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75节

  “那这个是陕北的哪位作家?”

  贺新投去好奇的目光。

  “陆遥,《延河》的编辑,不知道贺老师认不认识?”

  方言也并不打算藏着掩着,反正编辑计划一交,整个编辑部的人都会知道。

  “是不是写出《惊心动魄的一幕》的那个陆遥!”

  贺新大为意外,“想不到你们竟然认识。”

  “机缘巧合而已。”

  方言有所保留地说了文代会前后的经过,但没有说自己把陆遥这篇险些毙稿的小说抢救了回来,而且间接地替他找到了《当代》的门路,要知道《惊心动魄的一幕》一经发表,在文坛反响热烈。

  王朦可是跟他提过,1981年,也就是明年要再成立一个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惊心动魄的一幕》,不出意外的话,能跟自己的《暗战》共同入围这第一届。

  “怪不得岩子要去陕北,你跟陕北文坛关系肯定不赖。”

  贺新说话里透着一丝羡慕,“不像我,只能在四九城打转转。”

  “说到在四九城打转转,岩子,趁着年前有空,要不要去我那经常逛那家玉石站?”

  田增翔换了块黑漆皮的和田玉籽料摸着。

  方言满口答应下来,约好了时间,就听他准备顺路再买一盒磁带。

  田增翔解释说:“文化bu迎春音乐会的磁带。”

  “迎春音乐会?”

  方言心里生出了兴趣,这年头的春节晚会可不只有央妈一家。

  就像上辈子每个地方点电视台都会提前出各款“春节晚会”,如今的各大部委也会办类似的迎春晚会,充当预热的气氛组,通常会在大年初一通常安排一台录播的文艺晚会。

  主办单位,就是文化bu。

  这台音乐会,央妈的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要录片,音频部分也要被人剥离出来做盒带售卖。

  “对,据参加过的人说,磁带里录制的都是李谷壹的歌,最好听的就属那首《乡恋》。”

  田增翔压低声音,毕竟《乡恋》这首歌在音乐界的争议很大。

  “到时候我也买一份。”

  方言勾起嘴唇,不说还好,越说要禁,就越想买了!

  …………

  下班之后,顶着凛冽的寒风,在南锣鼓巷推着自行车回家。

  大冬天,骑着车,有点不讲究啊!

  好巧不巧地经过中戏,就听一个长着扫帚般眉毛的男人从门口里走了出来,边走边喊:

  “啊!”

  “既然选择了诗与远方,便只顾特么的风雨兼程。”

  “噗嗤。”

  方言听到他在朗诵《热爱生命》,差点没绷住,再瞅他那个沉醉的表情,更绷不住了。

  这不姜闻嘛!

  “啊!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特么地钟情于玫瑰……”

  看到姜闻吟诗,方言双肩轻轻颤动,强憋住笑意地离开,再不离开,就要笑出声了。

  《热爱生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酵,又被《诗刊》、《诗探索》、《人民文学》等多家主流的刊物绑定着“正能量”一宣传,上至老人,下至小孩,没有不喜欢的。

  按方红的说法,挂面厂现在的厂报上的诗歌,尽是模仿他的口语化风格。

  工友们看不懂朦胧诗,《热爱生命》这种朗朗上口的“心灵鸡汤诗”,很合他们的味道。

  以致于女工们知道方红是自己的姐姐,都托方红,找他要亲笔签名。

  “淮南王他把令传下,分作三班去见他。”

  “分明是先把虎威诈,不由得吾等笑哈哈!”

  哼着《淮河营》,方言一回到家,看到杨霞正在清洗暖气片。

  “岩子,快来搭把手!”

  “妈,你怎么突然想到洗这玩意儿?”

  “不洗能行吗,暖气不热,估计里面的水垢太多了。”

  “放着我来吧。”

  方言熟练地操作了起来,暖气片和煤炭可是如今北方地区过冬必备的东西。

  国内最早的供暖系统基本是学习老毛子的系统,在集中供暖区域大量使用铸铁暖气片。

  铸铁暖气片的容水量大,可以短暂储存热量,而且成本低廉,因此得到了大力推广。

  “这暖气片,打燕子出生的时候才给装的,没想到一晃这么多年,都这么老了。”

  杨霞嘴里叨叨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1981年。

  “都这么老了,妈,要不咱们家换个暖气片吧?”

