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行,你们继续,我还有事。”李龙说道,“提前祝你们中秋快乐。”
既然这母女两个已经能过上正常日子了,李龙就不打算再有过多接触,回归正常的租客与房主关系就好。
不过他想了想,推车离开的时候还是对韩芳说:
“那个屋子里有一些书,你要没事可以看一看,以后如果有机会能继续上学最好。”
说完就离开了。
再回到大院,李龙看顾晓霞已经回来了。
“下午可以提前放假,咱们一起回吧。”顾晓霞对李龙说。
“好啊,那也别做饭了。”李龙说道:“去大肉食堂吃,吃完给你爸带一份。我这里买了月饼苹果,明天我去你家。”
“嗯。”顾晓霞有点害羞,答应的是很干脆。这里的规矩是中秋节通常孩子要去舅舅家。如果没孩子,那通常就是女儿女婿一起回娘家。
“我们也发月饼了,你呆会儿带一些回去给大哥大嫂和孩子们尝尝。”
这时候大凡有的单位,都是有点福利的。教育局也不例外。
李龙这是提前过传统团圆节了,所以顾晓霞才会害羞。
明天肯定不止要带这两样,还要带酒、方糖、罐头,这是比较普遍的礼物,李龙提前都买了。
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回到队上,顾晓霞去东庄子回家,李龙则驮着东西回了李家。
陶大强也在,李龙把给他带的一提月饼一公斤苹果和十块钱递了过去:
“大强,明天过节,咱就不逮鱼了,休息一天,过节后再说。”
“这钱……”
“过节了嘛,咋也得有点过节费。”李龙笑着说。
陶大强摸了摸脑袋,没搞明白这过节费是啥意思。
不过既然龙哥给了,那就收吧。
剩下的三袋苹果,李龙的打算是自家留一袋,明天李建国他们要去梁家,带上一袋,自己要去晓霞家也带上一袋。
当然,月饼还有老罗叔的那一份,苹果随便掏几个就可以了。
李龙把早上特意留下来的几条大板鲫提上去了柴老爷子家里。老爷子正坐在院门口抽烟,看李龙过来,笑着说:
“小龙过来了?你家的锅盔做好了。”
“嗯,麻烦老爷子了,这几条鱼是早上逮的,你们做着吃吧。”
“行哩行哩。”老爷子咧着嘴,露出缺了一个的门牙,“大板鲫啊,好鱼好鱼。”
李龙用笼布把两个大锅盔包好,提着和老人打个招呼,往回走。
锅盔还温热的,散发着香味儿。刚才拿的时候李龙就细看了,这锅盔上面还用排针插出花纹来,放后世怎么也算是个半艺术品,但在这时候,就是一个比较稀罕的吃食。
李龙回到院子时,李建国和梁月梅已经下工,李娟和李强也已经回来了。看着李龙拿着锅盔,李强就嚷嚷着要吃。
“吃啥?这是明天过节吃的。”梁月梅直接否决,“今天吃了明天就缺一口,那能行?”
李强便息了声。
李龙把锅盔放下,笑着说:
“不吃锅盔,咱们吃月饼。明天过节,咱们提前吃月饼也行。我买的多,今天一人一块尝尝鲜。”
李龙是小叔子,他既然说了,梁月梅也不好否决,只是对李强说:
“只吃一块,不能多吃!”
“好好好!吃月饼喽!”李强这时候哪管是什么条件,那肯定都是点头答应的。
李龙拿来一提月饼,拆开后说道:
“上面写着有馅的名字,自己挑。”
李建国乐呵呵的看着李娟和李强在那里认真的认着月饼上面的字。
“这个五……啥?”李强看过了所有的月饼,只勉强认出来一个“五”字,毕竟才一年级,识字不多。
“五仁。”李娟知道,给他说,“五仁的,莲蓉的,枣……泥?这还有豆沙的……”
“我吃豆沙的!”李强一把抢过豆沙的,笑着跑到了一边。
李娟问李建国:
“爸,你吃啥的?”
“五仁给我。”
“给。妈,你吃啥馅?”
“我吃个莲蓉的。”
“小叔,你哩?”
“你先挑,挑完我再说。”
“有哩,这还有两块枣泥,一块五仁的……”
“那给我个枣泥。”
李龙接过李娟递过来的月饼,咬了一口,真不赖!
第284章 再一波的改革要开启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建国套着马车,拉着梁月梅、李娟和李强去往梁家。这时候大概率梁文玉在准备中午饭菜的食材。
马车上放着月饼、苹果、锅盔、鱼和肉——还有一只野鸡。
李龙最开始拿回来的那野鸡蛋孵化出来后,太活泼了,无奈之下李龙就只好在它们生长的时候把翅膀上的大羽毛给剪了。即使如此,这几只野鸡也不安生,东飞西飞的,还长不胖。到这个时候,李龙是不忍了,干脆就把几只鸡给宰了。
自家吃的留两只,剩下的就送出去。
李龙倒也没等多一会儿,就提着东西去了顾晓霞家里。
院子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原来胡乱堆放的一些玉米、拉回来的油葵已经归置到了闲房子里。葡萄架下摆着一张桌子几张木头凳子——这玩意儿还是李龙帮忙给做的。
很实用。
桌子上摆着一盘葡萄,一盘西红柿,一盘苹果——这应该是顾晓霞买的,还有一盘西瓜和一盘月饼。
“小龙来了啊。”坐在葡萄架下的顾博远穿着衬衣和西裤,头发梳得很利索,原来有些凌乱的胡子刮干净了,竟有几分儒雅的感觉。
看着李龙盯着他,顾博远有点不自在,摸了摸下巴说:
“昨天晓霞回来,非要让我收拾一下,这有啥好收拾的?平时就怪好哩——这一收拾,还有些不自在。”
“收拾了才好。”李龙笑着说,“精神着哩。”
顾博远听着李龙这话,松了口气。
屋子里一直竖着耳朵听的顾晓霞也松了口气。
她生怕李龙说出什么“这才符合大学生气质”之类的话。
其实顾博远虽然是正牌大学生,但挺忌讳别人说这个身份。这一点李建国提过,李龙两世为人,也能理解。
“顾叔,今天拿的东西不少,呆会儿我好好给你炖个野鸡吃。”
“今天不用你动手,你是客。”顾博远说,“就在这里吃瓜谝传子,陪我下棋也行,做饭的事情交给晓霞。”
传统的人就有这么个毛病,做饭的事情归女人管——至少今天得晓霞来做,毕竟以后是要嫁到李家的人,不会做饭怎么能行?
