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下午,几个人都在挑鱼。而一下午,李建国往回拉了三趟鱼,就是陶建设也往回拉了两趟。杨华只有手推车,拉着麻烦,是最后天黑的时候,跟着一起往回拉了一车鱼。
回到老马号,李龙给陶大强说:
“大强,今天你和建设叔收上来的鱼有十四袋子,合下来四百五十公斤。加上你家的驴车运费,我给你算八十块钱,可行?”
“行行行。”陶大强哪有不行的。虽然是约算,不过他觉得李龙算的多了。当然自己出力也不少,所以拿这个钱,他不亏心。
“永强,你和你爸两个收了十袋子鱼,加这一推车,给你六十块钱。”李龙数钱出去,“咋样?”
杨永强自然也没意见。自己掏钱一毛收了,有的鱼真就是五分钱八分钱收的,现在算下来李龙是按一毛五给结的,那这一来一回就赚二三十块钱,还弄一袋子鱼回去,咋可能不愿意?
陶家杨家两边人离开后,李龙对着自己家的亲戚说:
“他们是自己拿本钱,算转卖给我。咱自家人都是收,那我发的就是奖金。今天收鱼最多的是咱姐夫,奖金二十,其他人都十五,没问题吧?”
“中啊。”
“那肯定没问题。”
“这钱拿着痛快!”
逮鱼本身就已经有了莫大的乐趣,转回头还能拿钱,比先前干活拿的钱还多,一天就二十,这钱赚的,太爽快了!
李龙把钱分给各人的时候,大家脸上的笑都挂不住。
晚饭吃的是大米饭。虽然晚上吃的这么沉有点不符合常理,但明显大家都饿了,而且这时候都挺激动,饭量也好。喝的是鱼汤。虽然闻了一天的鱼味儿,这腥气有点受够了,但喝鱼汤还是觉得鲜。
李建国吃完,李龙去送,出门的时候塞给了他一沓钞票。
“大哥,这个你拿着,那鱼回去就放闲房子吧。”马车上有一口袋鱼,这是拿回去吃的。
“行。”李建国也不客气,兄弟两个都清楚,所以有些事情就心照不宣了。
李龙长出一口气,去仓库里看了看,这仓库里鱼已经堆了一半的床位。看来得给明天的鱼提前找个地方了。
好在本身就还有个空房子,只是它的隔壁是李安国他们住着,那屋子里还是有点温度的。
不太适合。但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好地方,除非直接运到县城大院子里去。那地方多,不少屋子都空着,而且没架火的屋子占大多数。
其实李龙本身就打算把鱼赶冬天一步步送到大屋子里去,这样到时卖鱼,从大院子往石城送就容易多了。
现在还没到那份上,就看这几天下不下雪了。
第二天依然是早早吃饭。昨天累的吃完晚饭倒头就睡的几个人,到了大清早又变得神采奕奕,一个个精神得不行。
“今天我就学着姑父,专找那些小孩子买鱼,那肯定一买一个准。”李俊峰吃饭的时候就开着玩笑。
“今天咱们得注意,”李龙拿着苞谷面饼子边吃边说,“今天肯定有人和咱们争着买鱼。到时咱们尽量归堆买,一下子把一个人的鱼买光,最好是那些大堆的。买完几个人一起过来装鱼送到南岸来。不论大小,可以讲讲价。”
“为啥?”
“有人争了,那价格可能就会提,别人新来的,可能还不太清楚情况,指定要捡大的买,那咱们归堆买,人家肯定愿意卖给咱。”李龙解释着,“咱现在的目的就是尽量多买,多囤些鱼。反正现在已经开始上冻了,不怕。”
吃过饭,出发。李龙他们到大海子南岸的时候,发现陶大强和杨永强他们已经到了,而陶家的驴车边上,已经放着一袋子鱼了。
“来的挺早啊。”李龙笑着和陶大强打着招呼,陶大强这时候正在扛着第二袋鱼往这里赶,他放下鱼说道:“龙哥,有其他人来收鱼了。不过价钱给的不高……”
“那你听我说。”李龙把在马号里给李安国他们说的话又说了一遍,既然是做生意,而且现在整体或者说将长期处于一个卖方市场,那么就多囤些货,肯定是没问题的。大不了直接拉到乌城去卖,李龙肯定是不担心这一个冬天卖不掉这些鱼。
只担心鱼不够,赚的不够多。
毕竟这么多人分呢,不像以前,就自己挣钱,最多加一个打工的陶大强。
李建国依然在这里守着车,李龙提着袋子就过去了,这一次他连抄网都不带了,也没必要带——现在天才刚亮,海子里已经有上百人了。
东一堆西一堆的鱼才是李龙的目标。
很快,李龙就看到了另外一家过来收鱼的,那个人李龙有点面熟,应该是在市场里见过。
李龙听着他对着一个守着鱼摊子的少年讲着价钱:
“尕怂,我给你的价钱已经很高了。你们队上人去市场里卖鱼才卖两毛钱一公斤,我出一毛收你这些大鱼,可以了吧?你们捡这些鱼根本就不费啥力气,一早上就赚别人半个月的工资,差不多行了!”
