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257节

  别看刘晓庆和唐国强还要为争取角色而头疼,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导演。

  单纯以知名度和实力而论,两人几乎够资格担任国内如今绝大多数电影的男女主角。

  在老百姓的眼中,他们更是让人仰望的电影明星。

  今天两人突然跑到燕大来找林朝阳,同事们自然倍感好奇。

  “说点电影方面的事。”林朝阳轻描淡写的说道。

  同事们忍不住多问了林朝阳几句,大家都知道林朝阳除了写小说,还写剧本。

  小说这事值得大家敬仰、推崇,但大家还是更关心电影和电影明星的事。

  林朝阳正应付着同事们的问题,陶玉墨突然出现在了图书馆。

  “姐夫,我听说唐国强和刘晓庆他们来了?”陶玉墨一脸激动的问。

  “走了。”

  陶玉墨闻言满脸失望,然后又问起两人来到燕大的原因,林朝阳只能把刚才应付同事们的话又说了一遍。

  “姐夫,你下回有机会给我要个唐国强的签名海报呗。”

  “你不是喜欢朱时茂吗?”林朝阳问他。

  陶玉墨脸上露出博爱的笑容,“不冲突,不冲突!”

  下班时间,燕京市文化局大院内响起阵阵清脆的车铃声,能在这座大院里上班的都算是燕京城里的体面人。

  工作轻松、受人尊重、收入还不低,大家说说笑笑的骑着自行车出了院,来到宽敞的长安街上,汇入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大潮之中。

  往常停在文联大楼前的红色摩托车不见了,陶玉书最近一直都是步行着出院,这个时候林朝阳都会骑着自行车等在院门口。

  今天陶玉书也像之前一样,跟几个同事说说笑笑的走出文联大楼,然后一路往院门口走去。

  等到院门口,同事们都跨上了自行车,章德宁往门口两旁扫了扫。

  “朝阳今天可来晚了。”

  陶玉书说道:“没,以后就不用他接我了。”

  “那你坐公交车回去?”

  “不用,走着回去就行。搬家了,离得近。”

  陶玉书说着话就要往路口走,过到马路对面的大六部口街。

  章德宁几人闻言好奇,骑着自行车,却不蹬脚蹬子,一路跟着陶玉书走到大六部口街的街口。

  “你们不回家?”陶玉书问几人。

  章德宁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反问道:“现在住这了?什么时候搬的家?”

  陶玉书本来是打算周末再请同事们到家里认认门的,见大家都这么好奇,她便说道:“要不,到家里坐坐?”

  众人忙不迭的点头。

  就这样,众人好像押着陶玉书赶赴刑场一般,来到了小六部口胡同,由四合院东南角的院门进入了院子。

  三进四合院,又是东西跨院,占地面积广大,众人光是在院子里转了一圈便忍不住惊叹。

  “玉书,这院子有多大?”

  “大概两千平。”

  众人不由得咋舌,编辑部的同事们住的都是单位分的家属房,家里普遍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10平米,陶玉书一家人竟然住着两千平的院子,众人一下子便感到了世界的参差。

  章德宁问道:“这四合院你们什么时候买的?以前怎么没听你们说过?”

  “就前一阵儿。朝阳说我怀孕了,上下班不方便,说买个离我们单位近的房子。”

  陶玉书叙述的语气很平淡,可大家听在耳中却怎么都觉得她是在炫耀。

  就因为怀孕了,就在单位附近买房子,而且还是这么大的四合院?

  旧社会资本家都没有你们家这么任性啊!

  参观完院子,陶玉书留众人在家里吃饭,这帮人也不客气,满口答应下来。

  大家倒不是就为了蹭这顿饭,而实实在在是对陶玉书夫妻俩买的这套四合院充满了好奇,忍不住想多走走看看。

  燕京城规模宏大的四合院多了去了,各种亲王府、贝勒府,大家在燕京多年也没少见,但那些院子遥不可及,跟大家没关系。

  陶玉书家的这套四合院,在众人接触到的熟人的居住条件里,算是顶配的了。

  等着吃饭的时候,编辑部几个同事站在二进院里那两棵法国梧桐下,这两棵树算是院子里最吸睛的存在,几乎人人来了都会过来摸摸看看。

  法国梧桐在燕京本就少见,这两棵树又是栽植于五十多年前,到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依旧枝繁叶茂,这本身就是极为难得的事。

  配合上二进院的西洋建筑风格,让看惯了传统燕京四合院的众人不觉眼前一亮。

  “刘恒,你也写小说,什么时候也能挣上这么一大处院子啊!”

  刘恒是编辑部里的年轻人,平时不仅要干苦活、累活,还得承受几个老同志的调侃。

  刘恒笑着说道:“这您就有点难为人了。我一年也写不了两篇小说,还都是短篇,想买这样的院子,得猴年马月。”

  “年轻人,得有点志气。朝阳跟你差不多岁数,你瞧人家。”傅用林又说道。

  闻言,刘恒满脸苦涩,没等他反驳,章德宁就替刘恒抱打不平了。

  “老傅,别说刘恒,你比朝阳大了二十岁了,按照你的理论,你不得住个贝勒府?”

