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第225节

  李龙到石城的时间比昨天早一点,这时候无论摊子还是人流都要比昨天多一些,他转了一圈,找了一个空位,立好车子取下盆子,开始往里面倒鱼。

  三个盆子都倒满,尿素袋子里还剩下有鱼。好在袋子里的水还没滴完,不担心鱼会坏掉。李龙甚至还能听到有鱼在里面的扑腾声。

  他还没开始吆喝,就有两个穿着中山装,戴着袖标,手里拿着包的人走了过来。

  “同志,你是打算在这里卖鱼吗?”一个问李龙。

  “是的。”李龙看着这两个人,心里有了猜测。

  “我们是老街市场管理处的。”问话的人自我介绍了一下,“从今天起,在这里摆摊需要收摊位费,麻烦你交一下。”

  “多少钱?”李龙问道,“所有的摊位价格统一,还是按情况收?”

  “这些鱼都是你的?五毛。”那人说道,“不统一,看卖的东西价值情况。比如你这个比较多,那就按五毛收,还有比较少,卖完可能都不到两三块钱的,那就收一毛……有票。”

  说话还挺客气。

  “如果你长期摆摊,可以交一个月的,一个月的还要便宜一些,五块钱。”另外一个人补充着,“我们会开长期票,有登记。”

  “我不一定会一个月都来。”李龙摆摆手,“按天开吧。”

  “那就五毛。”这两个人说话也挺干脆,不强求。

  “行,我交钱,麻烦开票。”李龙掏钱。

  李龙这么干脆的交钱倒也让这两个人有些意外,后一个人快速的从包里取出一沓票来,抽出复写纸重新垫了一下,然后放包上开始写。

  李龙从兜里掏钱,数出五毛递给对方。

  “同志,谢谢你这么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有人在这里巡逻,如果碰到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我们来解决。”先前问话的人很客气。

  李龙猜测应该是自己交钱这么痛快,让这两个人也有些意外吧。

  毕竟这摊位一直摆着,先前都没收钱,现在突然收钱,有些人肯定是不乐意的。

  李龙两世为人肯定能理解。毕竟这些人摆完摊,等晚上散场,这里绝对剩下一地的垃圾,这肯定是需要人打扫的。而这里两边摆摊,人流量大,又会影响交通,而且还容易发生问题,所以需要派人巡逻,而且不能是一组人,顾不过来。

  既然都已经开始维持秩序了,那何不顺水推舟,直接就在这里形成一个市场,管理起来约束起来,总比放任自流的强。

  过不了几年,这老街两边就盖起了商铺,成了石城一个地标性的建筑群。

  而这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石城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因势利导,在李龙看来,石城领导在老街这里,做的很好。

  交了管理费,李龙拿着票放进口袋里,等两个人离开后,开始吆喝着卖鱼。

  声音都理直气壮了不少。

  两边的人看着李龙目光也挺奇怪的。

  右边是一个卖菜的大嫂,等李龙吆喝的间隙他就问:

  “小伙子,你怎么不和他们讲讲价?”

  “为啥讲价?这个还能讲价?”李龙有些奇怪,“大嫂,你刚才和他们讲价了?”

  “讲了。”那个大嫂点头说,“他们收我一毛,我就想让便宜一些。”

  “那便宜了没有?”李龙问着。

  “没有。”

  “哈哈,那不就结了,反正讲不下来,那还讲啥。”李龙笑了,“反正五毛钱也就是不到一公斤鱼钱,我觉得还行。”

  “但你要讲价了,那我就能跟着再说一说,说不定我这就变成了五分了……”那大嫂还有些不甘心。

  “不可能的。”李龙摆手,“既然已经开了票了,人家怎么可能退?”

  他不再和这个大嫂讨论这个问题,继续大声吆喝起来。

  声音洪亮,老客又多,今天来的还早些,李龙的鱼摊很快就开张,而且第一个人过来直接就要买十公斤大鲤鱼,这让李龙很开心。

  他猜测应该这位应该是饭店的,不过没问。人家要钱,自己这边称就是了,多说话很容易引起烦感。

  十公斤鲤鱼称完,这边围过来的人就多了起来,李龙熟练的称鱼收钱找钱,顺便还能把想要顺手牵羊的人给收拾一下子,很快,就卖掉了二三十公斤鱼。

  这速度,不错!

