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729节

  “问题不大,按照预案,调动沿线蓄洪、滞洪区的话,能够把洪峰错开,削减到可以承受的地步。”防汛的同志还是有信心的。

  而此时,雨虽然停下了,但是沿线的群众看着面前的一片汪洋,欲哭无泪。

  说自己浪里白条的也不嘴硬了,没抢收农作物的也来不及后悔了,至少人还在。

  “乡亲们,别怕,有组织、有政府在,我们很快就能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地方上的同志,都在用类似的话,给受灾群众加油鼓劲!

  “救灾物资正在运来,大家不用怕,我们首先保证大家能住上房,吃上饭!”

  救灾物资早在雨还没开始下的时候,就已经在各地装车准备起运,这也是在救灾方案里,铁路必须保住的原因。

  没铁路,有物资也运不进来。

第1133章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房屋。

  初步统计,房屋一共倒塌了1千多万间,如果说有的拾掇拾掇还能凑合住,有的则是被水冲成了一片白地,甚至有的,现在还在水里泡着呢。

  农作物什么的,现在是顾不上了,但是没房子住的确是大问题。

  好在应急局的计划里,早有准备,一顶顶帐篷以最快的速度被立了起来,各地的受灾群众大部分都住进了帐篷里。

  和帐篷一起从全国各地被送来的,还有粮食、衣物。

  江南的大米,东北的面粉,西南的土豆,对了,还有来自部队的自热口粮、压缩饼干……

  灾民群众一致觉得,自热口粮不错,就是齁咸,得多喝几口水冲冲。

  8月15日,应急局、防工委、水利委等部委聚在一起,再次汇报工作。

  “人员情况如何?”

  “据初步统计,损失不到100。”应急局的领导道。

  这种程度的超级灾害,损失100来人,在当前条件来说的确是非常难得。

  他们谁都不知道,原本这个数字,是5000以上。

  这是和高振东上辈子最大的不同,毕竟这次灾害范围太大,能改变的事实并不多,但是死亡人数少了这么多,这就是最大的改变。

  至于抢收的作物,幸免的水库,还有其他因为提前行动而减小的损失,与5000人相比,都是小事情了。

  “嗯,这一次总体来说,你们的工作还是做得不错的。保住了海河口,也保住了海浦铁路,群众的财产虽然受了损失,但是人基本都平安,这就是最大的胜利!这一次啊,西北卫星中心的同志们,要记一大功!”

  往远了说,从第二颗卫星开始研制,这件事情的走向就已经产生了变化。

  往近了说,正是西北卫星控制中心的同志那一声“不好!”,这场挽救无数人生命的救灾行动就已经走上了正轨。

  说到这里,首长兴致勃勃:“所以卫星是个好东西,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卫星!站得高看得远,卫星的功能啊,你们要充分的利用起来。”

  “嗯,是的,我们在搞卫星论证的时候,一直是把卫星的防灾减灾、作物评估、气象预报这些功能当做核心在抓。这个图像遥感卫星,高振东同志在论证的时候力主一步到位搞直接传送的,我们还觉得他步子迈得有些大,现在看来,他的想法是对的。”

  要是这颗图像遥感卫星是用的返回式,那等到胶卷冲出来,洪水都已经冲到海河口了。

  “振东同志?他连卫星都懂?还是个多面手唻。”

  “的确,他擅长的领域的确是比较多,而且这颗遥感卫星的相当一部分核心关键技术,都是他提供的。”防工委领导笑道。

  太阳能电池、镍氢蓄电池、慢扫摄像头、太阳能展开装置、通信技术、姿态稳定技术等等,都有他的贡献在里面。

  “好啊好啊,他这次,是无意中又立了一功,救了不少人唻。这种年轻、有朝气、能力还很强的同志,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不用您说,我经常都听着呢。