  方言一边清洗,一边说:“最近新出了一种‘闭式钢串片’的钢制暖气片。”

  “这是什么暖气片?”

  杨霞满脸地疑惑。

  “我也是在老师家里看到的,刚换不久,比这个好多了,不占地儿,关键也不贵。”

  方言回头望向天空,阴沉沉,下着雪。

  今年的冬天,可冷了!

  感谢中华威武的100起点币、天下纵横有我的600起点币。

第78章 1981年,大的要来了

  2月2日,燕京降下了一场鹅毛大雪。

  整个南锣鼓巷,银装素裹。

  朦朦胧胧的雾气缭绕在半空,门前的老槐树枝上水汽凝结成冰,雾凇似珍珠、似瀑布。

  方言兜里揣着和田玉石,右手提着单位过年发放的咸鱼和挂历,左手拿着一个沾着污泥的碗,咯吱窝里夹着两幅齐白石的画。

  哼着小曲,满载而归。

  “你呀你,又乱花钱!”

  杨霞数落道:“你买的都是什么玩意,是不是觉着又挣稿费了,就可以大手大脚啦?”

  “汇款单到了?”

  方言以为《大秦之裂变》的稿费到了。

  “还没到,倒是伱的样书先到了。”

  杨霞指了指他的卧室。

  “妈,我先回房间看书了。”

  方言正准备回屋,就听杨霞喊了一嗓子:

  “给我站住,休想把我糊弄过去。”

  “妈,这咸鱼和挂历都是单位发的。”

  “不问你这些,这石头和画是怎么回事?”

  “这可不是石头,这些都是上好的和田玉。”

  方言跟田增翔相约去了趟玉石站,没想到站里不仅仅有和田白玉籽料,就连枣红皮、洒金皮等极品的皮色都能淘到,价格都一样。

  每千克,都是100元。

  此外,还有一克八分的和田玉山料。

  当然,玉石不能跟老家具相比,老物件没人要,价格低,升值空间大,关键量够大。

  “这玉真有你说的那么好?”

  杨霞听他从品质讲到蕴意,紧皱的眉头慢慢地舒展。

  “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

  方言道:“玉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您瞅我就买了一块,无非是想给咱们家讨个吉利。”

  “买一块讨个吉利也就算了,以后不准多买。”

  杨霞看向脏兮兮的大碗:“这个你又是从哪里捡到的,怎么闻着有股鸡屎味?”

  “妈,您鼻子可真灵,这就是喂鸡用的碗。”

  “什么,鸡食碗!你从哪儿弄来的?”

  “这是我从文物店买的。”

  方言解释说他们两人逛完玉石站,又去逛了田增翔最经常去的文物店,淘几幅字画。

  结果好巧不巧,在店里撞见了一位卖这个碗的老婆婆,大老远从京郊的农村来到这里。

  这年头,有不少人会拿着自己家祖传或者挖来的物件来卖,有真有假,也出过几个传世之宝。

  但眼前这一个被污垢包裹着的蓝色瓷碗,虽然釉色浓淡均匀,但上面有很多白点,看着像瑕疵,而且用来喂鸡,难免磕碰,磨损得有些严重,碗口有好几道缺口,内壁还有裂痕。

  “这种碗,文物店竟然也收?”

  杨霞好奇地盯着这只十足的破碗。

  “怎么不收,这看着就像清朝的洒蓝釉钵,胎体厚重,釉色均匀,这物件可不俗。”

  方言眉飞色舞地介绍起来。

  杨霞好奇道:“那这得多少钱啊?”

  “15块钱。”

  “就这破碗,能值15块!?”

  “15块都算捡便宜了。”

  方言如实说,文物店本来出的价是10块,但听到老婆婆家里实在困难,过年急着用钱,于是给涨到了15块,他也没在乎这5块,毕竟不管是10块,还是15块,无非是自己赚多赚少而已。

  方小将心善,见不得人受苦。

  “唉。”

首节 上一节 75/2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