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13节

  2更来啦,跟3更一起发,这两章剧情衔接一开始没写好,所以修改完了才一起发的。

第178章 袁绍想玩宫心计,但诸葛亮有张良计

  袁绍闻言意动,加之袁尚坚持请命,便点头示意其退下。

  沉思良久后,袁绍便有了想法:“曹阿瞒欺我太甚,孤岂能坐视?然而孤身为大将军,又岂是曹阿瞒想见便能见的?尚儿有英雄之气,乃孤最器重的儿子,可代孤领军出征东武阳。孤听闻曹阿瞒的长子曹昂因为曹阿瞒贪念美色而亡于宛城,剩下的儿子又都不成器,孤心甚喜。尚儿可顺便代孤奚落他几句!”

  顿了顿,袁绍又道:“着令蒋奇即刻赴常山国调兵,再传令审配打白马津以为策应。孤倒要看看,那曹阿瞒如何招架!”

  众人闻言更觉诧异。

  袁绍此次竟未挑拣驳斥,而是直接综合了袁尚、田丰两策,数计并行?

  即便是郭图和辛评也不得不承认,综合了袁尚和田丰两策后,也的确是最适合当前情况的可行之策:既不会让袁绍轻易涉足险地,又不会失了袁绍的威风,有袁尚和颜良文丑同往东武阳也能抵挡曹操一二,黎阳的审配也可以对曹操进行牵制。

  袁绍的决定也符合田丰的预期,只要袁绍不亲临险境,田丰就不会过多反对其他。

  至于袁尚能否取胜,田丰则并不关心。

  商议已定后,蒋奇便领了调兵文书,飞马赶到真定。

  见到刘备后,蒋奇急将紧急调兵文书呈交刘备,并告知缘由:“曹操已偷渡仓亭津,斩杀魏郡太守高蕃,现正陈兵东武阳城下,围困逢纪甚急。逢纪昨日已遣使至邺城告急求援。大将军有令,请左将军即刻调遣颜良、文丑二位将军及其所部真定兵马驰援东武阳,迟恐城池难保!”

  刘备览毕文书,脸色骤变,惊疑道:“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何以袭扰不成,反被曹操袭占仓亭津?高蕃身为魏郡太守,竟连一处津渡也守不住?”

  蒋奇本就对审配、逢纪心怀怨怼,当即冷嗤道:“审配、逢纪不过逢迎之辈,实则才具平庸。高蕃原为审配家将,全赖审配举荐才侥幸得任太守,十足无能之徒。今高蕃失守要津,累及大将军再受曹操之辱,实是可恨!”

  刘备深吸一口气,神色恢复如常,安抚蒋奇道:“军情紧急,容我与众将商议对策。请将军暂歇驿馆,待有决断,定当告知。”

  蒋奇亦知此事关系重大且复杂,遂不多言,自去驿馆歇息,等候刘备发兵。

  待蒋奇走后,刘备立即派人请来诸葛亮,将袁绍的调兵文书给诸葛亮阅看。

  “曹操袭取仓亭津,斩杀高蕃,围困逢纪于东武阳。袁绍遣蒋奇持令前来,欲调走颜良、文丑及其统领的一万新卒。军师以为,我当如何应对?”刘备语气平静,眉宇间却隐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诸葛亮细看文书后道:“仓亭津丢失,东武阳便了失黄河天险的天然险阻。曹兵本就长于野战,今又由曹操亲率精兵而来,其军中必然暗藏诸多猛将。纵使颜良、文丑齐出,仅凭那一万新卒,恐也难敌曹军精锐。”

  淳于琼怎么死的,事后刘备和诸葛亮也仔细探讨过。

  虽然有许攸的泄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曹操将诸多猛将都藏于奇袭军中,以至于淳于琼以众敌寡以逸待劳都没打出优势。

  尤其是张辽、徐晃合力破阵,夺旗擒将,更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

  而今曹操再袭仓亭津,又在东武阳耀武扬威,在诸葛亮看来:曹操必然又在故技重施,故意引诱袁绍派兵前往,再借暗藏的诸多猛将打出出其不意的效果。

  刘备蹙眉点头:“此理我亦深知。奈何袁绍调令已至,颜良、文丑闻讯,必不肯违背。”

  诸葛亮轻摇羽扇:“主公不妨先召此二人前来,陈明利害,察其反应,再作决定。”

  不多时,颜良、文丑应召而至。

  二将看过调兵文书,当即请求领兵前往东武阳救援。

  刘备默然不语,不置可否,只将目光投向诸葛亮。

  诸葛亮会意,直言相问:“曹操此番奇袭,所带必是虎狼之师。二位将军准备带多少兵马前去救援?又有几成胜算?”

  颜良、文丑闻言一愣,对视一眼,疑惑地看向刘备:“左将军不与我等一同前往督战?”

