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挖宝,你挖出了帝王古墓 第249节

“定了定了,明天一早的。”

“不是说在直播吗?快打开看看。”

一老人一通忙活,终于是找到直播间。

这样的一幕,在全国各地上演着。

……

“小,小陆。”

顾德永扭过头,露出比哭好看不到哪里的笑容:“你来吧,我手有点酸。”

顾德永小心翼翼将书法放在箱子上。

“好。”

他知道,顾德永受不了这个刺激。

“呼~”

两手空空,顾德永长舒一口气,就地一坐。

章华也坐在一旁。

陆元看了一眼展开在箱子上的书法,上下宽度有七十公分,展开长度三十公分。

这还只是一小半,陆元看了眼没有展开的书法厚度,整篇虽然不如《自叙帖》,但也有三米多长。

这一次没有让工作人员们手托,陆元直接将几个箱子并在一起。

接着才仔细去看已展开部分。

这一看,他眉头不禁一簇。

接着伸手拿向《兰亭序》。

【书法】:属性:?。价值:?。

陆元一愕,这种情况,他碰见过。

问号意味着价值不可估量。

可属性也不可估量的情况,他还是第一次碰见。

除了金银不显属性,只要是文物,哪怕尸体也有属性显示。

这问号是个什么鬼?

原本第一眼看去,见是《兰亭序》的内容,他心中震惊。

可此刻蹲下来,逐字逐句看下来,他发现这篇《兰亭序》问题很大。

他忍着疑惑,徐徐展开,整篇《兰亭序》完整的印入眼中。

“虽然我不懂书法,但我觉得它就是好!”

“我就不一样了,我看不懂,也不觉得他好,垃圾,建议老陆抽奖!”

“去特么书法,我只关心是不是真的,值不值钱。”

“不可能是真迹,真迹跟着唐太宗陪葬了。”

一书法家也在观摩,作为业内人士,他们足以通过一篇书法的字迹,来判断究竟是否为本人所作。

最简单且直观的一种对比方式就是。

此人所写,我能否写出来?

如果一眼看去,垃圾,我也能写出,不过尔尔,那么大概率是假的。

如果一眼看去,握草,牛批,这书法意境太足,已经超出书法范畴,那基本为真。

而现在,他们看这篇《兰亭序》,陷入了一种很难受的感官中。

这书法,单看字,绝对是大师名作。

可其中意境,或者说那份情感,不够饱满。

《兰亭序》为何是千古第一行书?

因为它的创作环境不可复制。

一诗词书法家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搞了一场雅集聚会。

这种雅集在当时有个逼格很高的名字——曲觞流。

但逼格再高,本质还是行酒令。

轮到谁,谁就得作一首诗,作不出来就罚酒三杯。

参与集会有四十多人,写了三十七首诗,编成一部诗集,并由王羲之为诗集作序。

这篇序,就是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在那样的环境中,情景交融,有感而发,作出一篇传世佳作。

每一个字,每一笔迹所蕴含的强烈情绪,是几乎无法复制的。

每个人抒发情感的方式不同,这便好比李白杜甫等诗人,他们擅长作诗。

情到高处,情意汹涌,一首名垂千古的诗词就此而出。

这与他们当时的状态,有极大关联。

没有状态,没有需要喷薄而出的情感,拿刀抵着脖子也作不出诗来。

同样,书法家抒发情感的方式,就是字。

以笔为媒,在纸上肆意宣泄。

十分情感,你能以笔写出三分,就足以当得起书法大家之称。

能写出五分,你就是当世大牛!

而《兰亭序》,则是十分情感,写出了十分。

这就是书圣过人之处。

但就算是王羲之,事后数次复写,也没能再写出那股精气神。

这般名作,可遇不可求,有人一生难遇,有人遇见就是一生。

对于王羲之而言,能写出如此名作,此生无憾。

可对于后世名家来说,《兰亭序》就是压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只能仰望,难以逾越。

京城,一间四合院,几个老人围桌而坐。

曲会长眉头微蹙:“这幅《兰亭序》……老陈,你觉得怎么样?”

老陈啧啧咂了咂嘴:“单论书法来看,是一位大家,笔法也是根正苗红的王氏笔法,但……情感差了些。”

另一人也道:“不太像是真迹。”

曲会长嗯了一声:“我和你们的看法一样,笔法登堂入室,但差了一口气。”

恐怕,不是真迹。

他们心里,多少有些失望。

本以为会是真迹,可就此看来,难说了。

这幅《兰亭序》,并没有给他们特别惊艳的感觉。

想当初第一次看见《祭侄文稿》时,那让他们头皮发麻,浑身触电的感觉,至今难忘。

真正顶尖的书法,是有共通性的。

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强烈的情绪。

即使相隔百年千年,也能清晰感受到。

但在这篇《兰亭序》上,他们没有这份感觉。

漂亮,但有秀无灵。

这也是为什么,书法界认为湾北故宫博物馆的《自叙帖》并非真迹。

临摹本,几乎不可能达到真迹的高度。

传世名篇,是天时地利人和所造就,缺一不可。

后世临摹,临摹的是形,那份意与精气神,难以临摹。

基本上他们已经断定,这是一份临摹本。

这时,曲会长的手机响起。

一看来电,曲会长十分意外,竟然是苏馆长打来的。

“曲会长,您看见那幅《自叙帖》了吗?”

“看见了,怎么了?”

“那幅《自叙帖》是真的吗?”

“还没看。”

“能否麻烦您老帮忙掌掌眼?”

“行,我看看。”

曲会长笑了笑,知道苏馆长这是要干什么。

《自叙帖》如果是真的,那湾北故宫博物馆的,就是假的。

挂了电话,老陈问:“小苏?”

“嗯,让我帮忙看看《自叙帖》。”

“不用看了,真的。”老陈点上一支香烟:“来的路上我看过,《自叙帖》那笔风,那几乎透出纸张的意,不可能是临摹的。”

“如果是临摹本,就以这质量,真迹都得被压着。”

曲会长嗯了一声,还是找到了《自叙帖》的视频,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点头道:“是真迹无疑了。”

他摸出手机,回拨电话。

苏馆长一直在焦灼等着。

她得知此时后,第一时间找到湾北几位书法名家,登门拜访,请他们帮忙鉴定。

虽然隔着屏幕,可陆元拍的清晰。

且以他们的眼力与阅历,可以初步辨别。

辨别结果就是,真迹。

曲会长是她最后的倔强。

看着曲会长的电话,苏馆长眼睛一闭,像是等待最后的行刑通知。

首节 上一节 249/3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