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53节

  骑着自行车回到师大校园,食堂里已经是人满为患。

  燕师大食堂的用餐习惯与燕大不同,类似于大锅饭的吃法。每个班级的学生分为几桌,各桌的饭菜都事先摆好,大家可以围着桌子站着边吃边聊。

  吴颖芳见到陶玉书问道:“你去哪儿了?怎么才回来?饭菜都快没了。”

  “去外面买本杂志。”

  “吃完饭再去买嘛。”

  等陶玉书打完饭回来,同学们都走的差不多了,吴颖芳还在等她。

  “快点吃!要不是我让他们给你留点,你连渣子都吃不着。”

  “谢了。”

  在陶玉书吃饭的时候,吴颖芳不客气的翻起了她的帆布包,“给我看看你买的什么杂志?”

  两人在班里关系最好,丝毫也不见外,陶玉书也不介意。

  “燕京文艺?”

  吴颖芳发现了杂志,她等陶玉书吃饭无聊,信手翻开。

  “呀!许灵均出新作品了!”她语气有些激动的喊道。

  听着她的喊声,陶玉书嘴角微微翘起,眼底藏着几分骄傲。

  “哎呦!怪不得这么着急去买杂志。”

  吴颖芳指着目录上的名字,“你的评论又发表了?”

  陶玉书嘴里嚼着东西,点了点头。

  “伱这丫头,还真厉害!”吴颖芳感叹了一句。

  燕师大名气虽然不如水木、燕大,但中文系的实力在国内同样是拔尖的。

  陶玉书他们这一届学生是嗡嗡嗡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有很多人在入学之前都是参加了工作的,其中还有几位就是从事文字相关工作的。

  但要说刊物上发表作品,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入学一年多,他们班大概有三分之一在报刊上发表过文章,其中作品能登上重量级报刊的就更少了,不出一手之数。

  陶玉书之前在《文艺报》上发评论,就曾经在班里引起了一阵讨论。

  那可是《文艺报》,作为一个在校学生,能在上面发表评论,得是多大的荣誉?

  现在,陶玉书竟然又在《燕京文艺》上发了评论,吴颖芳看着目录上的标题,心中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玉书,你这是要成批评家啊!”

  “别瞎说了,就是一篇评论而已。”

  囫囵吃完了饭,下午还有课,陶玉书和吴颖芳一起到宿舍去休息。

  “你怎么还买两本杂志啊?”吴颖芳问了一句,随后不等陶玉书回答,自顾自的说道:“哦,我明白了。一本是用来看的,一本是收藏的。”

  她都脑补好了,陶玉书也懒得去纠正。

  “写的不错,等以后我小说发表了,你也给我写一篇。”吴颖芳看完了陶玉书的文章,向她提出了要求。

  “行啊。只要你能在《燕京文艺》《十月》《当代》《收获》这几家里任何一家发表小说,我就专门给你写篇评论。”

  “哼,你这个就是故意为难人了。”

  陶玉书嘲笑道:“你不会想在地市小报上发个豆腐块也让我评论吧?”

  “死丫头,嘴这么毒!我撕烂你的嘴!”

  玩笑过后,吴颖芳不再去关注陶玉书的评论,而是将目光对准了许灵均的新小说。

  (本章完)

第76章 你有这种感觉吗(90009000月票加更)

  小狗子一家生活在贫穷的小山村,他的妹妹有一双二手的球鞋,那是有一次城里的亲戚来探亲时送给妹妹的。

  某一天他去为妹妹取回修好的鞋子,却不慎将鞋子遗失。因为害怕父母的责罚,小狗子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

