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可以。”朱光潜点头说道。“如今国内的报纸多如牛毛,不同于从前了,在这纷繁复杂的年代,咱们借文学之光拨开迷雾,明晰内心追求,看透外国人的伪装,为国家和百姓创造一片文学的净土。
这明心社正符合其意!”
听了对方的解读,徐志摩毫不犹豫地说道。
“好!那便叫明心社!”
接下来,便是一些针对文学社团组织的讨论。
在场的八位青年,也都是畅所欲言。
由包国维提出的组织名字,并且提供资金。
朱光潜为这个组织定下了一个宗旨和基调。
徐志摩则是暂时担任“明心社”的第一届社长,全权负责各类事宜。
众人畅所欲言,为这个新成立的组织献计献策,带着极大的热情,要点燃国内舆论场反抗的第一枪!
谁说,文人不能够战斗的?
一直以来,许多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子气呢。
可现在不一样了,不能够上场杀敌救国,却也能提笔,赶走那些精神上的侵略者!
随着激烈的讨论,炉子里的吃食渐渐见底,天色也暗淡下来。
聚会也要进入尾声了。
众人暂时搁置了“明心社”的讨论,聊一些家常,都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
金岳霖似乎准备了许多,最后才终于开口,对着包国维询问。
“秉文,有一问我还是想要确定一下。
曰本人真的会打过来吗?”
第507章 此乃亡国之局?尽人事听天命!
一直以来,包国维都是曰本威胁论的有力宣传者。
由于他不遗余力的,在这大半年时间的宣传,极大利用了自己的影响力。
许多原本对于曰本有所好感的文人,也开始渐渐回过味来。
真正的汉奸还是少数,如今民国许多作家学者,之所以会赞颂曰本,对于曰本人有好感,还是因为近些年来留学曰本的学者增多。
比起西方文明的差异,显然去曰本留学学习的困难会小的多。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许多学者之所以推崇曰本,还是因为相比晚清维新变法的失败,曰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如今,对于国家前路迷漫的学者们,想要从曰本身上找到救国之路。
出发点是好的,可却还是容易被人所带偏,成为曰本人宣传机器下的帮凶。
而包国维的演讲还有各类书籍的出版,尤其是一本《菊与刀》无疑戳破了一直以来曰本人的伪装,将曰本人从古到今对于华夏的窥伺,赤裸裸地摆在国人的面前。
这些日子以来,民间发动了不少对于日货的抵制,还有对于拥有日资背景的报社企业,予以抵制等等活动。
不少有识之士,还以包国维的分析演讲为蓝本,深入发表各类对于曰本的分析。
不研究不要紧,这一研究却发现,曰本人在东北乃至于国内的经营堪称吓人。
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当即,便有许多社会人士呼吁国府,要加强对于曰本人的警惕。
金陵方面的常凯申,本来就在国府内斗之中焦头烂额,还遇到这档子事情。
包国维是处理不了了,《菊与刀》等相关作品也很难压住,官方名义上说是要禁止,可民间依旧是我行我素,传播阅读相关作品,几乎不会受到任何限制。
常凯申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文人,让他又爱又恨,恨不得将对方碎尸万段,有事情却又爱得想要将对方供起来。
处理是不可能处理的,就是官方喊两句口号,特别是常凯申,接连发了好几道命令出来,严令民间不准反对、激怒曰本人,从而导致两国事态变得不可收拾。
他甚至让自己的笔杆子,陈训恩写出一篇华夏与曰本关系的分析文章《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探讨》。
这篇文章由常凯申口述,陈训恩笔录润色,最后以徐道邻的名义被发表在国府官方媒体《外交评论》之上,并且得到国府官方宣传媒体大肆转载。
成为国府压制民间反曰情绪的重要抓手之一。
在这篇文章之中,常凯申着重分析了两国的地位和形势,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华夏与曰本两国原系兄弟之邦,合作乃是理所应当两国平等互惠相互扶持但凡有正常认识的华夏人都应该明白,曰本终无法成为我国家之敌人,我国家也终要与曰本携手共进”
这样一番睁眼说瞎话的言论,常凯申他是真傻吗?不,他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罢了。
彼时东北并不在常凯申的手上,他就算明白曰本人有侵略的野心,知道曰本人早就图谋不轨,也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主要还是因为,民国并非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各地军阀名义上归附,实际上与古代割据的藩镇没有什么区别。
东北不在常凯申的手上,也不会影响到他的利益。
常凯申的基本盘在金陵周边的江南地区,就算是今后曰本打到这里,那也是东北华北地区失守之后的事情了。
另外一方面,常凯申也算是说对了,如今民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缺乏现代化的军队,与曰本人开战几乎没有任何胜算。
这些年来,这片土地连年征战,几乎很难再支撑起一场剧烈的战斗了。
可这便是不抵抗的理由么?
