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谁小鲜肉,我是天王 第333节

  “嗯,”沈言点头:“你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

  “我算过了,3000万左右…”

  “5300万就够了?”沈言疑惑:“建模、角色设计、画面渲染这些…三千万就够了?你确定?咱这是三维动画电影!”

  “那…5000万…”

  沈言无语:“我是看好这个故事,还有这么详细的人物设计图…不是跟你开玩笑!”

  田晓鹏来拉投资,肯定要讲故事…

  所以带来了道具——人物设计、道具设计、故事设定原稿。

  有古怪的猴子,凶戾的沙僧,笨拙的猪头,俊俏的小和尚,威风的哪吒,大长脸的二郎神…

  这些草图并不成规律,显得支离破碎,肖像、武器、坐骑、宫殿等等,前后皆有不同。

  唯一的共性,便是那笔尖纸上蕴藏的热情与真诚。

  田晓鹏有点尴尬…

  “言哥对动画市场很了解?”

  沈言解释:“…我马上要做科幻电影,找了国内17家特效公司,他们也接动画的活…所以,报价方面我还是蛮了解的!”

  “…我觉得5000万差不多了…”

  “既然做了,肯定要做好,做成标杆作品…也算给国漫蹚一条路出来,”想了想,沈言道:“…我先给你5000万吧,钱不够的话,记得再联系我!我就一个要求!”

  “您说!”

  “明年贺岁档上映!”

第464章 《大赢家》(14)

  北影节,有没有出圈,沈言不关心…

  但他这次收获满满。

  投了《捉妖记》、《大圣归来》。

  除此之外,还跟很多圈内人互相留了联系方式…

  基本都是些大前辈,比方说田壮壮、李雪健之类的。

  田壮壮挺喜欢沈言的电影,提了很多意见。

  沈言原本以为他是搞艺术片的,又是第五代导演,肯定看不上沈言的电影,一般艺术片大导演看不上商业片,觉得俗,没美学追求视听风格叙事创新的电影都俗…

  甚至建议他:“你要做导演,最好还是跟北电搭个线…”

  嗯,沈言之前有想过去北电读个进修班,就当镀个金…

  后来觉得没必要。

  他做的是商业电影,靠的是观众…

  拿不拿奖,主不主流没啥影响…

  而且…后世,大家对所谓的主流电影圈挺反感的!

  因为他们已经圈子化了,而且跟资本走得太近!

  对于资本来说,畅通的现金流是最重要的,现金回笼快是第一要务,至于能不能赚到利润都是其次,只要现金在日夜不停地奔流他们就赚了。

  某种意义上是对的!

  保持健康的现金流,有效缩短变现周期,是行业生存和进步的方向…

  但不等于恰烂钱。

  一个行业,就应该有大有小,有尖有平,但不能没底线!

  很可惜,路川、乌而善之流属于后者…

  沈言加了田壮壮的手机号码,准备回去跟纪翔他们讨论一下…

  ……

  公司,沈言跟饶小志闲聊…

  饶小志已经改编好《永不结束的游戏》。

  沈言翻看了一下剧本…

  还不错!

  男主角就叫严谨。

  这类作品通常会事先设定一个大背景,然后通过少量人物之间的矛盾制造密集的戏剧冲突。

  演戏…

  除了严谨,其他参加演习者似乎还没有能够完成身份转变,就这样喜剧冲突就完成了。

  换句话说,把这样的剧本放在话剧舞台上演,应该也是成立的。

  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给出了严瑾的性格以及演习的设定,然后就在几个配角身上三翻四抖地找包袱,直到剧情推进至最后反转。整个剧本的最成功之处也在于演习这个设定,这使得观众们与熟悉的警匪片情节产生了间离感…

  其实,原版的《永不结束的游戏》讽刺了两个点,环境讽刺,在一个大家都不认真的环境下,一个认真工作的人反倒被排挤,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然后是系统讽刺,主角越是较真,就越衬托出当地警察系统的无能的无能和官僚的腐败。

  饶小志改编后的剧本依然是一部讽刺喜剧,只不过淡化了原本对系统的讽刺…

  原因嘛大家都懂,而是加深了第一方面,对我们日常处世哲学中不正之风进行了批判。

  “可以加一点抢劫300万的具体描述,一张新出库的百元大钞,重量约1.15克,300万现金,大约是34.5公斤,也就是69斤…抢倒也还行,就是不好弄出去,打车容易堵,公交站站停,地铁又挤不上…”

  饶小志点头:“对对对,还可以加一点家庭的描写,比方说主角爸妈是支持他的,他爸爸说‘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合理合法的抢银行,有困难,克服困难,没有困难,那就给警察制造困难!’”