李龙觉得这个人要么是脑子有毛病,要么就是和这小少年讲价讲的烦了才会这么称呼。
果然,他话还没说完,那少年直接瞪着眼说道:
“不卖!哪凉快哪呆着去(qi)!”
“不卖就不卖,看那些鱼烂到你们家,你哭去吧!”收鱼的人骂骂咧咧走了,去另外一个摊子上收鱼。
这少年身边的鱼堆算是这一片最大的一个,所以李龙也走了过去。
“一毛钱一公斤,大小一块收了,行不行小伙子?”李龙问道。
“行。”那小少年竟然痛快的答应了,“我姐说了,这些鱼差不多八十多公斤,还有些小鲫鱼,你给八块钱就行了。”
李龙痛快的掏钱,然后喊了一声,让附近的李俊峰过来,两个人装鱼,李龙边装边问:
“小伙子,为啥不给刚才那个人卖鱼?”
“他个勺怂——以为我们这么多鱼卖不出去一样……价钱压的太狠了,这样的人,不能卖!”
好吧,这十一二岁的少年也是明白人。
李俊山过来帮忙,李龙把自己手头的袋子给他,然后拿过他手里的空袋子,继续收鱼。
今天人多,有几个水槽子挺深,里面的鱼还很多,现在捞鱼的主要集中在那里。浅滩里的鱼昨天捡的差不多,一些大的水洼中心位置还有些鱼,不过需要人趟水进到中间网鱼,现在逮鱼不是那么容易了。
但大家总体上的收获却一直在增加,因为人也多了。
到中午吃饭时候,李建国又送了两趟鱼回去,李龙预测今天还能收四吨以上的鱼。
很不错了。
第322章 地广人稀的优势:可惜懂的人不多
下午,天色阴沉起来,没过多久,空中就飘起了雪花。
南方没怎么见过雪的朋友对于大雪可能会非常好奇,也非常喜欢。
但北方人,大多数对雪的感觉是无感,有些时候是会讨厌雪的,特别是大雪。
虽然说瑞雪兆丰年,但扫雪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有时候一场雪下下来,可能会扫一两天甚至两三天才能清完。
现在是泥巴房顶,所以还会需要清除屋顶的雪,不然雪稍微一化,就有可能让屋子里漏水,那些年久的屋子还有可能被大雪压榻。
在这大海子里面,可能只有李龙一个人会因为这场雪而高兴,其他人都不喜欢。
雪下下来,让原本就湿滑的地面更加难走,而且这雪把那些还没搜寻过的水洼给盖住了,想要找鱼就会更加的麻烦。
报怨归报怨,但大家还是会继续找鱼。现在已经是农闲期,没有其他事情去做,过来逮鱼既算是收获,也算是消遣了。
李龙开心是因为下雪了,那这些鱼就可以藏在雪里好好保存了。
李龙他们收鱼的名气在扩散,后面甚至有人专门跑过来主动要给他们卖鱼。
这些人找到李龙,卖的鱼都不算多,几公斤十几公斤那种。李龙基本上是来者不拒。现在只要能收到鱼,那就是收获,每一公斤鱼在将来都有可能产生三五毛钱的利润,这都是钱啊。
不时能碰到同村的人,他们碰到李龙也都会打个招呼,无论故意还是无意,至少这个消息是从李家透露出来的,大家会念这个人情。
几乎所有的人身上都糊上了泥巴、结了冰,外套上湿呼呼的,但没有一个人在意,偶尔会往手上呵一下,哪怕手脸冻的通红,也不怎么在意,这时候心里惟一在意的就是那些鱼了。
晚上回去的时候,雪已经下的很大,原本预计今天能收个四吨鱼,下午有雪的原因,鱼收的少了一些,但主动来卖鱼的也不少,因为李龙这边开始成堆收,而县里来收鱼的都是挑大个的匀称的,所以不少人都喜欢把鱼卖给李龙他们,这一天收了有近五吨。
马号两个屋子里都堆上了鱼,外面还放了一些,好在雪比较大,直接装袋子里之后,用雪一压,一晚上就冻上了。
回到马号,老罗叔把饭已经做好了,苞谷面发糕,大米粥,野猪肉炒咸菜,洋芋片。菜都是用盆装的,这让累了一天的几个人急忙去洗了手,衣服也顾不上换,就在那里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我看队里有一家都出来弄鱼了。”杨永强边吃边说,“这回去咋吃饭啊?”
“那不得现做?”陶大强笑着说,“要不是老罗叔,咱两家不也得回去自己做着吃?”
“哈哈哈哈。”杨永强摆手,“俺家里有人做哩。”
陶大强有些不服气:
“再过几天,俺家也有人做了。”
这时候大家才想起来,再过段时间,陶大强就要结婚了。话题立刻就转移到了陶大强身上。李俊峰他们和陶大强也熟悉了,开着他的玩笑,问他和对象亲嘴了没有,睡了没有,这让陶大强脸一下子就红了。
“别胡闹了,大人都还在哩。”李龙笑着帮陶大强解围,“俊峰,要不要讲讲你结婚前的事?”
