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39节

  “质量还能这么预控?这样分析的?”

  “看看,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环环相扣,周而复始,把问题扣得死死的。”

  “这个进度网络图有意思,比简单的横道图,更能反映工作之间的联系,对于时间逻辑的管理更清晰。”

  “哟,诸葛亮会的老传统也没丢下,接地气,接地气。”

  “这个办法好,虽然简单,但是一眼就能看出成本、进度、计划的偏差来,还真适合文化不高的人用。”

  “唉呀,这个风险源可概括得太完整了,风险识别方法和处理方式也很齐全,居然保留和放弃都是处理方法,长见识了长见识了。”

  “.”

  这几天,领导但凡有一点时间,就捧著这本书,爱不释手,一来,是书真好,二来,他有一种这个宝贝疙瘩是自己亲手挖出来的亲切感。

  这个时候,有人敲门,领导请人进来。

  进来的是郑秘书,他拿著一个本子:“领导,京城里部里的下属单位,还有其他机部的人,都向机工出版社打听《项目管理体系》这本书的事情,机工出版社也不清楚,就都转到我这里来了。”

  领导喝了口茶,饶有兴致的问道:“噢?都有些什么说法?说来听听。”

  郑秘书翻开笔记本,逐条汇报。

  “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普遍反映,觉得这个书很好,条理分明,内容完整,覆盖面广,有理论、有实践、有方法,和实际工作联系紧密,能解决当前项目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甚至是燃眉之急。”

  领导满意的点点头:“看来识货的人还是很多的嘛,哈哈。”

  郑秘书继续汇报:“不过,大部分人都反映书虽然很好,但是自学还是有些吃力,想打听作者的联系方式,向作者请教。”

  领导哈哈一笑:“这估计就难了,振东工作那么忙。”

  不过领导笑完,想了想又说道:“不过就让大家这么自学,的确是有点浪费大家时间,这个工作也不能不做,还得让振东先带一批种子出来才行,不然推广太慢。”

  郑秘书出了个主意:“领导,您看除了下属单位,其他机部,我们直属的大学是不是也可以开展起来?”

  领导一敲桌子:“对!小郑,你这个想法好,大学是摇篮。”

  他抬头闭眼,想了一会儿,睁开眼睛:“小郑,你记录一下。”

  “通知下属各单位、以及部属高校,并通报其他机部,我们准备进行一期《项目管理体系》的培训,由该书作者亲自组织授课,询问一下他们的参训意向。”

  “联系第三轧钢厂高振东同志,请他根据他的工作情况,尽量调整出一段时间,并准备授课材料,由他亲自授课。”

  “明确了高振东同志的时间之后,根据通知和通报的反馈,结合他的时间,制定一个《项目管理体系》的培训计划,通知各单位按计划参加培训。”

  郑秘书一一记下,出门办事。

  京城某地,一位威名赫赫的归国科学家,也在翻看著高振东这本书,一边看,一边和自己的随行人员感叹:“这本书不错,是基本上把科研项目的管理说清楚了的,是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向上,对系统论某种程度上的实现。虽然有些东西我在外面也看到过,可是在国内,把这个事情成体系的讲得如此清晰完整的,这是第一个。”

  随行人员汇报导:“老师,听十七机部的人说,这本书的作者才二十多岁,十七机部准备请他开个培训班,让各单位、高校有兴趣的同志们参加培训,帮助他们更快的掌握和推广这个体系。”

  科学家惊叹:“这么年轻?年少有为,年少有为啊。如果不是工作太忙,我都想去听听了。你要去参加,对你日后工作,帮助很大。

  说完,又笑道:“这个培训班一开,他这就算是开宗立派了。”

第91章 ESR真正的第一步

  而培训的主角高振东,还并不知道开宗立派就在眼前。

  他现在正在做的,是另外一样事情。

  ——ESR自耗电极插入控制系统的样机联调。

  ESR的电源并不复杂,同志们已经做好了,滑动结晶器虽然做好了,但是暂时不准备滑动,所以现在和控制系统这个东西有关的,就是ESR自耗电极的插入控制这一个。

  电渣高振东也配好了,他没有选用现在已经投入运用的氟化钙-氧化铝二元高氟渣系,这类电渣氟化钙的含量高达70%,优点是氢渗透率最低,但存是也有著氟污染严重、电耗高这种突出的问题。

