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折磨很快就结束了,高振东拿出来另外一份材料。
“那一份,是给你们学习理论用的,但是你们也不能只是学习理论,真正落地的实事还是要齐头并进的,这才是你们接下来要做的实际工作。”
柴工惊喜的从高振东手里接过材料来,上面就两个章节。
第一个是“光纤的制备”。
这让柴工惊喜中又有失落,这东西都搞了,那我们也没什么好搞的了啊。
不过仔细一看,又产生了一种开心里带着担心的情绪。这让他差点想给自己一个大耳刮子,你特么毛病吧你。
这部分材料里,并没有说光纤制造的具体的东西,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一些制造的边界条件,比如包层和内芯的外内尺寸比,可能的拉力强度等等。
但是让他最高兴的是,这部分通过计算,揭示了一个他最担心的问题:尺寸公差。
光纤的直径是非常小的,在这个尺度上,尺寸公差的控制会变得非常困难,但是这部分研究,就解决了一个问题。
——通过理论分析计算,随着光纤直径的减小,尺寸公差变得不太关键。
就这一句话,就能拯救负责光纤制造工艺的同志头上大把的头发!
不用刻意去将公差控制在一个苛刻的范围内,但凡是搞制造工艺的同志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什么叫指导?什么叫引路?这就是!
“高总工,这个尺寸公差的结论,是真的?”不是不相信高振东,而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得核实一下。
高振东点头笑了,同志还是很严谨的嘛,不盲从于权威,所以他说的话也留有余地:“理论计算是如此,你们在工作中试试不就知道了,哈哈哈。”
他这是希望同志们保持住对技术来源的必要警觉。
“好好好,我们会注意这个的。”柴工一边激动的答应,一边将目光转向了最后一部分。
——“试验研究”。
这部分就是一些试验的设计,包括电磁试验和光学试验。
并不复杂,但是直接指出了什么试验采用什么方式去做,大概能使用什么材料或设备,没有细节,但是指导性足够。
这东西和刚才的光纤制备一样,让柴工如获至宝,这部分能大大减轻他们试验工作量。
搞物理的都知道,物理学发展的早期,试验设计非常重要,一个试验设计的灵光一闪就能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比如怎么测光速。
他迅速浏览一遍,对高振东保证道:“高总工,有了这些东西,我的信心更足了。我这就回去,把相关工作开展起来!”
铁杂质的去除与否,完全不影响光纤制备的研究,铁多一点少一点影响的是传输质量,但是对光纤本身的物理方面的特性却是几乎毫无影响。
现在他自己已经完成了固有传输损耗的研究,高总工帮忙完成了电磁特性的研究,并且给出了光纤制备的一些关键点避开了一些坑,同时还设计了一些最核心的试验。
这还干不出点成果来,柴工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废物。
高振东点点头:“嗯,你注意一下,后面这些试验,只要试验结果达到上面的基本要求,有了全套数据,就可以和前面两部分的研究综合起来写论文了,这和达到远程通信要求的光纤制备出来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
论文是论文,光纤是光纤,那篇论文出来之后,真正能用的光纤也是花了不少时间才做出来的。
“好的高总,我会注意安排工作的。”听起来,高总工对论文的时间要求好像比较高?
这方面肯定高啊,要是干上几年,这东西就没意义了,高振东之所以要把这篇论文公开发表,原因就是他就算是捂着,几年后也会被发表,藏起来没意义。
“行,你如果在工作中缺少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随时联系我。”高振东进了全国科技院的数理化学部,在资源调配方面又方便了不少。
特别是一些仪器设备,东光所还真不见得有。
柴工又是一阵感谢,这才准备离开三分厂,向高振东告辞。
“别急啊,我是没法陪你吃饭了,不过我这里安排三分厂厂办的同志陪你,好歹也要吃一顿嘛。”
“不吃了不吃了,高总工,不瞒您说,我这次时间不多,还要去给家里媳妇和孩子买点东西,收录机啊电子表什么的,我们那边不容易买得到。”
他不是在客气推脱,而是真的要买,这年头东北是老大哥什么都有不假,可是有些新鲜的稀罕玩意儿,还真不容易弄到。
收录机、电子表这些东西,东北倒不是没有,可是往往都抢不到,而且他也没足够的工业票,听说京城有地方可以不要票买到,只是需要倒腾外汇券或者通过外国同志买到,他准备去试试运气。
高振东一听大致就明白了:“这样啊……票够吗?”
“啊……够,够!”那一瞬间的迟疑让高振东看得非常明白。
“你等等!”高振东在桌上抽了一张纸,拿笔写了个条子递给柴工。
“你拿着这东西去找十二机部1201厂计算机设备研究所的同志,你想要什么他们会给你安排的,钱是一分都给你省不了,但是事儿估计还是能省不少。”
这可是承担了重大科研项目的同志,帮一把算得了多大事儿,这一点他甚至都不躲着。
之所以要柴工去找1201厂计算机设备研究所的,是因为柴工并不知道这条子怎么用,该找谁,但是计算机设备研究所的人知道,自然会安排好。
不找运算所,倒是的确有点计算机设备研究所才是自己地盘的意思,也不太好意思惊动运算所的同志帮忙。
高振东并没有解释太多,倒是让柴工一头雾水,我拿着这东西去找谁?你这也没说啊。
不过手上拿着条子,他倒是很老实的一路打听去了1201厂,高总工这么说,总有自己的理由。
当他带着点不解和忐忑把自己手上的条子交给1201厂计算机设备研究所的门卫的时候,门卫扫了一眼,马上瞪大了眼睛,再扫一眼,抓起了电话。
“您稍等,我找人。”然后对着马上接通的电话:“高所长啊……”
咦?这里的所长也姓高?
