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挺好,但是有一个问题,雷达波的指向性,是根本无法和激光相比的,这就导致了这个导弹的悲剧。
它的制导方式和本身的机动性,都决定了它打不了高机动目标,只能打打轰炸机这类目标。
导研院的同志还是要挽救一下的,无论如何,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
“高总,这个弹在得到你搞的推进剂之后,最大射程已经从原本的4.5公里扩大到6公里了。”
K-5这个导弹的结构实在是非常罕见,说是空空导弹中为数不多的奇葩也不为过。
这东西由于采用了雷达架束的制导方式,在弹体尾部必须布置雷达信号接收装置,老毛子“能用就行”的习惯在这里起到了反作用,其火箭发动机和赤剑-73反坦克导弹一样——在弹体中后部,侧向喷口。
这就导致其一部分推力施加在侧向,虽然对称布置的喷口可以相互抵消这个侧向推力,保证导弹不会偏航,但是这部分推力是实打实的浪费掉了。
在这一点上,K-5还不如麻雀A。
雷电-1得到了新推进剂之后,自然也会考虑应用到雷电-2上面,只是雷电-2这个结构,不但是侧向喷口,而且还短粗一些,射程增加并不太多,至少是没有雷电-1的射程大。
但是这并不是K-5/雷电-2在射程上的致命伤,真正的致命伤,在制导方式带来的射程拉垮上。
高振东笑道:“可是制导射程还是那么多,3公里左右,对吧?”
导研院的同志很不好意思的点点头:“是的,雷达只能制导那么远。”
第516章 这个弹不搞了!
这才是这个导弹在射程上的硬伤,雷达不行,不管是最早配装的米格-17还是米格-19,机头进气导致的结构性问题,加上老毛子本身电子技术也比较拉垮,结合机头进气,更是让本不富裕的雷达性能更加雪上加霜。
米格-17挂K-5,搜索距离10km,跟踪距离不过3公里出头,至于实际可用的发射距离,呵呵,2.5公里,而米格-19和米格-17相差不会太大,两兄弟都是机头进气的,能有多大差别。
空军的同志本来听见射程加大了,还稍微放宽了一下心,结果一听这个结果,笑了:“就这点儿制导距离,还只能尾追打轰炸机这种目标,说实话,同志,都到这距离了,我宁愿一脚油门冲上去用机炮打。”
导研院的同志也没办法,这是实话,能够占领轰炸机尾后2.5公里左右的发射阵位,真不如冲上去打,反正轰炸机机动性差,这个位置咬尾,基本上没有反抗的余地。
空军的同志接著补了个刀:“而且这个射程,导弹本身又装不了几发,就算是想提前发射打乱敌机阵型都做不到,还不如大口径空对空火箭弹,至少那东西载弹量多不少,射程还比这个远,威力不小,乱射一通至少能把敌人吓个够呛。”
打乱敌轰炸机的阵型很重要,否则以现在的轰炸机浑身是刺的武器配置方式,有稳定阵型的前提下,相互掩护也会对进攻的战斗机造成很大威胁,S2的时候这就是一种经典的轰炸机自卫战术。
至于打乱敌战斗机阵型就不用讨论了,这东西根本打不了战斗机。
空军的同志说的是事实,但是“不如无控航空火箭弹”这个评价,还是让导研院的同志很沮丧,这东西原版就那个鸟样,再改也改不出花来。
防工委领导看到这个场面,连忙给导研院的同志减压:“这个不是你们的问题,你们不用在意,同志们是在讨论老毛子这个导弹的本身客观性能,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我们才好做决定嘛。”
领导这是指名道姓,“老毛子”的导弹不行,你们不用太不好意思。
这让导研院的同志好受了一些:“嗯,我明白,谢谢领导。”
领导又转过头对著高振东几位:“有什么问题,直接说,尽量暴露出来,不要带病论证。”
高振东点点头,他的话还没说完呢。
“嗯,好的。我看过这个弹的可用范围,射高要求高达2000米以上,说实话,这实在是太高了,已经失去作战的意义了。本来就只能打打中型以上的轰炸机了,结果2000米以下还不能用。”
K-5这个弹,一身的毛病都出在那个制导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上了,对地面杂波抗性极差,差到需要在2000米以上才能较为可靠的使用。
空军的同志道:“现在轰炸机一般都是飞中高空的,低空突防虽然能降低雷达发现距离,但是怕高炮打。”
高振东笑了笑:“但是随著地空导弹的发展,他们还敢呆在高空吗?”
