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454节

  “先前见你看这杂志入迷,这封面似乎并不是国内出版?”

  李寿民点了点头说道:“先生好眼力,这是英国的《海滨杂志》。”

  “海滨杂志?”张季鸾不免瞪大了自己的眼睛。“可是,秉文在欧洲投稿的那家杂志社?”

  “正是。”李寿民笑了笑说道。“这些天,秉文先生的事迹不已经被各大报纸报道了么?其他人关注点都是他的经济政策,在英国得到皇家的重视,而我不懂经济,倒是对他的这部科幻小说很有兴趣。”

  这两天,包国维在国外为华夏人扬眉吐气的消息,可谓是充斥着华夏全国的舆论场。

  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同时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消息。

  可以说,包国维一直没有抛弃他“话题小王子”的称号,远在西洋仍旧为民国的新闻业添砖加瓦。

  作为大公报的主编,张季鸾自然第一时间将这件事情给了解清楚了。

  可对于这部作品,他有所耳闻,却还没有看过。

  实际上,在国内驻扎的欧洲新闻媒体,已然转载了这一篇小说。

  可惜都是英文原文,对于大部分当时的国人来说,阅读还是有那么一些困难的。

  连张季鸾,也不能说流畅阅读,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张季鸾有些惊讶地询问道:“寿民竟然能够英文阅读?”

  李寿民老脸一红,从旁边抽出一本英文词典。

  “先生倒是高估我了,昨日我刚拿到了《乡村教师》的译本,觉着翻译不太好,所以自己又抱着词典,打算再看一遍。”

  张季鸾却不免有些佩服对方了,为了看一部作品,竟然能够做到这种程度,也是世间罕见了。

  非常炒蛋的是,这部由华夏人创作的关于东方的科幻作品,目前为止竟然还没有官方的中文版出来。

  流传到国内的时候,许多国人竟然还看不懂,这极大阻碍了《乡村教师》的传播。

  主要还是包国维没有想到,消息能够传播的这么快。

  “听闻林玉堂先生,如今正在着手翻译,秉文远在欧洲想必不知道国内的情况,由他这位亦师亦友的大师来翻译,显然能够大差不差。”

  张季鸾感慨说道。

  再优秀的作品,没有优秀的翻译也是白搭,一个劣质的翻译,甚至能够让整部作品的风味变得完全不同。

  可张季鸾心里还是有些痒痒说道:“寿民拿到了译文版?”

  “倒不是林玉堂先生翻译的,可以凑活看看。”

  李寿民从抽屉里面抽出一打稿件出来,这是他找会英文的好友临时翻译的,时间仓促,能力有限,能够还原原著三分韵味已经是难得了。

  “我倒先看看。”

  张季鸾已经对于包国维这人产生了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让外国人这么疯狂?

  拿到稿件,张季鸾就明白李寿民为什么要自己用词典看原文了,这歪歪扭扭的字迹,不太通顺的语句,翻译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啊

  不过就这样,张季鸾还是渐渐被其中的故事给吸引了。

  奇妙的科幻世界和质朴的乡土世界相互交织,给张季鸾描绘出一个美妙的画卷。

  即便是这个画卷有所残缺,可还是能够一窥原文的神奇!

  李寿民倒也不剧透,只是自顾自地阅读,等待着对方的反应。

  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身旁传来一声惊呼。

  “科幻小说竟然是如此!”

  李寿民脸上露出笑意,就知道这部作品,又再次征服了一个从未看过科幻小说的读者。

  却不知,过了一会儿之后,耳畔又传来一个不太好意思的声音。

  “那个寿民啊你还有没有英文词典?”

  《乡村教师》不可避免的从欧洲流传到了国内。

  倒不是包国维有专线,能够直接通达到国内。

  主要还是,这部作品在英国的反响太过于热烈了,几乎可以媲美从前《福尔摩斯探案集》连载时期的盛况。

  同样是在《海滨杂志》,读者们表达了对于这一故事的极大痴迷。

  不少人开始因为《乡村教师》这部作品而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学习科学定理就可以拯救世界”

  这一谣言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欧洲不胫而走。

  甚至于有读者写信给杂志社,抗议他们断章《乡村教师》的行为,不少读者公开咒骂杂志社。

  “那是一群贪婪的家伙,他们毁了一部经典!”

  事情发展到,有一些读者想要冲击杂志社的程度。

  主编赫伯特格林豪史密斯先生,在杂志社的窗户被砸烂之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即沟通印刷工厂。

  于是在第一版《海滨杂志》出版之后,短短三天《海滨杂志》便增刊一期,专门为了《乡村教师》的故事。

  在这一期上,杂志社将完整版的故事给放了上去。

  两天之后,千呼万唤之下,由林玉堂先生翻译,以英文原文为范本的中文版《乡村教师》问世了。

  以林玉堂和包国维的关系,这倒不是什么问题。

  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全国的热捧。

  包国维在英国大显身手的新闻热度还没有过呢?

