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256节

  那些捡鱼的专门捡大的,好的,活的值钱的钱,李龙他们只是看了一眼,然后就立刻加入了进去。

  “现在人少,咱们先捡鱼,记住,鲤鱼、五道黑就是两公斤左右的,鲫鱼尽量捡大的,碰到就问他们卖不卖,就一毛钱,还要挑,他们不卖就不用管,过一会儿再问。他们自己家里最多放几百公斤鱼,剩下的也就卖掉——放心,现在能收鱼的不多,不要盲目抬价……”

  李龙快速的把话说出来,然后拿着一个袋子,提着一把抄网就冲了下去。

  这是一片鱼海啊!

  碰到这样的场景,估计全国九成九以上的的人,都不可能镇定下来视若无睹吧?

  起手就看到一个水洼里有一群鲫鱼,上面一层薄冰已经被鱼自己给弄破了,边上有些碎冰块,这一群鱼里,最大的是一条接近一公斤的大板鲫,李龙就挑着那大板鲫捞了一抄网,连带着捞进来两条其他鲫鱼,李龙都没把鱼往抄网里倒,直接提着就向水槽里冲去。

  这水槽里全都是新鲜的,活的,看着就漂亮的大鱼,目标就在这里!

  其他人慢李龙一步,但一个个也都动作很快,拿着抄网和袋子就跑了进去,晚一点没有抄网的直接拿着袋子往里跑。

  留在最后的是准备把马车卸下的李建国,和解驴套的陶建设,以及放下板车的杨永强父亲杨华。

  三个人一起弄好车子,才往里走去。

  无论是在前还是在后,这些人在抄鱼的时候都在想一个问题,这个李龙也太利害了吧,这种事情都能提前预测到?

  当然不是预测的,李龙在一条水槽子里捞鱼的时候,感觉记忆又苏醒了。

  上一世他好玩,全村他的确是第一个发现了这边大海子里水放干,里面的鱼任意捡了。

  不过那时候他比较蠢,拿着抄网看着水槽子里的鱼根本就走不动道,一条一条的大鱼被他捞上来,那时候的兴奋劲压过一一切,这全是收获啊。

  然而,等捞着捞着他就感觉不对劲了,他扭头发现他在前面捞,后面有女人有小孩直接就捡他捞上来的鱼,他跑过去说这是自己捞的鱼,人家根本不鸟他。

  当时附近全是大海子下面村里的人,他知道就算是动手也打不过,就只好把鱼捞到抄网里——带着抄网继续往前捞,捞了一抄网鱼,最多也不过十几公斤。而这时候,下面几个村子里的人都闻风而动,这里人越来越多,李龙最后没办法,只好回去。

  等回到家已经是下午了。李建国听到这事后,说了他一句,如果当时看到有鱼情时就直接回家给家里人说,一家几口一起过来,绝对不会出现先前那种捞到鱼被别人拿走的情况。

  只能说,当时是被猪油,不鱼油蒙了心了。

  眼下李龙再也不可能犯那么愚蠢低级的错误了。他专门捡大块头的鲤鱼、鲫鱼、五道黑捞起,当然那些高原泥鳅也不放过。捞起之后就直接放到袋子里,不到十五分钟一袋鱼就满了,李龙扛起袋子就往岸边跑。

  鱼太多了,不光是他,李安国等人也是一会儿就捞一袋子,李龙回转的时候就给李建国说:

  “大哥,要么你就在岸边车跟前看着,咱捞的鱼放这里,不然后面有人偷拿走咋办?”

  “行。”李建国虽然也想过过鱼瘾,但大局为重,他也就提着袋子返回到车边,坐在马车梆子上,从衣服兜里取出莫合烟盒,又拿出纸来,卷起烟来。

  长这么大,头一回看到这么多的鱼啊!

  这个冬天是不缺鱼吃了。

  天渐渐亮了起来,马车边上堆的鱼也越来越多,没一会儿就有十来袋子鱼,而后面他们送鱼过来的速度,就慢了下来。

  因为他们已经深入到大海子深处,靠近北面了。

  李龙再背着一袋子鱼过来的时候,气喘吁吁,太阳已经升起来,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有点耀眼的感觉。

  “大哥,你看,见过这么大的蚌没有?”李龙手里还提着一个黑呼呼的家伙,“太大了,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珍珠……”

  “这河趴子这么大?”李建国在老家把河蚌叫河趴子,“珍珠可能没有,不过这家伙至少也得有二三十年了,个头真不小!”

  “可能有寄生虫哩。”李龙把那个河蚌扔到马车边上,打算休息一下喘口气,“大哥,现在放这里的鱼有一吨了吧?”