  傅用林面露囧色,众人听到这话哈哈大笑。

  等吃饭的时候,章德宁跟林朝阳聊起了《高山下的花环》改编电影的事。

  “你们怎么还关心起这个了?”林朝阳问。

  “《高山》那么火,大家关心一下不是也正常吗?”章德宁笑着说道。

  一旁的陈世冲说道:“其实是前天王濛来编辑部坐了一会儿,正好聊天聊起来。他去文化部开会,正好谢靳也去开会了。

  会上大家都知道谢靳要拍《高山》,七嘴八舌的提意见,殷切期待。

  他说谢靳被这帮人逼的头都大了,还立下了军令状。”

  王濛是《燕京文学》副主编,不过只是挂名,基本不参与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偶尔有活动了给撑撑场面,比如燕京文学讲习所那种。

  林朝阳有些意外的问道:“军令状?怎么还立上军令状了?”

  “估计也是被大家逼的实在没办法了,听说开会的时候中Y领导都过问了两句。谢靳说他要是拍不好《高山》,就永远和电影界告别。”

  听到这话,林朝阳吃了一惊。

  老谢同志这决心下的可够大的了!

  他又想到了那天接到的电话,估计如果不是压力太大,谢靳也不至于专门给他打个电话。

  林朝阳也想不到,改编《高山》竟然能把谢靳这样的名导给逼成这个样子,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了一下《高山》这部小说的影响力。

  他写了这么多部小说,真要说能在全民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可能还真就得属《高山》了。

  毕竟这部小说可是经过了大领导认证,全国数百万战士人人必读,在战事延宕的背景下获得了全国性的关注。

  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获得了从中央到文化界的热切关注,在中国电影界实属罕见。

  (本章完)

第288章 我们是有职业操守的

  五月的燕京,只要没有风沙,就是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

  但这样好的季节里,客居于此的谢靳却充满了烦恼。

  自二月份他决定要拍摄《高山下的花环》电影,这个消息就成为了中国电影界最为热门的话题。

  到现在已经三个月了,剧本已经出炉,剧组也筹备的差不多了,可在主要演员方面却始终没有物色好。

  为了挑选演员,他在燕京待了一个多月,除了参加活动和会议,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挑选演员上面。

  燕京的各大话剧团、歌舞剧团和艺术院校他都跑了个遍,却始终没有找到心仪的演员。

  中国一些有名气的男演员,在他的脑海里也像梳头一样,几乎被梳了個遍。

  但是,赵蒙生、梁三喜、靳开来这些人都在哪里呢?

  中国电影行业人才济济,不说应有尽有,但按照一般标准,挑选出几个符合要求的演员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谢靳对于《高山》这部电影期望和要求都太高了,《高山》的小说和剧本他看了不知道多少遍,对于几个主角有着自己的想象,根本不肯放松对于选角的要求。

  一面是成百上千的演员为了能演上谢靳的电影而费尽心机,一面却是他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演员而愁容满面。

  如此吊诡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已经不是高标准和严要求能够解释的了,而是谢靳对于电影太过看重而产生的唯心主义在作祟。

  所以尽管最近燕京已经是春天了,可谢靳的脸色却好像严冬一般,又冷又硬。

  眼看着下半个月,他还得去陕西参加今年的金鸡百花奖,这一耽误又是一个多星期,他急的满嘴冒泡,这几天连酒都不碰了。

  剧组负责选角的是副导演武珍年,这些天因为这件事她没有少受谢靳的气。

  这天傍晚,武珍年在外面跑了一天刚回到招待所,谢靳就把她找了过去。

  谢靳认为现在这样挑选演员的效率太慢了,而且两人都在燕京,也有些浪费资源,他决定让武珍年去其他城市看看。

  谢靳选定的第一个城市是长春,那里有长影厂,还有众多剧团,是中国电影界的重镇之一。

  等武珍年走后,谢靳并没有急着再去选演员。

  这些天他情绪不佳,打算好好找个地方放松一下,一开始他想去燕影厂找那几个狐朋狗友,可一想到这几个人合伙坑他,他心里就一阵愤怒。

  与其找那几个老狐狸,还不如去找小狐狸。

  赶上周日,谢靳跑到了华侨公寓,结果却扑了个空,又按照保卫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小六部口胡同。

  一见到林朝阳便抱怨道:“搬家了怎么也不告诉一声?”

  进门转了一圈,看着林朝阳住上了这么大的院子,他心里立马又不平衡了。

  “你住这院子,有我的一份功劳!”

  “得了吧,就那点稿费,念叨没完了。你这样的,没人愿意给你写剧本。”

  林朝阳一句话让他老实了点,然后就张罗着喝点。

  林朝阳看着他满嘴的火泡,问道:“都这样还要喝点?”

  “我这都是因为没喝才起的。”

  林朝阳打趣道:“我看你这泡不是没喝才起的,是吹牛起的吧?”

  “我吹什么了?”

  “‘拍不好《高山》,退出电影圈’,这话是你的说的吧?”

  谢靳被林朝阳盯的脸上有些发烧,“嗐,这不是开会顺嘴说的嘛!”

  “张口就来是吧?”

  谢靳见林朝阳不依不饶,梗着脖子说道:“你怎么知道我就拍不好?”

  “别岔开话题,咱说的是一件事吗?”

首节 上一节 257/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