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穆勒忍不住回头望向后排的方言一行人。
龚樰一愣,不知道怎么开口,于是瞥了眼戴着墨镜的王佳卫,就见他一言不发,故作高深。
然后把目光投向方言,果然自家的男人并没有让自己失望,沉吟片刻后说道:
“可以把它称之为是一种‘情绪’电影。”
“不管是摄影技法,还是剧情故事,都是在电影里营造一种浓烈的氛围,引发观众们共鸣内含在电影里的‘情绪’和‘情感’,就比如战争片能激发人的正义感、怜悯心和爱国情怀一样……”
“那《花样年华》所要表达的情绪是?”
马可·穆勒越发好奇。
“之前在问答环节我已经说过,《花样年华》展露的不是奔放狂野的婚外情,而是克制。”
方言道:“就像莎士比亚说的,‘情欲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烈火会把心儿烧焦’。”
事实也确实如他所言的一样,对在电影里没有任何镜头的偷情男女,却又无时不刻地提醒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也就是观众们脱了裤子想看的激情戏,然而就是这么沉闷压抑的婚外情,却是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让人掉到了《花样年华》精心设计的情绪中。
整个银幕里都充斥着一种不可得的情欲,让观众的心境忽上忽下,忽高忽低。
就像抽烟一样,抽的时候仿佛能压住心头的所有事,但当离开烟嘴时,心事又立刻涌了上来。
《花样年华》的情绪如同吐出的那一缕缕青烟,萦绕在众人脑海中,氤氲不清又消散不去。
一直到电影的片尾,也就相当于是烟快抽尽的时候,一股更强烈的愁苦忧闷彻底地爆发出来。
特别是当银幕里蹦出那一行“字幕独白”,“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在这种情绪和氛围之下,在场的观众、媒体以及评委几乎无人幸免,久久难以自拔。
见四周鸦雀无声,朱菻心里格登了下,下意识地抓住身旁人的手,紧张地捏了下。
但很快地,手上就传来了回应,一股滚烫的灼热感似乎在驱散自己内心的不安。
抬头一看,和方言的目光一下子碰撞到一起,心怦怦狂跳的同时,娇羞地别过头,抽出手。
正当心乱如麻之际,耳畔边忽地传来一声声清脆的掌声。
“啪。”
“啪啪。”
掌声在沉寂安静的影厅里响起,紧接着声音越来越响,就如同翻涌的浪潮一般。
甚至有观众猛地站起身,用掌声和喝彩声来宣泄《花样年华》积压在自己心头的情绪。
龚樰内心松了口气,和方言对视了眼,两口子大手牵小手,在众人的注视下,笑着起身致谢。
掌声此起彼伏,经久不衰,让朱菻、张国榕等人立刻明白,这部电影有多么的成功!
………………
《花样年华》作为开幕式电影,给威尼斯电影节起了个好头。
不管是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都纷纷要求主办方加场加映,组委会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与此同时,向来给威尼斯电影节竞赛电影打分的场刊们也争相给出自己的评价。
评分自不必说,就没有低于3.5分以下的,可以说是这几届里分数最高的作品,没有之一。
好评更是不必说,比如《电影手册》,直接说《花样年华》会成为威尼斯电影节经典之作。
“它几乎用仪式化的东方风韵美学表演承载了一场带着淡淡伤感的不可能浪漫。在此之前,还从未有华语电影以这样的符号化风情来呈现东方式若即若离又刻骨铭心的爱情……”
而专门给华夏电影打分的《华语场刊》,不单单给了场刊里最高的“4.2分”,而且评价也是最高的,“《花样年华》通过电影语言塑造了一种孤独感和期待感,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由于龚樰和王佳卫的独特美学,它已然成为了视觉遗产,《花样年华》整个故事是对人类情感的展示,如细小的马赛克般一片片拼凑出情感的复杂性。事实上,导演巧妙地运用镜头将各种情绪捕捉到银幕上,使它们几乎有形可感,他描绘了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
“然而,他又用情感致敬了跨越空间与时间的爱情普遍性。”
朱菻一边翻阅着场刊,一边念诵着上面的内容给龚樰听。
“觉得怎么样?”
龚樰递去一个玩味的眼神。
“高兴!”
朱菻已经很久没有过如今这么畅快的感觉,自从因为参演《西游记》的“女儿国国王”,跟唐僧闹出流言蜚语开始,心情就再也没有那么舒畅,特别是读到场刊上对自己这个“苏丽珍”的吹捧和赞扬,之前在峨影厂被暂时雪藏的委屈和苦闷,渐渐地被演技认可时的喜悦、自豪等情绪所取代。
“提前跟你说一声,我和岩子在拍《花样年华》的时候,曾经一块商量过。”
龚樰露出神神秘秘的笑容。
“商量什么?”
朱菻既疑惑又忐忑。
“如果《花样年华》获得个金狮奖,或者你,又或者国榕拿到个银狮奖,电影局那边肯定要办庆功宴,到那个时候,趁这个衣锦还乡的机会把中伤你的流言澄清一下,也好恢复你的名誉不是。”
龚樰眼里闪过一丝心疼。
“真的可以吗?”
