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确实是这样的。
无论是当评论家,还是当艺术家,美术相关行业都是个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的地方。
行业内小编辑,小记者的生活其实也挺卷的。
除了偶尔有免费的奢侈品穿,薪水要比平均水平略高一点,和普通的新闻领域上班族没有什么两样。
大概和金融报刊的人均收入差不多的样子。
但能成为《VOGUE》、《油画》这类领军级杂志的栏目主编。
如果伱不想当下一个老佛爷、可可·香奈儿。
工作时间真的完全可以在“吃喝玩乐”中度过。
一年365天,恨不得能参加三百场上流酒会,并将上千张INS上的女孩子们梦寐以求的请柬和邀请函丢进垃圾桶。
但如果你不愿意只当一个逍遥快活的过渡人物,想要完美行使你手中的权柄,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执政”风格。
那工作也立刻变得超忙了。
《油画》杂志社的视觉艺术栏目,是杂志社最重要的部门,也是最庞大的一个部门。
它旗下负责着知名艺术家专访、艺术趋势总结、大型画展追踪、与各个画廊的艺术总监谈论行业风潮,文字栏目,音频与视频栏目。
还有和时尚潮玩跨界领域的项目等等等等。
欧洲美术年会举办期间,相应配套的活动很多。
奥地利本地的各大美术馆,要开设专题美术特别展。
《油画》杂志也会有一个关于本次年会上,那些最受外界关注的参会人物的特别专访。
这个项目是布朗爵士几个月以前就定下的基调。
年会开着开着,他自己就变成了最受关注的新闻人物,还是大反派,肯定是爵士始料未及的事情。
但安娜接手之后。
觉得这个项目安排没什么问题,也就继续对照预约好的日程表,今天跑来采访曹轩先生。
顺便录制一下播客。
这播客指的不是《树懒先生的艺术沙龙》,而是名为《Beyond the Paper(画纸之上)》。
它是杂志社的官方播客栏目。
每周一更。
在苹果播客上有近300万的订阅数量,Spotify、Google Podcast、Castbox这些第三方的订阅平台上,加起来应该也有差不多的数目。
光是每月一期的付费专题,每年就能带来上千万欧元的订阅收入。
在艺术这种小众领域,能有几百万的粉丝数,一点都不比海伯里安先生油管上过亿的粉丝来的简单。
它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权威,受众最广泛的艺术音频节目。
必须要承认。
无论从任何角度,任何媒体形式来看,《油画》杂志社都是行业内独一无二,近乎“垄断”性质的巨无霸媒体。
这便是布朗爵士认为就算明知不好做,安娜也一定会答应重新回来当栏目经理的原因。
信誉和权威都需要时光的不断验证,才能有足够的说服力。
这可是几代人的积淀。
伊莲娜小姐纵使再受关注,形象再好,重新另起炉灶从头来过带来的回报,也远远无法比拟万一真能把杂志社抓回手心里的巨大收益。
“曹轩。”
有人念着这个名字。
黑夜中一片静谧,劳斯莱斯以极好的隔音性能而闻名,它虽然装备着性能强大的V12的十二缸大排量自然吸气引擎,却和躁动咆哮的超跑不是一个路数。
厂商宣称。
即使在以100英里每小时的时速前进的时候,他们的贵宾乘客依然能听见克里夫兰管弦乐团所演奏的《小交响乐》里最细微的每一个音符。
就像听见波西米亚平原上宁静的风,从耳边掠过。
阅读灯上年轻女人的侧脸,也莹润的像是宁静的玉石,仿佛触手微凉。
她闭上眼睛。
安娜把采访安排在脑海里一项一项的过了一遍,脑海里回忆着她所整理资料的时候,阅读过的关于曹轩的生平。
从出生到成长。
京城,魔都,巴黎留学,再回国……她和曹轩以前的交集并不算很多,最密切的反而是本次年会开幕式上的那几节短暂的楼梯。
但伊莲娜小姐对于曹轩的人生过往,可以算是耳熟能详。
为了准备这次采访。
她在车上还特地倍速的精看了两部关于曹轩的纪录片,一部央妈的本土视角,一部法国TF1电视台的海外视角。
以《油画》的体量,可能代表油画官方采访到一些顶级的绘画大师不算难。
但采访的出彩,依旧是非常有技术难度的事情。
历史上不是没有出过岔子。
05年采访亨特·布尔的那期,读者的评价就是不知所云,历史上还有同行媒体采访毕加索,结果被人家给告了,都是被后人所反复提起鞭尸的大乐子。
未必是采访的人不够专业。
而是艺术大师们一个个普遍性格千奇百怪的,超难伺候。
还好。
安娜印象里,这位东方大师蛮温和慈祥的,应该不算多么难接触。
但就算如此。
想访谈节目不至于沦为平庸,也很难。
因为这种顶尖大师,人家出名的时候,她的父亲都还没有出生呢。
在聚光灯下生活了半辈子。
相关采访连篇累牍。
能报道的,早就被前人报道了百遍、千遍,恨不得连喜欢用哪根手指挖鼻孔,都被狗仔抓拍过了。
不能报道的。
人家又凭什么愿意开口向你倾诉呢?
