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绝世帝尊 第94节

  刘曜这第一句话,便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主题。

  “……”郑玄微微一怔。

  “而且!此千秋大业,丝毫不比封侯拜相差,反而要高尚得多!”

  刘曜这第二句话,更是将老师这个职业,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郑玄心中欣喜,但却没有丝毫外在表现。

  刘曜继续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郑玄闻言,不禁点了点头:“殿下言之有理,郑某办此书院,正是为了解他人之惑,传授正道于学者!”

  此时的荀攸完全懵逼了,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家殿下,居然能和大名鼎鼎的经学大师,畅谈为人师道,畅谈千秋大业!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郑玄一下子被吸引进去了,他实在没有想到,刘曜这个年方十五岁,在他眼中完全只能称得上个娃娃的人,居然对师道有如此深厚的见解。

  刘曜引用唐代大诗人韩愈《师说》的开篇,其势上恢弘大气,但这一篇实际上是劝学篇,完全不适合现在的场景,胡乱套用,显然不合理。

  所以,刘曜在半度中转呈,先用其势把郑玄、荀攸征服,然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回归正途,才是正道!

  “孔子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特么的!

  刘曜先把孔圣人搬出来,压一压郑玄这老头,他就算再有异议,敢质疑孔老夫子?

  见郑玄听得认真,刘曜心中大喜,直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回归黄土,师道总得有人传承下去,若人人都去当官,何人为师?何人传道?”

  郑玄不住点头称善,深以为然。

  其实像他这种,教出的学生千千万,一个个不是这个官,就是那个官,而且各个官职不低,对比于他这种山林隐士,毫不客气地说,是成功人士!

  这就好比现代的老师,教出千百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一毕业之后,各个不是世界五百强,就是外企,年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而他们呢?

  依旧是碌碌无名,拿着只能养活自己,甚至不能养家的工资,心里落差一大,谁特么还愿意当老师?

  “郑师品行高洁,为天下莘莘学子传道授业,往小了说,是个老师!往大了说,是在为大汉朝廷培养人才!更大了说,是在弘扬华夏文化,教授人心!”

  刘曜一个帽子扣得比一个高,拍马屁的功夫呈几何指数式暴涨,说得郑玄那叫一个心情舒畅:“若是哪个人胆敢说,师道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图大业,本王定第一个率兵灭了这厮!”

  郑玄赶忙摆了摆手,笑盈盈道:“殿下言重了!不过听殿下一席话,郑某心中着实好受许多,也更有信心把颍川书院开办下去。”

  “郑师一定要把这书院办下去!”

  刘曜直接接过话茬,轻声道:“其实本王最佩服的,就是读书人,更希望普天下的百姓,皆能来此书院读书,为此本王还特意给郑师备了一份礼物。”

  “礼物?”郑玄一个愣怔。

  若是别人的礼物,郑玄几乎都不用过脑子,直接卡擦回绝,可刘曜口中的礼物,倒是让郑玄多出了一份期待感。

  “君明,把本王给郑师带的礼物,拿上来。”

  刘曜话音刚落,只见典韦抱着一个足有半人高的木箱,从堂外进来:“殿下,还有一些零碎物件,俺这就去拿。”

  “这是……”郑玄疑惑。

  “此乃文房四宝!”刘曜当即打开木箱。

  “文房四宝?”郑玄不由得站起身来,举目望去。 ..

  (未完待续)

  

第132章 文房四宝,亮瞎郑玄双眼

  

  文房四宝!

  这词一冒出,就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要知道汉末时期,还没有『文房』这个概念,更别提『四宝』了,这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呐!

  而当刘曜把木箱打开,拿出那洁白如雪,纤尘不染,铺得整整齐齐的一沓纸时,郑玄整个人腾得一下站起来,双眼好似有精芒绽放,紧盯着纸张,片刻挪移不动。

  不仅是郑玄,便是荀攸亦是如此。

  虽然汉朝已经有了张纸,可发展到现在,纸张仍未得到普及,即便是一些官宦人家的纸张,亦少得可怜,而且这些纸张大都泛黄,发皱,需要经人工处理,才勉强可用。

  但眼前的这一沓纸张,不仅仅洁白如雪,而且纸面洁净平整,好似那冬日结冰的湖面,只是一眼,便让人心旷神怡。

  “殿下,这是……”

  足足愣怔了半晌,郑玄这才逐渐从震惊中缓过神来,可他似乎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揉了好几遍之后,才开口询问道:“这是蔡伦纸?”

  东汉时期,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所以人们将纸张称之为蔡伦纸,到了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名叫左伯的人改进了工艺技术,又将其称为佐伯纸。

  刘曜微笑着,淡淡的摇了摇头,郑玄的这种反应倒也在情理之中,但这才文房第一宝,他便这样了,那接下来的宝物一出来,岂不是得惊疯掉?

  当然了,这肯定是有点夸张,但郑玄的惊诧程度,绝对会惊爆你的想象!

  “不是蔡伦纸,那这是……”

  郑玄当即转入堂中,伸出那颤抖的双手,缓缓地碰触到纸张,那种质感,实在是颠覆郑玄脑海中关于纸张的印象。

  “这是宣纸!”

  其实系统中的纸张有很多种,但是宣纸最便宜,这么多宣纸才不到10个神魂币,用来送礼简直太合适不过了。

  “宣纸?”

  郑玄有点懵逼,双眼不停地在宣纸上游走:“这种纸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难不成又是殿下你……造出来的?”

