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453节

  她开始迫切想要知道后续的内容。

  阿加莎的入迷程度,以至于没有听到丈夫已经在院子外面呼唤自己。

  到了最后,竟然戛然而止!

  “该死!”

  阿加莎发出充满愤恨地一声怒斥。

  从前,发出这样声音的都是她的读者。

  与此同时,在伦敦城内另外一名文学大师,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

  “damn!该死的包国维!”

  威尔斯在看完《乡村教师》的连载内容以后,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

  他用拳头用力敲击着桌子,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后续的内容,可是无论怎么翻下去,都再也看不到后面的内容了。

  原来因为篇幅的限制,这次《海滨杂志》只刊登大半的内容,故事剧情停留在“我”这位乡村教师在讲台上死亡之上,可谓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当然,海滨杂志并不是不能刊登出后面的内容,三万字对于一本杂志来说,可以搞出一份专栏来。

  但是那对于杂志的销量来说,就并没有分为两次来得更加具有效果了。

  更何况,海滨杂志也是有话要说的,他包国维也是分两次发来的啊!

  查理从书房的另外一边探出脑袋来,他显然误会了威尔斯的意思,皱着眉头说道。

  “先生,需要我帮你找一些关于包国维的黑料么?不过这应该会很难。”

  威尔斯摇摇头笑着说道:“查理先生,我想那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

  面对一头雾水的查理,威尔斯没有继续解释,而是再次看向了《乡村教师》的内容,他凝视着那些文字久久无语。

  “双线叙事么?真是有趣的构思!”

  突然之间,他感觉自己胸中腾出火来,也想要再写出一篇科幻小说来!

  《乡村教师》席卷了整个伦敦,甚至于整个英国。

  短短几天内,经过口口相传,这篇小说已经让无数英国人留连忘返。

  要说追求科幻小说,还要当属校园里面的小学生,以及社会上读过一些书的工作青年。

  他们从朋友的口中,知道了这一本为读者带来奇妙感受的作品。

  开篇的东方故事是神秘且深刻的,而后续的科幻世界是宏大且充满想象力的。

  一方面这符合了年轻人的对于东方文化的猎奇,一方面也满足了他们对于科幻的幻想。

  这是其他小说从来都没有带给过他们的。

  许多书店因为这部作品而被狂热的读者给挤满了。

  甚至在坊间传来这样的传言,有人声称他在书店抢购《海滨杂志》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喜欢抽雪茄的胖中年人,十分像是前段时间在政坛出名的丘吉尔先生。

  于是,丘吉尔在书店抢购《乡村教师》的新闻不胫而走。

  与此同时,不少读者和文学家都在报纸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评价。

  甚至于早已经在公众面前销声匿迹已久的阿加莎女士,都破天荒的在报纸评论板块发表了评论。

  “这是一部完全不一般的科幻作品,我敢说《海滨杂志》很幸运,他们找到了另外一位柯南·道尔。

  不过在此之前,若是《海滨杂志》不能够快速将后续内容刊登出来的话,恐怕会遭受到读者难以想象的愤怒.”

  同样身兼新闻记者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先生,甚至还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认真剖析了一番《乡村教师》所采用的文学手法。

  “.我很鼓励如今的作家,学习包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精神,这将给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文学变革。”

  当然,也少不了一些读者的催更。

  “我想知道《海滨杂志》的地址在哪里?先生们女士们,我并不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据我所知,伟大的包已经提供了所有稿件,《海滨杂志》应该为他们破坏传奇作品的行为感觉到可耻!”

  “这部作品让我对于东方产生了兴趣,我想大学毕业之后,一定要去看看。”

  显然,以这个势头,《乡村教师》传播到整个欧洲,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与此同时,结束完领奖的包国维,正在圣诞节前夕,在一些法国的大学进行着演讲。

  而两天后,关于包国维的新闻终于是传到了华夏国内!

第425章 《萌芽》兴起!翻译版成正版了?

  津门。

  《萌芽》报社。

  “寿民,如此专心致志看什么呢?却不怕有人将你这报社给搬空了?”

  耳边突然传来一声温和,且带着一丝调笑的声音。

  原本在看杂志的李寿民立即从专注之中惊醒,他抬眼一看,便看到一名两鬓斑白,却神采奕奕的先生。

  他惊讶地叫出声音来说道:“季鸾先生,你怎么来了?”

  原来,来人正是如今《大公报》的主笔先生,曾经担任过孙先生秘书,也是当下津门新闻业的执牛耳者,张季鸾先生。

  张季鸾穿着一身黑色长衫,在李寿民身边坐下说道:“这不是受了秉文那小子的委托么?我张炽章不是不守信的人,秉文是一个人才,自然是要多来你们报社瞧瞧。”

  李寿民则是有些歉意地挠挠头说道:“您看这您要来也不提前说上一声,我好准备准备。”

  “有什么好准备的?”张季鸾满不在意地说道。“我又非什么贵人,只要有口茶水喝便行了。”

  “您等着,我这给你去倒杯茶水。”

  李寿民不容分说,以对方这个身份,自己是应该礼遇的。

  《萌芽》报社刚刚成立没多久,人员还没有固定下来,所以什么事情倒还要李寿民亲力亲为。

  “不妨事不妨事。”张季鸾连连摆手说道。

  他本是开一个玩笑,却没想到面前这位憨态可掬的小胖子,竟然如此紧张起来。

  张季鸾想了想,不由得好奇询问说道。

  “我观你这《萌芽》报社,已经创办有一些时日了,在市面上也时常看到有相关内容,不知销量如何啊?”

