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134节

  这样的怒吼。

  还有对于时局马匪、兵乱的各类批判,对于封建地主还有买办资本的无情披露。

  对于满清的批判,常凯申乐于见之,不过是一具时代的残尸罢了。

  孙先生在国府之时,甚至还告祭过明太祖朱元璋,彰显对于满清的批判。

  马匪、兵乱也无可厚非。

  可这些地主老财还有买办资本,可是他的根子啊!

  包国维这个家伙,是在刨他的根子,这怎么能忍耐?

  这和那些布尔什维克有什么区别?

  常凯申怒不可遏,他一拍桌子说道。

  “抓了!马上把这个家伙抓了!”

  陈训恩微微低头,随后逐字逐句地说道。

  “怕是不行,首先这个包国维对于瘟疫防治有功,在民间颇有威望,影响力遍布电影界、音乐界、文学界,甚至于许多学生都是他的拥趸,许多名人大师都是他的支持者。”

  他吸了一口气,似乎还有很多理由,但只是捡简略的说说。

  “况且如今这本小说虽只有一万多字,但受到各方文人墨客的追捧,不仅仅是赤派,甚至有一些外国人都对此评价颇高。”

  “还有人说.”陈训恩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常凯申的表情,这才继续说道。

  “包国维能够取得国内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什么?”常凯申的瞳孔缩了一下,对于外国人的评价,他自然是要重视的。

  若是包国维在外国人之中很有声望,作品也颇受国际欢迎。

  那他整治包国维,岂不是背道而驰?

  若是只在一个领域有相当的影响力,常凯申尚且可以用铁腕镇压。

  从前他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游行又不是没有见过?

  但如果是各个领域的大能,还有学生百姓都爆发呢?

  常凯申深深地呼出一口气,这会儿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生气了。

  一时间,有一些感慨。

  包国维。

  这个家伙,竟然到了这个地步?

  常凯申喝了一口桌上的绿茶,让自己渐渐平静下来,随后想到了什么。

  朝着陈训恩问道。

  “这个包国维,如今几岁了。”

  后者思索了一番,回答说道。

  “他如今是高二,今年应该刚刚满十七岁!”

  “嘶~”

  常凯申重重吸了一口凉气,一时间竟然有些感慨了。

  他看着窗外说道。

  “若是此人能为我所用就好了。”

  陈训恩的眼眸一抬起来,校长似乎有意要招揽这个包国维?

  这倒也不奇怪,校长也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

  他随即问道。

  “那咱们该如何处置《活着》这部小说?”

  常凯申思考了一会儿,用杯子在桌子上敲了敲。

  随后脸上又露出冷厉说道。

  “一码归一码,先封了《活着》,所有内容必须经过删改之后,才能重新刊登!”

  包国维的书火了。

  这次不仅仅局限于南方之江省地区,上到达北平津门地区,下到岭南地区,都纷纷将包国维的这部作品出世,作为了头版头条。

  因为前次的志愿者活动,再加上杭城冲突,他的名声本已经被打响。

  又有几篇佳作酝酿,如今包国维这个名字,就代表了报纸的销量。

  各地的媒体甚至都没有其他人的推波助澜,自发的便为包国维宣传起来。

  茶馆、酒楼乃至于街头巷尾,无不在讨论《活着》这部作品。

  甚至连不识字的底层百姓,都来凑凑热闹。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包国维吸取了之前的创作经验,对于《活着》的文字,不以词藻华美为标准。

  而是尽量平直,贴近底层人的生活用语习惯,更是加入了不少市井的俚语方言。

  许多民众听人讲起来,也更加明白贴切,对于其中针对老爷们的批判,平民们更是拍手叫好。

  津门市。

  这里的茶楼文化一直很浓郁,自从清代开始,最为主要的戏曲演出场所,便是在茶园之中。

  后续演变出说书、相声、大鼓等各类形式,成为津门市百姓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社交场所。

  有钱的老爷自然都是去袜子胡同、北口路、金花桥这些地方的著名茶园。

  普通人去不了,但也能在普通酒家之中,点上几个小菜,便可以听上几段说书、相声。

  当然这赏钱也是不能少的。

  今日,庆元茶楼人满为患,今日有先生说书,说得便是包国维的新作。

  《活着》

  桌上,一位戴着瓜皮帽的中年人说道。

  “今日下工,倒是可以来找找乐子,听说没有?杭城那边甚至都为包先生立起了供奉的祠堂!”