  他选用的是日后使用的氟化钙-氧化钙-氧化铝-氧化镁四元渣系,用氧化钙、氧化镁部分替代氟化钙,同时在冶炼不含钛、铝、硼的合金的时候,还可以加入二氧化硅,进一步改善氢渗透率。

  这个渣系的好处,就是在降低电耗的同时,保证了合金中基本不增氢,同时氟排放降低明显。

  ESR试验车间,随著人员各自就位,做好安全检查后,高振东看了看手表,记下时间,口中一声令下:“通电。”

  开关闭合,电源发出特有的嗡嗡声,自耗电极和电渣接触处一道电光亮起,熔池渐渐创建起来。

  高振东指挥著实验人员设定好工作电压和电流,开始观察记录电压电流变化。

  和普通人想像中不同的是,电渣重熔所用的工作电压并不高,一般来说不超过100伏,但是工作电流非常大,可以高达数千安培。

  随著直径200mm的自耗电极在电渣中一阵缓慢的上下移动调整,工作电流逐渐在设定的参数上稳定下来,其随著自身熔化,向下持续下落的速度也变得逐渐规律。

  方迎红带著一干试验人员,开始对工作电压进行一定的微调。

  随著工作电压的变化,自耗电极的下落速度也开始随之变化,甚至必要的时候,自耗电极还进行了提升。

  工作电流一直在设定值附近小幅变化,变化幅度完全在预期范围内。

  随著时间的流逝,试验逐渐走向尾声。

  高振东抬表看了看,时间达到试验计划要求了,发出指令:“停止试验。”

  试验人员忙中有序的执行著试验的停止动作。

  随著最后一个开关的断开,每一份试验记录都交到了高振东手中。

  所有试验人员都停下来,看著正在翻看试验记录的高振东。

  高振东仔细审阅了各项试验记录,抬起头,看著大家,举起手中的一叠实验记录本,大声说道:“我宣布,ESR自耗电极控制系统联调试验,圆满成功!!”

  所有人一时间掌声雷动,欢呼雀跃。

  “成功了!!”

  “成功了!!”

  “噢!噢!噢!噢!”

  “哈哈!哈哈!好!好!”

  如果不是身处试验车间重地,他们甚至能在这儿奔跑跳舞。

  ESR自耗电极控制系统联调试验的成功,不止意味著电极控制和工作电流电压工作状态的创建。

  还意味著电源、短网在内的整个电源系统的试制成功。

  同时,电渣重熔的最基本工作原理,也得到了验证,接下来,就是试验的下一个阶段了。

  待大家情绪宣泄了一阵,高振东双手虚按了一下,大家安静下来,高振东再次开口。

  “我知道大家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但是我们先别高兴。接下来,还有熔滴、熔池、金相、电渣优化、工作电气参数选择、滑动结晶等等一系列的难关在等著我们。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在场的同志齐刷刷的一声:“有!!”

  声音坚定无比、震耳欲聋。

  高振东哈哈大笑:“好,我们就是要有这股劲儿,我相信,在我们手中,一定能搞出更好的ESR工艺来。当然,工作是要做的,饭也是要吃的,我请示了领导,今天,厂里的小食堂为我们准备了一顿还算可以的‘加班餐’,一会儿吃饭时间到了,我们整个ESR组,就去把它解决掉。”

  说到“还算可以”几个字的时候,高振汤加重了语气,还对著全体试验人员做了几个眼色示意。

  大家心领神会,笑声一片。

  眼看差不多了,高振东嘱咐梁发明做好试验善后和下一步的准备工作,回了办公室。

  因为有人过来通知,在办公室,有两个人等著他。

  第一个是十七机部来的通信员,来通知高振东《项目管理体系》一书的培训和准备事宜。

  接到培训准备通知的高振东,估计了一下自己的时间,和十七机部的通信员确认了培训时间,就把这件事情暂时放到一边去了。

  准备是要时间的,十七机部组织也是要时间的,这个事情不急。

  反正对他来说,教材就是自己写的那本书,而他自己在改编过程中,对书中内容已经完全吃透,稍加准备就可以培训。

  而且研究室里梁发明、方迎红、刘荣国三位参与了校对的人员,有空也可以拉来当助教的,至少在培训考核方面,他们是能帮上忙的。

  这样他们能在学员面前露一小脸打出名气,自己又能减轻工作压力,学员也得到了更好的培训支持,三赢,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部里通信员离开之后,这第二位,是有一小段日子没见的林连伟了。