  小狗子原本打算找回鞋子,但努力了几次始终没有找到,最终只好放弃,然后决定买一双新鞋子。

  为了赚钱买到新鞋子,他尝试跑到河里抓鱼,可辛苦了半天抓来的鱼却被小伙伴们给偷吃了。

  他又去抓知了,偷偷摸摸的拿到集市上买,差点被当做投机倒把的抓起来。

  好不容易拿到了钱,这个时候农闲去城里建筑队打工的父亲却受了伤,为了给父亲治病,花去了小狗子辛苦赚来的钱,小狗子买鞋的想法再次泡汤。

  后来小狗子看到了公社举办长跑比赛的通知,比赛的奖品里恰好有一双鞋子。

  小狗子费尽心思终于参加上了长跑比赛,可他个子矮,根本跑不过那些大孩子,一路拼了命的奔跑,眼前晃动的全是妹妹放学后与他换鞋的画面。最后,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的爬起来冲向终点,但可惜的是他连前十名都没有跑进去。

  当冠军享受着胜利的掌声和奖品时,小狗子眼含泪水,充满失望。

  而在另一面,伤愈的父亲终于拿到了建筑队的补偿,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小狗子和妹妹买新鞋子。

  难过的小狗子回到家中,发现父亲已经给妹妹和他买了新鞋。

  他脱下已经破烂的旧鞋子,把满是水疱的脚泡在溪水里,洗完了脚,他就可以穿新鞋子了。

  这时一条小鱼向他游了过来,围绕在他的脚边。

  《小鞋子》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编剧并执导的电影,电影在1997年上映,获得了几个电影节的奖项,但都不是重量级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这部电影以温情的目光关注了贫困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纯真、善良、友爱、积极这些珍贵的品质在影片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电影在当年并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荣誉,但却深刻的影响了此后三十年伊朗电影乃至亚洲电影的发展。

  就好比章艺谋带着《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横空出世,深刻的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影坛一样。

  《小鞋子》和导演马基德·马基迪也让伊朗电影从此走上了一条关注现实、兼具人文主义关怀的道路,在世界影坛异军突起,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可以说,伊朗电影在2010年以后在世界影坛的发轫,离不开《小鞋子》这部经典电影的影响。

  林朝阳将这部尚未诞生的电影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又做了本土化的处理,既保留了原著积极温暖的风格,又将文字的美感注入到故事当中,让这部小说绽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读到小说最后,小狗子终于如愿以偿的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鞋子,想象着他把自己那双稚嫩却满是水疱的脚丫放进清水之中,吴颖芳不禁潸然泪下。

  “怎么还哭上了?”

  陶玉书发现了她的异样,连忙问道。

  吴颖芳抹着眼泪,哭唧唧的说道:“玉书,许灵均的这部新小说你一定要看看,写的太好了!”

  “呜呜!他怎么这么会煽情啊?我都没打算哭!”

  吴颖芳越是这样说,越是忍不住眼泪。

  小说的后劲逐渐上来,她的脑海中不断的闪现一些自己幻想出来的画面。

  贫寒的家庭、和妹妹换鞋穿去上学的孩子、为了一双新鞋子而努力奔跑的瘦小身影……

  其实林朝阳并没有在小说里刻意煽情,但每一個读者都有自己的思想。

  通过抽象的文字传递出来的信息和情感经过大脑的处理,虽然没有影像来的直观,但却更有冲击力,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听着吴颖芳的话,陶玉书这才明白,敢情她是看小说看哭的。

  她看着吴颖芳的样子,哭笑不得的同时,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得意来。

  她是《小鞋子》的第一个读者,自然清楚这部小说的内容,当初她在看稿子时也不禁几度湿了眼眶。

  不过她跟吴颖芳不同,她除了在爱情上比较盲目,大多数时候都很理智,很少有会为了一部小说而落泪的时候。

  《小鞋子》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歇斯底里的悲伤和肆无忌惮的宣泄,恰恰就在于它的积极、善良、温暖和人文关怀。

  在丈夫那诗意的文字处理下,这个简单质朴的故事丝毫不显得单薄和乏味,反而深刻隽永,令人读完后内心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好了,好了,别哭了。再哭眼睛都哭肿了,一部小说而已。”陶玉书安慰道。

  “什么叫小说而已?”

