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就跟乔尔玛那位守墓老兵,以及女中的张校长一样。其实在他们的背后同样有许多人默默付出努力,有些人所做的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比他的还要大,但媒体把他们推出来介绍给广大群众,更多的注重是一个导向作用。
和许三多类似。
自己这个时候接受表彰,应该是一个意思吧。
在各种猜测当中,第二天,供销社正式接到了县里的通知,李龙作为先进个人参加自治区第个民族团结教育月表彰大会接受表彰。
县里专门派宣传部门的人过来发这个通知,给供销社的领导强调了这个表彰的重要性。
李龙早上就到了供销社,这是他难得的按点按时上班。宣传部门过来的是一位副部长,带着马晓燕这位李龙熟悉的宣传干事。
和顾晓霞猜测的差不多,县宣传部门过来的目的有两个,一个发通知,一个是规范李龙可能接受采访时要说的内容,反正话里话外,要带着点县里宣传教育方面的意思。
李龙记住了他们所说的那些话。
自治区开会的前一天,李龙从玛县出发,乘坐班车去往乌城。在八一招待所下车后,转乘公交车去往自治区干部招待所。这里表彰大会的组织方给他们这些受表彰者安排了房间。
签到领了房间卡,还没进入房间之前,李龙看到了自治区日报社的记者,他能来这次大会参加表彰的最主要的推动者,张新华。
“小李同志你来了啊。”张新华看到李龙很高兴也很热情,过来和李龙聊了起来。
李龙这时候才知道为什么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分量不算特别重,却能来这里参加会议。
“因为你那句话,那句话对于咱们自治区的民族团结工作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的。领导们说了,能说出这样话的人,思想觉悟肯定不会低,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会非常大。你以后会发现,那句话是真的会用在民族团结的各个方向。”
李龙在这一世算是第一个说出来这样的话,而张新华作为听到这句话问世的亲历者,也是把这话直接发在自治区日报上并为人们所了解,他们两个今后也会因为这一句话在各方面受益。
这是后话不提。
李龙进了自己的房间,这是标准两人间,会有另外一位参会者和他同住,目前对方还没来,李龙看到了桌子上摆放着的两个提包,提包上面放着两沓会议材料。
提包很精致,李龙猜测这应该是送给每个受表彰者,参会结束后是可以带走的。他打开包,看到里面还有钢笔和本子,准备的是很齐全的。
来参加自治区的会议就是要比在县里好啊,待遇高,能带回去的东西也多。
外面传来了说话声,然后门被推开,一位四十岁左右的戴着花帽的少数民族男子走了进来。
看到李龙,那个人愣了一下,然后主动和李龙打起了招呼:
“阿达西,你好你好!我叫阿依达西,来自阿克苏。”
“我叫李龙,来自玛县。”李龙急忙站起来和对方握手,“见到你很高兴。”
这就是这两天的室友了。
第515章 阿依达西的故事
阿依达西来自阿克苏,是一个苹果种植户。
李龙第一眼并没有觉得他是民族人,除了名字。然后这位老哥自己讲述了他的事情。
阿依达西其实是个汉族小孩,四五岁的时候父母要带他回老家,在阿克苏转车时和他走散了。当时他又饿又累,自己在找父母的时候走到了城郊,然后被一户维吾尔族夫妻收养,并且给他起了一个民族人的名字。
四五岁的时候记忆还是很模糊的,那对夫妻并不怎么会说汉话,但却一直告诉阿依达西,他的汉族名字叫刚刚,以后如果有父母来找的话,这个名字就是一个凭证。
甚至他当时穿的衣服那维吾尔族夫妻都给留着。这对夫妻也没让阿依达西叫他们爸爸妈妈,因为他们觉得阿依达西长大了还是应该去寻找他的亲生父母。
养父母家里有两个男孩一个女孩,阿依达西长大后娶了那个女孩。他并没有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就在本地扎下根来。
包产到户后,阿依达西开始种植本地出名的苹果,并且带着村里的乡亲们一起种植苹果,他还跑到乌城水果批发市场寻找买家,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也算是家乡的致富带头人了。
现在阿依达西汉话说的不错,维吾尔语说的更流利,他说他是被维吾尔人养大的汉人,他要为两个民族的团结做贡献。
“你想过没有,等有时间了去找你的亲生父母?”李龙听了阿依达西的讲述,问道。
“没有。”阿依达西摇了摇头,“我觉得现在挺好。我知道我是汉人,我也知道其实我也算维吾尔人,我在这里过的挺好,也许我的亲生父母过得也挺好,有些事情嘛,过去了就过去了,你看,我有两个可爱的孩子……”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黑白照片来,这上面有两个漂亮的孩子,略有些紧张的表情。大的是个男孩,小的是女孩,两个孩子长的都很好看,大大的眼睛,略有点卷曲的头发,身上穿的是民族服装。
“他们会不会说汉话?”李龙问了一句。
“会呢。”阿依达西笑着说道,“大的那个已经上学了,他说他以后要到乌城来工作呢。”
“好想法。”李龙笑着说道,“好好培养,以后会有大作为的。”
“其实,想着他能平平安安就好,别像我这样。”阿依达西叹了口气说道。
李龙能看出来,其实他心里还是有心结的。
不过很快阿依达西就问李龙:
“小兄弟,你呢?能来这里参加表彰,所做的事情肯定也不一般吧?”
