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又加大了对北方的刺探。
而随着袁尚逃归邺城的消息传来,曹操和郭嘉皆是面色凝重,二人虽然猜测袁尚会败,但没想到败得如此之快!
尤其是看到情报中“袁尚所部八千兵马全部倒戈”时,郭嘉长长的呼了一口气:“诸葛亮比我想象中更狠啊!八千兵马全部倒戈,袁尚竟还能安然逃回邺城。”
曹操眉头紧蹙,语气不善:“这村夫,是怕擒了袁尚后,我会趁虚而入,故意放走袁尚阻止我北上。”曹操也深呼吸了一口气,又道:“如此看来,诸葛亮也不愿在这个时候与我正面争锋,幽州苦寒之地,粮草人口都支撑不起大规模的征战。这是我夺取青州和魏郡的机会!”
又过了两日,荀彧的回书送至,回书的内容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明公可放手施为,粮草有我来筹措。”
曹操见信大笑:“孤有文若,犹如高祖有萧何矣!”
得到了荀彧的肯定后,曹操信心大增,决定采纳郭嘉的远交近攻之策,欲与刘备再次讲和。
都说这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势力与势力间亦是如此,没有绝对的朋友,也没有绝对的敌人,只有绝对的利益。
先前驱使袁尚等人去与刘备相争,是利益所致;而今欲用远交近攻之策,亦是利益所致。
在这场分分合合的利益纷争中,谁能率先识破对方的意图并及时的更改调整策略,谁才能笑到最后。
不能识破且不能及时更改调整策略的,就只能沦为盘中餐。
另一边。
策反了八千常山兵且又故意将袁尚放走的赵云,在令众将率领兵马及黑山民返回常山后,引数十骑白马义从抵达了壶关城。
抵达当日,刘备也恰好自河东归来。
得知袁尚的阴谋已被诸葛亮尽数瓦解,且中山国和常山国也由诸葛亮掌控,刘备又惊又喜:“没想到我和士元所部署之事尚未奏效,军师就已经稳定了后方大局,有军师坐镇后方,我无忧也!”
3更来啦。
第277章 这个位面的赵云最受宠,领上党太守
庞统在向刘备道贺后,立即分析了当前形势的利弊:“孔明虽已成功夺取中山和常山打通了从幽州进入上党的通道,但战线拉得过长,驻军过多会导致兵力不足,驻军过少又难以防守。主公需要作出取舍。”
刘备微微颔首,敛容肃声道:“壶关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既能阻挡来自魏郡的敌军,又能抵御河内方向的进攻。只要守住此地,无论是袁尚还是曹操的军队都无法进入并州。曹操若攻不下壶关城,就只能取道兖州和徐州北上。即便袁尚、袁谭愿意与曹操结盟,也绝不敢让曹军渡过黄河。以曹操的为人,怎会甘心为袁氏兄弟做嫁衣?
若袁氏兄弟贸然放曹操入境,曹操必定会趁机用'假途灭虢'之计。除非袁氏兄弟麾下尽是庸碌无能之辈,否则曹操想要夺取河北,就只能与袁尚、袁谭兵戎相见。但也正如士元所说,此长彼消,我若采取守势,就无法再干预曹操与袁氏兄弟的战局。”
刘备又看向众人,询问攻守之势。
赵云从旁谏言道:“主公明鉴,治国之道,在于安民为本;用兵之要,又以蓄力为先。如今北方累遭兵燹,百姓流离,田畴荒芜,仓廪空虚。主公既已据幽州通上党之要,南可图冀州,西可望关中,北足慑戎狄,此诚进可攻、退可守之势也。然当此之时,宜戢兵锋以解民困,而非轻启战端。”
“云伏请三事:一者,分田宅以安黎庶。今州县多有无主荒田、空置宅院,可悉数籍录,按户分授流民及贫者。使民有恒产,则民心自附。二者,薄赋役以养民力。新附之民,可免其三年户税,缓征兵役。待家业稍成,再行征调,则民不怨而国用足。三者,劝农桑以实仓廪。遣官吏教民稼穑,贷以粮种,督劝耕织。只需数年之间,北地就可复为沃壤。”
“昔汉高祖入关中,约法三章而民心归附;光武定河北,务行宽政而基业稳固。今主公欲成王业,当以幽冀为根,以民心为本。若使百姓安居乐业,则兵源税赋不招自来,何愁大业不成?”