  《萌芽》筹办的时候,张季鸾和胡政之可谓是尽心尽力。

  可以说,没有这两个人的帮助,以李寿民这个年轻人的经验,即便是拿着包国维的几万大洋,也很难将这报社给创办起来。

  正因为有了这两个人的从中协助,《萌芽》才能如此快速的在津门立足。

  但张季鸾与胡政之并且加入到《萌芽》报社之中,二人同样有着自己的工作,《大公报》的工作同样也不少。

  前段时间,《大公报》还因为没有服从常凯申的命令,而遭受到一次审查,主要原因是《大公报》正面报道了一些苏区的相关情况,而这在当时是完全不被常凯申所允许的。

  好在,如今北方初定,津门还处于奉系军阀的控制之下,《大公报》这才能有惊无险的度过难关。

  当然,在张季鸾心里不会不清楚,这离不开《大公报》与包国维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初奉系入关的第一手报道,便是张季鸾通过包国维的关系,这才获取到的。

  那一份报道为《大公报》提升了不少影响力,甚至隐隐约约有被张学良庇护的样子。

  张季鸾是不愿意放弃自己最初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

  不过也不会忘记,包国维对于自家报社的帮助和恩情,所以一得空他便立即到《萌芽》报社来看看。

  “先生问销量么?”

  李寿民顶着一双大熊猫眼,显然熬了很多大夜,为这家报社的创办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实际上,李寿民觉得他更加是为了自己,办报纸一直以来都是他的一个梦想。

  说到销量,李寿民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憨厚一笑,这些天在报社里面不断温养出的肥肉,也不断颤抖起来。

  “说到这个还得托了先生的福气,如今在北平、津门等北方地区能够日销售一万份余,南方地区目前尚且没有打算开展销售,以秉文先生的意思估计不会那么快,若是有南方地区的销量入账,想来还是会多许多。”

  “竟有这么多?”

  张季鸾一时间有些惊讶了,他本以为《萌芽》报纸仅仅是二人的游戏之作,没想到竟然能达到这么大的销量。

  老实说,他作为一个报纸业的老人,对于一家报社的销量是有一些心理预估的。

  以他的观察来说,《萌芽》报纸如今日销量五千余份,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要知道《萌芽》报纸从九月份左右成立,一直到现在也不过不到半年的时间。

  天下开设报纸的人那么多,可真正能做成大报的又有几个呢?

  以张季鸾手上的《大公报》为例,创立将近三十余年,浮浮沉沉这么久,曾经一度名满天下。

  四年前,在张季鸾、胡政之等人的努力下,经过多方好友的帮助,还有大新闻的加持,如今才堪堪达到三万余的销量。

  而不到半年,包国维这个甩手掌柜创立的《萌芽》,竟然已经达到了一万多的销量?

  恐怖如此,今后成为大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季鸾想到这里,都不免有些嫉妒了,他笑着调侃说道:“想不到啊,秉文这个不问世事的性子,竟然真的将报纸给办起来了,其中寿民你的努力功不可没啊!”

  他这话倒也没有错,自从打算创立报纸以来,包国维基本上很少过问这边的事情。

  一方面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南方,与北方这边沟通实在是不便;另外一方面他的事务也极其繁忙,除了提供一些稿子,实在是抽不空来了。

  李寿民倒是很谦虚,他挠了挠脑袋说道:“先生莫要这般夸我,说实在的,《萌芽》如今有这成就,我想也并非我一人之功。

  您应该知道的,咱们这《萌芽》报纸打得乃是秉文先生的名号,多少人都是冲着这个名头来的?

  还有这资金,创立报纸上下打点,这都得钱,有秉文先生的资金支持,才有《萌芽》的今天。

  当然更加离不开咱们这报纸的定位,跟其他家不同。”

  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报纸,《萌芽》报更加强调一个新字,不拘泥于从前的新闻报道,更加专注于故事和思想。

  可以说,《萌芽》现在基本上分为了两个板块。

  一个板块是时政,这部分偏少,主要力求以故事的形式,讽刺评论时事,投稿大多数都是跟风包国维的先锋学派作品。

  另外一个则是话本小说,主要以《射雕英雄传》掀起的武侠热。

  当然,也不缺乏李寿民自己的作品。

  张季鸾评价说道:“寿民的《蜀山剑侠传》我可是拜读过,可谓是幻想超群,开小说千古未有之奇观,读者们都很喜欢。”

  李寿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这篇作品先前也经过秉文先生的点拨,不过是游戏之作,没想到能够得到这么多读者的喜爱,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我已然知足了。”

  二人一问一答,张季鸾算是基本了解了目前《萌芽》报社的情况。

  连他也不免感慨说道:“包秉文还真是个奇人也,明明不在津门,这《萌芽》报却处处有着他的影子。”

  李寿民倒是含蓄地说道:“如今便希望秉文先生平安归来,后续《萌芽》报纸的发展,还需要秉文先生的指点。”

  李寿民自然知道包国维出海的事情,先前对方尚且在国内,有什么事情能够通过书信、电报来联系,如今倒是有些不习惯了。

  “《萌芽》的发展确实还需要斟酌一二。”张季鸾点头评价说道。“这家报纸虽然如今发展迅速,可争取的乃是类似于杂志方面的读者,寻求一个新字,发展固然会很快,可也容易陷入到瓶颈,需多思变才是。”

  说到这里,张季鸾低头看到了李寿民先前看的那份杂志,不由得有些好奇。

首节 上一节 453/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