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101节

  对属于西方现代派的文学分类十分排斥,到了六十年代以后抨击和批判更加严重,作为现代派文学中的重要流派“意识流文学”自然不能幸免。

  直到嗡嗡嗡结束之后,文学界好不容易迎来了春天,意识流这个流派才得以在国内重见天日,刚刚过去的12月份,《外国文艺》上还发表了几篇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

  不过经过前些年的压抑,意识流在国内文坛已经少人问津。

  作为中文系学生,关于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和流传陶玉书烂熟于心,她之所以会想到这么多东西,就是因为林朝阳这次写的小说带有强烈的意识流色彩和技法。

  陶玉书读过的意识流作品不多,对于这一类作品的判断经验也很有限。

  但她知道,意识流创作最基本的技巧就是某个客观事物触发了书中人物的主观联想,释放出一连串意识流程,构成了人物的内心独白,林朝阳新写的这部小说就带有典型的此类特征。

  陶玉书放下小说,问林朝阳:“你怎么想起写意识流小说来呢?”

  林朝阳当然不能说意识流废话连篇,好骗稿费,他说道:“就是看了不少这一类小说,想要尝试一下。”

  “我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段充满希望和人情味的旅程,它发生在夏天。

  阳光炙热、刺眼,强烈的光线下,故事不仅是温暖的,同时也带着一定的迷幻和童话色彩,我觉得意识流的写法很符合这种风格和氛围。”

  陶玉书听着林朝阳的话,不由得点了点头,果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看小说能感受到你说的那种氛围。”

  林朝阳笑着说道:“那就说明这部小说成功了。”

  陶玉书高兴的不仅是小说的质量,更难得的是丈夫竟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部小说,她带着惊叹的语气说道:“这才半个多月,你这部小说都有二十万字了吧?”

  这些天只要林朝阳写完一部分内容,她就会跟读,这已经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虽然今天写的结局部分她还没统计字数,但总体字数应该不会差多少的。

  “字数多点更好嘛,可以多赚稿费了。”

  陶玉书笑了起来,又说道:“不过这种小说,有一定的阅读门槛,要是发表之后恐怕反响不一定会那么好吧?”

  “没关系,有稿费就可以了。”林朝阳毫不在意的说道。

  翌日,林朝阳正寻思着把稿子给哪家刊物送过去,人文社的李曙光找到了图书馆。

  之前人文社出版《小鞋子》单行本就是他负责,《燕京文艺》举办座谈会,他还去了。

  林朝阳好奇李曙光今天来找他的原因,一问才知道,李曙光来是让他有时间去人文社重新签一份出版合同。

  “什么合同?”林朝阳问。

  “《小鞋子》的合同啊,稿酬新规不是下来了吗?以后就有印数稿酬了。”李曙光解释道。

  林朝阳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人文社办事可真是厚道。

  说完了重新签出版合同的事,李曙光又说道:“伱那个《天下第一楼》我看了,真没想到你写剧本也写的这么好,这样的剧本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得出来的。”

  这个时候燕师大版《天下第一楼》早已经停演了,李曙光说的是这个月刚刚发表在《燕京文艺》上的《天下第一楼》的剧本。

  林朝阳客套了两句,李曙光又问:“听说你这部剧本已经给了人艺了?”

  “对。”

  李曙光点了点头,“等以后这部剧在首都剧场公演了,我一定得去看看。”

  “谢谢。”

  “最近写什么新东西了没?”李曙光随口问道。

  “刚写完一部小说。”

  李曙光眼前一亮,没想到今天来竟然还有意外收获,“写什么的?中篇还是长篇?”

  “长篇小说,写的是个关于夏天的故事。”

  李曙光想让林朝阳把稿子拿给他看看,林朝阳说却有些犹豫。

  他是打算把小说先投给文学杂志的,这样发表之后还可以出版,赚的是两份稿费。

  如果稿子直接给李曙光,相当于是损失了发表的稿费钱。

  “我这小说要投给杂志的。”林朝阳隐晦的说了一句。

  李曙光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哈哈笑道:“这算什么事,我保你能赚到发表稿费。”

  林朝阳以为他是要把小说拿给《人民文学》,说道:“上回《高山下的花环》本来是答应了《十月》的老刘的,结果没办法,给了《人民文学》,这回不能再给他们了。”

  “不给他们。”李曙光也附和着说道。

  林朝阳疑惑的看了他一眼,啥意思?

  “给《当代》怎么样?”李曙光问。

  (本章完)

第126章 大家说话可真好听

  林朝阳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当代》也是人文社的,这份在后世号称文学期刊界“四大名旦”的杂志今年才刚刚创刊。

  “老李,你这厚此薄彼可不对。”林朝阳调侃道。

  李曙光摇了摇头,无奈道:“《人民文学》说到底是文协主导的,文协已经决定从明年开始把它的发行权交给作家出版社了,以后跟我们人文社关系不大了。”

  原来如此。

  但这不是林朝阳关注的重点,“我是要把小说给《十月》,跟给《人民文学》还是给《当代》没关系。”

  “《十月》又不多给你稿费。”李曙光说了一句。

  见林朝阳不为所动,他又劝道:“朝阳,我也算是老编辑了,当编辑的弯弯绕我比你清楚。你还年轻,可不能上了有些人的当。他们最喜欢的就是让你感觉欠了他们的人情,这样一来,以后你有稿子,就不好意思不想着他们了。”