比起四征四镇开疆辟土,赵云更适合在本土作为都督节度镇戍安民。
这番言辞,堪称可以青史留载的《请罢兵养民疏》。
骤闻赵云的劝谏,不论是庞统还是徐庶,脸上都有惊讶之色。
自赵云归刘备后,一直都是以武将的身份参与征战,二人从没想过赵云还能说出这等堪比州郡之才的治国之术。
惊叹间,庞统抚掌而赞,眼中精光闪动:“赵将军此策,实乃振聋发聩之言!统向来只以为赵将军长于战阵厮杀,不意竟有萧何之论。这三事看似平实,却暗合'深根固本'之要。分荒田则流民归附如百川赴海,薄赋役则民力渐丰似春苗蓄势,劝农桑更如范蠡十年生聚之谋。”继而又转向刘备,道:“明公若行此策,不出三载,则幽并二州钱粮充沛,届时再南下与曹操争锋,无往而不利。”
虽说用萧何之论、范蠡之谋过于夸大了,但庞统评价人向来会高于对方真实水平,目的是让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况且赵云罢兵养民之论暗合刘备当前的实际情况,论述的观点也不比太守国相差。
徐庶捻须颔首,笑意渐深,亦是认同道:“士元所言极是。庶方才细思,赵将军之策实为'以静制动'的高明之策。曹操与袁氏相争如二虎竞食,我军却可效文王深耕岐山旧事,徐图发展,以养军力民力。‘贷粮种、督耕织’之议,也恰中北地要害。昔年耿弇平定渔阳,正是先使民复业而后军用自足。”徐庶也转向刘备,道:“今赵将军既能洞悉民生根本,且又威猛善战令贼敌胆寒,主公何不委任赵将军领上党太守镇守壶关城,以治上党之民?以赵将军之威望配此良策,必可事半功倍!”
赵云登时一愣。
在听到庞统说出攻守取舍时,赵云担心刘备会与曹操争锋而忽略养民,头脑一热就硬着头皮劝谏。
原本赵云只是想着,能劝谏成功自然好,不能成功就听刘备安排。
没想到庞统和徐庶竟然会先后附和赵云罢兵养民的提议,庞统赞赵云有萧何之论、范蠡之谋,徐庶更是举荐赵云为上党太守,要让赵云将心头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被庞统、徐庶夸赞举荐,赵云顿感一阵心慌,忙低头而道:“云只是一介武夫,才疏学浅,不敢与前人比肩,更无治理郡县的经验,肺腑之言若有不当之处,还请主公训诫。”
刘备抬手止住赵云的谦辞,目光温和却坚定地看向赵云:“子龙何必过谦?今日之论,句句切中要害,岂是寻常武夫所能言?分田安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此三策正如士元所言,实乃'深根固本'的王道之术!“
随即又起身踱步至帐前悬挂的地图旁,手指幽并二州疆域,慨然道:“当年高祖约法三章而得关中民心,光武因河北屯田而定鼎天下。今我军新得之地疮痍未复,若强行征伐,只会徒耗民力,反失根基。“
猛然转身,刘备又凝视赵云,正色道:“子龙既有安邦之志,何不亲践其言?上党太守一职,非子龙莫属!“
不等赵云推辞,刘备直接按住赵云的肩膀,语重心长道:“治郡与治军本同末异,皆在'抚恤'二字。子龙在常山时便深得乡党拥戴,更兼刚毅忠谨,必能不负所托。我会另调糜竺为郡丞辅佐民政,如此可保万全。“
赵云当即拜道:“愿尊主公之命,云肝脑涂地,必不负所托!”
看着面色激动的赵云,刘备又对庞统、徐庶笑道:“士元、元直,今日方知子龙大才乎?常山赵子龙非止万人敌,更是社稷之器也!“
帐中众人闻言皆笑,先前凝重气氛一扫而空。
末了,刘备肃然宣布:“即日起,幽并二州推行'罢兵养民'之策,多遣细作密切关注曹袁战况。我等当厉兵秣马,静待天时!“
今天连续接了好几个电话,汗,今天先四更吧。五更来不及了。我正好早点睡觉调整作息,明天继续五更
第278章 不可避免的忧患,徐庶庞统齐献良策
部署完毕后,刘备又留庞统、徐庶共议对策。
刘备眉头紧蹙,道出心头想法:“眼下形势,我之大志已无法遮掩,也难以再假袁绍之名,颜良、文丑二将深受袁绍恩义,必不肯背弃袁绍而投我,我欲以诚相待,令二人率本部兵马先赴卢奴面见袁绍。士元、元直,意下如何?”