  他来了有一阵了,听说高振东在实验车间做试验,他是懂行的,试验重地,不该看的不去看,他没过去找,而是就在高振东办公室等著。

  高振东给他倒了杯水,开玩笑道:“连伟,你隔三差五的往这儿跑,你们单位没把你工资扣光?哈哈。”

  林连伟嘿嘿一笑:“托伱的福,来你这儿,是公事,也就是你这儿离得近,要是你离得远点儿,单位上还得给我发出差补助呢。”

  听出来林连伟有正事,高振东坐下问道:“有公事?要不要我帮忙联系厂里?”

  林连伟摇摇头:“不用,就找你。”

  他也没办法,他来找高振东的事情,因为要保密,不能直接打电话,又因为没说开,也没法申请走机要通道,只好自己跑。

  高振东拿出纸笔,也不废话:“噢,那好,有什么事,你说。”

第92章 高振东是特务!!

  林连伟又开始了他和高振东之间发生了好几次的空对空对话,不过这次,娴熟多了。

  而且今天这个,只是想开阔思路,院里是有一些想法的,来找高振东,是想集思广益,不是想解燃眉之急。

  “还是个耐热的问题,大概要到1800~2000度,一次性使用,工作时间不长,可以依附到金属底材上,底材本身能耐温大概1000多度。但是有个问题是,工作在高温高压高速气体氛围中。”

  看看,林连伟一气呵成,都成精了。

  林连伟和他上头的陆工、型号总师,都估计到高振东猜到他们在做什么,但是估计归估计,他们还是不能敞开说出来。

  反过来,高振东也知道他们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但是高振东也不能说出来。

  不过至少这种估计,能让林连伟他们设计院这边,在守则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清晰的描述问题。

  这回不用继续玩儿猜谜游戏了,导弹的火箭发动机的尾喷管没跑了。

  不过不知道他们的工作时间是多长,但是考虑到应该是红外格斗弹,那就不会长,基本上是按秒计算。

  斟酌了一下现在可能有的技术,高振东一口就把答案说了出来:“钼、钨、钨银合金、钨铜合金、金属陶瓷或者石墨。”

  至于碳-碳复合材料,这个时候就不用说了。

  前面这些东西倒是勉强在林连伟的知识范围内,但是石墨这个东西就让他有点儿懵了。

  “石墨?那不是碳么?这可是工作在高温高压高速气体中的。”

  “没错儿,碳怎么了,金刚石不也是碳,它咋就那么硬?石墨在烧完之前,耐热性能可好了,你这不是一次性么?厚度做够了就行。”

  想了想,高振东补充道:“多晶石墨就可以,这东西便宜,可以渗点硅或者渗点铜。不过更好的是热解石墨,用气相沉积法就能做。”

  国内这个时候还没有热解石墨这个东西,是在60年代前期才开始研究,等到真正用到导弹火箭上,已经是70年代的事情了。

  但是这不影响高振东就这么大喇喇的把它说出来,在材料这领域,他现在的情况,是可以说更多的一些东西的。

  这些东西,完全超出了林连伟的知识范畴了,他傻愣愣的记下。

  高振东想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如果工作时间长,那设计就复杂一些。”

  这句话就很灵性,只差说“火箭发动机喷管如果是长时间工作的,那就要复杂些。”,实际上到这个时候,双方都知道对方知道了,但还是不能说,就很好笑。

  高振东之所以知道这个东西,是因为作为资深军迷的他,前世在中二期的时候,为了和人在网上对线啥的,曾经买过一些军工专业书籍。

  不过后来他在自动化这个大海里游泳差点上不了岸,那些中二的做法和想法,也就渐行渐远渐无书。

首节 上一节 39/4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