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想到自己招来的这些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会如此给力。
连机制都摸得这么清楚了!
“顾老师,我的这一块儿内容汇报完了,最后一部分内容由汪雪同学汇报。”
听了前面两个人的汇报。
顾风对于最后压轴的这个汇报,更有兴趣了。
汪雪的性格不像前面几个人,稍微有点内向羞涩。
说起话来细声细气的。
“顾老师,我可以开始了吗?”
顾风点点头,“开始吧!”
汪雪捏了捏手,感觉手心有汗,稍微有点紧张。
不过好在这个PPT做的精美,实验结果也特别过硬。
于是她细声细气的讲道:
“尽管通过药物阻断a2 ARs可以提供一种让天枢穴后期电刺激应对持续的系统性炎症的方法。
但我们还进一步探索了绕过这种促炎交感途径的非药物方法,重点关注后肢足三里穴位。
之前有电针刺激报道称,在后肢足三里穴位使用恒定电压刺激参数(4伏特)进行电刺激可独立于疾病状态地抑制炎症。
另一方面,同时在腹部和后肢区域进行疼痛的夹紧刺激可以激活脾交感神经。
我们查阅文献根据上述研究,电针刺激后肢足三里穴位应该动态调节系统性炎症。
面对这种明显的差异,我们设想了一种情况,即不同强度的足三里电刺激可能会驱动不同的途径。
与这个假设一致,高强度刺激(3.0毫安电流)在足三里能够激活脊髓交感途径。
那就会分别导致存活率下降,正如3.0毫安的天枢穴后期电刺激所能做到的。”
顾风听到这里,都差点忍不住拍手较好。
这个想法很是灵活巧妙啊。
设计的非常科学合理。
汪雪继续文静的进行着自己的汇报:
“我们通过逐渐降低刺激强度,发现0.5毫安的后肢足三里电刺激足以在迷走神经的迷走出口神经元中引起c-Fos表达,
这些神经元位于迷走神经的背侧运动核,但对于脊髓交感前节神经元来说不足够。
这种低强度刺激导致野生型小鼠体内血清儿茶酚胺水平的增加,尤其是多巴胺。
而在NPYDBH(肾上腺)-Abl小鼠中这种增加被消除。”
汪雪讲到这里忍不住偷偷去看顾风脸上的反应。
想知道顾老师对于自己做的这部分实验是不是满意。
然后就看到了顾风脸上满满的笑意。
这下汪雪心中更多了几分信心。
“因此,0.5毫安的足三里电刺激显然驱动了报道中的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引发NPYDBH类腺细胞的活化。
重要的是,0.5毫安的足三里电刺激使TNF-a和IL-6的产生减少了约50%。
无论是在细菌脂多糖注射前进行电刺激(0.5毫安的足三里电刺激前),
还是在细菌脂多糖暴露后1.5小时进行电刺激(0.5毫安的足三里电刺激后)。
这种抗炎作用主要发生在非脾组织中,因为0.5毫安的足三里电刺激没有减少脾脏的炎症反应。
而在NPYDBH(肾上腺)-Abl小鼠和切断膈下迷走神经的小鼠中失去了这种作用。
相应地,无论是0.5毫安的足三里电刺激前还是0.5毫安的足三里电刺激后。
与假电刺激相比,都显著增加了接受细菌脂多糖处理的野生型小鼠的存活率。
因此,后肢足三里穴位的低强度电刺激驱动了迷走神经-肾上腺的抗炎途径。
该途径以疾病状态无关的方式运作,从而提供了一种治疗已建立的系统性炎症的替代方法。”
虽然这个女孩说话声音有点小,但讲的内容却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这一下顾风是真的被震惊了!
自己想要的结果出现了!
低强度电刺激驱动后肢足三里穴位能够驱动迷走神经-肾上腺的抗炎途径。
这就非常科学的解释了为什么针灸这个穴位能对人体起到作用!
......