  “我跟你说,你可千万不能这么想问题。作家写稿子,编辑审稿子,这是大家的分工。伱跟他们讲人情,他们可不跟你讲人情。你稿子要是不好,他们照样给你刷下来。”

  当初刘昕武来约稿diss李晓琳的时候不见烟火气,属于老隐蔽型。

  李曙光跟他完全不是一个打法,上来直接奔着下三路去,可以说是毫无节操了。

  他这些话要是让老刘听见,估计跟他拼命的心都有,不过李曙光这话倒不是完全信口雌黄。

  作家嘛,归根结底还是靠作品说话,跟编辑关系再好也没用,反之亦然。

  见林朝阳沉吟着不说话,李曙光也没有再劝,说道:“这样。你明天先去社里把合同重新签了,稿子的事以后再说。”

  林朝阳点了点头。

  第二天他特意请了个假来到人文社,重新签订了一份合同,然后立刻就领到了一份稿费单。

  “这些天《小鞋子》的库存已经卖的差不多了,这回要加印十万册,正好你今天来,把稿费领走。”

  “《小鞋子》卖的这么好?”林朝阳意外的说道。

  “确实不错。主要是你在读者群体的号召力大,从《牧马人》到《小鞋子》,再到《高山下的花环》每一部作品不仅是评价高,关键是受读者们欢迎,这一点是最难得的。”

  李曙光在人文社多年,见了太多作家,许多人写的作品很好,评论界的评价也非常高,但一说到作品销量就一言难尽,出版社可能连稿费都赚不回来,跟这样的作家合作,出版社其实压力也很大。

  林朝阳从一出道,作品就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连着几部都是如此,已经逐渐在读者当中形成了口碑和影响力。

  以后只要不出意外,出版社跟他合作根本不需要担心赔钱的问题。

  “你那本《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还出吗?”李曙光惦记着问道。

  “交给战士出版社了。”

  “哦。”李曙光心中有些遗憾,但也理解这种情况。

  领完了稿费,李曙光送林朝阳出门,还没走到楼门口,就见一个眉目和善的中年人站在门口。

  他一见李曙光和林朝阳就上前来,热情的伸出了手,“这位就是朝阳同志吧?哎呀,果然是年轻有为,年轻有为。”

  中年人的热情让林朝阳摸不着头脑,李曙光这才介绍道:“这位是《当代》的编辑祝昌盛。”

  林朝阳意味深长的看了李曙光一眼,说这俩人事先没有通气,他是绝不会相信的。

  李曙光面对他的眼神,面色如常,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了。

  林朝阳一个眼神之后也顾不上李曙光了,祝昌盛有点热情的过分,非得拉着他到《当代》编辑部坐坐。

  林朝阳稀里糊涂的就被他拉到了位于人文社后楼的《当代》编辑部,这個时候的《当代》刚刚草创半年,人员还不多,但几乎都是人文社的精英。

  相比《人民文学》这个抱养回来的丫头,人文社对《当代》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

  每期出刊前几个月,都会由总编辑卫君怡召开编前会,由人文社的各个副总编辑、各个编辑部主任、编辑组组长都参加,自报准备提供什么稿件,可以说是举全社之力办《当代》。

  当然了,人文社对《当代》的重视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今年7月《当代》创刊号上市发行,七万份杂志一销而空。

  到了第二期,销量达到了十一万份,并且供不应求。

  按照这个势头,《当代》几乎用不了一年时间便会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量级文学杂志。

  《当代》现在是季刊,才出了两期就已经显露出名刊的潜力了,但编辑部的压力依旧很大。

  说句不夸张的话,人文社可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倾全社之力如果办不好一份刊物,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当代》终究不可能永远都指望着人文社输血,过了这个阶段,它必须要独立自主,所以现阶段编辑部对于外来稿件可谓是求贤若渴。

  祝昌盛把林朝阳拉进办公室,立刻受到了编辑们的热烈欢迎,大家甚至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一群人陪着他一个人聊天。

  “真想不到,朝阳同志竟然这么年轻。”

  “《牧马人》这篇小说写的真是有水平,我当时看完印象特别深刻,堪称伤痕文学巅峰之作。”

  “我特别喜欢你那部《小鞋子》,清新隽永,不落俗套,宛如一股夏日里的清泉。”

  “我看《高山下的花环》才是朝阳同志创作实力的体现,这部小说的出现可以说是打破了军事题材小说的常规创作模式,相当具有开创性。”

  ……

  林朝阳恍惚间记得他与《当代》的编辑们相谈甚欢,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已经出了编辑部,身后还跟了个尾巴。

  “朝阳,走啊!”祝昌盛催促道。

  “去哪?”林朝阳愣愣的问道。

  “取稿子啊!”

  取稿子?

  哦,对了,刚才他答应了把新写的那部小说给《当代》了。

  诶?当时我是咋答应的来着?

  林朝阳唯一有印象的就是他沉醉于编辑们花团锦簇的赞美之中,大家说话可真好听啊!

  老刘,对不住了!

  林朝阳带着祝昌盛回了家,拿到了稿子,祝昌盛喜不自胜。

  “朝阳,稿子我先拿回去了,我尽快给你反馈意见。”

  祝昌盛交代了一声就准备离开,正好跟下班回家的陶玉成撞了个对面。

  等祝昌盛走后,陶玉成问道:“那位同志是……”

  “《当代》的编辑,来取稿子的。”

  陶玉成诧异道:“你又写新小说了?”

  “嗯,刚写完。”

首节 上一节 101/3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