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213节

  下了班之后,章德宁迫不及待的追赶陶玉书的脚步来到华侨公寓。

  然后,她进门便看到《当代》的祝昌盛坐在沙发上与林朝阳谈笑风生,心中顿时升起一股烦躁来。

  回回报喜都要抢别人一头,人文社真是欺人太甚!

  “你怎么来了?”陶玉书问章德宁。

  “明知故问,人家都来了。”

  章德宁的话让陶玉书摸不着头脑,“什么意思?”

  见陶玉书这个表情,章德宁问:“他不是来跟朝阳说奖项的事吗?”

  “什么奖项,人家是来跟朝阳谈《梵高之死》的出版事宜的。”

  听到这个话,章德宁这才明白自己误会了情况,心情愉悦起来,不是抢她报喜功劳的就好。

  她脸上绽放出笑容,“《梵高之死》也要出版了?你们家财迷又能收获一大笔稿费了。”

  陶玉书白了她一眼,没人跟章德宁抢着报喜,她也不着急了,见林朝阳跟祝昌盛说话,她一头扎进了厨房帮陶玉书干活,准备在这里蹭个晚饭。

  祝昌盛确实是来跟林朝阳谈《梵高之死》的出版事宜的,转眼间这部小说已经发表了9个多月时间,收获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发表小说的那期《当代》打破了百万份销量,影响力更是非同一般。

  一部《梵高之死》直接让原本在中国籍籍无名的西方画家成了国内家喻户晓的名字。

  不仅如此,前一段时间燕京出版社趁着《梵高之死》引发的这股风潮,直接引进了欧文·斯通为梵高写的传记作品《渴望生活——梵高传》。

  作品上市当月销量便突破20万册,到现在两个月时间,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30万册,按照这个速度,这部传记作品应该在一两年之内便可以突破100万册的销量。

  对于一部传记作品来说,尤其是传记的主角一年前在国内还没有多大的名气,能取得这样的销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奇迹。

  而创造这样一个奇迹销量的背后,最大的原因既不是主角梵高的传奇经历,也不是传记作者欧文·斯通的出众才华,而是《梵高之死》这部广受国人欢迎的长篇小说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就好像后世那些畅销小说、动漫会有同人作品一样,《渴望生活——梵高传》也享受到了类似于原著对同人文的加持,销量一飞冲天。

  年初《梵高之死》在《当代》发表是以专号的形式,本来《当代》编辑部是没打算这么快出版《梵高之死》的。

  毕竟专号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跟单独出版划上等号的,读者买了专号,短期内再次购买图书的欲望并不强烈。

  可现在看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销售成绩,编辑部那边也坐不住了,一部靠着《梵高之死》影响力引进的作品都能卖的这么好,他们不敢想象小说出版之后会是个什么样的销量。

  反正小说都发表九个月了,编审校印再折腾一阵,没有一年也差不多了,够用了。

  因此在社里领导的授意之下,才有了祝昌盛今天的登门。

  听祝昌盛说完了他们的出版请求,林朝阳沉吟不语,祝昌盛见状问道:“朝阳,你是有什么顾虑?”

  没什么顾虑,就是想加钱。

  当然了,这话肯定不能直接说,得委婉一点,要不然不符合他的人设。

  “《赖子的夏天》今年卖的不错吧?”林朝阳问。

  祝昌盛听见他这个问题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道:“挺好。加印第三次了,销量已经逼近50万册了。”

  《赖子的夏天》是去年年末出版的,至今已有10个月时间,取得50万册的销量成绩,已然是不俗了。

  但跟林朝阳其他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发表在《收获》上的《父母爱情》跟《赖子的夏天》出版时间几乎是前后脚,这部小说之前甚至不是用的“许灵均”这个笔名,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也买了近70万册。

  出版时间最长的《小鞋子》如今总销量已经达到了135万册之多,更别提《高山下的花环》这部风靡全国的作品,小说的总销量已经突破了400万册大关。

  与这几部作品比起来,《赖子的夏天》50万份的销量逊色了不少。

  如果单纯以文学界评价和读者口碑来说,《赖子的夏天》不逊于这其中任何一部作品,甚至是更加出色。

  作为开创了“中国式意识流文学”概念的翘楚之作,《赖子的夏天》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逐渐被文学界所公认。

  但问题在于,意识流文学相比一般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天生就拥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当初发表的时候热潮滚滚,读者们云集景从,还看不出什么。

  等到小说出版后,需要以区别于杂志阅读的精力和金钱来支持这部小说时,阅读门槛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

  “《小鞋子》和《父母爱情》卖的也不少。”林朝阳又说了一句。

  祝昌盛看着他的眼神,联想到林朝阳一贯的风格,心中有所领悟。

  “小说出版的稿费……”只说了几个字,祝昌盛便观察到林朝阳的眼神在闪动,看来他猜的没错。

  “稿费这一块,你那边有什么想法?”祝昌盛问。

  林朝阳心中失望,还非得让我亲口说,不厚道。

  “我觉得稿费还可以适当的提一提。”

  “还提啊?都顶格了。”

  “规定是规定,人家出版局又没说只能给这么多。”林朝阳辩白道。

  见林朝阳态度坚定,祝昌盛脸色愁苦,“这事我做不了主啊!”

  “那伱回去跟领导商量商量。我的小说卖的这么好,多给点稿费不过分吧?”

