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649节

  “您说,您说。”科技司司长甚至和这位与自己同级别的同志都用上了敬语,主要是人家这事儿办得,那叫一个大公无私。

  不止他个人,还有十七机部都是这样,一心为公。

  十七机部:也没有了,主要是习惯了。

  “首先是这个发动机的改进,在这个发动机的设计上,我已经尽量采用了模块化结构,也就是说,发动机的基本结构除了正时系统等附件外,发动机的核心——汽缸是单缸为单位的。”高振东笑道。

  作为十三机部科技司的司长,对方马上就听懂了他的意思。

  “你的意思是,这个发动机增减缸数很容易?”

  “对,我建议后续工作中,这台发动机可以改变点火角,减一缸变1.5三缸,或者加两缸变3.0的6缸,当然,L3发动机有点抖,L6发动机有点长,这可能是它们的缺陷。”

  L4变L3这种事情,几十年后在国内卖L3的合资厂这么干的可不少。

  至于L3做得不好会抖,高振东知道,不过这年头明显不是考虑抖动的时候,而是怎么把这个经过后世国内多个厂家、多个型号、多年验证的发动机,给利用到极致。

  再说了,L3的抖,在这年头的同志们看来估计都不是个事儿。

  果然,十一机部的副领导笑了起来:“不抖不抖,不长不长。”看L4的那个运行状态,L3的又能抖到哪里去。

  只要这件事情能实现,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汽车工业有了一套从1.5到3.0的全套先进发动机,足以在小型汽车方面,应对所有的可能性。

  人家奔驰的220S用的不也就是个2.2升发动机嘛。

  十三机部科技司司长也点头赞同:“对对对,这能抖到哪里去。长度也正好,大不了把车头做长一点嘛。听说花旗佬的高级轿车,都是长头长尾,长得跟条船似的。”花旗佬的汽车审美,在这年头其实有点一言难尽。

  既然你们都不在意,那我更不在意了。

  高振东道:“至于使用,我的想法其实是两条路,内销外贸。”

  科技司司长一拍大腿:“对啊,你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这东西在经助会国家里,简直就是大爷,你们知道的,北方老大哥的这类东西,其实也挺一般的,我觉得有门儿。”

  高振东点点头:“对,我就是这么想的,而且,汽车工业如果能做起来,是能消化掉大量闲散人口的,这是一条极长的产业链,需要大量的劳动群众参与进去。”

  这才是他搞这个看起来不算断崖式领先、有些浪费机会的汽车发动机的真正目的——能消化掉不少劳动人口。

  在这方面,多少新技术都比不上这玩意,而且这是在石油危机之前,汽车有一段大发展,就算是石油危机对于老毛子为首的经助会国家来说,其实也不是太大问题,老毛子反而因此发了一大笔财,要不然勋多多也没法搞百亿补贴。

  他这句话一说出来,司长以上级别的同志心里就是一惊。

  十七机部总工更是欣慰不已,振东同志做事情,果然眼光长远,能看到普通技术人员看不到的方面。

第1009章 “高级”变速箱(晚上还有一章)

  “嗯……你说的这件事情,的确是非常重要。这件事情比发动机本身的意义还要大一些,我回去好好和部领导说一下。”此时十三机部科技司的司长甚至有些遗憾,部里排得上号的领导都没来,自己也没法讨论太多,说了不算啊。

  看看人家十一十七两个部委,都是副手级别的人在这里,这个对自己部委意义最大的成果却只有自己在,好像是有那么一点不合适。为今之计,只有多讨论、多记,回去好好汇报一下了。

  十一机部的副领导顺着高振东的话往下想,皱了皱眉头:“好是好,可是汽车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这里只有发动机啊。”

  对于这个事情,十三机部的同志倒是有自己的想法:“底盘好办,我们仿制底盘还是仿制得挺到位的,而且现在十七机部有不少新材料给到我们,我们多花点心思,仿制几个好底盘出来不成问题,这个信心我们还是有的,哈哈哈。”

