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09节

  陆元炽拍了下他的肩。

  “好嘞,我回去就准备。”

  方言点了下头。

  “另外,这趟去杭城,有机会多留意下杭城,还有江浙的作家,有没有可以挖掘的。”

  陆元炽语气里透着一丝期待。

  “是,社长!”

  方言心里跟明镜似的。

  《十月》创刊不久,在北方的影响力尚可,但在南方,根基几乎为零,也没有固定的作者群,自己这一趟下杭城,是去探探路。

  方小将能不能把势力范围发展到南方!

  毕竟,江浙人杰地灵,当代文学上可是出过鲁迅、戴望舒、王国维、徐志摩、艾清……

  包括他的老师,沈雁氷。

  …………

  《人生》和《山楂树之恋》,点燃了整个六月,编辑部里开始成堆成堆地接受读者来信。

  每天都有上百封,其中包括个别读者的订阅申请书,但不多,大部分是通过当地邮局。

  在这喜庆洋洋的氛围里,举办了表彰大会,方言发表了获奖感言,领到了自行车票。

  一拿回家中,杨霞捏在手里,笑盈盈道:

  “你的心意,妈领了。”

  “不过这新的还是留着你自己骑,我又不经常出门,骑你那辆二手凤凰就够了,将来等燕子再大一点,就让她骑到学校去。”

  “妈说得对!”

  方红道:“这票啊,你就自个拿去用。”

  杨霞脸上写满了自豪,“嘿呦,寻常人家有一辆凤凰就不得了了,这才几年啊,咱们家就有三辆凤凰,在整个胡同里可是独一份呐!”

  “妈,您自己一个人先美着。”

  方红说:“我和岩子去燕大了啊。”

  两人骑着车,直奔燕京大学,就见苏雅站在门口,显然已经等了些工夫,迎了上来。

  寒暄了几句,走进了校园。

  方言环顾四周,感觉来往的行人多了不少,三五个人,成群结队,走的方向还一致。

  “他们应该是其他学校的。”

  苏雅解释说五四文学社这次的大型朗诵会,虽然名义上只面向燕大,但因为《热爱生命》,和刊登方言演讲的校报,火出了圈。

  现在,很多外校的也纷纷慕名而来。

  一路上,方言能看到男女青年手上或多或少有一两本期刊,而《十月》出现的频率最高,一问才知道,全都是《人生》引起的。

  整个燕大校园,或者是整个燕京的所有大学,无不是众人皆哀静秋,万众皆叹老三。

  而高加林呢,悲其不幸,恨其所为!

  硬生生,整出了《渴望》的即视感。

  “这么多人啊!

  方红跟着人流走,越看越心惊。

  “红姐,这才只是冰山一角,等你到了大礼堂,就知道到底有多么夸张了。”

  苏雅加快脚步,往前走去。

  方言紧随其后,没有像门口的学生一样大排长龙,等待入场,而是抄捷径,走侧门。

  一进会场,放眼望去,乌泱泱全是人。

  甚至有人自己搬着马扎坐着,或者干脆直接站在过道里,这些文学青年狂热地爱着诗歌,爱着文学,坐几个小时的公交,只为了跑到燕京大学来参加五四文学社的大型朗诵会。

  而本校学生的热情,更是只高不低。

  已经起名叫“西川”的刘君,和白若雪组织了西语系的应援团,于敏洪也在其中。

  法律系、历史系,就连理工科都出动了。

  方言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看着那些眼中一个个闪着光,激动兴奋的年轻人,即便是有学生自发的志愿者队伍维持秩序,依旧有很多人。

  千言万语,也不如方红的一句直观:

  “怎么这么多人啊!”

  就在方言准备找个座位,悠哉吃瓜的时候,突然间,人群当中爆发出一个声音:

  “那是不是方言!”

  就像一粒火星丢到火药桶里,瞬间爆炸。

  “方老师也到这儿了?”

  “方老师在哪?”

  “真的是方老师吗?真的吗?”

