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才是宋世祖 第51节

  魏宪:“择日不如撞日,既然谈到此事了,今日便能去看。”

  赵子称也不含糊,于是当天就大大方方带着魏宪去了他在本县城外刚刚兴建的水泥工场。

  这里的水泥技术,正是前几个月,他跟将作监主簿贾谠一起合力鼓捣出来的,后来赵子称有机会又鼓励工匠们想办法慢慢改良,现在的产品质量比他辞别贾谠时又稍有提升了,还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这种东西,传统的工匠肯定是不会写的,他们也有研究成果,但更多是靠偶然发现。赵子称肯定不能容忍这种情况,他需要的是系统性的研究。留下了实验纪录,才能吸取经验教训,持续性地改良迭代。

  魏宪现场看了一番工匠们的演示,也是对水泥的效果惊诧不已。

  “此物可以在很多要求不高的工程里,替代石料!若是官家修艮岳和宫观也多用这种材料,天下还何须被花石纲拖累到如此地步!”

  连续数年一直在跟花石纲过不去的魏宪,第一反应便是如此。

  赵子称听他这么说,就知道此人总算是被拉进同一战线了。

  赵子称便顺着他的意思附和:“通判所见甚是,其实我当初就是因为痛恨花石纲劳民伤财,所以到东京押送完那趟花石纲后,机缘巧合与将作监的一些能吏巧匠切磋,想出了此物。

  只是我人微言轻,暂时还没有办法把此物献上去、用于官家修建艮岳。不过我会让工匠持续改良这些技法的,终究不会让明珠蒙尘。”

  最后这几句话,彻底把魏宪拉进了赵子称的阵营。

  当听到赵子称也早有劝谏上面废止花石纲之心后,魏宪终于肃然起敬。

  眼前有实打实的物证铁证,发明水泥这个事儿,绝对是捏造不出来的。

  没有人可以通过发明一种新东西来捏造自己的真实企图,所以赵子称必然是百分百的倒花石纲派。

  “你说的事儿,老夫为你办了。你能有如此爱民之心,是江南百姓的幸事。老夫已经一把年纪,又被朱狗所忌,还能有什么前途?就为你们年轻人再做点事吧。”

第70章 祥瑞频出,就任知县

  顺利把本州通判魏宪拉下水、让魏宪来唱白脸做恶人后,宣和元年这个冬天,赵子称的压力就小了很多。

  他这个县丞本来就没有太多事情要管,只分管徭役工程和对应的那部分钱粮筹措。

  这块最大头的工作任务,有魏宪帮他扛仇恨值,赵子称就只用处理那些技术性的工作了。

  于是姑苏县乃至苏州其他三县常熟、昆山、吴江,这个冬天的圩田整备工作,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最后一统计,总共只花了比往年同期少得多的钱粮,却修缮了比往年多一倍的圩田面积。

  原始水泥这种新的建筑材料,也第一次在低端水利工程这一应用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参与施工的厢军士卒和民夫,都非常喜欢这种能替代大石头的新材料,因为这大大降低了民夫的工作量。

  虽然也需要学习很多新的操作工艺,这让一些不爱学习的民夫颇为不适,可脑子灵活又不愿意多下死力气的聪明人总是不少的。

  一番自然选择之后,最终总会人尽其才,愿意动脑子的人去干灵巧的活,只愿下死力气的人也有充分的力气活让他们干。

  百姓轻松,士绅摊派花掉的钱粮也少了,干成的活儿却多了,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三赢。

