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21节

  陶玉书失笑道:“发十万字,那我可厉害了,成批评家了。”

  “我相信你!”

  夫妻俩虽是说着笑话,陶玉书却感觉到丈夫的信任,忍不住用手紧紧搂住他的胳膊,依偎在他的肩膀上,气氛温馨。

  翌日陶玉书给家里买了半只烤鸭、一条鱼、二斤里脊肉,十块钱稿费就剩两块了。

  听说陶玉书的文章发表在了《文艺报》上,陶父陶母十分高兴,不过陶母看林朝阳的眼神就更不对了。

  女儿越优秀,她越看林朝阳不顺眼。

  “玉书这大学没白上,快赶上我当年的风采了。”

  大舅哥的话惹来陶玉书姐妹俩的白眼,陶母这时说道:“小林,玉书学习这么勤奋用功,伱也不能懈怠。”

  陶父管林朝阳叫“朝阳”,陶母却叫“小林”,亲疏一眼可辨,林朝阳内心翻译了一下陶母的潜台词:我女儿这么优秀,你可别拖她后腿。

  “妈,朝阳上班多努力啊,晚上、周末都去馆里值班,谢伯伯还跟爸夸他来着呢。”

  没等林朝阳说话,陶玉书替他分辩道。

  “大锅饭那么积极干什么?死脑筋!”

  见陶母的话不好听,陶父出言:“好了,赶紧吃饭吧。”

  今天晚上陶家的晚餐格外丰富,三荤三素,一家人吃的很开心。

  回到房间之后,陶玉书对林朝阳说:“我妈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就那样。”

  “妈的话不好听,不过也是有道理的。而且你不觉得这是个好现象吗?”

  “什么意思?”

  “最起码妈对我有要求了啊,这不是一点一点接受我了嘛!”

  陶玉书有些无语,她怀疑母亲现在就是臭骂丈夫一顿,他都能想出话来维护。

  可一想到他这么做都是为了让自己心里不那么难受,为了维护她们母女的关系,她心中又充满了感动,忍不住投入了林朝阳的怀抱。

  夫妻俩正温存的时候,房间门突然被人推开。

  “哎呀!”少女娇羞的捂住眼。

  二人听到动静赶紧分开,陶玉书看着门口,没好气的说道:“知不知道进房间要敲门?”

  “知道了,我下回注意。”

  陶玉墨自知理亏,又有求于人,态度出人意料的好。

  “干嘛?”陶玉书问她。

  “姐,你买那本《文艺报》呢?借我看看!”

  “记得还回来。”陶玉书将小册子借给妹妹的时候不忘叮嘱。

  “看两天就给你。”

  陶玉墨走后,陶玉书哼起了小曲儿翻开了书,心情很是愉悦。

  “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马儿翻山坡……”

  林朝阳为媳妇高兴的同时,心里也在期盼。

  他寄给《沪上文学》的那篇小说,这会儿编辑部应该收到了吧?应该能过稿吧?

  还有《燕京文艺》那边,《牧马人》的稿子都改完了,周燕如说十一月份能发表,也不知道稿费单什么时候能出?

  想一想,这日子还是挺有盼头的。

  (本章完)

第31章 写小说这么难吗?

  十月的第三个周末,周六下课回来,陶玉书竟然说明天要出门,林朝阳高兴坏了,以为媳妇是想开了,要出去浪一把。

  结果却被告知,明天王府井书店要来一批《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她要早点去排队抢书。

  排队抢书,放在后世是天方夜谭。

  但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里,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十年无书读的苦闷放在后世人身上是难以想象的,76年之后人民群众被压抑了多年的精神追求喷然释放,书店成了那个年代很多人休闲时必逛的地点。

  特别是刚刚改革开放的这几年,国内印刷纸张十分紧张,造成各个出版社印量上不去,就把这种读书热情烘托的更加紧俏。

  以至于每当书店到了一批新书的时候,书店门口从一大早就会大排长龙,有时候队伍甚至能排出二里地去,排了半天队却买不到书是常有的事。

  这天一大早,林朝阳便被陶玉书从被窝里薅起来陪她去买书,两人不到七点就到了王府井书店门口,队伍已经排出了快一里地了。

  陶玉书望着前面的人群,心焦不已,“哎呦,早知道不吃饭了。”

  他们夫妻俩五点半起床,吃了饭,简单洗漱过后就骑着自行车来了,可没想到,比他们更卷的大有人在。

  只要有一个搅屎棍,其他人都没办法安生,这就是过度内卷的坏处。

  “买书再重要也不能不吃饭啊!”林朝阳安慰道。

  两人抱着一丝侥幸排队到八点,书店一开板,人群蜂拥着向前抢去。

  轮到他们俩的时候,新书早就卖光了。

  “就一双眼睛,看得过来那么多书吗?”陶玉书看着有人捧着十好几本书喜滋滋的出书店,眼珠子都快钉进那人的身上了,语气愤恨。

  “媳妇,不至于的,不至于的,都是人民群众,自己人自己人。”林朝阳真怕陶玉书冲上去找人家麻烦,“图书馆胡姐她爱人就是新华书店的,回头我求她帮你买几本这個书。”

  陶玉书放下执念,恢复了理智,“为了几本书担人情犯不上,大不了去图书馆借书看就好了。”

  借书的话当不得真,这年头图书馆的热门图书常年不在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这套丛书恰好就在此列。