  另外一名穿着长衫的男人说道:“按我来说啊,这位先生就该立一个生祠,写出了防控瘟疫故事这样的文章,如今还有一篇活着,特别是救助了杭城千千万万的百姓,这在古代乃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嘞。”

  民间总喜欢夸大其词,特别是在谈天说地的时候,不把人说个目瞪口呆,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对桌有个男人转过来接茬说道:“听说这个包先生还是一个高中生呢?”

  瓜皮帽中年人连连摇头,一本正经地说道。

  “这怎么可能,你听岔了,我听的版本是包国维乃是南方某位大师的同门师弟,这些年出山,就是看不下去这肮脏的世道咯!”

  “竟是如此?”

  “嘿!莫要说了,你瞧瞧说书先生要来咯!”

  话音刚落,在锣鼓声之中,一名身穿长衫的老先生走上台。

  他缓缓地摊开一本手抄的册子,吊着嗓子说道。

  “各位看官细听分说,今日乃是继续为各位讲述由一代文学大师包国维先生所作的《活着》。”

  “前次大家伙应该都听过一些,但未免有新听众没有听过的,我在这里介绍一下。”

  “本故事讲得乃是之江某个村落之中,落魄地主少爷福贵的故事”

  “上次讲到福贵少爷遇到了马匪,那好家伙.”

  这边全国各地正在读《活着》呢,而在沪市则是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封禁工作。

  带头的便是现任沪市国府wei员,科教组织的一把手。

  陈德征。

  这位也是一个奇人。

  在历史上,刚刚掌握权利便新官上任三把火,怼天怼地。

  他贯彻常凯申的命令,对于胡适之、徐志摩这样的新派文人疯狂打压,痛骂抓捕。

  甚至逼得迅哥儿逃离到租界避难。

  但他也是一个极端反曰的名人,写出的反曰作品比起迅哥儿来毫不逊色。

  可他也很能搞事情,在执掌报纸的时候。

  他突发奇想,发起了一次“民意调查”,选举出当今“国人的心目中的第一偶像”。

  不选不要紧,一选将他自己选成了第一名,常凯申还排在后面,屈居第二。

  常凯申这暴脾气哪里能忍啊?

  当即给他押解到金陵,在牢里蹲了几个月,并且下令“永不得叙用”,可谓是戏剧性非凡。

  而此刻,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陈德征还依旧是手握权柄。

  “都给我把书收咯!除了《活着》还有另外几部记录在册,统统没收!”

  陈德征一脚踹在新月书屋的大门,手一挥出,一群身穿制服的男子便冲进了书店之中,开始胡乱翻开,弄得店里的顾客全部逃离,柜子被推倒了好几个。

  他们各个手里都拿着麻袋,见到有符合的书籍,全部装入麻袋之中,像是一群强盗一般。

  “你们这些家伙!给我住手!伱们凭什么封禁《活着》?这都是各位先生看好的,还有其他书你们也不能带走,你们有什么证据?”

  戴望舒今日刚好在书屋之内,他见到如狼似虎的国府队伍,各类书籍被随意损毁,心如刀割一般。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有的时候看待书比命还重要。

  好在,好友施蛰存一直拦着他,才没有和这些人起了冲突。

  陈德征身材瘦小,面容也塌进去,戴着一副黑框眼睛。

  脸上面露得意之色,将一张盖着红印的纸张排在面前。

  “这是金陵送来的禁书,我告诉你,不仅仅是这里的书要封禁,整个沪市乃至各地,所有的《活着》还有名单上的书,全部都得封禁,没得商量!”

  看到怒不可遏的戴望舒,他扯了扯嘴角,自顾自地找了一摞书,结结实实地坐在了屁股下面。

  自此,国府开启了对于《活着》的调查,并且发了一份通知告诫包国维,让他今后谨言慎行。

  而《活着》可以出版,要在删改审核内容之后,才可以重新问世。

  但包国维对于此的态度是.

  “去你妈的!!!”

  若是删改了,活着还能是活着吗?他拒死不从,甚至还放出话去,让常凯申尽管来抓捕自己。

  包国维自然猜测到,常凯申并不敢动自己,对方并不是肆意妄为的西北军阀。

  常凯申的脑袋虽然秃,但他有脑子。

  如今的包国维就像是刺猬,一口咬上去他自己也会沾满一嘴巴的刺。

首节 上一节 134/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