  林朝阳的小说一向受欢迎,这也是他敢于提出涨稿费的原因,就算人文社不同意这个要求,林朝阳也不愁没有出版社愿意出他的小说。

  这样想着,祝昌盛无奈的点了点头,“那我回去问问领导。”

  林朝阳调侃道:“你别这么愁眉苦脸的,搞的好像是我拿你的工资涨稿费一样。”

  聊完了正事,祝昌盛打算告辞,林朝阳却拉着他留在家里吃饭。

  那边章德宁见他跟祝昌盛说完了话,才走了过来,“朝阳,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什么好消息?”

  “茅盾文学奖要评奖了,我们编辑部打算把你的《棋圣》报上去。”章德宁雀跃的说道。

  “哦。”林朝阳点点头,反应平淡。

  “你‘哦’是什么意思?”章德宁看着他的反应,感觉是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就是知道了的意思。”

  章德宁瞪了他一眼,“这可是国内第一个长篇小说的评选,而且还是以茅盾先生命名的奖项,你就不激动?”

  “这奖项都传半年了,谁不知道。”

  (本章完)

第242章 文物收购点

  1981年3月,文协首领茅盾先生重病,他在病床上做了一个决定。

  3月14日,在他口述、其子韦韬笔录下,茅盾先给ZY写了一封请求在他去世后追认为DY的信,之后又口述了一封给文协SJ处的信。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两周后的3月27日,茅盾先生去世,享年85岁。

  4月24日,文协召开首领团会议,会上决定推举巴金先生为新任中国文协首领,同时决定成立茅盾文学奖金委员会。

  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文协一直在按照茅盾先生的遗愿在筹备奖项,关于奖项的各种消息早已传遍了中国文坛。

  “我是说你的小说要报送评选。”

  林朝阳眼神怪异的看着她,“我那么多部小说,入围一部不是很正常吗?”

  他的语气平和,却让章德宁有一种捶他一顿的冲动,可仔细一想,林朝阳说的好像也没错。

  茅盾文学奖规定的评选范围是从1977年到1981年发表的超过10万字的长篇小说。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父母爱情》《赖子的夏天》《梵高之死》《棋圣》……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林朝阳他竟然有四部小说符合要求。

  当然了,这些小说肯定是首先要经过各地文协、杂志社、出版社的筛选才能报送的。

  可以林朝阳这几部小说的质量和影响力来说,几乎可以肯定都能达到报送的标准和要求。

  章德宁并不知道后世有个词叫作凡尔赛,通常就是用来形容此时林朝阳的状态的。

  她强忍着吐槽林朝阳几句的心理,将脸转向了祝昌盛,“老祝,你们人文社那边不准备给他的小说报送一下?”

  “唔……这個社里应该有安排吧。这几年我们社里出的长篇不少,得筛选一下才行。”

  自五十年代以来,人文社一直被国内的作家和读者们视为文学圣殿,其中最能体现人文社权威性的便是,近三十年以来国内许许多多经典文学名著都是由他们出版的。

  从五十年代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山乡巨变》

  到六十年代的《艳阳天》《欧阳海之歌》《我们播种爱情》《东风第一枝》《将军三部曲》。

  再到《火红的年代》《闪闪的红星》《金光大道》《大刀记》《万山红遍》等等,说人文社承载了中国当代文坛的半壁江山丝毫不为过。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文社沿袭了前几十年的优秀传统,依旧出版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在原本的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中,一共有六部获奖作品,其中四部获奖作品均是由人文社出版的。

  此后几届的评选结果也依旧与第一届的情况类似,由此可见人文社的底蕴与权威性。

  听着祝昌盛的回答,章德宁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郁闷。

  她们《燕京文学》数了半天就《棋圣》一部能打的,可人家人文社呢,符合报送条件的作品一抓一大把,不用评奖,他们内部就得先厮杀一场。

  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满腔欢喜的前来报喜,却接二连三的受到打击,让章德宁变得郁郁寡欢,化悲愤为食欲。

  林朝阳嫌弃的看着她,低声对陶玉书说:“我就说她是借着报喜的由头来蹭饭的。”

  陶玉书白了他一眼,你不如再大点声。

  听到林朝阳的话,章德宁吃的更多了。

  玩笑归玩笑,林朝阳当然理解章德宁的好意。

  他的淡定倒不是装的,而是出于对自身成绩的自信。

  这几年时间里,十万字以上的作品他写了四部,影响力都不小,总不可能连一部入围的作品都找不出来吧?

  至于能不能得奖,就要看评奖委员会的同志们如何操作了。

  “朝阳,你真不考虑加入一下文协?”吃完饭,章德宁打着饱嗝问了林朝阳一句。

  林朝阳明白她的意思,毕竟他可不是文协的自己人啊!

  “加了又如何?真要是有徇私的情况发生,我一个刚加入文协的小辈儿又能怎么样?

  反倒是徒增了烦恼,不如顺其自然。奖项这个东西嘛,都是锦上添花,鲁迅、巴金他们那时候可没什么奖项。”

  章德宁闻言睥睨他一眼,“真是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章德宁说完这句话心气顺了不少,可算是报个刚才被嘲笑的仇,不给林朝阳反唇相讥的机会,她立刻把话题拐到了正题上。

  “不过我觉得这届评奖你还是很有优势的。”

  陶玉书好奇的问道:“优势在哪?”

  “他作品多啊!你细算一算,《父母爱情》《赖子的夏天》《梵高之死》《棋圣》四部作品都符合评奖的条件,口碑也都不俗。

  只要如果出版社或者杂志社方面愿意报送,入围两部作品不过分吧?

  获奖几率是不是比那些只有一部作品入围的作家更大?”

  陶玉书嗤笑道:“还有你这么算的?这到底是评奖还是数学比赛?”

首节 上一节 213/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