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恭敬问礼。
虽然年龄比诸葛亮大一轮且又是勇冠三军的万人敌,但赵云对诸葛亮没有半点儿不敬,反而在当留营司马的这段日子里还一直谦逊的跟在诸葛亮身边随叫随到。
诸葛亮对赵云也是颇为照顾,闲时也会与赵云讨论屯田养民以及兵书战策等等文武诸事。
在诸葛亮眼中:赵云智勇绝伦,谦逊守礼,既不会骄于士大夫,又不会不恤小人,完美符合诸葛亮心中的大将标准。
每每看到赵云,诸葛亮就会遥想起街亭之战:当时受马谡丢失街亭影响,祁山战场上汉军各部编制皆是混乱一团;唯有箕谷退兵的赵云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诸葛亮想赏赐赵云以嘉其功劳,赵云却认为赏赐不合时宜,提议将其纳入赤岸府库,等十月寒冬的时候分赐将士。
论才能、论人品,都无可挑剔!
堪称北伐柱石!
而今的赵云,受限于经验和阅历而在统兵上不如北伐时期,却比北伐时期更年轻更勇猛。
诸葛亮会花时间去纠正关羽骄于人、张飞不恤小人的秉性缺陷,同样会花时间让赵云得到更多的历练。
故而,赵云虽然是职领留守幽州军营事务的留营司马,但除了军营外的事也会时常参与。
譬如陶景这次传回的中山变故,赵云其实是不用参与讨论的,诸葛亮只需要下达军令让赵云执行就可以了。
但为了能让赵云更积极的参与军政诸务,以便今后能更早的独当一面,诸葛亮依旧将赵云单独召来商讨。
见赵云到来,诸葛亮抛砖引玉,询问道:“今日中山国相陶升之子忽然携母来到涿县,声称袁尚忽然带兵入了卢奴。子龙可有想法?”
明白诸葛亮是在考校自己,赵云遂低头沉思,回想近日传回涿县的情报。
袁绍欲让位给刘备这事,在冀州是流言,但在涿县却是事实,只因许攸来涿县后就对诸葛亮提及过为袁绍谋三策一事。
许攸也没料到,当初与袁绍的密谋竟然会被人偷听了去,而偷听的人,许攸不用想都能猜到,除了刘氏不会有第二个人。
诸葛亮在前几日就已经将这些关联事件拿出来与赵云讨论过,故而赵云对当前局势的了解并不少,甚至于比郭图等人都更清楚。
沉吟良久。
赵云抬头,徐徐分析:“袁尚在兖州战事失利,已无与袁谭争嗣的功绩优势,若按照原先的约定,嗣子将会由袁谭继承。然而以袁尚的性格,必不会甘心就此失势。兼之袁绍又欲卸任让位与主公,袁尚激愤之下或会采用极端手段。此番带兵入卢奴,应有夺权之意。”
诸葛亮微微颔首,语有赞赏和鼓励:“袁绍欲效仿陶谦让徐州之举,却不知此举对袁尚而言犹如火上浇油,一旦失去了权力,袁尚就会变成任由人宰割之辈。袁尚又焉会坐以待毙?子龙以为,倘若袁尚决意夺权,会如何行事?”
赵云声稳如铁,继续道:“自古夺权者,皆会假大义之名。昔日公孙瓒假刘虞之名号令州郡,今日曹操亦挟天子以令诸侯,皆是如此。故而以我观之,袁尚会暗中软禁袁绍,而后以袁绍的名义行事,或是召不服之人赴宴于宴席间擒之,或是号令袁谭及主公聚兵向南而借曹操之手除之。”
“若能除掉袁谭与主公,袁尚便可趁机施恩袁谭与主公的旧部众人,同仇敌忾以抗曹操;即便不能,亦可削弱袁谭与主公的军力,之后再以强兵大势威压,迫使袁谭与主公承认袁尚的大将军之位。”
诸葛亮听罢,摇扇而笑:“若袁尚真如子龙所言,主公危矣。”
看着淡笑如常的诸葛亮,赵云不由疑惑:“军师之意,莫非袁尚不会如此?”