  赵子称本人的练兵、扩军事宜,以及扩建水泥工场、锻铁工场的前期基础投资,也被顺利夹带进这些工程里面。

  冬季圩田徭役结束后,为徭役提供工具、材料而建的工场,自然能挪作他用。到时候顺利转产兵器,或是继续造水泥以用于战时快速加固城防,都会非常好用。

  与此同时,这三个月里,赵子称那些劝课农桑的工作也没闲着。因为靠水泥修圩岸的创举一炮而红,苏州各县有眼光的士绅、富户,都越来越相信赵子称的各种创举的可行性。

  原本赵子称教富户们“不管有没有扦插新桑苗的需求,都要勤剪桑树上面的枝杈,以令桑叶肥美增产”,富户还未必敢信。有些准备多观望一年,先看看那些胆子大敢试点的同行、第一年效果如何、第二年再跟进。

  现在看到水泥修圩岸那么成功,自然有更多人揣摩“赵县丞说不定真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他的水泥之法能成功,桑树剪顶枝的法子肯定也是真有好处”。

  一旦一个人的信用和名声建立起来了,后续做什么都方便。越来越多犹豫观望的士绅富户加入到相信他的队伍中来,姑苏县来年的桑蚕、蔬果产量,也必能因此受益。

  只可惜冬季很多瓜果都不能种,所以暂时只能在桑树、果木方面做点劝农工作,其他工作的成效,至少要等开春之后才能看出效果了。

  不过即便如此,作为最早无条件信任赵子称的慕容家,还是为他准备了好多去年秋收时存下的、用了新技术后长得特别大的瓜果,可以供他作为祥瑞献上去,稳固政绩。

  地方上农业生产有没有丰收,是否是祥瑞,这种事情很难拿出铁的物证让上面相信。但瓜果长得特别大,大到异乎寻常,这肯定是造不得假的,只要把实物交上去,上面肯定得承认这也是政绩的一部分。

  ……

  时间转眼来到了宣和二年的正月。

  一个冬天的忙碌种田结束了,赵子称也为自己上任的第一年,交出了一份足以令各方都满意的答卷——当然,他这个第一年任期,其实只实打实干了三个多月而已。

  按本朝成例,官员上任后的铨选,如无特殊情况,需要等各自任期满三年后,由吏部处置。但“岁课”也就是政绩的常规年度考核,则是每年都有的。

  自王安石变法后,理论上对岁课的要求还变得更加细致了。

  岁课的等级分上中下,记录在官员的历子上,也就是其为官的履历档案,期满三年铨选时,就会把过往三年的岁课历子都拿出来综合权衡,最后再给出结果。

  不过,一旦发生了岁课考评极为“卓异”,或是有明显不称职的重大过失,也有可能被立刻提拔或是黜落,这是不受三年一轮限制的。

  到了徽宗朝,官员坐火箭一般快速升迁,或是得罪了人快速黜落,都已经不足为奇,朝政极为混乱。马屁拍得好的,两年内从小官升入中枢的例子都有。

  赵子称的情况,本来也属于入职之前就有功劳,本该高配的。但舍试两优入仕这种方式,注定起点不能高,要服众。因此他这一年做完后,本来就有相当的机会得到升迁。

  再把相关祥瑞和劝课农桑、治水营建有功的政绩往上一报,基本是板上钉钉的。

  截止到正月底,江南各州府的岁课政绩全都上报了上去、送达了东京的吏部。吏部紧急处置批复,基本上是二月份了。到三月即可把结论重新下发地方。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宣和二年的正月,东京汴梁。

  刚过完上元佳节、接受完群臣朝贺之后的次日,皇帝赵佶就忍不住又出宫去了艮岳游玩,并且让梁师成安排把李师师找来伴驾同游。

  历史上的艮岳,一直要修到宣和四年初才完全竣工,赵佶还会为此写一篇《御制艮岳记》,所以如果没有什么新的施工技术的话,这项工程还能再折腾整整两年。

  当然了,中间实际上因为方腊之乱,半停工了一年多——历史上方腊造反后,赵佶为了平息民愤,暂停过一段时间的花石纲。没了花石纲供应的原材料,艮岳自然修不下去了。最后为了完工,赵佶这昏君在方腊平定后又恢复了花石纲,不过那次恢复的时间不算太长,恢复后半年,艮岳终于草草竣工收关。