  这时候的轿车底盘没有那么多电子系统,不像后世的底盘,光仿制个底盘,工作最多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半,而这时候的能把机械仿制好,就算是大致跟上了先进水平的脚步了。

  而且现在大家都没有很多调教底盘的经验,拉不开大差距,某种程度来说,现在算是马力就是爷,其他略靠后的状态。

  这也是我们60年代仿制轿车这些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80年代以后却是花了大价钱才把汽车弄得像点样子的原因。

  “嗯,你们要是还缺什么材料,给我们振东同志提,他能帮你们想办法。”十七机部的总工笑了起来,别的我们不行,这个那倒还真没太大问题,你别要太夸张的就行。

  科技司的司长点点头:“那就只缺一个好的变速箱了……不过这个问题不大,不是高级轿车,用不到自动变速箱,普通车手动的能把成本降下来,对普及更有利。”

  高振东听见这话却是笑了起来,倒不是他有什么好办法,而是他有办法偷鸡,虽然做不成最好,但是搞个不上不下的还没什么问题。

  看见他的笑容,他的部总工就知道他心里有想法:“振东,变速箱你有什么想法?”

  此时这句话问出来,其他两个部委的同志都不敢轻视,毕竟面前这台发动机还在响着呢,都饶有兴致的看着他。

  高振东道:“自动变速箱没有,我们可以做半自动变速箱嘛,好歹也能算是自动变速箱,差是差点,但是用在中高级上面其实至少比手动变速箱来得好。”

  十三机部的同志马上就来了兴趣:“还有这种东西?愿闻其详啊高总。”

  高振东甚至都没画图,这东西也不用画图。

  “我们做个电控单元盒,用电控单元盒去执行升档和降档中的一系列油离配合操作,对于驾驶员来说,只要在需要的时候按动加档或者减档的开关就行了。这样一来,还比自动变速箱省油,机械执行升降档,也能降低油离配合中因人员技术不到位造成的顿挫等不适感,确保升降档操作的准确可靠。”

  高振东说的这个,其实就是后来出现的AMT变速箱,放在90年代后只能算是AT变速箱的补充或者青春版,但是放在这个年头,那就是不折不扣的高级货。

  这时候的汽车,油离配合可没有后世那些经过炉火纯青多年调教的汽车的功底,技术不好的档位都挂不上去的也不是没有,没有同步器,降档轰油维持转速都能把几十年后的C1照新手搞得手忙脚乱。

  倒是有连离合都不踩就能换挡的老司机,可是那种老司机毕竟不多,这是准备造普及型的小汽车,把工作和压力都推给用户,无疑是在和自己过不去,特别是想要出口的情况下。

  高振东这番话,让十三机部的司长瞬间上头。

  “对啊!好啊!太好了!太对了!用一套电控机械去完成油离配合和升降档,司机只需要按开关,那车子好开程度可不是一星半点。而且这种方法不需要改变手动变速箱本身,只是外挂一套动作机构,研发难度也低!哎呀,高总工,太谢谢你了,正所谓老话说得好,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你这几句话,直接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这么激动不是没有原因的,自动变速箱不是没有仿制,可是仿制进度和效果却不近人意,搞得自产的高级轿车“松江牌”,还是手动变速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而高振东这个建议,让他们能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获得和自动变速箱差不多70%的功能,而且还比自动变速箱省油。

  虽然用在最高级的上面可能差点儿意思,但是至少中高级是没问题的。这就让他们有了一个和自动变速箱能勉强一战的利器,有足够的时间和产生足够的利润来支撑自动变速箱的发展。

  高振东也是没办法,自动变速箱的东西不太容易找得到,而且这东西的细节太过重要,只好来这么一手迂回穿插。相信有了足够的经验和销量,我们的同志也不是傻子,一个AT变速箱也不至于弄不出来。

  十一机部的副领导笑道:“你们放心,这个半自动变速箱,我们来搞,搞几个规格,匹配不同扭矩,保证你们能用上好箱子!”

