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76节

  杨霞不禁叹了口气:“这年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谁也不容易啊。”

  “妈,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有奔头。”

  方言察觉到气氛不对劲,安慰了几句。

  “既然文物店说这碗不错,我就不跟你计较了,你给我赶紧去洗个手,一手的鸡屎味。”

  杨霞没好气地白了眼。

  ……………

  几天后,除夕夜。

  桌上的菜,越来越丰盛。

  要不是铜火锅太贵,得花三四十块钱,方言非得在大过年,吃一顿火锅不可。

  葵花牌录音机里,播放着《迎新春晚会》的磁带,里面收录了6首歌,全都是李谷壹唱的。

  《乡恋》、《可爱的杜鹃花》、《西湖美》、《为什么我露出幸福的笑容》……

  正在方言一家高高兴兴吃饭的时候,屋外突然传来了苏雅的声音。

  “婶儿,借个火。”

  就见她用铁钳子夹着一块蜂窝煤。

  自家的炉子没有封好火,把火给弄没了。

  “借火就借火,干嘛还带块新的。”

  杨霞站起了身。

  “那怎么行呢,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苏雅脸上挂着笑容。

  “丫丫,你带小雅去拿。”

  杨霞刚说完,又喊了声“慢着”。

  从桌上找了个空盘子,往里夹了6个猪肉白菜馅的饺子,让方红顺道给苏雅家送去。

  “婶儿……”

  苏雅再三推脱,但最后不得不接受。

  杨霞又装了6个饺子,吩咐道:“燕子,你也别光顾着吃,把这个给建军家送去。”

  当方燕端着盘子出去,恰恰此时,方红从苏雅家回来,拿着赵红梅给的一盘猪油渣。

  杨霞又拿个新碗,夹入不少的萝卜丸子,然后递了过去,“岩子,先别吃了,把这个给苏雅家送去。”

  方言和方红互看了一眼,眼神中夹杂着一丝的无奈,这年头,街坊邻居相互换菜是常有的事,富的接济穷的,穷的也想法子回馈,绝不白拿,有时候,一道菜,可以换一桌的菜。

  尤其是大过年,因为平时大家吃的都差不多,玉米糊糊、窝窝头、白薯干、大白菜……

  但除夕这一天,吃得就丰盛了。

  此时的院子里,各家各户的孩子,来来往往,方言跑完苏雅家,又被使唤跑前院后院。

  “唉。”

  手拿着装着橘子的笸箩,和苏雅迎面撞上,就见她手上的是柿饼,不约而同地叹气。

  “岩子,听红姐说,你的小说要发表在《人民文学》了,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都不说一声,我们还是不是哥们了!”

  “这种事,不值一提。”

  “不值一提?这可是《人民文学》啊!”

  苏雅由衷道:“总之,要恭喜你,更上一个台阶,这下,你真的要成方大作家了。”

  “你不也一样嘛,苏大诗人?”

  方言嘿然一笑。

  “又损我呢。”

  “话不能这么多,我姐跟我说,《未名湖》编辑部解散以后,你又被招进燕大校报了。”

  “那也是你的功劳,老师们知道我跟你是发小,就把我拉进来,给你们当联络员。”

  苏雅抿了抿嘴。

  “你想复杂了,当联络员为什么非得让你进燕大校报,肯定是看重你的能力,才会招你。”方言笑道,“你得自信起来,好歹你的诗可是上过《诗刊》、《诗探索》的!”

  “谢谢你,岩子。”

  苏雅愁眉展开,露出笑脸。

  “不聊了,再聊,橘子都要冻得梆硬。”

  方言转身走回屋里,就听录音机里放着:

  “你的身影,

  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

  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

  分别难相逢……”

  一声不吭地听着,怀旧之情涌上心头。

  “明天就要来临,

  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

  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一首《乡恋》之后,不一会儿,胡同里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接二连三,响个不停。

  方言捧着《人民文学》,望向如墨的天。

  1981年到了!

  《大秦之裂变》要来了!

第79章 平地一声雷

  大年初二,方言也没有闲着。

  开始拜访在燕京城的熟人,第一站,自然就是跟自己最亲也是离得最近的沈雁冰一家。

  但当登门拜年才知道,沈雁氷又住院了。

  听到这个坏消息,方言顾不上原先的拜年计划,马不停蹄地赶到燕京医院。

  就见沈雁氷躺在床上,鼻间插着细细的氧气管,正拿着放大镜,浏览回忆录的资料。

  “老师!”

  方言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

  “我知道你肯定会来。”

  沈雁氷指了指床边的空座,“坐吧。”

  “您住院这么大的事……”

  方言张了张嘴。

  “是我不让沈霜晓曼他们告诉你的,没有必要所有人都陪着我在医院里过年。”

  沈雁氷不以为然,“而且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还是老毛病,吸会儿氧就好。”

  “您没事就好。”

  方言内心松了口气。

  “《人民文学》的样书有带来吗?”

  沈雁氷放下放大镜。

  方言点了下头,边从包里拿出样书,边说按照定下的编辑计划,年初要去一趟陕北。

  “去陕北也好。”

  沈雁氷笑道:“《人民文学》发行的时候,正好可以远离燕京,避一避风头,而且陕北文坛对秦始皇、秦朝有很特殊的情感,或许你的《大秦之裂变》能在那里得到不错的反响。”

  方言欲言又止,“老师,要不我还是晚点再去,您这边……”

  “不用担心我,在没有完成回忆录之前,我是不会去见马kesi的!”

  沈雁氷拍了下他的肩,“好好照顾自己。”

  …………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1981年第一期的《人民文学》,终于正式发行。

  “爷爷,吃饭了。”

  白若雪走出厨房,冲着客厅喊着。

  就见白要山一动不动,手上捧着本杂志,脸色时而凝重,时而兴奋,嘴里不停地念叨:

  “有意思,有意思。”

  “爷爷,吃饭了!”

  白若雪笑着催促了下。

  “不急,不急,先让我看完这一段。”

  白要山看得津津有味。

  “这本《人民文学》,您都看好多天了,到底是什么作品,能让您看的这么入迷?”

  白若雪凑近一瞧。

  “很有意思的一篇小说,若雪,伱也看看吧。”白要山把《人民文学》递了过去。

  白若雪好奇地翻了起来。

  一看题目,《大秦之裂变》,倍感意外。

  再看作者,万万没想到竟然是方言!

  然后吸了一口气,“爷爷,您从刚才一直说他写得有意思,到底有意思在哪儿?”

  “有意思就有意思在,明明是写的是改革文学,却在外面包上一层历史文学的外衣。”

  白要山笑道:“用秦孝公改革、商鞅变法这段历史,表达自己对改革的态度和看法,更有意思的是,还暗合上了当今的国际形势。”

首节 上一节 76/2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