第283章 扎扎实实过个节

  李龙在询问了李建国,知道他对于卖鱼没有什么抵触后,便每天下十到十二条网,早上早早的牵着马车去取网,回来择鱼,然后他和李建国去卖鱼,梁月梅上工,陶大强拾网。

  安排的井井有条。

  而且因为提早了时间,李娟和李强两个还能坐着自行车去上学,还挺开心。

  兄弟两个每天都能进账几十块钱,李建国的思想也慢慢发生了转变。

  一天挣这么多钱,还挣啥工分啊?

  付出的也不过就是起得早些,去市场里吆喝两声而已。

  玛县的自由市场在石城收费一个星期后也开始收取了摊位费。

  和石城老街不同,这边一开始收摊位费,摆摊的一下子就少了不少。

  据李建国回来说,那些不想交钱的,直接就把摆摊的位置往东移,移出了城,在乌伊公路路边摆了起来。

  凭心而论,这摊位管理费其实不高,甚至比石城还要低,一个摊位基本上就是一到三毛钱。

  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别说一毛,就是五分钱,那也是钱,关键时刻有大用的。

  然而,他们挪了位置,人流量却并没有跟过去——毕竟现在的市场已经固定了大半年,从原来的黑市转过来的。县城里的人已经习惯了市场的位置,突然变化之后,虽然那边的东西便宜,但远啊。

  不是谁都有自行车的。多走一两公里路,来回要花费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对于早上上班工作的人来说,这时间还不一定耗费得起。

  所以大部分人买东西,还是在这边的市场。

  而市场摊位少了,摆摊的交了管理费,卖的东西自然而然的就开始涨价。

  “有几个卖鱼的过来找我,想给我说把鱼价提上去。”李建国在饭桌上给李龙说,“我没答理他们。他们那一个个拿着几公斤十几公斤鱼,提一点就提一点了。我这六七十公斤鱼,本身就没原来小海子鱼好吃,提一点价,那指不定就没人买了。”

  “是这个道理。咱们不缺这几毛管理费,还是按原来的来。”

  “好些个老客还说哩,说原来的鱼好吃。有些人还记得你和老爹哩。”李建国说着笑了,“我就告诉那些人,我们是一家子的,人家说怪不得老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真是这样。我还给他们说,等过段时间我们就送小海子鱼了,现在那里得休息一段时间。”

  “的确是得休息一段时间。”李龙说,“其实里面大鱼还不少,就是中等的鱼让咱们逮了不少——马上该浇冬麦了吧,那之前小海子里要灌水,到时可能就逮不了多少了。”

  这个话题就这么打住了。虽然大海子的鱼卖的没小海子贵,但量大啊,一次顶得上小海子的两次,而且李龙也看出来了。大海子四周虽然有好些个村子,但真正实施逮鱼卖钱的,也就是自己一个。

  每次划着轮胎到里面下网,感觉那个孤独啊。

  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中秋团圆节到了。

  中秋节这时候还不是法定假日,单独的话是不放假的。但今年的中秋和国庆合在了一起,是要放假的。

  中秋节的头两天,家里就已经开始准备过节的东西了。

  “小龙,院墙边上有我捡来的那些木头棒子,还有你拉回来不能做家具的松木枝子,我捆一起了,还有这盆面,你拿着到后面东庄子去给柴老爷子,你大哥和他家说好了,让他帮着做锅盔。”

  锅盔原本是甘陕一代特有的食品,北疆这边大部分的传统汉人,在支边青年来之前,是从甘陕那边跑过来的,当然还有更远的,小刀会起义或者跟着左宗棠、林则徐过来的,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甘陕过来的汉人在这里安了家,不仅带来了兰银官话,也带来了那边的特产食物和生活习惯。

  柴老爷子做锅盔在村里是一绝——柴家原本就是本地老庄户,建村前就在。他做锅盔也方法也是比较独特,扣在一起的平底锅里放上和好的面——当然面里是要加材料的,具体加哪些东西李龙也不清楚。

  平底锅两个扣在一起放中间,上下各放一个桶,桶里烧劈柴,因为劈柴耐烧。用上下桶里的火将平底锅里的锅盔烤熟。

  柴老爷子自然也不可能是谁家都帮着做,这得看关系。李建国还是有这个面子的,所以李龙把东西送过去之后,柴老爷子痛快的答应了。

  “明天下午过来拿就行。”

