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巨头从娶女儿国王开始 第138节

  这么多的限制,导致四合院到了九十年代都还有挺多是没有独立卫生间的。

  倒尿桶算是这个年代四合院住户每天早上都要做的例行工作。

  “自己住,肯定要怎么舒服怎么来。”

  “不过这些东西我只是动了动嘴皮子,主要都是我丈母娘在搞。”

  江辉对这处四合院也是挺满意的。

  虽然供暖等方面还有改善的空间,但是比之前宿舍楼的条件已经好了太多,也比这个年代99.99%的人的居住条件都要好。

  由于房子基本上都是依靠分配,许多人一家七八口记在两间房,甚至是一间房内的情况也是很多见的。

  因为房子的事情,家里头闹的鸡飞狗跳的案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也就难怪陈晨星转了一圈之后,对这个四合院的情况充满了羡慕。

  “站在院子里的这个葡萄架下面,抬头就能看到故宫的宫墙,那个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

  相比房间里头的各种陈设,候国明更加感兴趣的是四合院的院子。

  在住房那么紧张的时代,城市里头有这么一处大的独立院子,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一些大杂院的建筑规模虽然也挺大的,但是院子里都是各家乱七八糟的东西,可没有太多剩下的空地给你折腾。

  “候工,现在的政策已经在慢慢的放松,将来你的情况肯定也会大幅度的改变。”

  “指不定你在海外的那些亲戚,什么时候就回来让你去继承一大笔家产呢。”

  江辉跟候国明说这话还真不是在开玩笑。

  过去十几年,海外关系这个词语对于华夏人来说,那就是一个祸害,大家都在拼命的否认自己有这方面的关系。

  不少人也是因为这个关系遭受了一些罪。

  但是今后几十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特别是在接下来的十年内,有海外关系,那绝对是非常吃香的一件事。

  人家随便给个几千美元,你在国内就能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甚至你要是能够利用海外关系拉来投资的话,当地都会把你当成座上宾。

  更加不用说利用海外关系把自己变为外商的各种操作了。

  “希望政策能够变得越来越好,不过对现在的生活,我也已经比较满意了。”

  “天天跟着你一起去搞新技术,也是挺有意思的。”

  候国明颇为感慨的说道。

  过去十几年,他的日子过的很苦。

  现在确实是已经有苦尽甘来的感觉。

  特别是最近大半年,江辉对他还是颇为照顾。

  “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江辉没有跟候国明谈太多这方面的话题。

  刚刚搬家,肯定也还有一些东西要收拾一下。

  之后再准备一顿乔迁宴席,肯定也是需要的。

  江辉买的这个四合院的价格太高,搞的太多人知道的话很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除了邀请陈晨星和侯国民之外,江辉不打算请其他人。

  等以后政策进一步的开放,大家的观念和大环境都慢慢的开始变化之后,这些担心就没有必要了。

  丈母娘下厨,几个人坐在一张檀木饭桌上面,倒也是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大餐。

  第二天,江辉就开始从四合院这边骑车去上班了。

  不过,刚刚到厂里面,一机部那边就打了个电话过来。

第174章 《项目管理》新鲜出炉,先搞一场大学习

  写一本汽车相关的专业书籍,或者是管理类的专业书籍,对于这个年代的许多华夏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难度非常高的事情。

  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各种信息的收集是非常困难的。

  许多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观点,很可能现在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说过。

  特别是涉及到外文参考资料方面,根本就没有几个人有机会接触。

  就算是有机会接触,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看懂。

  这就带来了非常多的限制。

  所以出书这种事情,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还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特别是专业书籍的出版,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

  江辉这段时间编辑的《项目管理》这本书,结合后世的各种工厂项目管理经验,结合华夏这个时代的一些特色,在三个月已经把稿子交给了一机部汽车局。

  原本他以为稿子交上去之后,怎么也得过个一两个星期才会有动静。

  不仅相关的人员肯定是要看完稿子之后,才会做进一步的处理。

  没想到刚刚交上去几天,汽车局的电话就过来了。

  “陈总工,我等会去一趟一机部,秦局让我过去聊一下《项目管理》这本书的事情。”

  书虽然是江辉自己写的,但是编委会成员的名单里头,却是有郑海明和陈奇几个的名字。

  现在汽车局那边叫过去商讨这本书的事情,江辉肯定是要跟陈奇打个招呼的。

  “秦局那么着急就叫你过去了?”

  “这本书他估计都还没有看完吧?”

