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完之后,他朝陶父鞠了一躬,“大爷,真是谢谢您了。”
陶父摆摆手,笑着说道:“举手之劳。”
“您刚才说,这名字是怎么个来历?”大明子问。
陶父又重复了一遍他刚才说的话,大明子默记了几遍,这都是以后跟人吹嘘的资本。
说完话后他抱着孩子出了门,外面看热闹的人们嘴里议论着。
“到底是文化人,瞧瞧人家起这名字,光念着就不一样。”
“人家是大教授,起名字那都是有来历的。看着没,这就叫引经据典。”
“难怪朝阳能成大作家,守着这样的老丈人,那学问还能学少了?”
“二春好福气啊!”
众人正说话的功夫,大明子又回来了,这回手里的孩子没了,多了一只冻的梆硬的野鸡。
“给您尝尝鲜。”
“这不合适……”
陶父还想推辞,可大明子扔下东西就走,撵都撵不上,陶父只能无奈收下。
白天林二春去火车站,张桂芹就负责在家做饭,忙活了小半天的时间,今天林家的晚饭丰盛的堪比年夜饭,让陶父陶母充分感受到了亲家的热情。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外面的围观群众们总算是散了。
这倒不是大家不想看热闹了,而是晚上气温太低,在外面站的时间长了冻的受不了。
吃完了饭,陶玉书跟林朝阳说悄悄话。
“刚才你注意到我妈没?”
林朝阳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眼神,吃饭前队里人趴着窗户围观,陶玉书大家都认识,所以他们的焦点都放在了陶父陶母身上。
大家关注陶父的点是他的教授身份和学识,可这玩意光靠看又看不出来,很多人看了陶父几眼便把目光放在了陶母身上。
相貌这东西可比学识扎眼多了,陶母现在年纪大了,虽然风姿不再,但依然可以窥见年轻时的风采。
尤其是她和陶玉书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大家看到陶玉书,对于陶母年轻时的长相更有了具象化的概念。
许多人不禁感叹难怪陶玉书长的这么好看,敢情是有个好妈。
众人的议论声不大,但还是传到了陶母的耳朵里,导致陶母身体都是紧绷着的,一举一动都透着僵硬感,多少带了点偶像包袱。
等洗完了碗筷,陶玉书开始往外掏给家里带回来的东西。
上次她和林朝阳走的时候,林二春夫妻俩给了他们五百块钱,陶玉书本想把钱寄回来,可林二春夫妻俩却坚决不肯要,于是陶玉书便把钱换成了东西。
但她也知道,对于节俭惯了的林二春夫妻俩来说,这钱买吃的肯定不能,所以都换成了用的。
她给两人一人买了两套衣服,一套春秋装、一套冬装,还带了一床棉被,剩下的就是些日用品,暖瓶、搪瓷盆、香皂……
这年头买啥都得用票,光有钱还不行,农村的票证配额要远少于城镇居民,各地的票证通常还不通用,所以只能带实物回来,陶玉书带回来的这些东西都是林二春夫妻俩能用得上的。
“哎呀,你说说你们,哪回回来都带这么多东西,得花多少钱?”
“都是家里用的,你们二老能用得上。”
以林二春夫妻的节俭,陶玉书给他们买的这些东西足够他们用个十年八年的。
把掏出来的东西都收好,时间也已经七点多了。
林家三间房,有一间是厨房,另两间住人,屋里都带火炕。火炕南北长约两米,东西宽近四米,人是能睡不少,但考虑到避嫌,所以晚上睡觉得分一下。
最后是三个男同志睡外屋、三个女同志睡里屋,这样即便晚上起夜,也方便一点。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陶玉书刚钻进被窝,张桂芹捧着一本《小鞋子》单行本靠近她。
“玉书啊,这个字念啥?”
“妈,这个字读‘xun’,驯服、驯化,本意是指马被驯服。”
“哦。”张桂芹点了点头,“还是你们大学生懂得多。”
陶玉书笑了笑,好奇的问道:“妈,您一直看朝阳的小说啊?”
“那可不?”张桂芹神色间满满的都是骄傲,“我儿子写的书,人家要是一问起来,我啥也不知道,那不是让人笑话吗?”
陶玉书抿嘴笑了笑,心想老太太更多的还是想在队里人面前显摆的心理。
张桂芹没上过学,年轻那时候倒是上过扫盲班,可惜这么多年光干农活,学的那点生字早就忘了,更别提看小说了。
“那这几天我得好好给您补补课,争取让您把朝阳的小说都读个明白。”陶玉书说道。
张桂芹高兴道:“好。”
陶母在一旁看着陶玉书跟张桂芹其乐融融,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陶玉书察觉到母亲的神色,对她说道:“妈,你有空也看看朝阳的小说。”
有张桂芹在场,陶母也不好说什么,只是瓮声瓮气的说道:“我不太爱看小说。”
陶玉书笑看母亲装模作样,也不戳穿她。
私下里父亲早就和她说过了,母亲一直在偷偷看朝阳的小说。
出于某种恶趣味,陶玉书掏出这个月刚刚发行的《收获》。
“诶,我最近看着有一本小说写的不错,你有空看看。”
“都说了,我不爱看小说。”陶母不耐烦的说道。
她隐晦的瞪了陶玉书一眼,觉得这丫头在给她上眼药。
她明明当着亲家的面说了不爱看小说,连女婿的小说都没看,现在女儿竟然让她看别的小说,她要是看了,得让亲家怎么想她?