空军的同志一下子就愣住了,不是因为哑口无言,而是高振东的话,给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对啊,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嗯,自己回去得好好研究研究未来发展的趋势,研究研究战法,没准也能发篇研究文章什么的,不枉我大过年的来开这个会,是真来对了!
“太谢谢你了,高总工!”空军的同志把仿制K-5这个看起来已经很不靠谱的事情扔到了一边,先向高振东道了个谢。
高振东点头示意,然后道:“其实我觉得这个弹应该中止的最大原因,是它的作战范围,与现有的雷电-1严重重迭了。”
有的同志仔细对比了一下,也同意高振东的说法:“嗯,高总说得有道理,仿制K-5,就算用了新推进剂,射程最大不过6公里,实际射程不过3公里,这完全被覆盖在了红外空空格斗弹的作战范围内。”
“的确的确,而且这个K-5,还得一直用雷达照射著目标,没有红外空空弹发射后不管的能力,都3公里了还要照射目标,实在是不太好评价,正如空军同志说的,这距离了,尾后咬尾了轰炸机,还不如冲上去用机炮打。”
空军的同志也对这些说法表示了肯定:“还有最大的问题,是3公里距离内还要保持对敌机的照射,无法自由机动,非常容易受到敌机尾炮的攻击。”
这时候的轰炸机基本上都是带尾炮的,就是为了抵御战斗机咬尾,而一架必须保持基本不机动的战斗机,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机最大的依仗:高机动性。
2.5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可不是什么安全距离,中大型轰炸机普遍装备的20毫米以上机炮是能够得著的,哪怕直射弹道够不到,曲射弹道也是能吓一跳的,特别是战斗机无法自由机动的时候。
在K-5的射程范围内,它是真的没有雷电-1好用,至少雷电-1击落P-2V的距离,可比K-5那点儿可怜的射程大多了,这可是实战战例。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结果:这东西,还是不搞算了,实在是没有用处。
如果说原本搞K-5的仿制品,是在无弹可用的情况下的不得已为之,那现在有了射程完全覆盖、性能更加优秀、作战方式更为灵活的雷电-1之后,仿制K-5的必要性已经完全丧失。
都不是什么装备即落后了,而是仿制即落后,等不到装备那时候。
而高振东则在K-5的棺材板上,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这个时候再仿制K-5,无疑是一种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仿制不止是牵扯到仿制的投入,而且仿制成功了之后,生产出一堆这玩意,也是挺抽象的一件事情。
要说这东西没用到何种地步,实际上看空军的战例就知道了。
高振东前世看到的资料里,从60年代到70年代,空军战例不少,但是从来没听说和K-5仿制品有什么关系的,别说战果了,就连背景介绍里,都基本不会提我们的战斗机挂了导弹,因为我们就不挂这个玩意。
对此心知肚明的高振东,没有机会阻止也就罢了,现在有了这个机会,自然不可能让它再继续下去。
“最后一个我建议终止仿制的原因,是这个弹唯一的技术点,就在那个雷达制导上,但是那个雷达制导的方式,完全没有发展潜力,反而弊端很大,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是一种注定要被淘汰的技术。仿制它,并不会为我们带来技术和经验上的提升和积累。”
得,技术性能差、战术性能不行,现在连经验都不能积累了,那还搞个屁啊。
最终如高振东所愿,没太耽搁大家时间,这个会并没有开太久,就初步定了下来。
仿制K-5这个事儿,不搞了,导研院的同志可以暂时停止相关工作,等到上报并得到批复之后,就正式终止。
会议初步决议做出来之后,防工委领导转向高振东:“你说K-5用的制导方式、作战范围这些都有问题,那你觉得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应该是个什么样子?需要哪些性能?照顾哪些方面?”