这很正常,就跟李建国和顾博远当过兵团那边的司务长和炊事班长,做饭都是一把好手,但平常李建国都很少做饭一样。
顾晓霞嘟着嘴,有些不满。不过想想平时自己上班,李龙在的时候,等自己中午回来饭已经端在桌上,她就平衡了。
甚至还有点小忐忑,如果自己今天发挥的不好,做的不好吃,或者不如李龙做的好吃怎么办?
李龙不知道顾晓霞有那么多心思,他听顾博远的话,把东西放到厨房去,和顾晓霞打个招呼,然后出来坐在那里和顾博远聊着天。
“小龙,啥时候问村主任要宅基地?”
“估计秋收一结束,播冬麦之前队里就要再分地了。”李龙对顾博远抛出来的这个重磅问题并没有意外,他解释道:
“分完地我就要宅基地。”
“真不打算去城里吃商品粮?”顾博远还是有些想不明白。
他不“出山”算是有苦衷,李龙这年纪轻轻怎么也不想进城?
“打算啊,现在我就有工资的,虽然是临时工。”李龙半开着玩笑说着,“主要还是舍不得这里的地。现在地看着不值钱,以后有地的都是地主,那才是真正的旱涝保收。”
“不可能的,”顾博远摇了摇头,“历朝历代,都是不可能让农民富起来的。农民这么大个群体,要富起来,那土地就会被大资本盯上……那时候农民手里的地大概率可能就会被弄走……”
李龙虽然没啥文化,但好歹两世为人,上一世在短视频里也刷到过许多国内外大事,他笑着说:
“你说的这个啊,国外有可能。国内的话,农民基本的保障还是有的。顾叔,我这么跟你说,只要农民不作死,这几亩口粮田肯定是谁也弄不走。”
后世的国外情况验证了这一点。一个号称欧洲粮仓,一个是世界上耕地最大的南美国家,算是粮食产出最多的地方,最后呢?农民竟然会饿肚子,也真是……
但看看国内,今年每个人会再分三亩口粮田,这样每个人的口粮田是五亩地。而按这五亩地交的土地管理费、农业税也就是公粮只占一小部分,只要这些有地的农民不作死,这地混个温饱是完全没问题的。
而且再过两年就要开始第一轮土地承包,这时候全村的地就会承包给个人,有能力就多包一些,没能力就少包一些。
到九八年九九年,十五年土地承包到期后,会再延长到三十年,也就是到二零二七年土地政策不变……上一世李龙没活到那时候,不知道那时候后面会怎么样。
但本村的老农们都乐观的说,到时估计还是三十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因为人口增长已经开始放缓,地相对来说,反倒越来越多。
比如现在村里的地有一两千亩。等到第二轮土地承包的时候,许多碱滩被开了出来,队里的地变成了四五千亩。而等到新世纪过后第二次棉花大涨价的时候,队里的那些荒地一下子值钱起来,全村耕地地也一下子变成了七八千亩。
当然,在棉花刚一涨价的时候,农资就一下子疯涨起来,顾博远的话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点道理。
“真要分口粮田的话,那真就吃饭没问题了。”顾博远点点头,“只要勤快点儿,顾一家老小没问题。头脑再灵活点,那富起来也不是大事。”
“就是嘛,顾叔,你的脑子活,其实完全可以搞点其他的。”
“我懒得费那个心思。”顾博远摆摆手,“晓霞有了正式工作,我就再没啥心事了。接下来就看你们结婚,到时生几个娃娃,能经常过来看我就好。你不进城也好,在村子里,娃娃跑过来看我也方便。”
顾晓霞在厨房里不时听着这边说话,听到这里,脸就红了。
“那计划生育了啊。”李龙苦笑,“还生几个娃娃……”
“大不了罚点钱,你还缺那个钱?”顾博远瞪了他一眼,“至少两个——你大哥家那样就好。多几个也没事,反正你大哥大嫂,我都能帮着带。”
行吧,老一辈人“人多力量大”的观念肯定是抛不下。
李龙果断换了个话题,不过脑海里想想,自己有两个娃娃的话,也挺好。
不过他记得好像农村这边有政策,头一胎生女孩的话,四年后可以生二胎。只是不知道如果生两个,会不会影响顾晓霞的工作。
好吧好吧,想远了。
这边的计划生育远没有内地执行的那么严。上一世李龙在短视频里看到过许多执行过于严苛的案例,基本上在本村甚至本乡是没有看到过的。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边执行的比较好。
两个人又聊了一会儿,顾晓霞在屋子里喊了一声:
“爸,李龙,你们把桌子收拾一下吧,准备吃饭了。”
“这就吃饭了?”顾博远有些疑惑的看看天,“这才没说一会儿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