  “额……”

  怎么说呢?

  其实刘曜还没有开始研究制造纸张,但这件事已经列入了他必须发展的项目之一,这次回到谯县之后,便会派人着实研究、制造。

  “这……其实只是样品。”

  刘曜胡编乱造道:“在下原本想着要改进张纸工艺,可改了一段时间,半点成就都没有,所以干脆就胡乱改造,没曾想还成了。”

  “不可思议!这简直不可思议呐!”

  郑玄整个人都懵逼了,他完全不敢相信,如此绝美的纸张,居然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这分明就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啊!

  “唉!只可惜当初只是胡乱玩玩,没有记下相关数据。”

  刘曜装作颇为遗憾的样子:“不过郑师放心,等本王回到谯县以后,定会在第一时间,派人研究造纸工艺,相信用不了多久,便会有大量的白纸供郑师使用了。”

  “这……这真的……是给我们书院的?”

  要知道,即便是那发皱、泛黄的蔡伦纸,一刀也需要以金来计算,别说普通人家了,便是世家大族,也不敢说能放开了使用。

  只有在记录某些重要的古籍,需要储存入库的资料时,才会派人誊抄在蔡伦纸上,以蚕丝线精美包装,随后入库。

  若是有人能赠送一本纸质版的书籍,在清流界中的分量,绝对要比送上任何礼品,要有面子的多!

  纸张的使用,已经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了,更上升到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蔡伦纸尚且如此,这宣纸岂不更胜?

  当郑玄听到刘曜要送大量的宣纸给书院时,他脸上的表情已经不能用震惊来形容了,而是震撼,这简直壕地没有一点人性!

  “纸张不用在书院,难道用来擦屁股?”刘曜委婉地表达道。

  一旁的荀攸简直惊掉了下巴,自家殿下虽然没有送金银财宝,但这份礼物,可完全不是金银财宝能比的,而且对于这份礼物,郑玄明显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

  “殿下,这……未免也太贵重了吧!”郑玄欲绝欢迎道。

  刘曜嘿笑一声,没有接郑玄的话茬,而是直接将纸张摞到了郑玄手中,顿时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让郑玄心中一凛,像是接受了某种沉甸甸的重任!

  “郑师,所谓文房四宝,乃是笔、墨、纸、砚。”

  刘曜拉开木箱中的暗格,从里面拿出一套做工极其精致的毛笔,大小不一,毛发各异,但经常使用毛笔的郑玄一眼便知,这一套笔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

  “殿下!不能,可千万不能!”

  郑玄赶忙拒绝道,但手中的纸张没地方搁,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曜把一套笔,就这么轻易的放在郑玄怀中。

  “所谓宝剑赠英雄,这文房四宝便相当于郑师的宝剑,只有在你身上,才不会埋没了这套笔的价值!”

  刘曜说得冠冕堂皇,郑玄没有一点辩驳之力。

  大儒们讲究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原本他是非常讨厌送礼的,但是面对刘曜的礼物,他却怎么也没办法拒绝,甚至有种受之有愧的感觉。

  可是……

  刘曜的礼物似乎还没有送完,他俯下身子,又从木箱的暗格中拿出一个精美的小盒,里面放的是一小块墨。

  “郑师,这里面是一种干墨,需要写字作画时,命小童拿水研开即可。”

  刘曜打开小盒,展示道:“郑师如果有外出需要写字、作画,便可以带着这墨盒,不用再派人准备墨水之类的,非常方便。”

  “这个好!甚好!”

  郑玄脸上遮掩不住的笑容,连声夸赞道:“不瞒殿下,老朽时常需要外出,某些墨汁着实不好用,自己带又不方便,如果有了这墨盒,可解决了大问题!”

  “只要郑师能用得上,在下这礼便没白送!”刘曜笑盈盈道。

  恰在此时,典韦又抱着一个大木箱走入堂中。

  刘曜赶忙上前招呼!:“记住,要轻拿轻放,里面的东西绝对不能打碎!”

  “殿下,这又是……”

  “砚台!” ..

  (未完待续)

  

第133章 文房四宝?no!多的吓人!

  

  “砚台?”

  郑玄有点懵逼,但同时又有些不屑,只是鉴于刘曜之前纸张、毛笔、墨盒的惊艳,他才没有将这淡淡的不屑表现在脸上。

  一旁的荀攸却是开口道:“殿下,实不相瞒,郑师所用砚台极为精美,乃是大儒马融所用砚台,雕工精湛,石质细腻,堪称精品。”

  荀攸虽然没有明说,但话中含义却极为明显,人家郑玄有好砚台,还是不要拿出来丢人现眼了。

  刘曜瞥了眼郑玄,但见郑玄眉宇之间透着股淡淡的自豪之意,看来此事十之八九是真的,可那又怎样?刘曜巴不得有个对比呢!

  汉代的确已经有了砚台。

  但以石砚、陶砚、瓦砚、玉砚为主,但大都粗制烂造,没有半分美感,甚至有些石砚在使用多年以后,会出现渗墨的现象。

  这样的砚台,即便再精美,再精品,又有什么用呢?

  难道还能避得过唐宋时期的砚台?那个时候的砚台,才是文房四宝真正的顶峰砚台,不论是从外观上,还是从质地上,都绝不是汉代的砚台可比。

  “《礼记》有云:来而不往非礼也!”

首节 上一节 94/4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