  “三家加起来,应该差不多了。光咱这一边,应该有了六七百公斤。”李建国先前已经估算了一下,“等再弄一些,一马车就能拉走了。”

  “那呆会儿就拉走吧,卸到马号和家里,然后再过来拉。”

  “那队上的人就都知道了。”

  “消息肯定瞒不住,知道就知道吧,反正这大海子里鱼多,来早了就多弄点,来迟了就少弄点。咱们已经弄到了大头,占了先机了。”

  “也是。只是明后年,大海子里的鱼可就不多了。”李建国叹了口气说道。

  “那不会。”李龙笑着指着闸门口说,“大哥,那闸门处可没有拦网,下面水库里的鱼在放水的时候,到时就能顺着水上来。上面莫河渠里也会冲下来鱼。明年这里面鱼肯定是没有今年多,但也不会少。”

  李建国想想也是。

  接着继续捞鱼。太阳升起来后,北面各村子里过来捞鱼的多了起来,李建国这边让陶建设看着,他自己驾着马车把一车鱼拉了回去,等到了村子里面,不少人就看到了。

  “老李哥,这是哪来这么多鱼?大海子吗?”有关系不错的就直接问。

  “大海子水干了,里面全是鱼啊。”李建国也没隐瞒,直接说道,“现在好多人在捞哩?”

  “真的假的?”听到的人立刻就惊了,这可不是小事啊。

  “真的,看看这车上的鱼,都是我们几个捞的。”

  “那谢谢你啊,我们也去弄一些鱼来!”

  鱼能卖钱,这是村里人从李龙这里得来的经验。鱼虽然费油,但好吃,这是多年传来下的经验。现在有不要钱随便捡的鱼,谁不想要?

  于是呼,呼朋唤友,一下子村里许多人都知道了。

  等李建国把一车鱼卸到了老马号的仓库里,拉着马车继续到大海子的时候,村里不少人步行着在往那边走。

  等到了大海子,李建国就发现,先前看着海子里人还不算多,也就二三十年。现在人已经快上百了,而且从北岸上往这里进的人还在增加中。

  李龙扛着一袋鱼过来,对李建国说:

  “大哥,我们开始不捞鱼了,收鱼。现在有些人已经想着卖鱼了,看我这袋子,都是从他那堆里捡的,匀匀的,都是鲤鱼五道黑。”

  “没称你咋买?”李建国有些疑惑。

  “一条两毛钱。”李龙笑着说,“大点儿的两毛,小点儿一毛,那人一家三口都在捡鱼,捡了得有二百公斤,堆那里也发愁着,我一说要买,他立刻就答应了。”

  这种敞开收货的感觉真好。让李龙想起来他去伊犁旅游的时候,在省道315线边上经过的时候,碰到两个哈萨克牧民在卖蘑菇。一编织袋那种大白苇菇,估计得有四十五公斤重,对方要一百,他讲价五十,最后六十成交……算是他上辈子捡到的相当大的一个漏了。

  后来再去的时候,普通的巴楚菇都卖到了一百块一公斤——只能说,人多了,物价也是在涨的。

  现在就是捡大漏的时候,或者说双赢的时候。

  李龙在人群中游走的时候偶尔会捞起一条大鱼,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在物色目标人物。

  那些早点过来的人大都是几个人一伙,然后有一个人守着一堆鱼,其他人捡鱼后放在这里。

  李龙走到一个二十六七岁女人跟前问道:

  “大姐,你问的咋样了,这鱼卖不卖?卖的话我现在就捡,现在就付钱。”

  那个女人为难的说:

  “我男人说了,要卖就一起全卖掉,不让挑……”

  “不挑的话,你这一堆鱼,我最多就出三块钱。”李龙摇了摇头,“小鲫鱼太多了……”

  “这鲫鱼不小啊!”那个女人觉得李龙说的不对,辩解着,“这么大,小的那些我们都没捡。”

  “但是和那些大鱼相比,你这鱼就小了啊。你这堆鱼有四五十公斤吧,一小半都是鲫鱼,这样的话我买了划不来啊。”

  “那也太便宜了吧,折下来一毛一公斤都不到……市场的鱼一公斤七八毛哩。”

  “那不一样啊,现在满大海子都是鱼,以前的鱼需要用网捞,现在直接弯腰就捡了……”李龙摆摆手说,“我先去其他地方收鱼了,你们再看看吧。”

