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逆风袁神限时上线,诸葛亮撤出真定
袁绍在这个时候抽身去中山,也的确存有给袁尚机会的心思。
邺城是袁尚的主场。
能不能在邺城这个主场内将袁谭视为鱼肉,那就得看袁尚有没有当刀俎的本事了。
但袁绍显然高估了袁尚的智力,也低估了袁谭的勇力。
邯郸城外。
袁绍看着接连送来的两封表文,眉头紧蹙。
第一封是袁谭送来的,声称:袁尚意欲弑兄。
第二封是袁尚送来的,声称:袁谭意欲弑弟。
而真实的情况是:昨夜袁尚派审配逢纪围了驿馆,袁谭怒斥审配逢纪无礼,随后双方起了冲突,袁谭以八百骑强破了审配逢纪的兵马,走西门杀出城去,随后袁尚袁谭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向袁绍上表诬告对方。
刘夫人一看到袁尚的表文,当场就哭了,闹着要袁绍返回邺城立袁尚的嗣子处置袁谭。
不过这次袁绍没有因为刘夫人的苦恼而妥协,而是先让刘夫人去别的车上待着,随后又召来许攸,将两封表文递与许攸观阅。
“子远,孤莫非当真选错了人?”袁绍此刻也有些不自信了。
袁尚有邺城主场优势,竟然没能将袁谭当鱼肉拿捏,反而还被袁谭轻易的冲出邺城反告袁尚意欲弑兄。
许攸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又念及与袁绍的旧谊,兼之家小如今也安然无恙,遂又心软道:“谭公子久经战阵,有八百骑在手,除非尚公子下死手以弓弩伏杀,否则不可能将谭公子留下。谭公子只是杀出城去而非直接去冲尚公子的府邸,明显也留了手。二人虽然相争,但也彼此都留有底线,大将军无需介怀。”
顿了顿,许攸又提议道:“以前尚公子虽然是冀州刺史,但大将军尚在邺城,诸事其实并不能完全由尚公子作主。如今大将军前往中山避暑,尚公子这个冀州刺史便可在邺城自主行事,正好观二人之能。大将军可派人给二人传信,以一年为期,谁在与曹操的攻防中立功最多,谁便是嗣子。”
许攸的意思简单明了:既然不能直接决定谁是嗣子,那就让二人去与曹操厮杀,袁尚驻邺城,袁谭驻临淄,正好一个谋兖州,一个谋徐州。
袁绍沉吟了许久,叹了口气:“事到如今,也的确只能按子远之策了。”
处于逆风状态的袁绍,智力和决断明显要高不少,当即便派人分别给袁谭和袁尚送信,同时又给上党的高干传令,让高干联合西凉的马腾等人袭扰关中,借以牵制曹操的兵马,以便袁尚和袁谭谋取兖徐二州。
而袁绍则是继续前往中山避暑。
因为袁尚骤然与颜良、文丑交恶而导致削弱刘备兵权的计划失败,让袁绍也对刘备生出了几分忌惮。
这次前往中山避暑,除了给袁尚机会外,袁绍也是担心刘备会趁着袁尚袁谭相争而在后方生事。
袁绍也不是憨憨。
虽然一开始惊疑袁熙的反应,但在出城后袁绍便逐渐想明白了关键。
向来柔懦的袁熙,忽然间变得既有智略又有胆略了,这后面若没人支持和指点,袁绍是不信的。
虽说世家大族常会以嫡长子来继承家业,但袁绍的想法略有不同。
袁绍自个儿就是婢女生的,故而对同样是婢女生的袁熙并没有身份上的歧视,倘若袁熙真的是个智勇兼备的,那么袁绍同样会中意袁熙为嗣子。
但凡袁熙有袁谭一般的刚勇或者能如袁尚一般礼贤下士,袁绍都会将袁熙放到并州,而后三子一人走青州谋徐州,一人走冀州谋兖州,一人走并州谋关中。
奈何袁熙一个柔懦的个性,袁绍即便想扶也扶不起来。
而袁熙背后之人,袁绍也不难猜测:除了讨平幽州六郡的刘备外,不可能会有第二人。
只不过,袁熙去争取刘备的支持比袁尚去争取审配的支持更令袁绍头疼。
审配好歹只是个魏郡豪族,再怎么折腾也只是个权臣;而刘备有大志且不会久居人下,不是袁熙能驾驭的。
袁绍欲入中山避暑的消息,也在袁熙的快马传讯下送到了真定城。
随后,诸葛亮便寻来了陶升和高柔,向二人请辞:“眼下常山国诸事已趋近正轨,亮也该离开真定了,今后诸事,还望二位能秉公而为,以免常山国再生祸乱。”
陶升吃了一惊:“诸葛军师这就要走?”