“那还是算了。”李俊峰立刻住嘴,“对了,小龙叔,明天还去不?”
他这话题转换的比较好,其他人都看向了李龙。
“去啊,明天鱼没今天多,但也不会少。那水槽子里一直有水往下流,没流干哩。闸门子下面那么长的渠里鱼肯定也不少,有人逮,咱们就收。”李龙说道,“争取再收个几吨鱼出来,咱们明年一年的钱就差不多出来了。”
李龙最后一句话把大家勾得顿时就兴奋起来。
吃过饭,李龙又预估着给各人发了钱。
这第二天发钱虽然没有第一天那么震撼,但还是让不少人心里都有些别样心思。
陈兴邦这时候就特别佩服李龙,这么多钱一下子发出去,眉头是一点都不皱。要是自己,咋也得心疼一下子。而且他看出来了,李龙是估算着发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多发了一两块、三五块。
这要是自己,咋可能哩?自己的钱也不是白来的啊,小龙这也太大方了吧?
李安国也替李龙心疼,自己的这个小弟这一天发这么多钱,那些鱼能卖出来吗?前些日子那么辛苦揽来的活,卖苇把子挣的钱都扔这里了啊。
倒是陶大强和杨永强感受不深,因为李龙这么做不是一次两次了。每一次李龙这么洒钱的时候,说明他接下来能挣更多的钱。
队里人为什么愿意跟着他干,哪怕他给出来的条件那么严,先前比胡老二的条件严的多,那可不仅仅是因为他给的价格高,是因为他只要答应了,那钱当时就发。
一句承诺和一沓说完就兑现的钞票,哪个更有说服力,一目了然。
李龙的诚信和招牌就是这么一次次直接付钱的过程中竖立起来的。可以说现在李龙在村子里喊一声,说他要收大家的鱼,价钱多少,哪怕不付钱,大家也愿意把鱼送过来,因为他们相信李龙会付钱,不会坑他们。
李建国、陶建设和杨华不说话,但他们都明白,也都不明白。这年头年轻人和他们那个时代是不一样了。有人凭的是个人魅力,有人凭的就是一次次的兑现承诺。
李龙自己却没想那么多,把人送走,最后送李建国,他本来还要掏钱的,李建国急忙摆手:
“小龙啊,我知道你能挣钱,但钱不是这么花的。咱们兄弟两个,你就别再掏钱了。留下钱用在关键的地方。你给大强、永强他们钱是该的。给你二哥、姐夫他们钱也是该的,都出了力的。咱们就别扯那些了,我回去了,这些鱼回去还要埋起来……”
马车上依然是有一袋鱼,多了李建国也不要。这一年来鱼虽然没说吃的够够的,但偶尔吃一顿不错,天天吃是受不了的。
李家人,不缺油水,不缺荤腥。
“行行行,那过年再说。”李龙笑着朝大哥挥了挥手,看马车在雪地里压出两道车辙,等车子远去后,检查了一下院子外面堆的那些鱼,把露出来袋子角也用雪压好,边上的雪用脚踏实,这才进了屋子。
外面是有老鼠的,不过雪踩实之后,老鼠一般不会往里钻。它们就是找食,通常也是会去狍鹿子圈里找吃剩下的饲料。
因为李龙这边经济情况比较好,所以无论是野猪还是狍鹿子,和那头小鹿,吃的东西都比较不错。
李龙以前听说过不少次关于鹿不好养的事,所以对于养鹿本身就抱着试验的态度。只是没想到,无论是那只受了伤的狍鹿子还是后面弄来的这头小鹿,活的都好好的。虽然天很冷,但它们都很欢快。晚上听到动静也不进里面的暖圈,而跑到敞圈门口好奇的看着外面。
马号这里面的圈也都是一明一暗连在一起,里面的暖圈铺上了厚厚的麦草,门口有棉门帘挡风挡雪挡寒气,鹿不至于受冻。
李龙过去拍了一把,把鹿赶了进去,这才回到屋子。
隔壁的四个人还没睡觉,能听到李俊峰还在那里畅想着等回到老家,会怎么怎么花钱,买什么什么样的东西等等。
李龙听着笑了。现在还不是睡觉的时候,他又摸出那本《故都侠女》看了起来。
第二天早上起来出门,李龙看到雪停了,院子里的雪有三四十厘米厚,算是大雪了。
他搓搓手,回屋拿了双手套,戴上帽子,开始铲雪。
李龙这一动,旁边屋子里的人也都醒了过来,没一会儿都出来,各自拿着工具一起清雪。
老马号的院子够大,大清早清雪也不是那么规范,从住人的屋子门口把雪往里铲,都铲到菜园子里去。这玩意儿等春天化雪的时候,刚好可以把地润一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