  “好哩。”李龙应了一声,和这个矍铄的老爷子告别,回去了。

  和“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一个意思,既然要过节,那基本上就是量力而行。大西瓜是要备一个的,至少能够一家人切着吃,往往都是早早准备了皮厚沙瓤的十多公斤大西瓜。

  苹果这时候也不是那么贵,也需要备上。有钱的买几公斤,除了过节平时也吃;钱少的就买几个,团圆夜的时候摆一盘是个意思。

  当然,最不能缺的自然就是月饼。这玩意儿大队门市部和乡门市部也会卖,从中秋节开始,能一直摆到过年——至于保质期和会不会变质,没人去管。

  卖完算完。

  所以往往到过年了还能看到门市部里的木头柜台里面,摆着一纸袋子月饼。通常很便宜,一两毛钱就能买一块,到后来变成五毛一块,这陈年就不知道陈到哪一年了。因为用的糖多,通常还真就不怎么容易坏,最多里面的油变哈喇子了。

  李龙看不上这个月饼,早上去石城卖了鱼之后,就到石城百货大楼去买月饼。

  买月饼的很多,纸包的绳扎的那种,后世也有模仿的,看着也挺像。里面是包着八块月饼,上面还糊着一张红纸,挺喜庆。

  李龙算了算,买了六提月饼,这时候月饼馅并不只有五仁,这让李龙有点开心。

  五仁、莲蓉、豆沙、枣泥,李龙都是混着买的,各样都有。

  六提月饼算大客户了,售货员麻利的把这些统包在一起,用一根绳绑好递给李龙:

  “同志您拿好了。”

  李龙提着月饼然后去了水果区。

  “要多少?”

  “十公斤苹果。”李龙说道,“包四包,三公斤一包,最后一公斤来一包。”

  伊犁来的大苹果——这时候阿克苏的红富士还不太好往这边运,毕竟独库公路这时候还没开通,南疆的东西运到北疆来还非常不容易。这也是李龙默许玉素甫把玉农手里几毛钱的东西卖给自己几块钱的原因——太远了。

  “十公斤?你确定?”售货员吃了一惊。过来称苹果的都是半公斤一公斤,两公斤就算多的了,李龙直接称十公斤,妥妥的大客户!

  “对。”李龙掏钱付账,“麻烦包一下。”

  十公斤苹果也不轻,好在李龙早就准备一条干净麻袋,直接全装进去,背着麻袋提着月饼就出去了。

  就这个事儿,在售货员眼里能讨论好久。

  毕竟现在娱乐新闻太少了,八卦也不太好聊。

  李龙骑着自行车驮着东西回到县城,把东西放大院子里,看顾晓霞还没回来,便去了自由市场。

  李建国已经卖完鱼回去了,让李龙有些意外的是,杨秀兰和韩芳还在推着车子卖着汤饭。

  是的,是汤饭。这让李龙更意外了。

  看到李龙,杨秀兰也很意外,韩芳的表情更有点惊喜,她笑着冲李龙招手:

  “叔叔好!”

  李龙推着车子走了过去,看到他们手推车上锅里是汤面片,上面飘着青菜叶子,挺诱人的。旁边摆着两撂碗,一撂比较干净,一撂明显是吃过的还没洗。

  “生意怎么样?”

  “怪好哩。”杨秀兰笑着说,“到中午就能卖完,下午还能卖半锅。”

  “下午还来?”李龙有些意外,“有人买吗?”

  “有,下午不多,但总比呆在家里强。”

  不错,挺努力,这样就好,也不枉费自己和晓霞帮助他一把。

  “这个……他叔,我先把这个月的房钱给你。”杨秀兰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李龙,犹豫了一下说道,“俺娘俩这大半个月,挣了一些钱,房租是够了……”

  “你先拿着吧。等把房租、这些工具钱都挣出来我再收。”李龙摆手,“把钱收好,这市场里不知道有没有贼娃子。”

  “知道哩。”杨秀兰急忙把钱又放进了兜里,还在里面鼓捣了一下,李龙猜测那兜应该比较难掏。

首节 上一节 225/7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