  而此时,这位年轻有朝气的同志,正在自己家里偷着乐呢。

  对于高振东这种隔三岔五就没事儿偷着乐的习惯,娄晓娥是见怪不怪,男人嘛,谁还没有一点小怪癖了。

  高振东乐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在看到了这次的损失统计之后。

  虽然损失的确惨重,但是至少人救下来了!其他附带损失也小了一些,五座中型水库,这东西可不便宜,而且还有溃决数量减少了4/5的小型水库。

  这些东西,可都是恢复生产的重要保障。

  就算是因为统计不及时,人员损失在97的基础上可能还会上涨一些,但是量级不会有变化。

  100:5000,这个账傻子都会算。

  只是和不少事情一样,这件事情高振东没法往外说,只能闷在心里乐。

  他乐呵呵的抱着儿女,疯狂用手指头戳着两姐弟的小脸,两个小孩口水直流。

  “德性!别戳了,戳了容易流口水。”娄晓娥两巴掌把孩子从高振东的魔爪下拯救了出来。

  看着高振东一双无处安放的小手手,娄晓娥素性赶人:“去去去,实在没事儿干,找老谢、老何喝酒去,别在这里折腾孩子。”

  最近娄晓娥除了胸外的工作之外,在克拉维酸……不对,棒链-63的研究上有了很大进展,此时正是想大干一场,好好找找文献的时候,看见闲得蛋疼的高振东,干脆打发他走人。

  高振东从善如流,带着吃喝就往傻柱家里钻,走进傻柱家的时候,正好听见收音机里传来一篇报道,傻柱听得正专心呢。

  “……我国仅用53天,就在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基础上将第二颗卫星送上了天。这颗新式卫星,是携带任务载荷的工作卫星,重量大,技术先进,主要用于灾害评估、作物估产、天气预报等方面……”

  “……该卫星在本月的倒海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的抢险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看见高振东走进来,傻柱一扭头:“诶,振东,我们现在都这么厉害了?天上都有千里眼了?”

  他自从和秦怀茹结婚,日子也会精打细算,甚至还挤出来点儿钱,买了个收音机,这三转一响,几乎都配齐了,小日子过得那是有滋有味的。

  高振东点点头:“那可不,来来来,为了庆祝我们第二颗卫星上天,喝一顿。”

  ——

  听到这个报道的,自然不止国内,还有国外。

  高卢空间研究中心的主任也听到了这则报道,自从那个男人要求他拿出和我们同样重量、同样技术的第一颗卫星之后,他就觉得自己的头发越来越少。

  自然而然,他对东方同行的关注,也被提到了最高的级别。

  就好像“隔壁家的小孩”,虽然不爽自己被天天拿来和人家比,但是小朋友们就是忍不住会去关心人家的情况。

  而这篇报道的翻译文件一读完,他就知道自己完了。

  前不久的第一颗已经很吃力了,这第二颗居然起手就是王炸,属于是遥不可及的那种。

  他甚至为了这件事情,专门去找了我们的这次特大暴雨的相关报道来研究。

  研究完之后,他非常确定——东方人的第二颗卫星,必定是一颗实时传输的照相卫星!

  他做虽然做不出来,但是评估一下还是没问题的,他有这个判断能力。

  “上帝啊,这可麻烦了。”

  怕什么来什么,一通来自那个男人的电话,将他召唤去了香榭丽舍大街。

  “我的主任先生,我有个疑问,需要得到你专业的建议。”高卢男人看向他:“不要担心,我是真的有疑问需要你回答。”

  大概是看出来空间研究中心主任的忐忑不安,他甚至还安抚了主任一句。

  “我的先生,您请说。”主任放下了一点心,专业嘛,我在行!

  “这篇报道,我想知道东方人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到底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那个男人推过来一份文件,不出所料,正是关于东方人的第二颗卫星的。

  “您也注意到了这篇报道?”主任一个不露痕迹的小马屁先拍了上去,然后才分析道。

  “先生,这么说吧,从这篇报道里,我很确定,东方人已经掌握了照相卫星的技术,而且这颗卫星,数据是实时传输的,也就是说,时效性非常好。”

  东方人说得好听,什么灾害评估作物估产,这不就一颗照相侦察卫星嘛,骗谁呢。

  “你怎么能肯定他们是实时传输的?”