就凭你是《油画》?
不,这不够,远远不够。
同质化的内容太多,所以即使是《油画》,想要在短短一个小时的访谈时间内,挖掘出不一样的内容,也很难。
安娜知道。
布朗爵士正在他的理事长办公室里,用戏谑的眼神无声的凝望着她。
手上这封详细的提问清单,安娜看过。
有问题肯定不会有问题。
就算布朗爵士要给她埋地雷,这种搞采访事故的小手段,也太低级了。
恰恰相反。
按照这份提纲的内容采访,肯定是不会出问题的,四平八稳,不好不坏,完全符合《油画》这种大型媒体的气度,也是布朗爵士这些年做媒体的基调。
但她相信。
布朗爵士一定会在心中笑笑。
“瞧,小安娜,我都说了,艺术评论领域我是专业人士。就算你当上了栏目经理,又能有什么改变么?照样是我的提线木偶,人肉麦克风不是么?”
布朗爵士是个非常非常知错能改的人。
他认真总结了董事会直播和年会开幕式的两次经验,意识到,自己整出这么大篓子的原因在于——
台上演讲,论煽动力,他完全不是安娜的对手。
和伊莲娜小姐一比,他太稚嫩了。
怎么和民众打交道,怎么搞演讲,人家伊莲娜家族在这行里干了好几百年。
要不是皇帝没了。
安娜的出身放在英国,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上议院贵族院的世袭议员。
布朗爵士认为,他得尊重专家。
玩不过就是玩不过。
可反过来,论如何“正确”的去和艺术家们打交道,不好意思,布朗爵士要不是专家,就没人敢自称专家了。
伊莲娜小姐今年才二十岁出头。
布朗爵士在《油画》杂志社的视觉栏目当掌舵人的时间,就超过了安娜的年纪。
他得把安娜拉到专业领域里,再用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打败对方。
第463章 挑战
“前方我们要进入四周环境比较复杂的市区了,车队会尽可能的提速,大约六分钟后,我们会抵达目的地。”
正在开车的司机按住耳间连接着车队电台的蓝牙耳机。
他听了片刻,然后侧头说道。
“小姐。如果可以的话,请您也把车窗边的遮阳帘都拉上,可以么?”
“我确定自己十分安全。我亲爱的管家先生,你真的太紧张了,不要这样。”
伊莲娜小姐被打断了沉思,对司机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
“深呼吸,放轻松,阿德拉尔先生。你不能把我当成脱离了豪华轿车,就没法生活的人。”
即使以油画历任总编辑的出行排场标准来看,安娜这套车队的配置规模也实在有点太夸张了。
她并不喜欢这样。
安娜是个很宁静的人,当然,她也并不做作。
安娜能很好的适应这样前仆后佣的日子,这是她从小到大的环境。
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熟悉的一部分。
但是每天上班都整的跟皇后娘娘起驾一样,让安娜觉得在很多同事眼中,她像是位娇气的豌豆公主。
对她融入杂志社的职场环境并不好。
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