诸葛亮颔首而道:“人之不同,在于秉性。然而亮观袁尚此人,骄矜自负又凉薄寡情,心性狡猾又沉不住气,未必会如子龙一般谨慎隐忍。”
赵云微微思索了片刻,又问:“纵是袁尚秉性有失,但审配逢纪都是多谋之人,值此大势决断之际,料也会劝谏袁尚。”
诸葛亮摆了摆羽扇,道:“非也。审配为人,过于专横,实则没什么谋略;逢纪为人,虽然果断,实则没什么大用。一个靠着族大兵强而身居高位,一个靠着谗言媚上成入幕之宾,皆是骄矜自大之人,又岂会劝谏袁尚谨慎隐忍?故而亮方才会说,人之不同,在于秉性,秉性有失,纵是多谋善断亦是无济于事。”
赵云顿有所悟,语气微喜:“倘若袁尚不行谨慎之策不愿假大义之名号令州郡,那么诸州郡定会多有不服之人。我等或可趁机拉拢,以助主公起势河北。”
见赵云已经领悟了个中深意,诸葛亮也不再考校,遂直接下令道:“冀州从事牵招,深受袁绍恩义且又与主公是刎颈之交,如今正驻兵中山北部的灵丘震慑雁门乌桓。子龙可遣人告诉牵招,就言‘大将军在卢奴有难,速往救之’,牵招闻言,必会亲往。”
“袁尚担心主公返回,必会驱兵前往并州以求能将主公滞留在河东,而袁尚又要提防曹操,邺城的兵马定不敢动用太多。能调往并州的只有驻扎在常山国的那八千兵马,这八千兵马本是主公昔日募练,军中将校多受主公恩义,袁尚担心引起兵马哗变必会将原有将校软禁。”
“前番回常山时,真定赵家村中多有慕子龙之名者,赵氏族长,更是单独在族谱上给子龙开了一页记录功绩,以此勉励族人;又为子龙的兄嫂赵峻樊秀夫妇修缮了坟冢,令族人四时祭拜。子龙可引麾下那数十骑白马义从速速返回赵家村,借赵家村之力偷入真定城中救出被袁尚软禁的将校。”
“常山相高柔,乃左将军决曹掾,袁尚必会疑其立场而将其软禁,子龙可将其一并救出,再借高柔之力断了袁尚的粮草供应。”
“如此,那八千兵马将不战自溃!”
睡醒了,1更来啦,求月票
第260章 诸葛亮智珠在握,约谈了沮授和田丰
中山国和常山国一直都是诸葛亮谋划河北的核心区域。
占据了中山和常山,向北可连通涿郡和代郡,向西可控制雁门郡和上党郡,向东可扼守河间国和安平国,向南可威压巨鹿郡和赵国,堪称四战之地。
以前袁绍还有雄心壮志的时候,诸葛亮都是隐忍不发、见好就收,不给袁绍任何可以责难问罪的机会。
如今袁绍的雄心壮志随着袁尚在兖州战场上节节失利也彻底颓败,袁尚又因兖州之败自乱阵脚,诸葛亮自然不肯错过这次良机。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尤其是南面还有个同样在觊觎河北之地的曹操,决断时就更不能有犹疑。
得了诸葛亮的军令,赵云亦不迟疑,一面派亲信去给灵丘的牵招送急信,一面挑选了五十名擅长骑射的白马义从径往真定。
离家数年,赵云亦是思念。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观念,对于想要争霸天下的诸侯而言的确是沐猴而冠难成大事。
可对于赵云这类跟着诸侯打天下的文武而言,却是人之常情。
眼看着刘备、张飞回到了生养的涿郡,关羽也跟着去了生养的河东,赵云若说是一点都不在乎是否回故乡,那是在自欺欺人。
落叶归根,根植于人心。
远走他乡不是不喜欢故乡,而是因为家贫才远走四方。
若能在故乡富贵,谁又愿意奔走流离去博一个不知未来的前途呢?
赵云很感激诸葛亮。
作为留营司马的赵云,更大的职责在于留守幽州护卫幽州,而非去真定执行换个人也能执行的任务。
诸葛亮能将常山和真定的变故料算如斯,也不可能只有赵云前往真定这个唯一的选择。
但诸葛亮依旧让赵云前往真定,这是在让赵云立功的同时也能衣锦还乡而受乡人敬仰。
如此,功与名,赵云都能获得!
从这点上看,诸葛亮的确很偏心赵云
调遣赵云离开后,诸葛亮没有耽误时间,而是又请来了在涿县避祸的田丰和寄情文学的沮授。
除了性格有缺陷,田丰和沮授的才能品行都是无可挑剔,很符合汉代孝廉之官的正统人才标准。
举孝廉虽然在执行上形成了世家大族的阶级固化,但举孝廉为官的初衷是没任何问题的,能在汉末乱世中还能恪守孝廉之官的正统标准,田丰和沮授就值得诸葛亮替刘备拉拢。
对于诸葛亮的才能和品行,田丰和沮授同样也是认同和佩服的。
能以弱冠之龄将幽州吏治肃清,让幽州士民能恪守律法、安居乐业,只有大贤才能办到。
而诸葛亮,就是田丰和沮授眼中的大贤!
“参见军师。”
田丰和沮授谦逊问礼。
随后。
田丰拱手又问:“不知军师召我二人前来,所为何事?”