第520章 太没问题了
“另外,我们发现电针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有效,刺激天枢穴位就不能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
结果在足三里找到PROKR2基因表达的神经元,当我们特异性敲除PROKR2阳性的神经元,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当特异性敲除这类神经元后,再次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再也不能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了。
也无法抑制LPS(细菌脂多糖)所诱发的炎症风暴。所以我们接下来又做了后续研究。
将光敏蛋白Catch特异性地构建到Prokr2阳性的神经元中,一旦受到光信号刺激,该神经元就能传递电信号。
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蓝光刺激足三里穴位能很好的刺激迷走神经-肾上腺这条通路。
而且光信号刺激以后,小鼠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血清表达水平“飙升”!
这很好的模拟了低强度电针刺激后肢足三里穴位引发的抗炎效果,这与PROKR2阳性的神经元密切相关。”
汪雪讲完之后,怯生生的看着顾风。
很明显,她在等待着顾风的评价。
顾风也不禁深吸了一口气,慢慢的站了起来。
丝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啪啪啪”的鼓起掌来。
把自己的欣赏毫不掩饰的传递给了众人。
虽然顾风没有说一句话。
但他的行动已经明显的表现出了自己对大家工作的认可。
顾风停下鼓掌,让汪雪回到座位。
扫视一圈后,面带微笑朗声说道:
“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了,虽然你们来的时间不长,但做出的成绩却让人惊叹。
可以说我们做的这项针灸的研究是传统夏医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第一次打破了外界对于传统夏医戴着的有色眼镜和偏见。
用科学原理直观的解释了为什么针灸在这两个穴位能够发挥作用。”
顾风顿了一顿,接着用自己的话给这项研究做了一个总结:
“并且这项不止具有象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很有临床应用意义。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刺激以体位、刺激强度和疾病状态相关的方式调节全身性炎症。
首先这有助于改进针灸实践。对于全身性炎症的预防(类似于细菌脂多糖暴露前的电针刺激)。
通过在后肢足三里穴位进行低强度电针刺激激活的迷走-肾上腺抗炎轴在非脾组织中起作用。
而通过在腹部天枢穴穴位进行3 mA电针刺激激活的脊髓-交感神经轴可以抑制脾脏炎症。
尽管尚需确定这两条路径是否可以在非脾组织中相互作用。
因此,将足三里穴位的0.5 mA电针刺激与天枢穴穴位的1-3 mA电针刺激,
或单独进行高强度电针刺激可能同时驱动这两条路径,并产生协同的抗炎效果。
对于治疗持续严重全身性炎症的情况,正向调控腿占据主导地位后,高强度刺激可能会变得有害。
使炎症加重并增加死亡率,从而引发了与针灸实践相关的以往未被重视的安全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在后肢区域进行低强度电针刺激。
有选择地激活在疾病状态无关方式中起作用的迷走-肾上腺抗炎轴。
或者进行高强度电针刺激并结合a2受体的药理阻断。
强度依赖性也表明电针比手法针更具优势,因为电针更容易精确控制强度。
因此,揭示驱动不同自主神经途径的体位和强度依赖性将有助于优化刺激参数。
在使用针灸治疗全身性炎症时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我们发现针刺强度、深度、检测结果指标都是影响穴位特异性发挥作用的重要要素。
这些发现充实了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临床优化针灸刺激参数。
诱发不同自主神经反射,从而治疗特定的疾病(如炎症风暴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PROKR2阳性表达的神经元,这为针灸起效的穴位提供了解剖学证据!
所以同学们,我们可能不仅探寻出了一种可靠的替代疗法。
而且为传统夏医针灸的安全性、可靠性也提供了理论依据!”
听到顾风的总结。
科研小队的五个人都深感佩服。
这个研究主要的路线和思路都是顾老师给的。
重要的工具也是顾老师开发出来的。
这么多繁琐的结果,大家只讲了一遍。
顾老师就轻轻松松的串联起来,凝练了精华。
这种科研上的能力确实让大家望尘莫及。
需要向顾老师学习的地方果然还有很多很多。
于是五个小同学也发自内心的给大家鼓起了掌。
掌声稍停。
顾风笑着说道:
“后续的数据你们整理一下拿给我,文章就由我来撰写吧。
放心,一作是你们五个的,并列共一,我当通讯就行了。
预计投一篇《nature》,大家没有意见吧?”
五个年轻小同志听到顾风的话都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