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484节

  这才是今天的终极目标!对运动中的装甲集群的打击试验。

  这回花了不少功夫,才把几辆已经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的目标拖走,几辆T34-85被开到了场地的一头。

  罗教授对高振东介绍道:“高总工,这几辆报废坦克,是经过改装的,同志们可以锁死油门然后跳下车,这些坦克会自动前进,直到顶到了场地另一端的障碍物为止。”

  锁死油门,然后跳车,搁这儿玩速度与激情是吧?

  这年头的试验,不少还是透着一股粗犷的味道,战士们也是在冒着生命危险,配合试验。

  不过说到粗犷,高振东前世看到的网传我们的机械化和骑兵部队,对着核试验的蘑菇云冲击,直插沾染区这种事情,我们是没做过的,《尘封核爆》里那段骑兵在蘑菇云下骑射的视频虽然很帅,但其实是拿核试验和防化演习剪辑拼接出来黑我们的,我们没有那么无脑。

  倒是真有国家这么无脑的,对了,就是花旗佬,要说不做人,它和它的共轭父子约翰牛倒真是一时瑜亮。

  依然是4辆装甲目标,依然是6发齐射。

  这次,迫击炮手们的压力就更大一些了,场地虽然宽,但毕竟还是有限的。

  好在他们技术非常过硬,再次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4辆坦克,有三辆在途中被击毁,燃起了熊熊大火,最后一辆是被一发自锻破片弹擦肩而过,有惊无险的跑完了全程。

  “哈哈哈哈”,陆装局的同志乐开了花,够了够了,这效果,足够了,跑起来打,都能6发中3,如果不是运气问题的话,这4辆坦克都得交代在半路上。

  “6发末敏弹,全部正常抛撒,开伞正常,发火4发,命中3发!”

  听着试验人员的汇报,所有人都笑了起来,今天这个首次试验,算是圆满成功!

  “恭喜你们啊,高总工,罗教授,也要谢谢你们,你们为我们的反装甲作战,增加了一项杀手锏!”

  这是陆装局和防工委同志的祝贺,亲眼看到末敏弹效果的他们,总算是知道了有新技术加持的新式武器,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我们现在有意志,有钢铁,还慢慢开始有技术!

第744章 尴尬的陆装局

  高振东也很高兴,这不是预定型,这就是这种武器在设计完成后,第一次整装试验。

  能达到这个效果,可以说是非常成功。

  6发中3,其实不是说这个弹的命中率只有50%,末敏弹的命中率计算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它的命中率,会随着目标区的目标数量上升而上升。

  像今天这个6中3,有一部分原因是现场只有4辆坦克,有3辆都被打掉了,有一辆是运气好没被打中。

  如果现场有十辆二十辆坦克,高振东相信被击毁的数量还会进一步上升。

  如果从发火数量和命中数量来看,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命中率是4中3,75%。

  不管怎么说,反正这个试验是成功的。

  “罗教授,下一步,我们还是要创造条件,把122和152炮弹给做出来,也展开试验。前者能装下1枚末敏弹,后者能装下2枚,作为装备序列里装备量极大的两型武器,有了这两种炮弹,其使用的范围能大大扩展,极大的提升战术灵活性。”

  “身管火炮对于高G性能有极大的考验。现在只能说迫击炮、火箭炮能用了,身管火炮能不能用,还有待试验,火箭炮的实际测试也要进行。”

  高振东一一叮嘱道,罗教授也连连点头,这也是他的下一步目标。

  陆装局的同志就没那么多想法了,他们想法非常淳朴:“罗教授,哪怕是迫击炮弹,也先给我们弄一点,我们用于前期的培训和训练。这东西,好使!”

  有了好东西不先过过瘾,那怎么行,哪怕是没定型,我们帮你们做做试验总没问题吧。

  这个要求,罗教授倒是没有什么意见,点头答应下来。

  陆装局的同志,有的是长期驻扎京城工大的,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事情。

  他转头四顾,请卫戍部队负责配合的同志来一起商量个事情,然后转头看向罗教授。

  “罗教授,要不……我们向这边部队的同志借一头猪,你们用末敏弹打试试?”

  有不少同志闻言茫然,这位同志是高兴傻了吧?