领导从高振东的发言里,总觉得他好像对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不少的想法,至少是有一定的标准或者下限要求在里面的,否则他没法把K-5的缺陷说得这么头头是道。
空军的同志听了,也觉得领导这个问题问得好,你把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搞没了,那是不是考虑给我们补点儿什么回来?
导研院的同志也打起了精神,搞红外空空弹的那帮同志,对这位高副总师可是推崇备至,评价很高。
没准儿今天,能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K-5仿制的工作是被他搞没了,但是有可能得到一个更好的项目也说不定啊。
高振东其实并没有太多准备,他只想著先把K-5弄下马,但是对于扶什么东西上马,其实没有通盘考虑。
但是防工委领导这个问题难不倒他,一来,雷达空空弹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心里是有数的。
二来,他是曾经把雷达空空弹放到一个未来体系内考虑过,因为这个弹能起到很多红外空空弹无法起到的作用。
细节虽然暂时还说不上来,但是要说到技战术要求这些东西,那就完全难不倒他。
“我觉得以现在的环境和技术能力,10公里范围内的事情,主要交给红外格斗弹就行了,在这个范围内,红外弹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雷达空空弹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在10公里范围之外,因为到了那个距离,红外弹就看不见了。”
日后常见的战斗机IRST(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那是有了战斗机庞大的机体作为后盾,或者是专用吊舱总体都为红外服务,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更大的孔径、更好的红外传感器才能做到几十公里。
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红外格斗弹的射程也就10来公里算及格,15公里算优秀。
第517章 回头搞个新的
“而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却能依托飞机本身这个平台,提供更远的搜索探测距离,以及更远的制导距离,当然,它对载机本身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个事情我们暂时略过,只讨论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自身可能获得的能力。”
高振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现在、乃至可以预见的一定时间之内,我们能够获得的战斗机都是机头进气,这让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先天不足。
但现在,所有人都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过他们听了高振东对于雷达空空弹的判断,却是觉得有道理。
“嗯,10公里内交给红外弹,10公里外交给雷达弹,这个划分很明确,好像是可以带来不少的好处。”
“对对对,这样一来,雷达弹就可以不考虑格斗的事情,放弃一些这方面的需求,把有限的弹体资源都放到10公里外的事情上去。”
“那10公里外到底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呃……听高总说,听高总说,我还没想透。”
在等大家讨论过一段之后,高振东才开口:“在我的想法里,雷达空空弹主要是发挥机载雷达的探测距离优势,从中远距离上对敌人发动打击。对于低机动目标,起到拦截作用,对于高机动目标,至少起到干扰其飞行姿态、破坏其接战状态的作用。”
在一开始雷达弹的性能还比较一般的时候,BVR作战就是这么的,雷达空空弹的性能并不能保证足够大的不可逃逸区,但是战术意义还是有的。
在高振东看来,以当前的技术环境,哪怕是搞出雷达空空弹来,也不可能达到二十一世纪的那种程度,所以当前雷达中距离空空弹的战术目标,还是不能指望一击毙命,应该将其纳入到整个空中作战的体系里面来。
“因此雷达空空弹重要的是看得远、飞得远,对于机动性没有红外格斗弹那么高,格斗弹的高机动性设计,可以基本抛掉,用于射程的提升。”
这一番话,让大家有了一些思考的空间,将雷达弹的任务定位转变一下,不贪大求全,而是只完成最重要的那个任务,这的确能让雷达空空弹的研制更加顺畅。
很多时候,做事情最忌讳的就是贪心,特别是在做应用研究的时候,什么都要,往往什么都搞不好。
空军的同志对于高振东的说法,理解相当的快,他们毕竟就是搞这个的。
“高总,你的意思是从中远距离开始,就用雷达空空弹为近距离格斗创造条件?中远距离的打击主要是破坏其状态,至于能不能击落,属于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
这种不求击落的提法,初闻之时,感觉非常逆天,哪儿有空空导弹不把击落敌机作为主要诉求的?