庞统沉吟片刻,进言道:“颜良、文丑绝非韩范、马延之流可比。若使其掌控卢奴要冲,不仅会重断幽并通道,更可能被袁尚利用为先锋,届时我军腹背受敌,悔之晚矣。主公还请三思。”
徐庶亦劝道:“主公仁厚,虽然想招揽颜良、文丑二人为己用,但也需提防袁绍强令二人效力袁尚。届时他们若违抗军令则是对袁绍不忠,若遵命行事则是对主公不义,反陷其于不忠不义之境,委实不美。”
见刘备面露犹豫之色,徐庶又提出折中方案:“不如先由我私下接触颜良、文丑,试探他们的真实想法。孔明行事向来周密,可以同时派人前往常山、中山两地收集情报。待情况明朗后,再决定是否让二位将军前往卢奴。“
刘备在帐中来回踱步,最终按捺住了派遣颜良、文丑二人率部前往卢奴的心思:“既然如此,元直可先去与颜良、文丑会面。若他们心存顾虑,切莫勉强。我以信义立身,绝不能为此失了信义。”
待徐庶离开后,刘备愁眉未解,几度欲开口,又都咽了回去。
庞统凝思一阵后,低声询问:“主公可是在忧虑袁熙?”
刘备闻言一叹:“自袁绍欲卸任让位的流言传出,袁熙便与我疏远;虽然我与袁熙是彼此利用,但若无袁熙相助我也无法取得今日之势。我委任子龙为上党太守的消息传出,袁熙或也会与我再生嫌隙,我委实不愿与之反目,故而忧虑。”
若是曹操、袁绍遇到这等事,只需要派遣刺客或吩咐袁熙仇人就可解决掉袁熙这个麻烦,成王败寇,谁阻大业就杀谁。
然而,既以仁德信义立足于世就不能违背仁德信义,否则出身不如曹操、袁绍的刘备就无法赢取士民的推崇和依附。
出身寒微的势力君主,行事为人还不讲仁德信义,又有谁愿意真心跟随?
昔日刘秀之所以能自众多宗室中脱颖而出,正是凭借其仁德信义赢得了士民的广泛支持,最终成就大业。
“洛水之誓”更成为此后两百余年间士人誓约的典范,若非司马懿背信弃义,破坏此誓的权威,其影响力或许还能延续至晋朝乃至唐代。
庞统淡然进言:“主公多虑了。袁绍欲让位与主公,乃是袁绍之意而非主公之意。主公若是不愿与袁熙反目,可让袁熙暂代并州刺史之职,共治并州,以安其心。倘若袁熙不肯安心与主公共治并州而生离叛之心,主公也无需再与袁熙秉持仁德信义。”
虽说让袁熙暂代并州刺史,但实际上刘备真正能执掌的并州诸郡也就上党一郡,而上党太守又是赵云。
让袁熙共治并州,既能给袁熙一个台阶,也可以确保刘备在并州实际控制权不丢。
即便袁熙不会甘心当傀儡也无更好的选择,袁绍偏心袁尚而忽视袁熙,刘备至少还能给袁熙名义上的利益。
庞统的进言亦有杀伐狠辣之意。
相较于袁尚和袁谭,袁熙是最没资格当袁绍嗣子的人,也是最需要借助外力的人。
袁熙若是能想明白自身的立场,今后也能博个封侯,若是想不明白,那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刘备仔细思考了一阵,同意了庞统的提议,遂派人去请袁熙。
而在别帐。
徐庶寻到了正在饮酒解闷的颜良、文丑,观二人神情作态,徐庶心头已有了三分猜测,遂近前讨要酒水:“眼下天寒,若不饮酒委实难受,不知二位将军可愿与庶共饮?“
左将军长史专程来讨要酒水,颜良、文丑自然不会吝啬,当即取了个干净的酒樽递与徐庶,邀其坐下共饮。
徐庶则是热情的与颜良、文丑攀谈在河东的战事,拉近彼此的关系,聊到尽兴处,徐庶忽然又话锋一转,叹道:“可惜,今后很难再与二位将军共饮了。“
颜良、文丑皆是一惊,齐声问道:“长史何出此言?”
徐庶再叹:“二位将军可知,左将军心头烦忧?”