  如今的艮岳,已经有了差不多七八成完工的规模,赵子称那点蝴蝶效应,多多少少还是加速了工期的。哪怕将作监不敢滥用水泥,但人工修剪后诱导生长的奇花异树,也能让园林的妆点变快。

  赵佶时隔数月又来赏玩,本意只是来看看雪景,却没想到艮岳跟上次来时又大变样了。他心中高兴,就找来将作监的几个官员,嘉奖表扬了一番,让相关官员受宠若惊。

  “尔等倒是用心,这艮岳气象,与半年前又大不一样了。”

  “此皆陛下洪福,天下海晏河清,丰亨豫大,四方协力……”

  赵佶摆摆手,也懒得再听这些马屁言语,很快又沉浸在自己的游园宴乐之中。

  不久之后,他和李师师游览一番,有些乏了,便要用些瓜果,近侍宦官及时奉上各地上供的时鲜果品。

  赵佶只是扫了一眼,便有些好奇。

  “这些果子倒是大得很,柑橘还能有如此之大?而且都正月了,还有如此新鲜的果子。这是何处来的?”

  近侍哪里能回答上这些问题,只说是梁太尉安排的各州上贡之物。

  赵佶来了兴致,就吩咐把梁师成又喊来,当面询问。

  梁师成连忙奏道:“这是江南应奉局最新送来的贡品,朱勔去年在苏州,搜集到了不少瓜果,都比寻常更大,而且隆冬时节,还跟新鲜的一样。

  听说是姑苏县所产,姑苏县去年劝课农桑等事,政绩卓异,多有祥瑞献上。”

  说来也是可悲,赵子称做出来的政绩,本意是为了引起皇帝注意,以求尽快大范围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更快普惠百姓。

  但他却没有直接进贡的权力,就算有祥瑞,也要逐级上报,流程比较慢。为了追求速度,也为了暂时不越级得罪人,他还是只能通过朱勔的花石纲渠道,完成这件事情。

  赵子称最终是为了对付朱勔,但他直到此刻,还不得不利用朱勔的渠道,实在是讽刺得很。

  赵佶听说有祥瑞,愈发好奇,就让梁师成拿来相关奏报。梁师成素知这位陛下想一出是一出,倒也没觉得意外。一番折腾之后,相关奏报就到了赵佶手上。

  这些小事,有司其实都已经批复过了,赵佶只是看了备份的存档。

  赵佶看完之后,终于想起去年夏天,偶然遇见过一次的那位远房堂侄。

  “那赵子称,在姑苏县丞位置上,也干了四个多月了吧,果然能者无所不能,他有那么多巧思,在劝课农桑方面也能那么快做出那么多政绩。

  若是桑树剪枝、瓜果掐蔓、棉花摘星,都能增大果实、增大产量,推广天下,也能多养活不少百姓。”

  随口感慨之后,赵佶便又问起那赵子称的近况、吏部对他的岁课考评。

  梁师成倒是做足了功课,他在来之前、听说陛下关心这些贡品的事儿,就提前了解过周边信息了,于是对答如流。

  赵佶很满意,又说了几句嘉许的话,便让梁师成下去了。

  梁师成心领神会,知道陛下对那远房侄儿依然印象很好,那就再帮一把吧。

  当月月底,吏部岁课考评结束。

  苏州各县的岁课,赵子称的政绩是唯一得到“卓异”评语的,就地升迁为姑苏知县。

  一个月后,吏部的公文便发到了苏州。

  ——

  PS:大家不爱看种田和官场,而且也写不出冲突来,就稍稍快进一点时间线,尽快到方腊造反。

第71章 暗中练兵,备战方腊

  吏部下发的、任命赵子称为姑苏知县的文书,最终在三月初九这天送到了苏州。

  与此一起送到的,还有平调原本的李知县去外地、升半级当通判的任命。

  苏州是最富庶的上等州府,苏州的首县知县,调到稍微偏一点的州府当通判,其实也不算升职,所以并不需要李知县去年有多大的政绩。

  任命送到时,李知县本人正在县衙内办公,所以他比赵子称先得到消息。李知县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惋惜,而是松了口气。