  刘备轻叹一声:“调令文书上,只见二位将军之名。想来邺城定有小人谗言,恐怕是不愿看到我统兵前往了。”

  颜良、文丑猛然想起当初被派至刘备身边作副将的本意:是待新卒练成后便伺机接手兵权。

  只是这几个月相处,刘备待二人恩义并重、以诚相待,且曾并肩击破胡虏联军,致使二人渐渐淡忘了此令。

  经刘备一提,二将才惊觉此次调兵确含削夺刘备兵权之意图。

  颜良不由气恼:“事态已如此危急,怎还有人容不得左将军立功?若无左将军同往坐镇,纵使我与文丑率一万新卒齐出,也无胜曹操的把握。”

  二将都曾惨败于曹操之手,对其心有畏惧。

  只觉若有刘备主持大局,方可一战;若只他二人领军面对曹操的精兵猛将,全无胜算。

  文丑忧虑道:“然而我二人若是拒不受命,大将军必会严惩。”

  诸葛亮见二将已生迟疑,顺势进言道:“不如回报大将军,言称‘黑山贼初附,民心未稳,更兼真定羁押胡兵降卒八千。若尽调常山之兵,恐贼寇复叛、胡虏生乱!’为免大将军降责二位将军,左将军可在回文中代为美言解释。”

  颜良闻言大惊:“不可!邺城本就有小人进谗诬害左将军!左将军若再为我等说话,岂非更引大将军猜忌?万万不可如此!”

  文丑亦道:“是我等不愿仓促发兵,与左将军何干?我二人自当上书向大将军禀明利害。即便大将军不悦,至多责骂我二人几句。”

  二将本就因感激刘备恩义而心存愧疚,此刻更不愿牵连刘备独自担责受疑。

  这情急之下流露的真诚,倒也令刘备动容:“二位将军切勿如此。我为正职主将,尔等仅为副将。岂有主将推责于副将之理?”

  旋即。

  说罢,刘备转向诸葛亮问道:“军师,可还有其它良策?

  3更来啦

第179章 刘备给太多了,即便颜良文丑也要服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笑道:“良策虽有,但要委屈将军了。

  刘备朗声笑道:“军师言重了,但说无妨!”

  诸葛亮遂道:“将军可效仿孙膑败庞涓旧事:明面上依大将军军令,调颜、文二将赴东武阳;暗中则与关将军率精骑随行。如此既保全大将军布局,又可避免颜、文二将受大将军责罚。只是破曹后,功劳需要尽归颜、文二将,将军不可居功。”

  刘备大笑:“若能让二将将军免受大将军责罚,些许功劳何足挂齿?便依军师之计!”

  颜良、文丑闻言皆惊。

  先前破屠各、乌桓时,刘备便已屡让功劳,令二人深为感佩。

  如今竟要将破曹全功拱手相让,这让二人心中既感激又惶恐。

  颜良急忙摆手道:“我二人岂敢贪占左将军之功?破曹后定当向大将军禀明实情!”

  诸葛亮摇头道:“万万不可!亮之所以这般安排,正是为了避免小人借机构陷左将军。大将军虽器重二位,却也绝对不能容许二位与左将军私结朋党。为人下者当知规避忌讳,倘若落人口实,纵有赤诚忠心恐亦难向大将军明示,反而会令小人得志。”

  颜良一愣,这些弯弯绕绕,颜良没去深想过,此时听诸葛亮一说,顿感背脊发凉。

  袁绍麾下内讧严重,沮授被调往幽州,审配被撵回邺城,许攸被逼走反叛,田丰被下狱险些被杀,诸如此类,颜良深有感触。

  万一真如诸葛亮口中猜测,被小人借机构陷成与刘备私结朋党,那颜良纵有万言也说不清了。

  文丑反应更快,接口道:“军师有理!若因我二人好意却也累左将军遭大将军猜忌,岂非弄巧成拙?”

  “可这功劳……”颜良踌躇道。

  虽然颜良极其渴望建功立业,名扬天下,但连番受刘备恩义再夺其功,颜良自觉于心不安。

  刘备笑道:“颜将军莫要推辞!来日方长,今日我让功于二位,来日二位再让功于我便好。《礼》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又何必计较一时得失?”

  诸葛亮见气氛烘托到位,趁势劝道:“左将军如今名扬河北,已无需再与众将争功。亮听闻,自白马津和延津两战后,多有宵小之辈嘲讽二位将军。此番前往东武阳,正好借破曹之功,以正二位将军的威名。”

  闻听此言,颜良、文丑皆是脸色一变。

  白马津和延津两战皆败后,虽然袁绍没杀颜良、文丑且还将其调回邺城,但颜良、文丑这两个“上将军”却也成了笑柄。

  谁也不愿意背负“名不副实”之名而受人耻笑!

  念及此。

  颜良、文丑对视一眼,再无犹疑,当即向刘备抱拳行礼:“愿听左将军调遣!”

  待二将自行前往驿馆去寻蒋奇后,刘备又问诸葛亮:“军师此番可要同往?”