人总是短视的,下意识会紧着眼前的利益,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不论是张学良还是常凯申,都同样做了错误的选择。
便连到了后世,张学良也十分坦然地承认,东北事变还是基于他对于时局的误判。
他打不过曰本人,也不太相信曰本人会打过来。
最终将东北拱手让人,间接促进了曰本人六年后的全面入侵。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常凯申和张学良不可能与曰本人鱼死网破。
所谓华夏与曰本的友好,无非是到达自身政治目的的一种口号罢了。
有心人,很简单便可以意识到,曰本人的野心。
可总归还是有些人,并不能够理解包国维为什么要那么“怨恨”曰本人。
诸如沪市的张之平,就曾经公开发表文章,说包国维之所以会“诋毁”曰本人,便是想要搞乱国府,让其他势力占据便宜。
抑或是包国维乃是英美势力的喉舌,为了英美的利益,而“诽谤”曰本人。
张之平早就被爆出,一直以来为曰本人造势写文章。
上下言论的逻辑也相互矛盾,可这照样还是有一批人相信。
包国维并不是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才反对的曰本人。
便连金岳霖这样的学者,时常也会在心中怀疑推敲。
因为从理性来说,结合国内外的实际,还有曰本内部的经济情况。
他相信曰本人有野心,可真的会在这个时刻发动战争么?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考虑到各类风险因素,曰本人发动战争并不是最优解。
可历史上,无数次证明,理性和最优解,对于历史来说毫无作用。
许多时候,某些决定性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仅仅是一两个人脑袋,又或许是一时冲动罢了。
人终究是人,并非是只讲究逻辑的机器。
所以,即便是在逻辑学、哲学都有所建树的金岳霖先生,也同样开始看不清局势了,不知道自己该相信谁。
不论是多么具有智慧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之中,终究也是会变得盲目。
包国维无法直接告诉眼前这些人,自己所论述的就是历史上结结实实发生过的事情。
东北被曰本人侵占之后,经历了几乎地狱一般的十四年。
屠杀、反人类实验、经济掠夺、资源掠夺、奴化教育期间种种罊竹难书。
可张学良与常凯申,真的会在意这些么?
他们仅仅是在意自己的得势和失败而已。
重来一遭,就算是再没有良知的人,也会下意识去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所以,包国维很肯定的,对着金岳霖坚决说道。
“从前我不敢断定,如今来看,曰本人必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而且就会在今年之内。”
“秉文竟然如此确定么?”
金岳霖注意到了,从前听包国维的演讲,看对方的书籍里头,总是会提到曰本人的野心,侵略的可能。
但总归还是一种猜测。
包国维叹了一口气,对于金岳霖也没有什么隐瞒的。
“我前几日,在北平前门外中和剧院,与张学良有一场洽谈。”
“这”金岳霖一脸惊讶,他知道包国维与张学良关系不错,却没有想到,已经到了可以共同看戏商议军国大策的程度。
想了想,他说道:“秉文这是去劝谏张学良了?”
包国维默默点点头:“已经有诸多情报表明,曰本人会在东北有所动作,这一点国府和奉系都是早就知道的。”
“竟然是如此!”金岳霖自然是相信包国维的,对方犯不着骗自己,一时间他便有些气愤。“那为何他们没有任何动作,甚至还在大肆宣传两国友好?这不是在睁眼说瞎话么?”
“一个是侥幸心理,一个是不管不顾想要发展自己的势力。”包国维讽刺地说道。“今日出门我还收到张学良的一封信件,直言他并不排除曰本人动手的打算,不过估计只是如从前一般,小规模的挑衅,他会为此而做好一些准备,至于其他”
对于张学良这个人,包国维心情是很复杂的。
你说他性格软弱,可对于包国维接连的劝谏,他几乎置之不理,并且以一个强硬的态度跟包国维硬刚。
你说他刚愎自用,可即便包国维顶撞了他,张学良也没有任何过激反应,反倒是知道采取折中的态度,对于包国维的话信一半留一半。
这终究是个复杂人,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物。
听到二人的论述,其他人也渐渐将注意力转移了过来。
林徽因关切地询问说道:“那这准备是否有所作用,也许曰本人无法下定决心呢?”
“不。”包国维很确定地说道。“从现有的情报以及曰本国内的情况来说,曰本人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至于张学良所说应对小规模战争的准备,几乎没有丝毫作用。
这将是一场国家之间的战争!”
他着重加强了后面这句话。
“这些军阀!”
听完之后,金岳霖咬牙切齿,却也是无可奈何。
“秉文说得没错,国府内部糜烂,如今国内局势也十分混乱,咱们也受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再加上刚刚打完一场中原大战,连年兵灾匪祸,在此乱局之下,曰本人想要效仿明末满清,先是占领东北,再图谋中原,也是未可知。
实在是不得不防备!”
朱光潜也忍不住开口,为众人分析说道。
在场的也都是饱学之士,对于华夏历史自然都是了解的,朱光潜类比一番,众人便想到了明末满清入侵之时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