习惯了诸葛亮在真定的陶升,这段日子过得挺舒坦的,以前繁琐的事务有诸葛亮帮忙都变得极为流畅,以至于让陶升有了一种诸葛亮就应该待在真定的错觉。
诸葛亮轻笑:“亮乃左将军麾下的军师将军,按道理是不能插手地方事务的。若非那十万黑山屯田民只愿归在左将军府名下,亮早就该离开了。如今有了文惠兄兼任左将军府的‘决曹掾’,亮也可放心离去了。”
高柔看出了端倪,问道:“莫非是大将军要入中山避暑,诸葛军师担心会让大将军误会,故而避嫌离去?”
诸葛亮转向高柔,故作片刻犹疑,道:“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那十万黑山屯田民只降左将军而不降大将军,这是对大将军的羞辱。左将军为了常山国的安稳,虽然答应了黑山民的要求但不可以自恃其功而令大将军颜面无光。而今有了文惠兄在,黑山民不会因为亮的离开的误以为左将军放弃了他们,大将军也不会因此而误会了左将军。”
高柔盯着诸葛亮,既有询问又有肯定:“所以,熙公子来上党见我且非得让我入常山国,其实是诸葛军师你的意思?”
见高柔将话挑明了,诸葛亮遂向高柔赔礼道:“亮非是有意隐瞒。为人下者,当为主上趋利避害。亮亦怕有小人在大将军面前谗言挑拨,让左将军蒙受了委屈。并州高刺史乃大将军外甥,文惠兄又是高刺史堂弟,文惠兄又素来公正严明体恤黎庶,亮也唯有将文惠请到常山国,才能避免大将军与左将军因为黑山民而生出误会。”
1更来啦
第197章 诸葛亮料袁绍所想,关羽将兵权移交
撤出真定,是诸葛亮早就盘算好了的。
刘备目前挂名的是出守涿郡为都督,名义上只能管辖涿郡的军政。
即便黑山民归在了刘备名下也只能视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而不能公然的跟袁绍叫板称:黑山民只能听刘备的不能听袁绍的。
在不能与袁绍公开翻脸前,适时的以退为进才能更好的趋利避害。
更何况:袁绍要的其实也只是个面子。
只要面子给足了,袁绍也不可能真的派高柔以外人去管理那十万黑山民,一不小心将那十万黑山民逼反了,袁绍的面子又没了。
诸葛亮恰到好处的利用袁熙将高柔给诳到了常山国,让高柔试守常山国法曹掾且行左将军府决曹掾事,也相当于在刘备和袁绍之间嫁接了个纽带。
高柔是个聪明人。
在诸葛亮的坦诚相告下,也不再多问。
在其位,谋其职,既然当了常山国的法曹掾又行左将军府决曹掾事,高柔就要将职责范围内的事办好,至于其他的,高柔不想管也管不了。
陶升则是满脸的遗憾,常山国有诸葛亮和没诸葛亮是截然不同的。
但陶升也明白,似诸葛亮这等奇才也不可能一直都留在常山国,能将诸葛亮在常山国制定的一系列流程规矩继续推行下去,如萧规曹随一般,已经是陶升的幸运了。
一个能治理天下的丞相之才给一个小小的常山国制定的流程规矩,足够陶升学一辈子了。
“诸葛军师今后若有空闲,可多来真定走走,只要我陶升还是常山相,便一定不会怠慢了诸葛先生。”
陶升拍着胸口保证,乱世中,多个朋友多条路,凡事也得给自己留条退路,以免今后走投无路。
诸葛亮轻摇羽扇,如常的温文儒雅:“只要陶相不嫌弃,亮今后定会常来。”
陶升更喜,有诸葛亮这句话,那这条退路也就走通了。
随后,陶升便命人准备酒宴,为诸葛亮饯行。
诸葛亮的行动很果断,抢在袁绍一行人抵达真定前便将诸事务移交给了陶升和高柔,随后带着张南离开真定前往中山。
关羽则是留在了真定统率那一万兵马,如此一来,刘备依旧只是奉命募练新卒及统率那一万兵马,而没有插手常山国地方事务。
等袁绍抵达真定城时,迎接袁绍的便是陶升和高柔。
“文惠何时来的真定?”