——
娄晓娥学校的一间实验室里,一位研究人员打开了一个柜子,这里面是培养的克雷伯氏菌。
这种菌种能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对它是无效的,所以虽然这些培养皿里的培养基里都含有青霉素,但是克雷伯氏菌依然肆无忌惮的长满了整个培养皿。
又是没有收获的一天,研究人员一边认真的观察着每个样本,一边习惯性的在心里吐槽。
不过她也无所谓,这种工作本来就是大海捞针,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失败,这才几批啊,这点时间就受不了,那趁早别做这个了。
突然,她的动作停了下来,眼睛死死的盯住一个培养皿。
培养皿里,有几个小洞,周围干干净净,露出了带一点点淡棕色的培养基底色。
她揉了揉眼睛,再次看了过去。
没错,没有!
她一个激灵,转身就往外跑,一边跑一边喊。
“祁教授!娄师姐!没了!没了!”
明天请假,因为我突然发现这本书上架一年了
突然想起来,这本书上架一年了,去年4月1号上架的,能写这么久,我本来是没想到的。
刚开始写书的时候,作为这个领域上蠢蠢的萌新,对于书的长度估计完全没有概念,在本书签约时的预计字数,我估计的是80万字。
真的萌新,报告我是没少写,但是小说还是第一次,相信不少读者从我的用语习惯和时不时冒出来的长难句就能看出来。
事实证明,我错了,这位同志呐,刚参加工作,还是太年轻。
想一想不知不觉就一年了,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能坚持到现在的。
既然能坚持到现在,就好像中长跑跑过了极限点一样,我想我能写完心中的故事,这肯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质量有多高我不敢说,但是完整性应该是没问题。
零零散散也请过一点假,不过总体来说不算多。
然后今天才想起,原来已经一年了?那我得休息一天庆祝一下。
这算是年休?哈哈哈~~~~
谢谢所有订过、赏过、投过、评过、看过的朋友,谢谢你们的陪伴。
再次感谢。
第1066章 运气真好
“霉了?”正在和抽空从胸外那边过来的娄晓娥一起,商讨试验过程和方案的祁教授,一脸的懵逼。
霉了不是正常的么,值得这么大惊小怪?这才刚开始菌种筛选没多久,哪块培养基不霉的。
其实克雷伯氏菌和霉菌不是一回事,不过这算是约定俗成吧。
不对!
自己这个研究生也是自己亲手挑选的苗子,断断不会有如此沉不住气的表现,难道是自己听错了?
娄晓娥也是一样,她看了祁教授一眼,眼睛一亮:“祁教授,师妹是不是说的‘没有了’的意思?”
没有了?
跟着娄晓娥的提示,顺着话头往下一想,再结合“扑通”一声撞进门的小师妹的表现,祁教授好像明白了什么。
“真的没有霉了?”祁教授的语气激动,一把抓住小师妹的手。
“对啊对啊!有一块培养基上面,在提取液注入点周围,真的没有霉,干干净净的!”小师妹跳脚跳得可厉害了。
只是这种跳脚并非气急败坏,而是兴奋活泼。
三员女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抑制不住心里的情绪。
本想大海捞针,没想到却有可能信手拈来?
“走走走!看看去!”祁教授拉着两名学生,直扑实验室。
在实验室门口,三人一边换衣服,一边透过玻璃急切的看着培养室里的那一堆坛坛罐罐,都顾不上有任何的交流。
虽然急切,但是三人的换衣等工作却是非常仔细,有条不紊,这时候可不能乱,一乱就可能带来损失。
这里面的各种微生物来源,有的好说,有的可不是那么容易,存在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可能性。
三人换好衣服,仔细的相互检查一遍,然后祁教授才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对自己的两名学生道:“走,进去!”
三人进入培养室,在小罗师妹师妹的指引下,直奔那个宝贝培养皿。
果然,这个培养皿里,长满克雷伯氏菌的培养基表面,有几个空洞,没有任何菌斑菌丝,就好像是布满乌云的天空中有几个洞,阳光从洞里直直的撒到地面上一样。
此时那几个洞虽然不发光,但是在几人眼里,就仿佛是一束束的阳光映入她们的眼帘,这就是希望。
“真的没有,真的没有……”祁教授非常激动,喃喃自语,这可能代表着一条新的抗生素的路径,虽然是在原有抗生素的路上改良,但是你就说它能不能对耐药性产生一定影响吧。
但是祁教授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智:“显微镜下镜检没有?”显微镜下镜检没问题,才能说真的没问题,毕竟有时候肉眼看着没事,但是在显微镜下可就是另外一回事。
这年头的类似研究,虽然不像几十年后十八般兵器全上阵,但是至少基础的条件和标准、制度还是有的。一个热知识是,自从老毛子援建的青霉素厂投产之后,我们当时就一跃成为拥有亚洲最大青霉素厂的国家。
“还没有没,我刚看见没霉了,就跑出来叫你们了,还没来得及镜检。”罗师妹心里也有点打鼓,该不会是白高兴一场吧?
此时她们的心情,有点类似近乡情怯的感觉。
“别慌别慌,不管怎么说,这块培养基就是和其他的不一样,总之是值得高兴和研究的事情。镜检,马上镜检!”祁教授一槌定音。
“好嘞!”
罗师妹动作很快,十分钟后,她从显微镜前抬起头:“没有,真的没有!”语气轻快。
祁教授和娄晓娥对视一眼,这算是稳了!
“是哪一组?”参与筛选的微生物多了去了。
罗师妹看了看培养皿上的标记,翻了翻实验记录,在计算机上敲了几下,带佩服的眼神看向娄晓娥。
“师姐,神了啊你!就是你点名要的棒状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