诸葛亮的目光落向田丰和沮授,淡淡开口:“中山相陶升之子陶景携母急入涿县避祸,声称袁尚带兵入了卢奴。”
田丰瞳孔微变,语气一沉:“袁尚在此刻带兵入卢奴,陶升又遣子携母急入涿县避祸,这是要夺权啊!”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如炬:“田先生既已洞悉袁尚意图,应知此举将会令河北局势骤变。袁尚若是夺权成功,必会派兵阻断左将军回返幽州的退路,而亮受左将军信任坐镇后方,必不会坐视不理。战事若启,必会波及二位,故而请二位前来,议一个两全之策。”
沮授不似田丰一般惊讶,语气神态都淡定如常,被问及两全之策时也只是淡淡开口:“我如今只是幽州的文学从事,不是大将军麾下的监军,若战事开启,我当闭门授课。我如今只想教书育人,不想参与任何的权力相争。”
对于袁绍父子,沮授早已死心。
涿县有大量的典藏书籍,足以令沮授寄情。
前些日子,蔡文姬返回涿县后也带回了不少蔡邕珍藏的典籍,让沮授沉迷其中而更不愿去理会窗外事。
见沮授有了抉择,诸葛亮又看向田丰。
相较于寄情文学的沮授,田丰更在意天下大事,兼之袁绍昔日厚礼相请让田丰铭记在心,田丰亦不愿袁绍受难而坐视不理。
若不是怕遭到袁尚迫害,田丰都不会跑到涿县来避祸。
沉吟良久,田丰有了决断:“我欲走一趟卢奴,军师可否调拨几个护卫与我?”
“可以!”诸葛亮爽快的答应了田丰的请求,又道:“亮已派人去灵丘通知牵招,不日牵招就会带兵返回卢奴,田先生若是遇到了牵招,可与之同往去见大将军。河北动乱多年,民生凋敝,委实不应再起大战。若能减少杀戮而让士民有喘息之机,田先生当享大功!”
诸葛亮的话,田丰也很明白。
在官渡之战前,河北士民就困累不已,力劝袁绍养民却不被采纳,袁绍反而还变本加厉。
以至于一场官渡之战,青壮被坑杀都有七八万,更遑论死于劳役的民夫以及死于饥饿的百姓了。
富饶的河北之地,也变得残破不堪,闻之令人心碎。
而如今。
袁尚为了争夺权力,不惜要与刘备开战,大战之后不论谁胜谁败都得再面临曹操的兵锋。
届时又会战乱不休,亡于天灾人祸的将不知凡几。
“军师放心,我定会竭力促成双方和睦。”田丰拱手一礼,退了出去,沮授亦是没有再多言,跟着田丰离开。
看着离去的二人背影,诸葛亮静静的摇着羽扇,陷入了沉思。
“沮授惊才绝艳,却因袁绍之故而心死如斯,可悲可叹。想要让沮授重振心力,只有等主公回了幽州再行谋划了。”
“田丰虽然心属袁绍,但尚存治国安民之志,若袁绍真能效仿陶谦卸任让位与主公,田丰亦可受袁绍嘱命而效力主公。”
念及此。
诸葛亮心头已经有了决断。
随后。
诸葛亮又召来典客从事孙乾,吩咐道:“河北将乱,主公又远征在外,我等不可坐以待毙。眼下康成公全家都已经到了涿县安居,公祐可去寻康成公求一封书信,劝袁绍以河北士民为念,断了三子的争嗣之心。”
2更来啦
第261章 诸葛亮谋得郑玄手书,赵云近乡情怯
前阵子,孙乾去了趟北海,不仅将郑玄全家都带回了涿县,还顺带游说了不受袁谭器重的王脩。
王脩虽然没有跟着孙乾返回涿县,但也意动不已,碍于袁谭出征在外不好请辞,只许诺等袁谭归来后就辞官来涿县。
闻得诸葛亮的担忧,孙乾也不含糊,当即就领了任务来见郑玄。
郑玄如今七十有五了。
受刘备入河北影响,郑玄不用在七十四岁高龄的时候还要被征入军中去陪袁绍打官渡之战,幸运的避开了亡于途中的厄运。
如今举家迁徙到了涿县,不仅见证了故友之女卢琼与得意门生孙乾成婚,还见到了蔡邕的珍藏典籍。
人逢喜事精神爽,郑玄整个人也变得神采奕奕,完全看不出七十五岁的老态龙钟,每日还能一个时辰注释《周易》。
“恩师。”
孙乾小心翼翼的来到郑玄的房门前,小声问礼。
“是公祐啊。”
听到熟悉的声音,郑玄放下刀笔,转向孙乾柔声而笑。
孙乾虽然不是郑玄最优秀的门生,但近几年孙乾跟着刘备成就斐然,不论是才能还是德行都符合郑玄的期待,令郑玄颇为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