看到高柔,袁绍顿感惊讶。
高柔忙将受袁熙邀请入常山国以及试守常山国法曹掾且行左将军府决曹掾事,告知袁绍。
一听那十万黑山民现在是由高柔在负责,袁绍的脸上顿时流露出了喜色:“以文惠之才,当个郡守国相也绰绰有余,何须试守法曹掾,你今后便是常山相。”
陶升刚想开口,猛然听到袁绍要让高柔当常山相,瞬间僵住:我被撤职了?
高柔也不由愣住,哪有当着陶升的面让自己为常山相的?
袁绍又转向陶升,道:“显奕路上对孤说,原来的中山相有告老还乡之意,正好孤要去中山避暑,你便与孤同往中山,补中山相的空缺。”
虽然只是平调,但跟着袁绍去当中山相,意义可比自行去中山为相大多了,陶升由惊转喜,忙俯首拜谢:“小人愿为大将军效死!”
袁绍大笑:“你曾救孤家小,孤自然不会亏待你。”
高柔心头也是激动,法曹掾与常山相,两者一个地一个天,当即也拜谢道:“愿为大将军治理常山。”
等更改了高柔和陶升的任命后,袁绍这才询问刘备的行踪。
陶升如实道:“左将军去中山访友去了,大将军若去中山,应能与左将军碰上。”
袁绍微微惊讶,又问:“那常山国的那一万兵马,如今是谁在统率?”
陶升不假思索:“暂由左将军麾下裨将军关羽统率。”
袁绍更惊:“可是那个万军丛中取蹋顿首级的关羽关云长?”
陶升点头:“正是此人。”
袁绍低头琢磨。
其实早在抵达真定前,袁绍就提前探得刘备去了中山,故而才会专程折道真定,趁机让颜良、文丑执掌那一万兵马的兵权。
而方才改任高柔为常山相,将陶升调去中山,也是为了抹去刘备在常山国的人脉印记。
诸事都很顺利,唯独关羽不好处理。
许攸小声提议:“大将军可请关羽赴宴,观其态度,再作决定。嗯,左将军的军师将军诸葛亮,也可一并宴请。”
袁绍点了点头,遂让陶升去安排。
陶升迟疑了片刻,道:“禀大将军,诸葛军师已经交接了手头诸务,离开真定往中山去了。”
袁绍眼神一凛:“为何离开?”
陶升隐瞒了真实原因,只挑不紧要的说:“诸葛军师乃左将军的军师将军,先前留在真定只是怕我等不能安顿好那十万黑山民而坏了左将军的信义;自从高相来了真定,诸葛军师见高相行事公正,便将手头事务全都移交给了我等。”
言下之意:诸葛亮只是在真定临驻,并非常驻。
一听诸葛亮如此识趣,袁绍便也放下心来,只让陶升去请关羽赴宴。
然而。
令袁绍没想到的是,关羽赴宴时将印绶文书等也带来了,称刘备早有吩咐,等颜良、文丑返回真定后便将印绶文书都移交给颜良、文丑二人。
刘备是主将,主将不在常山国,将印绶文书移交给身为副将的颜良、文丑二人,合情合理又合规矩。
如此爽快的将印绶文书交付,反而让袁绍有些不知所措了。
袁绍甚至都还在想,如果关羽拒不移交兵权那就只能先将关羽扣下,结果关羽直接就将印绶文书给送来了。
席间的颜良、文丑二人,则是暗暗松了口气,倘若袁绍真与关羽起冲突,颜良、文丑二人便会陷入两难抉择。
直到二人与关羽碰樽时,关羽才小声告诉二人:“大哥不欲二位将军为难,故而在离开中山前早有交代,只望二位将军好生统兵,莫要受小人蛊惑而坏了军士性命。”
一听这话,颜良、文丑更是感动:左将军为我二人思虑至此,此恩绝不可忘!
2更来啦
第198章 入了诸葛亮的五指山,袁绍不要想逃
关羽所言并非刘备的交代,而是诸葛亮临走前的吩咐。
但以刘备和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关系,是刘备的交代还是诸葛亮的吩咐对关羽而言都没区别。
可只要挂上“左将军”三个字,对颜良、文丑却是绝杀!
先前打东武阳前,颜良、文丑便觉察到了蒋奇所送文书中暗含削弱刘备兵权的意图。
刘备为了顾全大局采纳了诸葛亮的提议隐藏身份同往东武阳,更是奇袭了仓亭津避免颜良、文丑因为袁尚的胡乱指挥而兵败,故而在回军真定时,颜良、文丑直接装傻充愣的没将兵马交给袁尚而是任由刘备带回了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