  这东西又不是枪械,弄头猪来干啥,末敏弹看见了根本不带动弹的,丢不起那脸。

  罗教授一愣,随即和学生们一起笑了起来:“哈哈哈,好,好,我们打试试……”

  ——

  今天是领工资的时候,高振东自然不用去财务室排队领取,而是三分厂厂办的同志给他送过来,他签个字就行。

  看着多出来的一些肉票、黄豆票什么的,高振东有些奇怪。

  别小看黄豆,这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这年头也是需要特批的。高振东前世知道的那些卖蛋白粉的,其实主要原料就两种,植物蛋白粉就是黄豆,乳清蛋白粉就是牛奶。

  “这是啥?以前没这个啊。”

  “高总工,你这不承担新的工作了嘛,这是和你级别对应的。”厂办的同志解释。

  高振东有些奇怪,他的工资福利是就高不就低,不搞合并发放,就算是上了副局级,也还是够不技术三级的待遇的,按说应该还是没啥变化才对。

  不过都直接发下来了,就不去纠结了,这一小点不是什么问题,专门去问反而不合适,有些其他同志可能因此而坐蜡了。

  厂办的同志离开之后,高振东开始自己的工作,因为小高的原因,他干劲更足了。

  他在工作,别人也在工作。

  陆装局内部,就在展开一场讨论,这场讨论的起因,说起来有点时间了,但是被翻出来再次讨论,却是因为这几天的事情。

  那就是180火箭弹扩口径的事情。

  高振东早在和130、180火箭弹的同志搞交流的时候就提出过,建议将180火箭弹的口径,扩展到250mm以上,但是陆装局只是纳入考虑。

  后来陆装局内部,也有相应的工作,讨论下来的结果,是暂时不改变180的口径,扩口径的事情放到下一代或者新型号去解决。

  毕竟180也搞了一段时间了,突然更改口径这个最大的基础参数,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一系列的,基本上可以说,前期在180mm火箭炮上的投入,就基本都白费了。

  但是现在,情况有了新的变化。

  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末敏弹。

  虽然还只是早期的试验,没到定型,但是就这个早期试验,让陆装局的同志们开了个大眼。

  人教人不会,事教人却是快得很。

  陆装局的同志对于末敏弹的能力,原本是没有直观的感受的,不论技战术指标上说得多么好,没看见实际的,那是感受不出来的。

  当他们参加了末敏弹的首次正式试验之后,才发现这东西那是真特么好用啊,甚至只要能大致确定敌人的范围,就能发起打击了。

  反正找目标都是末敏弹自己的事情,对于投射工具来说,只要负责把末敏弹发射到一定的范围内就算完成任务。

  其反装甲能力和末端寻的能力,对于先进侦查手段有限、定位能力薄弱、渴求对大集团装甲力量进行毁灭性打击的我们,简直是太适合了。

  看完这场试验之后,他们回过头来,才发现一个大问题。

  作为陆军自己手里规划即将掌握的最大杀器,180火就尬这儿了!

  高振东同志当时在会上的话,言犹在耳。

  ——“如果大口径火箭弹只有180mm,意味着其截面只能放下一枚末敏弹”。

  130mm的是能并排放下一枚,180mm的还是只能并排放下一枚,这特么180的口径不白瞎了?

  什么大口径火箭弹,你大哪儿了?

  180火:你当年可不是这么说的。

  得,赶紧开会吧,想有什么动作,现在还来得及。

  于是他们赶紧拉上搞180mm火箭炮的同志,还有炮兵方面的代表,以及陆装局内部的人,开会开会。

  可能是有一点面子问题,他们连防工委的同志都没叫上,算了算了,内部先统一意见再去找防工委的同志解决问题,免得搞来搞去,一张脸丢两次可就难看了。

  “……现在看来,高总工对于大口径火箭炮相关参数的预估,是科学的、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我们现在还在搞180mm,实际上已经是又浪费了一些时间和资源……”

  错了就要认,陆装局的同志非常光棍儿,谁特么知道末敏弹这玩意这么好使啊……

  陆装局其他没参加火箭炮会议的同志,倒是有一点想法:“能不能和搞末敏弹的同志们商量商量,把末敏弹的口径压到80mm乃至更低,这样就不用改火箭炮了。”

  先前总结的陆装局同志摇了摇头:“不可能,高总工说过了,110mm,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综合威力、技术难度、成本等等,的最优选择,再小是不可能的,或者说不可接受的。”

  现在,对于高振东的话,陆装局的同志那是一百个相信,以前倒也相信,只是没想到事情已经急迫到了如此地步而已。

  先不说技术上可不可行,陆装局这位同志非常清楚,现在想去要防工委把110mm改80mm,恐怕防工委就得把自己打出来。

  你们是使用方不假,可是技术还是我们说了算的,委里顶级专家老早就告诉过你们了,末敏弹一百一是极限一百一是极限,火箭炮口径要扩要扩,咋滴,听不懂是吧?

