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微妙
晚上,85届自动系的学生在教室集合,而后许多同学都注意到赵明海作为班长居然不在。当然有一些同学,比如廖秋瑶、苏浩川、余广元等人已经清楚了其中的原故。
俄而,冯素梅走了进来,上了讲台之后,便沉声说道:“今天把同学们召集过来呢,有两件事情,一是推选入党积极分子的事情,赵明海同学因为不符合要求,空出了一个名额;第二个呢,是推选班长。赵明海同学已经自愿退出班长职位,方法还是老方法……”
冯素梅说的虽然含糊,但是听到她这话,所有的人都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有些同学本来对赵明海是重刑犯的人好心存疑窦,但是现在却是烟消云散了。
而于此同时,赵明海正从水泥销售中心出来往交大的人工湖畔而去。这件事情他并没有告诉赵明江、赵明兰他们,因为他清楚告诉他们也没什么用,只是让他们徒增担心而已。
而之所以没像以往那样去图书馆,而是去人工湖畔,是因为他想静一静;第二则是他认真读书的雄心已经被消磨了。
赵明海认真读书,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党票而已,他从没有过考研究生的想法,他自己清楚自己,不是做学问的料,小小的书斋装不下他那颗重生后四海奔腾的雄心。
而这件事发生后,要有五年的考察期,在本校考研究生看来也是一条出路,但是他却知道考研究生也是需要政审的,公检法司等院校甚至对直系亲属都要政审。
总而言之,这事的不确定性太大,赵明海也就熄了这方面的心。
如此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就自然的摆在了赵明海的面前。这个问题白天的时候他也曾想过,但白天乱糟糟的,让他不能细细思量。
……
雾气却渐渐升起来了,星月一片朦胧,远处图书馆与自习室的灯光若隐若现。
赵明海慢慢踯躅着,但心里却越来越清晰,他的前途收窄了,不仅仅是政治上,而且还有经济上的,以前想自上而下,借国家大势,获取利益的想法已经变得不能说不可行,但是已经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毕竟在这个现实下会被分配到哪里,已经不可选择,也不可预知。
“还是自下而上一步一个脚印,做个富家翁吧!”
良久赵明海心里感叹了一句,但是对于具体要做什么,来自于后世,赵明海想到的自然是投资房地产、电脑、电信、互联网等热门行业。
但是细细思量之下,却觉得做这些行业几乎都不是时候。他清楚这与大环境有关,毕竟我国89年才允许私人开公司,90年才出现股市,94年才出现互联网,而一直到九八年房改才完全市场化,以前只是小范围实施。
而现在却完全处于野蛮生长、混乱发展的时代。
“不能左右浪潮,那就只能跟随浪潮了,以后还是随波逐流吧!”
心里轻轻一叹,赵明海隐入了黑暗。
……
星期三下午,像以往一样,温蓉等艺术创意学院的学生进入了教室,可能是因为艺术生都有这么奔放、浪漫的思想,想想自己描绘的人居然是一个重刑犯,一个野蛮级的人物,众艺术升学院的学生在心底就感到一股子别样的刺激。
但是当他们进入教室的那一刻,无人赫然发现原来的老大爷又回来了……
与此同时,三建工地,邹建平的办公室里,邹建平也正与倪文革说着话。
“文革,你知道吗,赵明海是重刑犯。”
“啊,真的、假的,你怎么知道的?”乍然之下,倪文革吃了一惊,脱口而出道。
“前天跟交大郭主任一起喝酒,郭主任跟我说的,我又向他们村子的人问了一下,确有此事。”邹建平说道。
因为承建的是交大的工程,皱建平与交大后勤部郭主任交往密切,这一点倪文革是知道的。
而在以前,见赵明海能轻而易举的弄到钢筋、水泥,他们几乎都认为赵明海在当地背景深厚,但随后见赵明海介绍来的人,一看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又让他们感觉赵明海似乎没什么大背景。
邹建平甚至询问了一下赵明伦,赵明伦很实诚,说赵明海家就是一普通农户,但赵明海认识很多人。
认识的人这么听话,听赵明海调动,甚至可以赊欠大笔款项,与倪文革、郑国庆这些人喝酒时,说起这点,大家都有些困惑。
但是现在不论是邹建平,还是倪文革都明白了,毕竟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赵明海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能让群雄俯首,压平一方豪横。
而对此,也是因为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没什么慌乱,相反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能力,是比靠背景更高的一种个人能力。
因为这个人已经活成了背景。也因此他们倒是更愿意与赵明海结交了,当然后来羊志强、吴学名,柳宏涛、项福生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心境也是如此。
而后他们又向赵明海介绍了几个从事工程建设方面的人,完成了几大单生意。
一边是生意上的红火,一边是政治前途上的黯淡,让赵明海有身处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而如此过了一个多月,四月初六晚,赵明海与黄文婷一番缠绵之后,黄文婷搂着赵明海的脖子,吐气如兰:“明海,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赵明海随意说道。
“我考上公派留学生了,漂亮国,普林斯顿大学。”黄文婷欢喜的笑道。
这个消息有些突如其来,赵明海不由一怔,然后匆匆问道:“你什么时候报考留学生了,我怎么不知道?”