朱菻语气里带着几分期待。
“当然,想想艺谋和巩利。”
龚樰再三鼓励道。
朱菻心里燃起了一团火,但仍有些不自信。
比起自己能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封后,《花样年华》斩获金狮奖的可能性反倒更高一些。
“千万别这么想。”
龚樰粗粗一瞧入主竞赛单元的名单,这回冲击金狮奖的拦路虎还真不少。
且不说像《于是有了光》、《激情后的阴影》这类意大利本土的佳作,单单是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就不容小觑,是以宝岛二·二八事件为背景,讲述一个家族四兄弟在跌宕历史中的起伏和悲歌。
眼瞅氛围有些不对劲,朱菻急忙转移话题,问到方言等人的行踪。
龚樰回答说,威尼斯电影节的交易市场规模并不比戛纳小,方言正在和全球的电影发行商洽谈《花样年华》的发行权生意,而且会借着这个平台,想方设法地为《花样年华》宣传和公关。
“其中就包括国榕的‘最佳男演员’,还有你的‘最佳女演员’和‘最佳新锐演员’。”
“谢谢。”
朱菻想了一堆感激的话,但真开口时却张不开嘴。
“又来了不是!”
龚樰刚一说完,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就传入她们的耳中。
方言推门而入,面带微笑道:“你们都在啊。”
龚樰给他倒了杯水,体贴地递了过去,“聊得怎么样?”
“非常顺利。”
方言笑了笑,树的影,人的名,《霸王别姬》得了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影片,已经让龚樰的地位和声望水涨船高,再加上《花样年华》在开幕式大放异彩,片商们自然对电影发行权哄抢不断。
龚樰追问:“接下来需不需要我和朱菻陪你?”
“不用,倒是明天,我们要去给侯孝贤、梁朝韦他们捧个场,顺便摸摸《悲情城市》的底。”
方言把水一饮而尽,然后满足地打了个水嗝。
“噗嗤!”
朱菻和龚樰对视了眼,嫣然一笑。
………………
第二天下午,众人提前五分钟来到放映《悲情城市》的影厅。
刚一亮相,就被守株待兔的媒体团团围住,问东问西,狂轰滥炸。
朱菻还是头一次见过这疯狂的阵仗,吓了一跳,满脸惶恐,不知所措。
方言笑吟吟道:“别紧张,我来给你当翻译。”
迎着他的目光,朱菻不知为何,不安的心境立马舒缓了下来。
“有人统计过你在电影里一共换了23套旗袍,这是为了展现东方服饰美学,还是有其他含义?”
“旗袍不仅仅是服装,更是代表着时间,每一套不同的旗袍,都预示着不同的季节和时间。”
朱菻深呼吸一口气,“当然我更觉得旗袍像是一层隐形的牢笼。”
记者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朱菻缓缓地结束当年拍摄时,被要求穿上紧绷的旗袍、踩着细高跟反复走楼梯。
其中的一场戏拍了27条,脚趾磨出血,自己却只能一声不吭,于是有感而发道:“那种束缚感让我真正理解了苏丽珍——爱得再深也要端着,这才是旧时代女人的宿命。”
“方,你对这番言论认同吗?”
有好事的记者把话筒递给一旁的方言。
“非常准确,事实上让她在电影里穿那么多旗袍,就是我的主意。”
方言赞不绝口,说朱菻不但认识和理解到旗袍背后的内涵和深意,也穿出了东方旗袍的美。
注意到他似乎在打量自己这身旗袍,朱菻抿了抿嘴,腰却下意识地挺了挺。
“《花样年华》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最像演员的样子,很荣幸他能钦定我为女主角。”
“最后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苏丽珍对周慕云的感情?”
“有些感情不必说破,就像电影里那个永远没打开的树洞。”
“有时候爱一个人未必要明说,要外露,而是要在深情中学会克制,以保护和成全对方。”
明明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朱菻的眼神却地往方言身上瞟去,感激中带着一丝释然。
第763章 内斗(二合一)
“之前《花样年华》放映之前,我就说过大多数婚外情题材的电影都关乎于内疚或激情。”
方言面对记者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滔滔不绝道:“我想探索一些不同的东西,比如共谋,在某种程度上,《花样年华》有点像希区柯克的《后窗》,在这部电影里,邻居们不仅仅是背景角色,而是剧情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存在,他们注视的目光,都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他们是帮凶,但与《后窗》不同的是,他们目睹的不是谋杀,而是婚外情,真正的罪行不是背叛,而是被人看到。”
“我觉得《花样年华》最吸引观众的一点,应该不是背叛的情节本身,而是故事的重演: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这对被背叛者扮演背叛者,把不忠当做犯罪来剖析,到最后,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将表演与真相区分开来。生活模仿艺术,直到艺术变成生活………”
在采访结束后,带着龚樰、朱菻、张国榕他们,径直地迈入影厅当中。
刚一入门,小声地表扬了下朱菻,“你刚刚回答得很好,接下来就这么保持。”
朱菻紧绷的心弦松了下来,“真的嘛,我还以为我会说错话。”
“这不有我翻译吗。”
方言说,就算朱菻说错话或者回答不上,自己也会想方设法地替她拾遗补阙。
“嗯。”
朱菻眨了眨满含感激之情的双眸。
“以后这几天的晚会最好都能出席,实在不行也要露个面,可以提高你的国际知名度。”
方言这么建议,也是让朱菻迅速地增加曝光度,以便接下来影后角逐中增强竞争力。
朱菻抿了抿嘴,“那我还能请你继续当我的翻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