  没买成书,两人并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电影院。

  这个十月,老人家赴日本访问,随后国内几个主要城市举办了“首届日本电影周活动”,放映了《追捕》《望乡》和《狐狸的故事》三部影片,紧接着便由沪上译制片厂引进了《追捕》。

  眼下这两天,《追捕》刚刚在国内的电影院大规模公映,立刻引发了轰动。

  平时林朝阳要跟陶玉书去看电影,她总是兴致缺缺,倒不是她对电影不感兴趣,只是大饭厅放的都是些老片,她早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

  《追捕》是日本电影,又是第一次引进到国内来,陶玉书自然想看看。

  对于七十年代的国内电影观众来说,《追捕》的出现无异于是一场视觉盛宴。

  影片中到处耸立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逃亡电影充满悬念的特质、人物命运在法律和人性间的跌宕起伏……《追捕》的一切元素都令这个年代的国内观众沉迷。

  电影刚刚散场,往外走的女同志们要么讨论高大帅气、气质硬朗的杜丘,天真可爱的富家小姐真由美,要么在讨论电影里的那些摩天大楼和汽车电话。

  陶玉书一开口就是:“区区日本四岛,竟然能在战后三十年里发展到这个程度!”

  林朝阳看着她满脸忧国忧民的表情,没忍住笑了出来。

  “你笑什么?”陶玉书一脸严肃。

  “没什么。”林朝阳郑重起来,“日本能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他认了个好爸爸……”

  金秋十月匆匆而过,这天林朝阳终于盼来了他心心念念的稿费单。

  《牧马人》全文将近一万七千字,《燕京文艺》编辑部给了他千字五块的稿酬标准,一共八十五块钱,这快赶上林朝阳两个月的工资了。

  小金库富裕起来了!

  稿费单是陈健功送来的,现在他快成林朝阳和《燕京文艺》的联络站了。

  “走,健功,请你吃饭!”

  拿到了稿费单,林朝阳肯定要请客吃饭,最近没少让陈健功帮忙。

  陈健功却顾不上吃饭的事,“饭就不吃了,你先帮我看看稿子。”

  林朝阳差点忘了他答应给《未名湖》当顾问的事,他接过陈健功手中的稿子,仔细看了一遍。

  “这是你们同学写的?”

  “78级的刘振云写的。”

  “问题有点多啊!”

  “剑英和晓平也是这么说的,她们俩觉得问题太多了,没有改的必要,不如直接给他退回去算了。我想着师弟刚走上这条路,别这么不近人情,你觉得能改出来不?”

  林朝阳摸了摸下巴,面露思索之色,“得大改。”

  他掏出胸前兜里的钢笔,拧开笔帽,下笔之前特意问陈健功:“能写东西吧?”

  “能能能!”

  林朝阳愿意帮着审稿,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有之前改稿那次的事,陈健功现在对林朝阳充满了信任。

  他低头看着林朝阳下笔不停,在本已经写满了字的稿子上不断的做标记和批注,没过几分钟,一页稿纸上便已经满是密密麻麻的修改要求。

  如此重复几遍,稿子的所有问题都被标注的一清二楚。

  他将稿子交还给陈健功,“让他参照着改吧。”

  陈健功惊叹道:“朝阳,你要是当编辑,肯定是个名编。”

  “我这水平可不够!”

  两人说了两句,林朝阳回了图书馆,陈健功再次看向稿子上那些密密匝匝的文字。

  心中只能感叹,有些人对于文字的敏感真的是天生的。

  燕大32号楼334,这里既是五四文学社的活动场所,也是《未名湖》杂志的编辑部。

  五四文学社已经成立一个多月了,下设评论、小说散文、戏剧曲艺、诗歌四个组,第一批社员共有90余名,包含了77、78级中文系中文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以及外系的部分文学青年。

  陈健功作为文学社副社长负责小说散文组,同时还是《未名湖》的编辑。除了他,77级的查剑英和王晓平也是《未名湖》的编辑,同为副社长的邹仕方任主编。

  陈健功回来的时候,两人正在聊林朝阳,上午章德宁到班里找陈健功,她们以为是陈健功又有新作品发表了,大家围着陈健功问,他却不肯说。

  等到大家都散了之后,陈健功才跟之前知道林朝阳写小说的同学说,这次章德宁是给林朝阳送稿费单的。

  “之前还真没看出来,林朝阳有些水平啊,竟然能在《燕京文艺》上发表小说。”查剑英说道。

  她跟王晓平都是燕京人,家里出身不凡,再加上考上了燕大中文系,还是系里的活跃分子,所以平时的言谈无形之间会带上一点优越感,这种不由自主的优越感谈不上刻薄。

  王晓平说道:“你不觉得他这人有股傲气吗?”

  “傲气?没看出来,人倒是挺随和的。”

  “我觉得他人挺傲的。伱记得第一次在钟亭见面时吗?”

  “记得,耀中介绍的嘛!”

  王晓平回忆着说道:“根据我的观察,我们念的那些诗他应该都是读过的。可我问他喜不喜欢诗歌的时候,他却告诉我,喜欢我们诗朗诵。你品品这话!”

  查剑英蹙眉思考,“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有点。”

  这时候,陈健功才笑了起来,说道:“还是你们女同志心细,连这样的细节都记得。”

  查剑英调笑道:“观察的那么仔细!我看她啊,是春心荡漾,难怪刚见林朝阳那天就主动跟人搭话。”

  王晓平急的起身去捂她的嘴,“我让你瞎说!”

首节 上一节 21/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