这种事毕竟是牵扯到两个人未来的事,黄文婷事前居然不与他说一声,说话之间,赵明海语气里不禁露出了一些愠怒。
“就是前一阵子,你被取消入党积极分子的时候,我那时报的名,我本来想对你说的,怕刺激到你,所以才没说。怎么了,生气了?”黄文婷带着些小心,带着些撒娇说道。
赵明海沉默不语……他明白黄文婷这个选择有其必然性,因为她一直是一个有着上进心的人,纵然把爱情给了他,但是却很难放弃她的事业。
只是这一去……
须臾,赵明海长长的叹了口气,说道:“婷婷,有句话我要问问你,你要认真回答我。”
“你说。”看赵明海认真的样子,黄文婷一翻身,抬起了半边身子,也认真了起来。
“我问你,你去那里是去做学问的,还是羡慕那里的生活?”赵明海紧盯着黄文婷的眼睛问道。
第212章 空无
赵明海这句话把事业与生活分离了开来。而在黄文婷心里事业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事业好了,生活自然也就好了。
因此她眼睛微微一眨,反问道:“这有区别吗?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觉得我出国了就不回来了,放心,即使我不回来了,我也要把你带过去,你在这里不是正感觉不如意吗,那还不如到国外发展发展。”
赵明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清楚这些人的思想,在现实与西方国家发展水平相差极大的现实条件下,西方国家对这些人产生了虹吸力,让这些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国内的圆,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以出国为荣,贪图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
但是灵魂来自于后世,赵明海并不这么认为,而见黄文婷的思想果然也是如此,他不禁轻轻的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到国外旅游、逛逛可以,但是我是绝对不会到外国生活的。”
这话里透露的观点与这些人的主流观念大相径庭,黄文婷不禁惊讶的问道:“为什么?”
“外国再怎么好,你去了始终是客人,就算你拿到了那里的国籍,你在本地人心里也是,这就相当于你到人家里做客,你规规矩矩的还可以,但你若是想跳舞,想大喊大叫,想随意放纵自己,我觉得你想错了,他们会把你赶出去。”赵明海说道。
他说的很多,也说的很仔细,因为他想挽回黄文婷开始向外的心。
黄文婷没想到赵明海会这么说,说的这么小家子气,这不仅与她心里赵明海见识深远的形象不符,而且与媒体上宣传的外国形象更是大相径庭。
因此闻言,黄文婷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道:“赵明海,我这才发现你,原来你这么狭隘,你去过外国吗,外国为什么那么发达,你知道吗,这是因为外国开放,包容,国际化,国际上的人材都奔向那里。”
赵明海一听这话就知道黄文婷在这件事上已经是中毒极深了,匹夫不可以夺其志,小女子也不行。
但为了两人的未来,赵明海还是劝道:“那些都是宣传,宣传当然都尽捡好的说,这事我劝你自己想想,即使你去了,最好还是回来。”
“哼,到时候再说。不回来,你真不跟我过去啊!”黄文婷说着,一个翻身压在了赵明海的身上。
赵明海没有被她的这个动作迷惑很果断的摇了摇头,说道:“祖国够大了,够我混的了。”
“嗯嗯嗯……”黄文婷轻轻的捶了捶赵明海的胸脯。
……
可能是感觉离别将至,离别让人不舍,其后的时间里,黄文婷与赵明海夜夜笙歌。
六月初八,一切手续办完,黄文婷坐上了飞机,候机厅里,看着飞机渐渐隐入白云,不知为何,赵明海心里有一种感觉,黄文婷的心可能与他渐行渐远了……
……
当然黄文婷的离去也在交大引起了很多的反响,有羡慕的,有以她为目标的,而落在赵明海身上,绝大多数要么是奚落,要么是幸灾乐祸,说些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结果天鹅飞了的,当然也有一些女生却另有一番想法,比如温蓉。她的想法是她的机会来了。
而本来因为入党积极分子分子的事,赵明海刻意低调,已经渐渐隐入烟尘,但经此一事,却又重新进入了交大学生的眼帘。
不过因为赵明海刻意的独来独往,这事很快就像投入水中的一块石块,转眼即没。
当然这也是因为到了暑假的缘故。而这个暑假因为要顾全这里的生意的缘故,赵明海只是回去过了十来天,去探望了一下赵士礼与郑桂芝。
当然实际上他并没有在家里呆多大会儿,因为回来第二天刘军、田三、章鱼、王豹、钟培道、周光等就找上了门。由于赵明海不吝金钱,一个又一个的单子送给他们,让他们从中也赚了不少,因此此时他们对赵明海更加的尊重了。
如此醉醺醺的十来天之后,赵明海与麻三回到了魔都,然后办理了通行证去了森圳一趟,他主要是想考察森圳作为特区的发展情况,看看有什么好生意。而到了森圳一看,才发现森圳目前才处在初始阶段,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但产业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包括鞋袜、服装、电子产品等等。高科技公司很少,大名鼎鼎的华为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
逛了五六天之后,赵明海回去了。而且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所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森圳虽然在他眼里处处都是商机,在他眼里也是如此,比如现在在森圳买套房以后都会成为千万富翁,但有一个前提是,你若想得到这些商机,你只能身处森圳。
这一点,显然赵明海还办不到。
……
再次回到魔都时已经八月三十号了,这时魔都的气候白天依然很热,但晚上却很凉爽。
吃过晚饭,赵明海拿着蒲扇走到了外面,想凉快凉快,而刚走出门,“四兄弟。”伴随着一阵脚步声,赵明伦、赵明祥、赵明坤等从东边走了过来。
自从他们来到这里之后,很少有这么多人集体来找他的,赵明海意识到一定有什么事发生,但听他们的语调也不像什么急事,于是也就放了心,笑道:“明伦哥、明坤哥,你们屋里坐。老三,倒茶。”
“在外面实话吧!外面凉快。”赵明坤摆了摆手,说道。
“行。”
说话之间,麻三提着一壶水,走了出来,而赵明伦几个人有的直接坐在了地上,有的坐在了水泥块上,有的蹲着。
麻三把大铁壶与一个茶碗放到众人中间后,赵明伦率先开了口:“四兄弟,今天来呢,是给你说个事?”