  说着去了其他人那里。

  没一会儿,又成交一单,收了一袋子大鱼,背着往南岸走去。

  这时候,他带过来的人大部分也都开始收鱼。

  和李龙不同,这些人多少不拘,十条八条也收,一条两条也收,特别是陈兴邦,主打的是和年轻人、小伙子,特别是十来岁的少年去打招呼,看着他们捞到大鱼就开始上前去买。

  这些少年基本上手里都没啥钱,所以这鱼一开始捞到还想着拿回去给家里吃,但一多的话,有人拿钱换,哪怕是一毛钱一条,他们也很乐意。

  一毛钱,可以在门市部里换好几个糖,换两根鸡肠子(气门芯的管子,皮筋)来做弹弓了。

  所以陈兴邦每次背过来的鱼是最多的。

  “兴邦,后面让小龙给你多一些奖金,你这买来的鱼可不少啊!”李建国看得清楚,没一会儿陈兴邦就能背来一口袋鱼,而且还都是大块头,这就显出生意头脑了。

  “还是小龙的办法好。就咱们自己捞,这一会儿最多能捞四分之一,这买鱼,可真快!”陈兴邦是由衷的佩服李龙的想法,“就这些鱼,那拿到市场上得换不少鱼哩。那天上市场我是问了,市场上的鱼七八毛一公斤哩,这一来一回,可不少赚。”

  “哈哈,一年就这么一次,不然小龙凭啥敢说给你们到时一人弄辆自行车?”李建国笑着说。

  “冲这自行车,我得赶紧去再收点,现在正是上鱼的时候哩。”

  一袋袋鱼被运过来,李建国又拉一马车回去,再回来的时候,直接把饭带到了这里。

  一大筐馒头,两暖壶开水,两盆菜,炒的洋芋丝、咸菜炒肉。

  李建国看这时候李俊山背着一口袋鱼过来,便让他把鱼放下,招呼其他人过来吃饭。

  干活有热饭吃,这真是把其他那些人都羡慕坏了。

第321章 一战成名——鱼越多越好

  “今天把一辈子没看到的鱼都看到了。”李安国拿着馒头,边吃边说道,“头一回看到这水库清底,会有这么多的鱼……”

  “龙哥,咱们这回捞的有没有两吨鱼?”陶大强在问着。

  因为人多,所以直接就分成两堆吃饭。李龙和年轻人这边一堆,陶大强杨永强李俊山都在一起。

  “有了,不过还差的远。”李龙说道,“就这一海子底的鱼,咱们咋也得弄个七八吨,能弄到十吨就更好。”

  当然也只是想想,一上午弄到两吨鱼,已经非常不错了。其实不止,陶大强和杨永强他们那边车边上的鱼都没咋算。

  村子里过来的人陆陆续续从旁边走过,大都背着一口袋鱼,打算带回去,顺便回去吃午饭。

  在冰泥里跑着弄鱼,当时不觉得,但停下来就知道这特别的耗费力气。

  “小龙,我看你在朝那些下面队里的人收鱼,咋收的?”有人忍不住就问李龙。

  李龙拿着馒头说道:

  “一公斤一毛,要大鱼。小鲫鱼就不要了。”

  “哦。”听说这个价,问话的人就不说话了,背着鱼回去了。

  “觉得亏。”杨永强低声说,“队里卖鱼都是七八毛,咱收着是一毛,他们肯定亏。”

  “说不定现在,到明天早上就有人去市场卖鱼了。到时他们就知道,大老远跑到市场一场,别说七八毛,三五毛都不一定卖得到。”

  真如李龙所说,现在就已经有人在背着鱼往市场里赶了。

  市场里原本卖鱼的现在的鱼价还略涨了一些,因为冬天冷,捞鱼不易,所以一大清早的鱼价涨到了一块。

  只是没想到,快到中午的时候,市场上一下子就涌出来七八个卖鱼的,那鱼价立刻就往下掉,这些人还急于出鱼,你喊八毛我就敢喊六毛,另一个直接五毛。

  这些人背着袋子里都是三四十公斤的鱼,看着了漂亮,买的人还是有的。

  但一看都在降,有想买的就打算等等了。然后呢,到最后,降到了两毛钱。

  再降就没意思了。

  最先卖鱼的就惊了,急忙拽着一个卖光了鱼的问情况。第一个人不说,第二个人倒没什么保密观念。

  “大海子那里水放干了,你想想得有多少鱼,原以为早点过来把鱼卖点钱,没想到这么多跑得快的,早知道就不卖了……”

  固定摊子的立刻就反应过来,原来有大地方出货了!

  他急忙摊子一收,就想着去大海子那里收货。这毕竟比自己逮鱼要来的快,转手生意好赚啊。

  而原来卖鱼的那几个是知道李龙他们收鱼的,原想着李龙他们收的价格太低,所以才到市场这里来卖。

  没想到市场这边卖鱼的多了,鱼也卖不上价,早知道还不如卖给那几个小伙子哩。

  于是等到下午的时候,消息传出来,李龙他们收鱼竟然比上午还顺利。原来几摊子没打算卖给他们的鱼最后也便宜价卖给了他们。

首节 上一节 256/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