“其实和你相比,我真没做什么。”李龙谦虚了一下,把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机缘巧合被记者采访上了报纸的事情说了一遍。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兄弟,你说的太好了啊!”阿依达西嘴里把这话念了两遍后,竖起了大拇指:
“能说出这种话,你真的很利害啊!我要是哈里木,我会很高兴有你这样的朋友的!”
李龙急忙谦虚,他越发感觉到那句话的威力了。
两个人交流的不少,直到服务员过来叫着去吃饭。
会议在第二天进行,但考虑到一些人比较远的,所以住宿是从今天早上开始的。
中午饭比较丰盛,米饭、拌面、抓饭等各种主食,炒菜,炒面等等。可以自由选择,类似于自助餐的模式。
阿依达西去选择了抓饭,李龙习惯性的去要了一份拌面。后世碰到过从四川过来的朋友,说吃面吃不饱,吃米饭才能吃饱。李龙刚好相反,吃米饭哪怕吃两碗,当时饱了,后面很快就会饿。
味道有点清淡的感觉,但很好吃。李龙吃了一份面,吃完意犹未尽,又去要了半份炒面。
美丽热情的服务人员在边上时不时的主动过来问需要什么,让包括李龙在内的一些客人有点不适应,这些人和县城里那些百货大楼、供销社里的服务人员完全不是一个层级,漂亮,热情,积极、主动。
李龙心想,要是百货大楼的售货员都是这种服务态度,恐怕里面的东西早就卖空了。
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
吃过饭,喝了一碗茶——让李龙有些意外的是这里并没有面汤。茶是玫瑰花茶,味道很香。
李龙吃完回到房间,发现阿依达西不在,学习包放在桌上没动,他自己带的包放在床下面。
李龙过来的时候就带着一个小挎包,想想在这里也没啥事,便干脆出了房间。签字台那里还有人等着,李龙就过去问道:
“同志,我是过来参会的,下午如果没事的话,我能不能出去办些事?”
“可以的,不过要注意安全,有什么情况可以给这边打电话。”那个负责登记的中年女同志让李龙记下了这边的电话,并问他要去哪里。
“我要去八一农学院找人请教一些农业方面的问题。”
李龙想着好不容易过来一趟,正好去八一农学院问问那位黄专家,请教一下打瓜的中后期管理。
目前大哥家里种的打瓜长势良好,但这只是初期阶段,后期开花结果以及打瓜的膨大期比前期应该更重要。李龙觉得有必要提前了解一些种植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样有什么情况也好能及时做出应对。
八一农学院要坐十七路车,那位女同志热心的给李龙说了怎么转车。李龙出了招待所后,按着那位女同志的提示,转了几趟车后,到达了八一农学院。
农学院正在上课,李龙到门口登记,说要见黄淑仪教授。门卫登记了他的情况,李龙说以前和黄教授联系过,说有关于种植方面的问题可以联系她。
“黄教授正在讲课,你去那边的教学楼那里等一等,可能需要半个小时左右。”门卫在看了李龙的工作证后,给他指了指具体的位置。
李龙带着挎包去往门卫指的教学楼那里等着。
他并不着急,在门口那里往里看了看,发现讲课的果然是上一次去买种子时看到的那位黄女士,李龙就放心了。他脑海里慢慢把自己要问的问题先捋顺,以免到时问的时候遗漏慌乱。
二十几分钟后,上课结束,黄教授并没有立刻离开课堂,有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到讲台前请教,黄教授在那里耐心的解答着。
有些问题在李龙看来都有点幼稚,但黄教授讲的时候非常的耐心,并没有嘲笑学生,这让李龙挺佩服的。
讲完,看学生们都已经出去,没有人再过来请教,黄教授才整理好自己带的教材,抱着往外走去。
然后就看到了李龙。
“你是……”黄教授觉得这个小伙子面熟,但有点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了。毕竟自到学院后,见过的学生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以上了。
“黄教授你好,我是在种子公司卖打瓜种子的李龙。”李龙急忙自我介绍,“这次过来是想向您请教种植打瓜种植的一些问题。”
有两个女学生并肩从旁边经过,听李龙说是过来请教种植打瓜的问题,两个人一起笑出了声。
“我想起来了,你就是当时把种子公司里所有的打瓜种子全都买了的那个小伙子啊。好好好,走,去我办公室吧。”黄教授笑着说道,“下面我没课了,咱们可以详细说一说。”
李龙便伸手去接她的书说道:
“教授,我来拿书吧。”
“不用不用,我还没老到需要别人帮我拿教材的地步。”黄教授笑着说,“打瓜种了吧?现在长势怎么样?”