  “因为我研究了他们这次受灾的过程,如果是返回式照相卫星,他们不可能在卫星返回前就获得灾情相关照片。”

  “好了,那我有第二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这东西?”

  这可不是争面子,而是这东西真的有用。

  对于高卢人来说,虽然他们留在非洲的手法有些死皮赖脸,但是不得不说的的确确获得了好处。

  而卫星这东西,对于他们加强对非洲的控制力有好处,至少天上能多一双眼睛。

  至于别的扩展应用,现在他不清楚,但是能做到照相侦察一点,就已经足够让他动心。

  就怕你问这个,怕啥来啥。

  空间研究中心的主任摊了摊手,说了实话:“先生,我们还在为第一颗卫星上天而努力。”

  第一颗都没上去,你就想这种高级货?想屁吃呢。

  “那如果你获得外援呢?”高卢男人问出了一句让主任欣喜若狂的话。

第1134章 急切的三角公司(还有三章)

  “如果可以的话,我的先生,我希望能得到您慷慨的帮助。”空间研究中心主任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

  实际上他很清楚,这个机会只要出现了,就不会消失,毕竟像是这种级别的决策,必定不是心血来潮朝令夕改,但是事实上的技术落后,让他有些患得患失。

  “行,我知道了,我们会为此努力的。”很明显,高卢男人为空间研究中心主任留的时间非常短,仅仅几分钟,完成了上述核心对话之后,他就命人送走了主任。

  主任离开之后,他打了一个电话。

  有的事情,在欧洲搞也许反而没有那么成熟,把目光放得远一些,也许会有一些突破。

  三角飞机公司的人很快就赶到了香榭丽舍大街。

  “总裁先生,你们认为,我们有没有必要在花旗人几乎开始垄断支线客机市场的时候,做一点我们自己的事情?”高卢男人非常直接。

  作为三角飞机公司的掌舵人,三角总裁对此非常有兴趣。

  “据我所知,花旗佬正在准备他们的727型飞机。”实际上,大名鼎鼎的707在销售上,并没有727成功。

  四发的先行者707与三发的727相比,在总载客量没有质的变化的前提下,前者在燃油经济性等领域,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当然,727与后来的737相比,又差一些,最后的赢家是737,而这个赢家由于赢得太厉害,最后出的那些破事儿,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三角总裁没有停下自己的话:“先生,我想花旗人在一直不停的在中大型客机方面推陈出新,不是没有理由的。”

  这么大个蛋糕,只要不是傻子就都想啃一口。

  “那你们有没有计算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支撑起我们迈上这条路?”

  三角总裁闻言大喜,这就说明,这位男人是真的在考虑这件事情。

  “我们考虑过,先生!”

  “告诉我一个确切的数字,不要用‘数十架’、‘上百架’这种数字。”

  “我们和航空公司的先生们估算过,我们自己国内,需要大约80架载客在150人左右、航程在1500公里的支线客机,而我们研究生产一种新型支线客机的订单盈亏平衡点,大约是125~150架。”看来三角飞机公司对于这件事情,早就有考虑,否则不会一口说出如此精确的数字。

  “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加上我们国内的需求,我们理论上只需要再有50架订单,就能以一个相对健康的姿态,开启我们的中型支线客机之路?”高卢男人看着三角公司总裁,目光灼灼。

  “是的,我的先生,如果再能有50架订单,我们就能理论上启动我们的支线客机研究之路了。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我们手上,只有猎鹰-20公务机的一点点经验,在中大型客机方面,我们需要一些时间。”三角总裁说得很是客观。

  “如果不只是时间,如果还有合作伙伴呢?”

  三角总裁摇了摇头:“合作伙伴?现在寻找合作伙伴有些困难,不论是约翰还是汉斯,他们都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尤其是约翰,他们拥有最为丰富的相关经验,但是他们暂时仿佛并不想和我们合作。”

  这时候约翰牛的民航技术还没有被花旗佬打压得那么厉害,没到需要和欧洲大陆的难兄难弟们抱团取暖的程度,作为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彗星”的诞生地,约翰牛还有自己的骄傲和算盘。

  什么合作?吃独食不好么?

首节 上一节 729/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