二将摇了摇头,拱手齐声:“愿闻其详。”
徐庶深深的呼了一口气,道:“左将军初至河北时,本欲与大将军共襄义举,诛国贼以匡汉室。然而官渡一战后,大将军日渐颓废,军政要务更是尽付幼子袁尚。若袁尚有大将军之风倒也无碍于事,岂料袁尚心胸狭隘,竟趁左将军远赴河东之际,密遣苏由、郭援偷袭壶关城,欲绝左将军归路!实在是可恨至极!“
说到这里,徐庶握紧酒樽,指节发白。
颜良、文丑也想到了往日与袁尚的不和睦旧事,皆是面有忿忿,相继骂道:“大将军尚且对左将军尊敬,袁尚却要与左将军为敌,着实可恨。”“袁尚自己打不过曹操,却又想阻断左将军归路,真是愚蠢至极。”
见二人皆是义愤,徐庶又叹了口气:“如今左将军左右为难,若挥师讨伐袁尚,恐伤大将军舐犊之情,更陷二位将军于忠义两难之境;若隐忍不发,又难平心中愤懑,左将军原本有意请二位将军率部赴卢奴谒见大将军代为询问大将军是何想法,然而我与士元均觉不妥。”
徐庶又直视二将,言辞恳切:“我并非是有小人之心,而是担心大将军见二位将军返回,会让二位效命袁尚,而袁尚定会趁机让二位将军扼守卢奴,再断左将军归路。二位将军若是遵命则有负左将军情义,若是抗命则有负大将军恩义。左将军不忍相逼,更不愿二位将军身陷不忠不义之境,故而心头烦忧。我欲解左将军忧虑,冒昧前来,只望能与二位将军共商两全之策。“
作息调整好了,月初第一更,补昨日第五更,求月票
第279章 颜良文丑入卢奴,刘备上党部署文武
颜良、文丑闻言,默然良久。
奉袁绍之命讨伐刘备,是为不义;抗命不从,是为不忠。
若对刘备不义,则无颜立于天地;若对袁绍不忠,则难为刘备所信,今日能因刘备而背叛袁绍,明日亦能因他人而背叛刘备。
“愿闻长史良策!”
颜良、文丑思之无解,遂拱手求教于徐庶。
徐庶见状,遂建言道:“左将军本欲使二位率军谒见大将军。然而我以为,若是引兵前往,则难有推托之词。若是不引兵前往,即便大将军有意使二位辅佐袁尚,袁尚也必不敢让二位去统领邺城之兵。此乃袁尚不愿重用,而非二位抗命不从;大将军若知袁尚会猜忌二位,必也不会强迫。二位则可趁机留在卢奴,护卫大将军左右以尽人臣之责。如此,二位既不用对大将军不忠,亦不会对左将军不义。若大将军真有卸任之意,必不愿耽误了二位前程,定会亲嘱二位效力左将军。如此,则可忠义两全。”
徐庶循循善诱,终于道出了最终目的:人,可以去卢奴;兵,得留在壶关;为袁绍尽忠未必就得替袁尚征战,也可以护卫袁绍左右。
颜良、文丑对视一眼,顿知徐庶之意,纷纷拱手道:“我二人愿从长史之意,只带亲卫数骑前往。”
凭心而论,颜良、文丑也是不愿与刘备为敌的。
跟着刘备能打胜仗,跟着袁尚都不知道会怎么死,如今徐庶拿出了两全方案,颜良、文丑自然要试一试。
虽然袁绍卸任让位是流言,但万一袁绍真有这个意思,颜良、文丑也不用纠结是舍忠取义还是舍义取忠。
收拾了一番后,颜良、文丑遂来寻刘备辞行,抵达之时,正撞见刘备与袁熙在议事。
看着前来辞行欲往卢奴的颜良、文丑,袁熙的心情也变得颇为纠结,袁绍卸任让位的流言很伤袁熙的心。
袁熙很想问问袁绍:我就这么不配继承袁氏基业?
念及此,袁熙忽又对刘备道:“左将军,我也准备先走一趟卢奴。”
看着袁熙复杂的表情,刘备轻声一叹:“也罢。有颜、文二位将军在,此去卢奴,相互间也能有个照应。若袁刺史在卢奴受了委屈,可再回壶关城。我先前的许诺不会变。”
袁熙拱手道:“左将军厚意,我已尽知。”随后又转向颜良、文丑二人,道:“我先回去准备,明日一早,便与二位将军同行。”
待袁熙离开,刘备又邀颜良、文丑坐下,歉意拱手:“让二位将军为难,是我之过也。方今天下,汉室倾颓,正是有志之士齐心协力匡扶汉室之时。见了大将军后,还请转达我意。”
颜良、文丑更生感动,纷纷抱拳:“左将军放心,我二人必会如实转达左将军之意。”
随着“罢兵养民”之策的确定,以及袁熙、颜良、文丑的离开,刘备也将重心放在了求贤上。
高干虽然自视甚高,但优点是能聚四方游士,壶关城有不少游士暂住,徐庶在接管了壶关城军政后,对高干招募的游士也是颇为善待。
刘备也不管对方是出身世家贵子还是寒门庶子,只要在壶关城的,刘备都会逐个探访,既是寻觅人才亦是温养名声。
这探访,还真让刘备探访到不少俊杰,如避祸并州的河内人常林、杨俊、王象、荀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