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挖宝,你挖出了帝王古墓 第250节

·· ·····求鲜花··· ·····

“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

苏馆长一愣,绝望中升起一丝希望:“我,先听坏消息。”

“坏消息就是,《自叙帖》是真的。”

“……”

所以,还能有什么好消息?

苏馆长想哭:“那,好消息呢?”

“好消息就是,《兰亭序》是临摹本。”

“???”

这算哪门子好消息?

《兰亭序》跟我有什么关系?

湾北故宫博物馆也收藏有《兰亭序》,但是碑贴,且是文徵明的临摹碑贴,与真迹无关。

所以不管陆元那一幅是真还是假,对他们都没有太大影响。

……

“小陆,怎么样?”

顾德永问,他不懂什么书法,但也能感觉到这幅书法相当好看。

章华毕竟是这一类的专家,对书法是有研究的。

可再深入一些,就不行了。

两人看向陆元,其他考古人员也都看向陆元。

陆元摇头:“临摹本。”

这三个字,让众人一阵叹气。

竟然是临摹本……

“但有点不对劲。”

陆元又说了一句。

“哪里不对劲?”

“不知道。”

陆元摇头,他也说不上来。

只看字,非常根正苗红的王氏笔法,还不是故意模仿王羲之的笔法。

是那种自小就这么练,自然而然的王氏笔法,非常成熟,并非刻意为之。

可篇幅中也的确没有那份强烈的情感与意境,有形无意。

但系统的提示,让他很疑惑。

临摹本,难不成能比真迹还值钱?

这也太特么扯淡了。

这幅《兰亭序》一定有问题!

他逐字逐句的看着,欣赏着,自言自语嘀咕,分析着。

“走笔行云流,以中锋为主,兼以侧锋,笔法刚柔相济……这的确是王羲之书法的特点。且笔法老练,没有丝毫临摹痕迹。”

“怪,太怪了。”

陆元摸着下巴,百思不得其解。

一书法家隔着屏幕,听着陆元点评,有些诧异。

“这个年轻人,对书法挺了解的。”

“能看出这些,想必在书法上也有几分平。”

“他说的也是我疑惑的,虽然意境上差距甚远,但只论笔法的确没有任何临摹痕迹,王氏笔法的特点太明确。”

“有没有可能,是王羲之之后的练笔之作?”

“有可能,但终究不是原本。”

众人倾向于这个结果。

陆元也曾往这方面想过,但是看到尾处时,这份想法直接打散。

整篇《兰亭序》印章有几十个。

其中有许多都是东晋时期的名士留印,也有王羲之印和落款。

如果是王羲之在集会之后写的,这些印章就有些假了。

那时候交通极不方便,这么多名士聚在一起本就难得。

不可能你回家之后隔段时间重写一篇,人家还特地过来给你盖印章。

这些印章就显得太过刻意。

“嗯?”

陆元目光一凝,盯着其中一个印章,稍作分辨,旋即脑袋伸了过去,近距离仔仔细细盯着看。

章华问:“怎么了?”

“智永大师的印章!”

陆元大喜,哈哈大笑起来:“我明白了!”

章华问:“是释智永大师?”

“对,就是他!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陆元上手再一摸,顿时一切了然于心,笑容也逐渐扩大:“这幅《兰亭序》,是真迹!”

这句话,让现场与正在看的众人,都是一惊。

一书法家,蹙眉看着,没急着反驳,想知道陆元这判断从何而来。

陆元道:“《兰亭序》是王家传世之宝,传到智永和尚这里已经是第七代。”

“王家书法大家很多,除了最有名的二王之外,就是智永和尚。“退笔成冢”与“铁门限”的典故都是智永和尚,《兰亭序》的真迹,也一直被智永珍藏,临去世时将其传给弟子辩才。”

“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唐代宗酷爱书法,尤其对王羲之墨宝情有独钟,他先后三次将辩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同时询问《兰亭序》下落。辩才不愿上交,装傻充愣说不知道,唐太宗就想了个不光明的手段,总之最终将《兰亭序》诓骗去了,这事儿后来还被大画家阎立本以画记录了下来,就是那幅大名鼎鼎的《萧翼赚兰亭图》。”

“现在看来,辩才也不是真的愚蠢被诓骗,而是另以手段,将临摹本上交,留下了真正的真迹!”

章华还是不解:“《兰亭序》是纸本,这一篇是绢本,对不上。”

陆元一笑,轻轻托起画轴,两指捏着绢本道:“不设绢本,如何骗过唐太宗?真亦假,假亦真。唐太宗以为绢本是假的,可实际上,真迹就藏在绢本其中!”

“真正的《兰亭序》,就夹在里面!”与.

第章 天下第一《兰亭序》,书圣如高山,可望不可逾!【第更】求自订,求月

唐太宗喜爱书法,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书法。

每次得到一篇,都视珍宝。

《兰亭序》的大名,在当时就传的极广。

辩才不过一个普通人,皇帝来要,你能不给?

所以只能装傻充愣说没有。

唐太宗也不会直接抢,于是派萧翼探查,萧翼伪装成普通人与辩才结实,关系近了后,用激将法让辩才拿出兰亭序,并将此事告知唐太宗。

第二天唐太宗就派人把《兰亭序》带走。

这些辩才岂会不清楚,就是太清楚了,所以他知道自己留不住《兰亭序》。

于是他想了这么一招,用智永和尚的临摹本,覆在真迹之上。

将这幅真迹先拿出来,告诉皇帝,这就是真正的真迹。

甚至还在上面盖上了各种印章,以表其真。

可《兰亭序》是纸本,并非绢本,这看似最大的破绽,实际上也是用来迷惑他人。

至于交上去的,不过是智永留下的临摹本。

智永的笔法来自于家传,可以说是最得王羲之笔法的一个人,所以他临摹的《兰亭序》从笔法和意趣上,几乎看不出区别。

唯有那份意境。

想来能把唐太宗都迷惑,那份临摹本也不会差到哪里。

陆元不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非如此,这一幅真迹,恐怕真的就随着唐太宗陪葬了。

“在里面?”

众人听着他的话,一时间没能理解明白。

什么叫在里面?

陆元嗯了一声,捏着绢本道:“这里面有夹层。”

“绢本上的《兰亭序》,应该是智永临摹,他本就是王家人,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一手书法早已自成一家,单开一道。也只有他,才能在笔法上临摹出于王羲之不相上下的境界。”

“五四零” “单独看这幅作品,即使不是王羲之真迹,在如今所有传世的《兰亭序》临摹本前,也是数一数二,就是虞世南的也比不过。”

“能以这种精品来做掩盖的,里面藏着的除了《兰亭序》真迹,我想不到还能是什么。”

难怪连系统也不好判定年份。

里面的《兰亭序》如果是真迹,那就是东晋文物。

外面这一幅是智永所书写,则是隋朝文物。

而将真迹藏在绢本下,又是辩"!'中"?转,【!!!?!??::?.;."!:】才在唐朝所为。

你说它是隋朝的文物,可经过重新整合,有了唐朝的痕迹。

你说他是唐朝的文物,却的确又是智永真迹。

这就是无法判定具体年份的原因。

至于他猜的是与不是,揭开就知道了。

反正他通过手感触摸的反馈,十分确定,这里面有夹层。

正常的绢布不可能有这种厚度。

但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只从外表上,看不出来粘合的痕迹。

首节 上一节 250/3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