  这科幻小说又来了?

  不少人听闻,此小说在国外受到了洋人的热捧,便更加好奇想要看一看。

  自此之后,大部分国人眼中的第一部科幻作品,便这样稀里糊涂的问世了。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开创了国人科幻作品之先河。

  以往并非没有科幻作品,可往往影响力不大,且完全比不上这部作品的硬核。

  迅哥儿几年后,再看这部作品的影响,都不免评价说道。

  “秉文此文开创我国家科幻小说之先河,乃缀取学理,使读者触目会心,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后续因此作品踏入科学界者,不胜枚举!”

  等到包国维得知国内此作品竟然爆火之后,翻译版本已经流传甚广了,才急忙将中文版稿件送到国内。

  后有好事者两相对比,林玉堂翻译版本和包国维原版,竟然大差不差。

  可见林玉堂先生对于包国维的了解。

  作品固然火爆,可也形成了一个公案,那便是翻译版本流传太过于广泛了,不少后世读者阅读时候,时常会将翻译版当做原文。

  回到1930年圣诞节前这个时间点。

  国内弄得鸡飞狗跳,可包国维却在法国与第一位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开展了一场讨论。

第426章 居里夫人!放射性元素的危害?

  法国巴黎。

  位于塞纳河畔的“葡萄酒码头”。

  这里是巴黎大学朱西厄校区。

  之所以来这个校区,倒不是因为这一时期塞纳河畔的风景,而是因为这里悠久的历史。

  实际上,这片区域在后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由索邦大学和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等学校所组成的索邦大学协会。

  前者创立于十三世纪,发源自神学,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在这里留学过。

  只不过如今,在改制之前,这里还属于巴黎大学的范畴。

  比起风景和奢华,如今包国维更加看重讲学地点的文化底蕴,且是否能遇到一些历史上的名人。

  朱西厄校区可以说是当时巴黎,一个最富有文化特点和学术气息的地方。

  可以说是当时法国乃至于欧洲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

  特别是在人文科学以及前沿物理学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学术地位。

  前者体现了历史年鉴学派,在学校之内的盛行。

  后者则是因为,这一校区拥有玛丽·居里这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女子。

  很明显,包国维来到这里的原因,便是想要拜访一下这位科学家。

  他自然没有忘记,当初章念月跟自己提起的,想要成为居里夫人学生的想法。

  只不过,以章念月现在的理科水平来说,想要成为居里夫人的学生,实在还是有些天方夜谭了。

  况且,研究放射性物质所带来的副作用,也让包国维不可能放任未婚妻去研究。

  所以,本次来到朱西厄校区,也仅仅是拜访居里夫人,外加给巴黎大学学生们开展一次演讲而已。

  穿过密集的校区,包国维几人终于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找到了巴黎大学镭研究所。

  如今,居里夫人继承他已故丈夫的教职,成为了研究所的所长。

  因为早有预约,所以包国维等人很顺利的在办公室里面找到了居里夫人。

  不过等她到的时候,几人已经在办公室里面等了将近一个小时。

  门被缓缓地推开,一名眼窝凹陷,步履有些虚浮的老太太从门外走了进来,她的衣服上都是斑斑点点的化学痕迹,显然已经穿了许多年,连头发都有些毛躁。

  看到这个老人,包国维便断定对方就是居里夫人了。

  他赶忙站起来,上前迎接握手说道。

  “是玛丽·居里夫人吗?我便是包国维,这位是我的未婚妻章念月。”

  二人齐齐上前,不等居里夫人开口,包国维便首先介绍了一番章念月的身份。

  章念月显得很拘谨,又有一些紧张,也想伸手和对方打招呼。

  可不想,居里夫人没有跟包国维握手,也没有跟章念月握手。

  这在法国人的礼仪里面是难以理解的,握手是基本上必须的礼仪,亲密一点的亲朋好友甚至需要亲吻礼。

  居里夫人含蓄一笑解释说道:“与我握手是有些危险的。”

  “危险?”

  章念月悻悻然地收回手,不免有些疑惑。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造成一些伤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还有严重性我们还没有研究出来,不过已经有不少人因为接触放射性物质而生病。

  我想不握手对你们会好一些,我已经很久没有在研究期内和好友握手了。”

  居里夫人似乎是担心两个人心有芥蒂,所以认真解释了一番。

  听到这话包国维有些讶异,他观察到对方衣领上还沾着水渍。

  恐怕前面等的一小时,对方在做自我清洁,害怕放射性元素的残留会影响到客人吧?

  这真是一位善良的女士。

首节 上一节 454/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