原本他是不想让高振东把后面具体的东西说出来的。

  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啊,高振东想着,然后才开始解释。

  “其实原理很简单……”

  又来了,“很简单”,不过既然高振东说出了这句话,那就说明对他来说可能真的原理简单,这让防工委领导稍稍放下了一点心。

首节 上一节 758/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