  “这个末敏弹,就这么重要?火箭炮又不止一种战斗部,还是要多考虑其他战斗部嘛。比如最常用高爆战斗部,还有普通子母战斗部,能满足那个的要求就行。”馊主意这东西,那是从来都不缺啊。

  听见这话,炮兵的同志不干了:“这个末敏弹,就是这么重要!我们希望末敏弹的一次性投射量,能越大越好。现在炮兵和反炮兵技术都在发展,我们能够获得的安全投射窗口,也越来越小,慢悠悠打炮的日子,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他们之中,甚至就有在演习的时候被反炮兵雷达教育过的,深切感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所以要考虑的事情就更多。

  这句话,直接把有的同志想说的“那就凑合着装一枚就行,反正180mm火箭弹比较长,也能装好几颗嘛”的话给憋回去了,任谁都知道,3倍数量带来的变化有多大。

  这话说出来,恐怕炮兵那边就真的要让自己感受一下为什么他们叫做炮兵。

  就在大家莫衷一是的时候,搞180火的同志举起了手。

  “各位同志,我有些情况,想说一下。”

  诶,对,这位也是正主儿。

  “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搞180火的同志理了理思绪,第一句话就开幕雷击。

  “同志们,其实现在的180相比原来的180,除了口径之外,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个阶段,180还是280,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大区别。”

  嗯?这什么意思?不都是180火么?

  虽然知道现在的180有变化,但是变化到了如此彻底的地步,对于陆装局和炮兵的同志来说,还是有些始料未及,毕竟他们对于技术的了解深度,不是非常深。

  “同志,请你仔细展开说说。”

第745章 涅槃重生

  搞180火的同志,这才摆开笔记本,一一娓娓道来。

  “首先,原本的180mm火箭炮,其技战术指标的规划就是极为落后的,这里面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根本没有远程火箭炮的任何相关技术,只是机械的将130火进行了一定的放大,并且做了极为有限的一些改变,但是本质上,老180火与130火之间,在技战术运用上没有区别。”

  这个事情,大家倒是都知道的,反正射程都是10公里,能有多大区别?

  “但是情况在上次火箭炮会议之后,有了极大的改观,高总工带来的一系列技术,彻底解决了大口径火箭炮的射程、精度问题,这个180火箭炮,总算是有点大口径火箭炮的样子了,所以我们也马上就吸收消化这些新技术,应用到了180火的研制上去。现在的180火,已经是规划射程达到60公里以上,且精度能够满足火力压制要求的合格战役级武器。”

  诶,这个听起来就舒服多了,炮兵的同志也是美滋滋的,60公里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射程,这比现在定义的战役纵深还大一些了。

  “但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已经彻底改变了180火的状态,这么说吧,以前的研究成果,没有任何一样是能够用到新180上面去的,哦,这么说也不准确,那个运载发射车还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但是运载发射支撑系统就不见得了。”

  变化这么大?

  “除了口径还是180之外,长度、重量、火箭弹结构、火箭发动机、弹体稳定设计、定向装置、支撑系统,甚至连战斗部,全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说是一款新的火箭炮也不为过。”

  不用说别的,就连最简单的战斗部,即便同样是高爆战斗部,都因为投射距离和重量变化,大了老多老多。对于这个事情,炮兵倒是乐呵呵的,大就是好。

  陆装局和炮兵的同志,算是听出来一点儿味道了。

  “同志,你的意思是?”

  搞180火的同志脸上没有一点“甲方又要改方案”的不满,反而是满脸跃跃欲试的表情:“我的意思是,其实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搞180还是280,区别都不太大,都是新东西……”

  噢,明白了,你个浓眉大眼的也想搞个大的是吧?

首节 上一节 484/6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