陶玉书也没有纠缠,又去给张桂芹答疑解惑。
一夜无话。
第二天吃完早饭,陶玉书把张桂芹看小说的事讲给林朝阳。
“也是难为她老人家了。”
对于张桂芹女士的心思,林朝阳不难猜到。
陶玉书又问道:“你那部《父母爱情》里的安杰,是不是拿我妈当原型的?”
陶玉书知道《父母爱情》的时候,这部小说的稿子早就寄给了《收获》,她一直没看过小说,直到最近小说发表在《收获》上之后,她才得以了解小说的具体内容。
前些天她在忙着写评论文章,夫妻俩要买房子,林朝阳在拼命写小说,她也想赚点钱给丈夫减轻点负担,所以之前她一直没抽出时间来看这部林朝阳披着马甲写的小说。
这两天在回东北的火车上,她才总算是翻看起了小说,她一眼就看出了《父母爱情》里安杰的性格与母亲实在是太相像了。
“你这么写我妈,就不怕她生气?”
(本章完)
第129章 我去装装逼
“我可没说安杰是你妈。”林朝阳狡辩道。
陶玉书眯着眼睛笑起来,“德华也是对不对?”
“嗯。不光德华,安欣也有一部分她的色彩。”
“一个人物拆成几个人物写,可真有你的。不过你别说,这么写还挺有意思的。”
《父母爱情》写的虽然是江德福与安杰夫妻俩风雨几十年的磕磕绊绊和艰难困苦,但实际上基调却是轻松愉快的。
尤其是在描写安杰与德华姑嫂两个人物时,小说中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幽默感和幸福感,每每总能让人读起来心生愉悦。
陶玉书说陶母会生气,也不过是玩笑话。
小说中的安杰虽然有刁蛮、任性这些性格缺点,但同样有很多优点,应该说她身上的优点和人性光辉要远大于缺点。
母亲要是看了小说,应该高兴才对。
夫妻俩聊着小说的时候,张桂芹已经领着陶父陶母在队里走家窜户的转了一圈,美其名曰看看咱们农村的风土人情。
等他们刚回家,就有人抱着孩子撵了来。
“陶教授,听说您是燕京的大教授。我们家这孩子刚生下来一个月,大名还没起呢,能不能麻烦您给起個名字?”
也不知道是不是昨晚给大明子孩子起名的消息传了出去,这才一晚上的功夫,竟然有隔壁大队的抱着孩子来让陶父给起名字。
人家礼数也周到,手里不仅抱着孩子,还有二斤猪肉。
陶父也不好拒绝,略花了点心思,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家里大人一番感谢后,欢天喜地的走了。
“爸,我看再这么下去,您能把来回的火车票钱给赚回来。”
陶玉书提着猪肉调侃父亲,林二春说道:“亲家,乡下人没见过什么世面,给你添麻烦了。”
陶父笑着说道:“哪里算什么麻烦,人家礼数周全。让我给孩子起名字,这是拿我当先生看,是我该诚惶诚恐才对。”
队里人的想法其实不难理解,一来陶父确实是小杨屯多少年都没出现过的顶级知识分子,大家都有点学历崇拜;
二来是让他给孩子起名字,以后说出去也光彩,尤其是陶父给孩子起名字总能引经据典,光是听着便让人不明觉厉,多有面子啊!
陶玉书提着猪肉,笑道:“今天又能加个菜了!”
众人哈哈笑了起来。
事实真就如陶玉书所说,只一天的功夫,来找陶父起名字的人多了起来。
林朝阳一问,都是公社各个大队的。
陶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跟女婿回一趟东北老家,竟然开辟了一项新的业务。
不过他并没有对这件事不耐烦,秉持着不让每一个家长空跑一场的精神,严肃认真的为每个新生儿取名字,力争做到不仅好听、好记,更有好寓意,态度比后世那些起名大师可敬业多了。
短短两天时间,陶父已经收到了八份礼物,这也意味着有八个新生儿有了名字。
林朝阳以前真没发现,他们这片儿新生儿出生率竟然这么高,要知道这些孩子都是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孩子。
这要是在后世的东北,估计已经是这一片儿一年的出生量了。
到了二十九这天,林二春要去赶集。今天是年前最后的大集,也是准备年货的最后机会。
一大早他便套上了驴车,车上还坐着林朝阳几人,他们跟着去赶个集,凑凑热闹。
集市对于这个年代的农村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购物渠道,哪怕是前些年抓投机倒把最严重的时候,很多农村地区的集市也很兴旺。
农村的票证配给本来就比城市少,如果没有集市这个渠道补充,将严重影响农民们的日常生活。
这个时候在大集上,工业品是不允许卖的,服装得要布票,也不允许卖粮食包括点心也都不允许卖,因为这些都是统购统销定量供应。
其余的物产只要不是倒买倒卖,卖自家产的东西或者是生产队的产出都是允许的。
集市上最常见的就是卖自家自留地种的蔬菜、自家养的家禽之类的农副产品,最多的就是大白菜、大萝卜、鸡蛋、鸭蛋之类的。
生产队还有专人来买卖牛马驴骡,也有社员抱着家里刚下的小猪崽、鸡鸭鹅仔和鸽子来卖,其它的还有手工编织的炕席、背筐篮子、簸箕、笤帚、炊帚等农用编织品。
赶上过年,集市上多了些卖年画、对联、柿饼和冰糖葫芦的。
林朝阳给陶玉书买了一串山楂的冰糖葫芦,边吃边逛,二人坠在林二春后面,林二春买了什么东西,就交给林朝阳提着。
陶父陶母则走在更后面,饶有兴致的在集市上闲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