  和专攻机械的十一机部相比,负责整机十三机部在这方面明显差点意思,十一机部这个表态,就是大家一起,共襄盛举了。

  “好好好,我们专攻底盘和发动机的改进。”想到这里,十三机部的司长顿时觉得世界好像变得宽阔起来,眼前好像有一条宽阔的大道在自己面前。

  想到这里,他觉得手上的车型好像有点配不上这么庞大的规划。

  “可惜我们手上车型还是少啊。”

  高振东闻言笑道:“这就是我想说的下一个建议,车型的规划问题。”

  “你说,我记!”现在对于高振东所有的话,十三机部这边都极度有兴趣,能搞出这么一台先进发动机,而且还能提出半自动变速箱的点子的人,对汽车的理解,那能差得了?他的想法必定是有参考价值的。

  “首先要有一种小型的,车长在四米左右的小车,可以是两厢车,双排五座,没有轿车的屁股,底盘略高一些,将车内空间最大化,皮实耐用,座椅舒适,配上1.2~1.5升发动机和手动变速箱,这是用来普及的车子。”

  两箱小钢炮,不一定动力要很足,只要车够小够便宜,放到经助会国家还是能打的,毕竟经助会国家的选择有限,那绝对是一个不错的市场。

  而且还有个好处是,现在国人还没有三厢情节,两厢轿车在国内的接受度也高,虽然个人是不太可能买这个,但是至少机关单位使用起来也没什么抵触情绪。

  “嗯,我知道,就好像以前的福特T型车,大众甲壳虫一样,走量的,人民用得起的车,是要有这么个车型才行。但是1.2升发动机怎么来?”

  在这个年代,1.5的排量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有些嫌大。

  “三缸1.5升缩缸、调节进气量,别的不变。”高振东直接偷懒。

  “啊……这倒是个办法。”估计是万万没想到高振东想出这么个偷懒的主意,科技司司长的脸上表情有些精彩。但是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对于1.5和1.2来说,那一点点差别再去大张旗鼓弄一种,明显得不偿失,这两者真正有意义的区别主要在使用中的油耗成本上。

  但是十七机部部总工就波澜不惊了,他早就知道高振东在这方面是这德性。

  他们不知道的是,高振东这一偷懒,给后来改装这台1.2升发动机的人带来一个商机——铣掉部分活塞顶,换装不同长度的活塞连杆,那就是一台1.5升发动机!

  “而且,这个车子一定要前驱!”高振东补充了一句。

  “前驱的载重性能可是有些缺陷吧?”十三机部科技司的同志对这可就熟悉了。

  “这车又不载重,就是个家庭用车,前驱简单、好修、便宜。”高振东笑道。

  “嗯,也有道理,就装几个人,也装不了多少货,前驱的确是更合适一些。”

  他对这个车子的定位算是听明白了,简单、皮实、耐用、便宜、省油,有一定的舒适性就齐活,这种底盘,自己部委还是能找到仿制对象的,大不了改一改。

  “要是我们的群众也能都早日用上这台小车该多好……”十一机部的同志感叹道。

  高振东却摇了摇头:“我的想法,我们的群众可能用另外一台比较好,他们可能更喜欢。”

  “还专门为国内的群众设想了一台车?”不能叫设计,只能叫设想,因为没进入细节。

  “对,主要是我们农村人口多,城市化进程还不够,道路路况复杂,所以我觉得那种两厢小轿车卖给外国人可以,给自己人不够实用。”

第1010章 基层群众的汽车

  高振东满嘴都是理由,就差编成顺口溜考研了。

  “快说快说。”高振东的话拉起了同志们十二万分的好奇,他们觉得这东西能拉人能拉一点货,已经够好了,没想到还有高手?

  高振东在黑板上画了以一个日后鼎鼎大名的小面包,转头道:“就这,小面包!”