  吴颖芳正哭着,听着这话不乐意了,“你没看过小说就别瞎说,这可不是普通的小说。”

  她红着眼睛,抽着鼻子,“我跟你说,这部小说比《牧马人》强得多,除了那些名著,是我这两年看的最好的小说。”

  “许灵均……许灵均他……”吴颖芳抽泣着,“他写乡土,比赵树理、比沈丛文写的都要好!”

  吴颖芳脱口而出的这句话让陶玉书萌生一股不胜惶恐之感,“你说话别这么夸张,让别人听见了,不仅要跟你争辩,可能连许灵均都要被言语讨伐一番。”

  “辩就辩,真理越辩越明!我还怕他们不成?许灵均写的就是好!”

  正所谓一粉顶十黑,陶玉书看着吴颖芳这会儿的表现,无语的摇了摇头。

  “好了,不说小说了。马上要上课了,赶紧走吧。”

  陶玉书催着吴颖芳去上课,走路的时候吴颖芳还不忘对她说:“玉书,你评论写的那么好,这回可要好好读一读这部《小鞋子》,多给它写几篇评论。”

  “嗯,有时间肯定写。”

  陶玉书敷衍着说道。

  两人往马上要上课的教二楼走去,正说着话,迎面看见班里的同学胡何平从男生宿舍出来。

  “何平,你干嘛去?”陶玉书主动跟他打了个招呼。

  “玉书!颖芳!我去校外参加个活动。”

  胡何平跟二人打了个招呼,急匆匆的骑着自行车与二人擦肩而过,看上去形色匆忙。

  “他干嘛去?”陶玉书看着他的背影好奇的问道。

  这会儿马上要上课了,居然连课都不上了。

  “你不知道?他最近跟《今天》那帮人走的很近,估计是去参加《今天》的活动吧!”吴颖芳有些艳羡的说着。

  最近半年时间里,《今天》这份由一群诗人和大学生所创办的民间刊物在燕京各大高校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影响力,在学生中间广受欢迎,更有许多人以能与《今天》的创刊团队有交集、参加《今天》的活动为荣。

  要是能有篇作品发表在《今天》上,那就更好了。

  吴颖芳说的没错,胡何平最近跟《今天》的人走的很近,今天旷课也是为了参加今天的活动。

  他出了燕师大的校门,一路来到东四十条胡同附近,拐过一座楼房,走过一截狭小的甬道,又拐过了一间院子,最后来到了一间大杂院内。

  这里是《今天》的创办者之一、也是灵魂人物赵振凯的家,是《今天》编辑部和作者们日常聚会的地方。

  今天的聚会是一场诗歌讨论会,胡何平在两个月之前开始给《今天》投稿,虽然作品一直没有被录用,但也逐渐跟《今天》的一群人熟悉了起来,今天他是应杨练的邀请来的。

  赵振凯家的院子是个院中院,大杂院的布局有些凌乱,这会儿已经是下午三点,太阳逐渐西斜,没了阳光的直射,院子里聚集了二十多号年轻人,透着一股神秘而庄重的气氛。

  讨论会的地点在正房旁的一间大屋,赵振凯主持会议,这是胡何平第一次见到赵振凯本人,他格外激动。

  不仅是赵振凯,今天的现场还有几个现如今在燕京非常知名的诗人,大多数都是男青年,有的人是工人、有的是大学生,大家身份不同,但都是因为对诗歌的爱好才汇聚于此。

  听着众人的自我介绍,胡何平只感觉热血沸腾。

  会议由赵振凯主持,与想象中慷慨激昂的气氛不同,讨论会的气氛有些压抑。今天既是讨论会,也是鉴赏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理解方式,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自然也各不相同,所以难免有争论。

  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大屋内充斥着争吵声。参加会议的几个女同志也被屋里的烟雾缭绕熏的够呛,怨声载道,赵振凯不得不宣布暂时休息。

  一群人来到院里透透空气,三三两两的散落在其中。

  胡何平与杨练熟识,站在了杨练的身旁,看着他与人闲聊,胡何平记得正与杨练聊天的这个女学生自我介绍好像是燕大的。

首节 上一节 53/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