李龙虽然对打瓜的种植管理没怎么参与,但来之前专门回了一趟村里,去地里看了看,同时也和大哥好好的交流一下,现在对打瓜的种植长势情况基本上还是了解的。他便把从泡种开始一直讲到了现在打瓜拖蔓即将开花。
“你们用的是人工点播?你说你弄了个点播的工具?呆会给我画一下看看,我挺好奇的。”没想到黄淑仪对李龙搞出来的那个点播器挺感兴趣,专门问了一句。然后才开始讲打瓜的种植问题。
“现在既然已经开始拖蔓,那么接下来就要适量浇水,注意防病虫害。平时适当的观看长势情况,如果发现长势不好,发黄,必要的时候是需要喷洒叶面肥的……”
边讲边走到办公室。黄教授的办公室目前还是平房,不大,好在是一个人一间,进去后黄教授让李龙坐。
办公室里有一个柜子,能看到里面摆满了书和纸质资料。办公桌上也有不少书,李龙坐的木质沙发上也有厚厚一沓油印的资料。
“我这里有点乱,你别介意。”黄教授给李龙倒了一杯水,笑着说道:
“来,详细的说一说吧。对了,能不能把那个点播器给画出来?”
李龙要来纸笔,很快就把点播器给画了出来,因为画功一般,他就边画边讲。
“不错不错,是个不错的创意,这个其实是可以推广开的……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建个厂子生产这个。其实我觉得这种点播器在咱们农村是有很大的市场的。”
黄教授很快就明白了这个点播器的原理,然后感慨着,果然是实践出真知。
李龙有些惭愧,便继续讲打瓜的种植到现在的情况。
在知道打瓜目前长势良好,且已经有开花的迹象时,黄教授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
“现在开花是有点早了。我看不到长势,但不排除有可能肥力不足提前开花。我的建议是要把叶面肥和底肥一起上一下。”
李龙急忙问具体上什么肥。黄教授给李龙提供了几种选择,毕竟哪种能买到还要看县农资公司的情况。同样的,关于病虫害的防治,黄教授也讲的比较详细。
“病虫害的防治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合理施肥,提高瓜秧的抗病能力。特别是注意氮磷钾肥配合使用,防止偏施氮。下雨之后,要及时排队大沟里的积水,防止泡秧,提高抗病能力。病虫害高发阶段及时喷药,重点防治枯蔓病、炭疽病、白粉病、蚜虫,也要及时观察防止其他病虫……”
黄教授边说边给李龙讲哪种病需要用什么药防治,李龙手里有纸笔,一样样记了下来。
“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大致上讲的差不多,黄教授说道,“你回去后按情况观察着看,有什么情况及时应对。如果出现了我没说到的地方,可以过来找我。学院给我分配了房子,我放假的时候也是在这里面住着的。”
李龙记完后把纸拆好认真的装进了挎包里。他还要说感谢的话,黄教授笑笑说:
“这回不需要说什么感谢的话,你记得到时有什么情况过来和我说一说,如果没有的话,最后打瓜收完抽空过来给我说一下情况也好。我能了解一下种植过程,总的数据,对我的教学研究也有好处。上一次你留下来的那块玉非常错,不过以后这样的事情就别再搞了。你能给我提供数据,比放那块玉对我来说有价值的多。”
李龙有些不好意思。
黄教授这才问起李龙这趟是过来干嘛的。
“我不能是专程过来请教打瓜种植的吗?”
“这不太可能。如果你专程过来的话,应该是打瓜的种植出现了什么问题后你才有可能专程过来。”黄教授笑着说道,“从你的讲述中可以看出来,你们对打瓜的管理还是挺严格的,打瓜并没有出什么问题,你来问我也主要是防患于未然,那么只有一个可能,你是顺路过来的。”
“黄教授厉害。”李龙由衷的赞叹着,“我是参加自治区的民族团结表彰会过来的。”
“你受表彰了?挺厉害啊。”黄教授倒是有些意外,“来,给我说一说。”
李龙便简要的说了说情况。这不是第一次说了,所以他说的也挺顺。
“不错不错,石榴籽,你说我们这些研究农业的对石榴一点也不陌生,但就没想到把民族团结和这个联系在一起,真是研究的有点死了……”
“不是不是。你们研究的石榴生长,我这个只是有感而发。你们是智者千虑有一失,我是愚者千虑才有这么一得……”
“能说出这么句话,你就不可能是愚者。”黄教授摇了摇头,“小伙子,能保持着初心,你这样挺好的。你们之间的关系也挺让人羡慕的。我带的班里有汉族学生也有民族学生,我可以把你的事情给他们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