  陈奇是知道秦浩每天的工作肯定都很繁忙。

  江辉写的《项目管理》,可不是只有几万字的指导手册,而是一本厚厚的,有着三十多万字的管理类书籍。

  这种文章要真的看进去,还是很花时间的。

  “具体情况我也还不知道,等会过去看看情况,回来我再跟您汇报一下。”

  江辉这么一说,陈奇没有再纠结。

  一切的情况,晚点都会知道。

  “我让厂里面给你派个车吧,省的大热天的踩着自行车过去,出一身汗。”

  以江辉现在的级别,自然是没有资格安排专门的司机和车辆供他使用。

  不过要出去开会的时候,厂里面安排个公务车,还是没有问题的。

  对此,江辉自然不会客气。

  四个轮子的速度可比两个轮子快多了。

  到了一机部大楼,江辉熟门熟路的来到了汽车局。

  秦浩正在办公室里头会客,江辉干脆找魏蜀吴聊了一会。

  这段时间,魏蜀吴经常送资料去首都汽车制造厂,两人也算是熟悉了。

  “江助理,你的这本《项目管理》,领导们非常的重视,非常的满意。”

  “我突然有一个想法,你有没有打算翻译一部分国外的管理类书籍呢?”

  “特别是跟工厂管理相关的书籍,国内应该还是很有需求的。”

  魏蜀吴现在对江辉的翻译能力还是非常的有信心。

  觉得他完全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下这方面的水平。

  反正一机部这边也是给翻译稿酬的,以江辉的翻译速度,这个稿酬绝对是非常可观的。

  说的夸张一点,魏蜀吴都有点嫉妒江辉的稿酬收入了。

  “太耗费时间了,我可能精力有点不够。”

  挣钱很重要,但是也不能为了挣钱就完全没有了生活。

  特别是以后还有了孩子,江辉肯定是需要把更多的一些时间花在家庭上面,花在个人享受上面。

  挣钱这个事情,他有的是机会。

  短时间内就算是挣了太多的钱,也没有太多的使用场景。

  “你们新款BJ212已经量产,各方面的反响也都非常的好,你们应该没有那么忙碌了吧?”

  魏蜀吴有点不是很理解江辉为什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这要是其他的翻译人才有这个机会,不得拼命感谢魏蜀吴?

  “新款BJ212确实是已经量产了,生产也慢慢的进入到了稳定状态。”

  “不过厂里面已经开始考虑扩产的事情,需要忙碌的事情还有很多。”

  “并且我还准备继续提高一下学历,到时候时间就更加不够了。”

  江辉这么一说,魏蜀吴倒是没有再纠结什么。

  因为他已经能够感受到江辉是真的不打算参与翻译外国管理类书籍的事情了。

  好在度过了最紧张的半年时间,各种外文资料的翻译也算是慢慢的进入到了正轨,魏蜀吴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了。

  两人也没有再交流太长时间,秦浩就见完客人,秘书通知江辉可以进去了。

  “秦局,《项目管理》这本书,您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的不?”

  江辉知道秦浩今天要找自己谈《项目管理》这本书的事情,虽然不知道具体谈的内容是什么,不过先把姿态放的低一些,总是没有问题的。

  “你这书写的又快又好,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想,关键是里面说的很多东西,不仅放在汽车厂里面很有指导意义,就算是在其他许多工厂里面,也都是适用的。”

  听秦浩这么一说,江辉就彻底的放宽心了。

  今天来汽车局,看来不是什么坏事。

  真要是自己写的这本书都还有很多问题的话,江辉就不想写这方面的书籍了。

  现在看来,情况比自己想的要好。

  虽然华夏过去几十年都比较封闭,但是领导们的视野还是没有问题的。

  “我这个人工作的时候就爱多琢磨和总结一些东西,这段时间把《项目管理》这本书籍编辑出来,也算是吸纳了厂里面不少人的经验,才有了这个成果。”

  《项目管理》的出版,最大的成果肯定是江辉的,所以他一点都不介意分润一丢丢的功劳给到其他的人。

  “这本书周领导也已经大概的看过了,如今已经安排出版社那边进行编辑和校验,预计下个月就能正式的出版。”

  “到时候这本书首次印刷的数量会超过一万本,由一机部统一分配一批给到各个工厂,剩下的交给新华书店销售。”

  秦浩知道江辉估计很关心《项目管理》这本书的出版情况。

  虽然这个时候的稿酬制度跟书籍印刷销售的数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作者肯定还是希望能够多销售一些的。

首节 上一节 138/4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