  要说这时候的条件,真要配置车辆的话,小面包绝对比两厢轿车受欢迎。

  看着黑板上那个真的长得跟吐司面包差不多的车子,同志们陷入了迷茫,这尼玛是个啥?

  只有十三机部的同志倒是对这东西比较熟悉,至少样子看着熟悉。

  “振东同志,你这看起来和汉斯佬的大众有款汽车有点像啊。”

  高振东笑了起来,果然,专业的就是专业的,一眼能看出来这东西和谁比较像。

  世界上最早的面包车,就是大众的Transporter,厂内代号Type 2。顺便说一句,甲壳虫是Type 1。

  “对对对,是很像,好东西我们就要用嘛,或者叫做厢式多功能车更合适一点。”

  “嗯,我觉得还是面包车更好听,朗朗上口。”十七机部总工笑了起来,大家也一样。

  “这个车,车长不超过4米,底盘要高一点,前后整体桥,板簧悬挂,三排7~8座,后两排可拆卸,发动机1.2升,调教偏低扭,手动变速箱,对了,这车得是后驱。”小面,必须是后驱!

  一开始听着高振东说的这车,只觉得充满了将就的味道,前后整体桥和板簧悬挂,在后世被戏称为板车悬挂。

  但是同志们越听,就越觉得高振东的设想很妙。

  车长比较短、车身比较高,意味着在这时候的路况下,通过性就比较好,能去到更多的地方。

  前后整体桥、板簧,这辆车的结构就极度简单,好造好修,可靠性好,而且这种结构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装!

  再结合后驱、偏向低扭的发动机调教,意味着这台车的装载能力强。

  手动变速箱省油、便宜。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着一件事——高振东同志是在真的想造一台普通老百姓能尽早开得起的车子,也许这一天是在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后,但是最先普及的车,大概率还是这台车。

  “诶,你们别说啊,这台车听起来,我都想用了,用在基层公务用车,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十一机部的同志是做过基层工作的,经验极为丰富。

  能装人,能拉货,使用成本也不高,通过性好,用在基层公务非常合适。

  “是啊,而且把第三排甚至第二排都去掉,再改一个小货车出来,在基层和厂矿也很好用,是大型运输车辆很好的补充。”十三机部的同志笑道,毕竟大卡车的出动成本高,载货量大,相当一部分运输工作出动大卡车都是不合算的,而且能钻的地方还没这玩意儿多。

  高振东听见他的话,惊为天人,这位同志这么快就能把双排座、单排座小货车给提出来,对于汽车的使用,其基本功也不是一般的扎实。

  至于皮卡就算了,油耗大结构复杂成本高傻长傻长的,这年头不好用。

  对于高振东这个建议,大家都赞不绝口,这种车型乃至衍生车型,的确是现在最合适我们绝大部分基层使用的,如果说两厢小轿车对内基本没有使用的必要性的话,那这个车对于我们乃至贫苦的第三世界国家,都极为实用。

  这个车子哪怕不拿来卖,就是搞援助,那也是极好的。大家心里都浮起了这么一个念头,对那些穷兄弟们来说,这车比什么轿车之类实用得多。

  “嗯,这个车子,你们一定要搞起来!你们要是不搞啊,我们可就自己上了啊。”十一机部的副领导开着玩笑。

  可是十三机部的同志可不敢认为他们就在开玩笑,众所周知,玩笑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可别,领导,这件事情我们来做就好,就不麻烦你们了。你们的工作重要,这些小事情,就不要浪费精力了嘛。”十三机部的司长笑呵呵的说。

  “那其他车型呢?振东,你还有什么想法?”部总工很是好奇,他脑袋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

  没想到高振东摇了摇头:“没有太多了,最多还有一个适合农村基层交通条件的中型客车,其他的,按照中级、高级轿车的布局去搞就行,我倒是没什么具体的想法,想来十三机部的同志是有想法的。”

  他的话听起来平平无奇,却让几位同志都肃然起敬,你看,高振东同志最关心的,只有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

首节 上一节 649/8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