高振东点点头:“对,要保证在中远距离能大概率击落敌机、尤其是战斗机这种高机动目标,代价非常大,技术要求很高,所以不妨退一步,只保证大概率击落轰炸机、运输机、侦察机一类机动性不那么好的就行。”
这话其实说得挺讨打的,就前面刚毙掉的K-5,是既打不远、也打不掉,实际上高振东这个“退一步”的要求,对于K-5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你这是退一步?你这明明是上前好多步!
但是高振东明确提出,将中远程空空弹对高机动目标的打击要求降为骚扰,这的确是战术要求的降级。
装备的战术要求和实际性能,实际上是不搭界的,原因很简单,要求高,但是做不出来,也就只好凑合用。
参会的同志细想之下,觉得高振东这个思路条理非常的清晰,做不到的,干脆就抛弃掉,明确降低要求,这样在设计中就不用为了那些达不到的目标去花心思、付代价,不会影响到主要目标的实现。
防工委领导笑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嗯,有道理,振东,思路很清晰啊。”
空军的同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但是有一个问题,敌机做大过载机动可以摆脱中距离空空弹,在那之后,它是能很快恢复自己的接战姿态的。”
高振东笑著摇摇头:“不一定,至少高度就很难短时间恢复。”
空军的同志眼睛一亮,陷入了思考,其他同志却是一头雾水,高度嘛,不是飞上去就行么,而且在空中做大过载机动和高度有什么关系?
见其他人一脸不解,高振东解释道:“就算是战斗机,也是靠运动获得的升力来保证高度的,只要它的推重比不超过1,那么任何飞机做大过载机动,最好的办法都是往下飞,而不是往上窜,因为往下飞能利用到重力势能。就算是勉强往上窜,做大过载机动也是会损失大量能量的,这,就是格斗的机会了。关于这个情况,空军的同志可以证实。”
空军的同志这个时候已经大致想明白一点了,高兴的接过高振东的话:“对!就是这么个道理!在空中没有能量,是很难做出格斗动作的!10到30公里这个范围,战斗机格斗接战时间很快,一旦被破坏了接战姿态,短时间很难恢复过来。”
这,又是一篇战术战法的前瞻性文章啊!不行了不行了,高总工实在是给得太多,消化不过来啊。
导研院的同志对于弹的具体性能是比较了解的,也有自己的看法:“高总,现在的雷达空空弹是支持不了这种迎头打击的模式的。”
“K-5的确打不了迎头,可是我们已经不是在讨论K-5了,不再用K-5的那种方式,这个问题可以解决,用半主动连续波雷达,利用载机雷达为导弹提供目标照射,打迎头是可以实现的。”
“这和K-5好像没什么区别啊?”在部分同志看来,这不都是载机雷达提供制导嘛。
“区别很大,半主动连续波,接收的是载机雷达波在目标上的反射回波,对于载机、目标、空空弹本身这三者的运动关系的要求,比K-5那个雷达架束要低得多。”
原理上很容易理解,窗户纸一捅破,大部分同志就反应过来了,是这么个理儿。
空军的同志看了看自己笔记本上记录,对高振东道:“高总工,你的想法,是做一个最大射程20到30公里,半主动连续波制导的导弹?”
高振东点点头:“对,我想过,从导弹本身的射程上来说,加大弹体之后,基本上这个射程是能够满足的,问题不大,所以最核心的弹本身的射程是能够解决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雷达上。”
“雷达?”大家有些没绕过弯来,这里都不是搞飞机的,即使用飞机的空军同志,一时间也想不到机头空间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高振东点点头:“对,雷达。我们的战斗机,都是机头进气的,这样的结构,对于高速有利,但是却会严重影响到雷达的布置,这才是我们研究雷达空空弹最大的障碍。”
大的就是好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想想战-5、战-6的机头空间,所有人都在心里摇了摇头。
只有防工委领导和空军的同志,神情并不低沉,而是眼光闪动,仿佛在思考著什么事情。
见大家都有些凝重的样子,但高振东不可能改变现有战斗机的装备情况、以及一定时间内的研发计划,只能从其他地方下手了,他准备玩儿个邪路,至少让大家有信心把雷达弹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