  “对,没有这样家庭,教育不出来这样的孩子!”

  沈言点头:“再我完善一下,差不多就可以选演员了!”

  “这个需要不少演员…主演找谁?”

  “你想用谁?”

  “黄勃!”

  “…黄勃不行…”沈言摇头:“他最近休息…而且,他已经跟高情商这三个字绑定了,你让他演这种固执己见,高标准,压根要求自己的人,会让观众有违和感。”

  “那…”

  “张亦,你觉得怎么样?”

  “没合作过…”

  “退伍老兵嘛,你见一面…跟他聊聊,这电影属于群戏,我也客串个角色…就那个记者…没几个镜头!”

  “…你不演主角?”

  “退伍老兵…至少在35岁以上,我哪点符合?”

  “行,我回去找演员。”

  “嗯…那个能打的警花,我让施施客串!”

  “那女主角呢?”

  “于海娇…”沈言琢磨一下:“秦海陆或者袁圈…你觉得谁更合适?”

  饶小志琢磨了一下,然后道:“袁圈吧…”

  “其他几个主要角色,你看着安排…根据角色选演员啊!”

  “嗯…”

  沈言又问了一句:“咱这个戏叫啥名?”

  “…《假装劫匪》?”

  “太直白了…”

  “《大赢家》呢?”

  “可以,就叫《大赢家》!”

  ……

  聊完电影的事,两人谈了最近的电影。

  饶小志很喜欢杜其峰。

  他对《毒战》最开始也抱有极大的热忱,看完之后,觉得…除了尺度,啥也不是!

  沈言挠了挠头:“我个人感觉最近几年那帮老资格的香港电影人都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徐可呢?他的《通天帝国》、《龙门飞甲》…”

  “你真觉得《龙门飞甲》很好?他还做了《狄仁杰前传》…听说要实验水下怪物…

  给我的感觉似乎很钟情于新技术,但制作出来的效果又挺一般的。

  从影片上来讲,他好像也丢失了早年紧凑的风格。现在他的片,给人的感觉既没有人味也没有鬼味,就像浑身散发着腐朽,脚上带着镣铐,臃肿年迈,一步一步艰难往前走的老人。”

  “杜其峰…是另一种,拉不出来屎,埋怨地球引力…他创作的母题是香港灰色地带里权利关系的斗争,但咱实话实说,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观众其实不多,但他又做不到更换母题,索性,他就自己跟自己杠上了,梗在这个地方无法面向市场表达了。”

  “《毒战》最大的问题就是敌我双方并不对立,古天楽饰演的毒贩蔡添明,他的阴险狡诈的求活这条路径,本身在文本设计概念就极为有利,而且,整个故事的展开,是随着蔡添明不断地交待、反复、引入其他毒贩线索来推动的,这些部分引入的人物,会呈现为蔡添明这个人物不同关系状态下的性格内核…相反,孙洪磊饰演的缉毒队长张雷,他的行为动能就变得单薄且被动了…”

  “其实加一个被收买的黑警,整个故事就可以形成完整的三角结构,但…不可能让你设计这样的角色!”

  “所以,整个剧本的冲突设定让人觉得别扭,少了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第465章 客串(24)

  实话实说,当香港影人大批北上时,香港电影最好的时光已过,当初来大陆合拍可能还是取景或者资源合作,等到成了风潮,无非是为一个钱字。

  而这些影人自己最好的时光已过,甚至在香港也已经有段时间无片可拍。

  本身创作状态就并非最佳,你怎么指望他还能拿出巅峰作品?

  杜其峰属于另类…

  他是香港电影衰落后崛起的最后一位名导!

  95年之后香港电影日渐虚弱,大厦将倾。真要算起来,在那么多导演里面,只有杜其峰和他的银河映像是在这萧索中怅然立起,却佳作不断。

  很多人说他适应不了内地…

  其实,《大事件》的惨败,就能窥出他的创作能力不比以前了!

  《大事件》警察与警匪双方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博弈。

  我们所看到的劫匪富有人情味,而警察却一直在扮酷…

  原本想讽刺警察在办案途中的一系列荒诞的行为,最终玩过火了!

  非得赋予负面角色有那么主动的媒体控制能力,让警方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怎么看也是在编故事。

  但片头的一系列调度,又很真实…

首节 上一节 333/3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