  全场骚动了起来,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

  于敏洪跟着刘君、王镪,把头转了过去。

  耳畔边,传来一阵接一阵的尖叫声:

  “就是他!”

  “就是那个人!”

  “他就是方老师!”

  整个会场快要被呼喊声掀翻,于敏洪看着被人群簇拥的方言,他明明跟自己的年纪差不多,却那么的光芒万丈,那么的意气风发。

  而自己,这么的普通,这么的“土鳖”。

  只是个区区的燕大学生,平平无奇。

  看着他的身影,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眼神里充满崇拜和炙热:

  大丈夫,当如是也!

第111章 爱情万岁!

  这个时候的著名诗人,相当于顶流巨星。

  走到哪里,都是万人拥簇,跟追星似的。

  而且论起疯狂程度,一点儿也不比歌迷、影迷,甚至比饭圈差,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

  眼前这副景象,也不过是小场面。

  要知道《星星》诗刊在蓉城举办“星星诗歌节”,请来北岛等朦胧诗人,门票从2块炒到了20块,没票的干脆破窗而入,秩序大乱。

  方言如今在文坛的地位,依旧是小将。

  但在人气方面,绝对是顶流中顶流。

  “方老师!”

  “方老师,您往前排坐。”

  过道里的学生们很自觉地往两侧靠,让出一条小路,方红紧张得心怦怦直跳,在众人的注视下,跟着方言,双腿僵硬地往前走去。

  第一排,坐着的不是骆一鹤等五四文学社的骨干,就是中文系的老师、新诗研究所的研究员,以及《诗探索》的编辑,群英荟萃。

  就在此时,谢缅站了起来,打了招呼:

  “方言!自从拜读过你的《热爱生命》,就希望有一天能和你见上一面,今天终于如愿!”

  在苏雅的相互介绍下,方言和谢缅等燕大的老师们一一认识,客客气气地聊上几句。

  余光里,注意到坐在第二排的白若雪。

  谢缅先拿诗歌口语化,夸了方言几句,接着提到《从前慢》:“但没想到,你写的这一首新诗,又让我仿佛重新认识伱一样。”

  方言好奇不已,何出此言?

  “诗句看上去很淡,缓缓的,口语化,但很干净、朴素,看上去没有对仗押韵,但有内在的节奏,隐隐绰绰,极有韵味。”

  谢缅说的头头是道。

  “您评价得太到位了。”

  方言笑道:“这诗看似平平淡淡,好像没什么意思,但细细一品,又有点什么意思。”

  “哈哈哈,就是这个意思!”

  两人相视一笑,谢缅直夸他不愧是艾清看重的年轻人,和他诗歌散文化的风格很相似。

  商业互吹了几句,众人坐了下来。

  方红坐立不安,感觉背后有一道道目光袭来,瞥了眼方言,一脸的云淡风轻,自己紧绷的神经也松弛下来,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啪啪啪。”

  在一阵掌声中,大型朗诵会正式开始。

  主持人是苏雅和骆一鹤,做了番简短的开场白,就请第一个参会者上场,朗诵诗歌。

  自从《热爱生命》带动口语化兴起,80年代初的诗坛气象大变,不再是朦胧诗的天下。

  就像接下来上场的这位查海升,笔名“海子”,站在方言的面前,脸上写满了激动,就像迷弟一样,慷慨激昂地朗诵《热爱生命》。

  一个接一个,朦胧和口语,势均力敌。

  紧接着,轮到了白若雪,声情并茂道: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一听是《从前慢》,人群里立马发出惊呼声,等把整首诗念完,全场已经开始骚动。

  越来越多的人,高喊着“方老师”,希望由方言这位原作作者,站出来点评解析几句。

  顺便,再聊聊创作感想,不单单是《从前慢》的,还有《山楂树之恋》、《牧马人》的。

  “方老师,讲两句吧!”

  顿时间,千呼万唤,闹哄哄一片。

  “还是出来讲几句吧。”

  谢缅侧目而视。

  “我还是不要喧宾夺主了。”

首节 上一节 109/26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