“什么事?二哥,你说。”
“是这样的,我听说这工地再过两个月就收工了,后继装修的事情用不到俺们了,所以俺几个人合计了一下,先过来给你说一说,这,小四,你还能找到活吗?”
说到这里,赵明论脸上露出了为难之色。其实他的为难不仅仅是因为工地即将完工,他将面临失业的局面,更是因为他不能失业,因为刘月娥又给他生了个女儿!
而在邹建平的工地上,李围子村的人一共有三四十人,要是一下子给这么多人找到活,这在赵明坤、赵明祥眼里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而这又牵扯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随着赵明伦的话声,赵明坤、赵明祥等人的目光全部聚集在了赵明海身上。
第213章 雏形
一个工地的完工是很正常的!听了赵明伦这番话,赵明海的第一反应是出去揽活……
但是灵魂毕竟来自于后世,由此赵明海一下子想到了后世的包工头……而他之所以去森圳乃是因为他想在自身现有的条件下,做一些事情,或者说搞一搞商业。在政途黯淡之后,他就有这个想法了。
森圳之行,虽然让他感觉自己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包工头这个念头一兴起,他却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条件非常的成熟,因为作为包工头最主要的条件就是手底下有人。
继而赵明海又想到做了包工头,成立建筑队之后,到了89年就可以成立建筑公司,然后成立房地产公司,大鹏乘风而起,乘着改革开放的大势,这并不是不可能。
因此赵明海说道:“这事我知道了,你们别急,回头我问问邹建平他们,哪里还有活没?”
“嗯嗯……”“嗯嗯……”
听到赵明海的话,虽然情况还是未知,但是他们的脸上已经露出了轻松的神色。
然后说了一阵子家常,不过是家里收了多少麦子,卖了多少钱,谁谁被罚了款之类的一些事情,眼看天晚了,赵明伦、赵明坤几个人材离去。
……
因为马上开学,赵明海想把这件事情尽快处理完,因此,第二天一早,赵明海就去了邹建平那里。
见到邹建平之后,先是向邹建平说了赵明伦等人的担心,然后问这个工程后,还有没有其他的活,邹建平回答的倒是干脆,说是有,但是要到山西去,建化工厂,那里具体情况他还不清楚,需不需要人,需要几个人他也不能断定。
听到这个回答,赵明海沉默了一下,随即赵明海说出了他心里的想法,他成立建筑队,承揽工程,以解决李围子村这些人的工作问题,询问邹建平这个想法在现在是否可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隔行如隔山,他并不了解现在建筑行业的内部运行机制。
而实际上包工制度已经出现很多年了,最初是清朝时期买办承包洋人手里的活儿,在建国后一度被消灭,但是八十年代,也就是此时,由于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建筑主管部门,逐渐允许利润分配。因此国营建筑企业的职工开始招雇农民工,作为连接工地与农民工的中间环节,承担用工协调、工资发放等职能。他们通过人脉关系承接工程,组织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最早的一批包工头。
包工头制度,在2000年发展到顶峰,后来被劳务分配制度取代,只是这时的包工头,也如赵明海所想,或成立了建筑公司,或成立了中介公司。
当然在这个时候,包工头还只是雏形阶段,不了解这个历史的人,会感觉有些新颖,邹建平恰巧不怎么读历史书籍,而且这包工制度对建筑公司有着明显的好处,他们只需要给钱与管控好建筑质量就行了,省了多少劲啊!
因此闻言,邹建平眼睛一亮,说道:“兄弟,你这个想法不错,我觉得可以,对双方都有好处,你也能赚点辛苦费。嗯,这事你也别急,我这还有两三个月才完工呢。我看你是想接这一片的活对不对?”
“是的,他们有很多拖家带眷的,到处跑,生活太不方便,要是工地再在野外,那就更操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