  过去小半年,他明显感觉到苏州的氛围稍稍有点不对劲,某些领域的施政政绩虽然很好,徭役,劝课农桑,地方安堵,似乎都有所改善,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却越来越微妙紧张。

  赵子称和耿介不屈、反对花石纲的魏通判越走越近,有可能会得罪朱勔的苗头,已经渐渐显露最初的萌芽。

  虽然朱勔还没有明显忌惮赵子称,但那也只是因为政绩的蛋糕越做越大、各方都能分润到好处,所以掩盖了矛盾。以朱勔的地位,他也还没觉得赵子称有可能威胁到他,根本不屑于注意。

  毕竟赵子称劝课农桑的成绩、献上去的祥瑞都是实打实的。朱勔掌握着花石纲,也掌握了给皇帝进贡祥瑞的渠道,赵子称在献上政绩的时候,朱勔也间接讨了皇帝的欢欣。

  这些情况,李知县都是看在眼里的,这种附郭县的知县实在是太难当了,他不想卷入这些权力斗争。

  如今,总算是彻底松了口气。

  “你们赶紧去找赵县丞回来,把吏部的任命转告他,让他尽快来跟本官交割。”李知县拿着吏部的文书,便吩咐县衙的属吏尽快转达。

  几个县衙小吏立刻骑上快马,出城去找据说正在城外劝课农桑、视察工作的赵子称。

  ……

  县吏们寻找赵子称的时候,他正在县城西郊的太湖边,打着劝课农桑、视察春耕的旗号夹带私货呢。

  眼前数以千顷计的湖边圩田,正是赵子称去年募集杨志所部士兵和一部分民夫、结合新式工具和水泥,忙活了一整个冬天所取得的成果。

  因为是挖掘太湖淤泥堆砌而成的新田,所以土壤肥力非常充足,跟其他开荒新得的土地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湖泥田第一年耕种就可以取得大丰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总计一千多顷的新田,一部分种了水稻,一部分过于低湿无法排水的田块,则改种了芋头。

  种水稻之前,因为水稻需要育秧、插秧,前期并不占用大田,所以还能再组织人手见缝插针补种一季茭白或别的快速生长型水生蔬菜。

  有些土质实在松软、需要植物根系固定圩岸的地方,则趁着冬天的时候,用扦插法移栽了一些桑树苗或是果树苗过来。

  这些新开发出来的圩田,有七成是作为官圩,成为了政府掌控的土地。还有三成相对零碎的地块,则是作为补偿给去年冬天捐资摊派了的富户们,成为他们的私圩,报答他们出钱出粮的贡献,赵子称也严格依法办事,给他们都发放了新的田契。

  只给出资富商三成的分配比例,这个数据在往年来看,是比较低的。往年遇到这种官府完全不出钱、只组织的修圩模式,出钱的富户们至少要拿一半,否则别人根本就懒得响应政府号召。

  但去年的情况却非常特殊,哪怕赵子称最后给了三成、富户们也都答应了,并且上报魏通判核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赵子称投入了新式施工工具和水泥的使用,让施工成本大大降低。富户们花了同样的钱粮,新造的圩田面积却比往年多得多。

  在总的蛋糕尺寸做大了的前提下,蛋糕的分配冲突也就没那么激烈了,富户们也就默认了官府占七成官圩。

  最终官圩的面积约在八百多顷,民圩约四百顷。那些民圩里,慕容家的庄园又占掉了二百顷,谁让慕容家去年捐钱摊派最多,第一个不遗余力共襄盛举呢。

首节 上一节 51/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