  诸葛亮轻轻摇头:“有关将军随行,亮便不同去了。陶升之才,尚不足以安抚黑山之民、震慑胡人俘虏,此处还需亮坐镇。”

  刘备喟然叹息:“每至一地都要军师操劳,我心甚痛。近几月虽有士人投效,但能治州理郡的大才,我却未能遇到一人。我带军师离开涿县,本是盼着军师能略减操劳,唉——”

  诸葛亮心中感动,拱手而笑:“为助将军实现宏愿,亮甘愿肝脑涂地。区区常山诸务,不足挂齿。”

  刘备亦感动非常,暗下决心要寻得州郡贤才来为诸葛亮分忧。

  诸葛亮再叮嘱道:“还有一事:此番驰援东武阳,时机需慎之又慎——既不可急行抢了袁尚风头,亦不能迟缓致其命丧曹操之手。如何把握,将军当自行斟酌。”

  刘备点头:“军师之意,我已明了。烦请军师知会云长一声,若有交代,可对其细细叮嘱。”

  刘备深知诸葛亮处事严谨,即便不提,诸葛亮也必会寻关羽面授机宜。

  诸葛亮应诺,旋即暂别刘备,径直去寻关羽。

  记下诸葛亮叮嘱后,关羽提出最忧心之事:“大哥与我皆往东武阳,若胡虏乘机暴乱,军师该当如何应对?真定仅余陶升麾下一千吏兵,要管束八千余胡虏,只怕力有不逮。”

  诸葛亮羽扇轻摇,成竹在胸:“关将军无须忧虑,倘若让那八千胡虏生乱,便是亮的失职无疑。”

  “可……”关羽仍有迟疑。

  关羽怕的不是诸葛亮失职,怕的是诸葛亮会被胡虏所害,只是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该如何说,

  见状,诸葛亮笑道:“焦触、张南二将尚在中山。亮会传讯袁熙,将此二人调入真定听令。”

  听闻要调焦触、张南,关羽这才稍感安心:二人虽然不能对付强敌,但寻常反叛尚不在话下。

  疑虑既消,关羽不再多言,谨记诸葛亮叮嘱后便自去整装。

  诸葛亮倒也不是在诳骗关羽,随后便派人去中山给袁熙送信。

  不过诸葛亮调的不仅仅是焦触、张南二将,而是将袁熙一并调来了真定城。

  收到传信,袁熙毫不迟疑,立即率焦触、张南及五百骑兵赶赴真定。

  又因诸葛亮在信中没有言明详情,故而袁熙面见诸葛亮时难掩疑惑:“左将军怎会忽然带兵去东武阳?”

  “袁刺史,此乃大将军军令。”诸葛亮未直接作答,而是将蒋奇送达的调兵文书递予袁熙。

  目光扫过文书内容,袁熙气息骤紧,语带涩意:“竟是让袁尚代大将军与曹操决胜?大将军……还要左将军领兵去助袁尚?”

  袁绍凡事皆偏向袁尚,这让袁熙心头的妒火顿起。

  下意识的,袁熙又想到了刘夫人当着自己面让袁尚对刘备行晚辈之礼的场景,心头更是愤懑难平。

  诸葛亮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羽扇微顿,提点道:“非是让左将军‘领兵’,而是令其‘调遣’颜良、文丑率部助阵。只是二将忧心无法破曹,方才恳请左将军与关将军暗中随行。”

  袁熙一愣,遂又仔细查看文书,终于觉察到了不对劲,愕然看向诸葛亮:“莫非大将军对左将军存了猜忌之心?”

  4更来啦,求月票

第180章 诸葛亮未雨绸缪,袁熙或只是个弃子

  见袁熙终于领悟了几分真意,诸葛亮语重心长道:“眼下大将军对左将军已有猜忌之心,倘若此次破曹操之功又落于袁尚之手,亮担忧……”

  诸葛亮语带机锋,刻意停顿片刻。

  袁熙果然听出了弦外之音,语气霎时急促:“诸葛军师之意,莫非大将军有意趁此机会,立袁尚为嗣?”

  虽然袁绍早就属意袁尚为嗣子,但在各种原因影响下没有立嗣,而是选择了诸子分立以观才能的方式。

  而今,袁绍内忧外患,想早定内事的想法也不难预料。

  诸葛亮微微颔首:“此虽是亮之揣度,但观邺城景象:大将军耽于酒色,大小事务多委于袁尚处置;其母刘氏又常伴大将军左右,枕边之言难保不会让大将军改变决定。袁刺史还需早做绸缪,以免将来只能向袁尚俯首称臣。”

  袁熙眉峰紧锁,压抑的妒火也被诸葛亮的言语彻底点燃,恨声道:“大将军着实偏心!论刚勇,袁尚不及袁谭万一;论谋略机敏,他更远逊于我!无非是仗着那刘氏尚在,大将军便要立他为嗣,可恨!”

  愤懑之余,袁熙又转向诸葛亮,恭敬一揖:“诸葛军师智计无双,纵张良、陈平复生亦不及也!此番若待左将军助袁尚破了曹操,大将军定将立嗣袁尚,届时我纵有心与左将军匡扶汉室、共掌朝纲,亦无能为力矣!还望诸葛军师为我指一条明路!”

首节 上一节 113/1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