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渐:“我倒是想到一计,本地的徭役,以及每年冬天要兴建的工程,其实也不该完全县里说了算。县里虽然可以借口钱粮不足、少干一点,但原则上,也该有州府统一调度。
修圩田这种小事,每个县自己可以筹措,但修圩田以外,还要修运河、海塘,这些都不是一个县能承担的,要州府统筹分工。
今年虽然州里没有修运河的计划,但那不过是去年修过了,赵府君为了那事儿,可是摊派钱粮得罪了不少富户。今年魏通判硬顶着,觉得没必要再修,也没必要补缮海塘,所以各县才能自主。
可既然小侯爷已经标新立异,惹人嫉妒了,那还不如把统筹之权,主动上交给州里的魏通判。让魏通判统一统筹本县和吴江、常熟、昆山四县的冬季圩田修缮工作。
我看本县为了搞徭役和劝课农桑,还新建了规模颇大的铁场,弄了不少新式的器具,这些东西只在本县用,也不足以尽快发挥其好处,不如跟友邻各县共享。
而一旦有魏通判出面统筹,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四县各展所长,在各自擅长的方面多出力。比如有些县劳力较为富裕,但钱粮缺少,就可以多出人。常熟县粮米富裕,就可以多供给徭役民夫的口粮。本县原本各项比较平均,但既然有了新的铁场,打造的工具也趁手好用,不如多承担铁器和工具的摊派,换来少出人、出粮。
这样做还有一般好处,就是到时候,各县的民夫、厢军的工钱开支,还是各县自行承担的,但上头有了魏通判这面大旗顶着,就算有人嚼舌头,也恨不到你头上,到时候只推说是魏通判分派的任务。其他各营没法受雇,也不是咱们的问题。”
赵子称听了这个计划,眼前微微一亮,也不得不承认陆渐的统筹办法,确实帮自己拉走了一部分仇恨,而且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说,也确实能提高效率。
亚当斯密的理论虽然在后世被很多人喷了,但“社会分工带来效率提高”这个基本观点还是没错的。
越是允许各方各展所长的合作模式,就越能发挥出生产效率。
擅长出力气的一方多出力气,擅长出粮食的多出粮食,擅长出技术装备的多出装备,岂不美哉。
当然这么做,问题肯定也有,而且也肯定会拉到新的仇恨值,赵子称稍一琢磨,就知道这个法子有可能招惹到友邻的吴江、常熟、昆山三县分管徭役工作的官吏。
因为他们本来今年可能没想让魏通判来统筹调度,赵子称这边把权限上交一部分,请上级来指导工作,就会逼得这些人也不得不上交一部分权力、也接受上面的领导。
而修圩田之类的每年日常水利工程,原本是可以化整为零的,不需要州级统一调度,各个县可以各干各的。
赵子称琢磨了一下,对于得罪其他三县的相关官吏,这一点他是不怕的,因为自己的仕途肯定升得比那些人快得多,现在大家只是在不同的县,互不统属,他们恨不恨自己压根儿无所谓。赵子称只要最快速度建立功劳,建立班底,顾不上那些家伙。
但是,赵子称对魏通判不是非常熟悉,只知道历史上此人貌似是个好官,也算清廉,但如果他控制欲极强,自己接受其指导后,却被束缚住手脚,那就不好了。
于是赵子称随口问:“陆兄可了解魏通判的为人细节?”
陆渐难得犹豫了一会儿,才长叹一声:“别的就不多说了,其实,魏通判也曾上书过一次,希望官家厉行节俭,减少花石纲。
你若向他请示,也得低调一些,外人只当是他找上了你,别说是你找上了他。”
陆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算很够意思了,他毕竟是应奉局的人,不该推荐赵子称跟反应奉局的官员接近的。
赵子称也不由心中一凛:他自己就是打算将来找机会,上书反对花石纲的。但他想得很好,不能太急,一定要等方腊即将造反的前夕,最好能时间点卡得越精确越好,奏请皇帝废除花石纲。
那样一来,才能确保朱勔来不及报复自己,方腊就起来了,然后皇帝就会罢了朱勔,自己也就不会遭到反噬了。
但现在看来,居然苏州官场上还有勇士?通判魏宪已经奏请皇帝减省花石纲过了?
看来自己有必要跟这个魏通判好好亲近亲近,结为外援。而且怕是自己明年上书请废花石纲的事情,也要配合着微调一下。
“倒朱”大业已经有前辈摇旗呐喊过了,如果论资排辈,赵子称个人不足以快速收到海量人望。
他必须做一点比魏宪更出格的事情,才能博出位了。
他决定明天就去拜见一下魏通判,让州里统一调度、主持今年冬天四县的徭役水利大局,顺便看看怎么调整自己未来的倒朱计划。
——
PS:今天就一万多字吧,其实因为字数调整,上架卡小高潮也卡不了,刚好一上架要种田和内政,是个小低谷,不过反正都差不多了。债多不愁虱多不痒。
第69章 通判高义,下官又岂能落于人后
赵子称得了陆渐的好意点拨后,很快认识到自己确实官场经验不足,做事容易得罪人。
他前世毕竟只是历史老师,大局观是很好的,也知道大势。
但细微末节处的官场人际关系处理,就不一定比得上古代官场老油条了。
为了更稳妥地渡过方腊造反之前的这段过渡期,第二天一早,他就从谏如流地去府衙拜访了本州通判魏宪,并且带上了自己连夜调整后的方案。
请魏通判帮他把把关,出面统筹今年冬天苏州四县的徭役和圩田整治工作。
最好是连他自己决定的“只高价雇佣杨志这一个营的士兵为姑苏县百姓代徭役、其他各营暂时看不上”这个得罪人的决策,都能由魏通判来背锅,说成是魏通判的决策——
虽然这种可能性极为渺茫,但真要是能实现,赵子称就可以由他唱红脸,魏通判唱白脸了。到时候还能进一步赢得苏州的军心,变害为利,简直不要太爽。
这么渺茫而又巨爽的事情,究竟能不能做到,就要看赵子称如何处理跟魏通判的关系、具体能给到魏通判什么好处了。
尤其是赵子称从陆渐那儿得知,魏宪这人原先就上书奏请过皇帝减少花石纲,赵子称心中已经明白该怎么跟这种人打交道。
在来之前,他还另外准备了几样东西,相信魏宪会感兴趣的。
……
“禀通判,本县新任县丞赵子称求见。”当天一早,魏宪正在自己的衙署内处理公务,属下就进来禀报。
魏宪的公务很繁忙,因此第一时间根本没当回事,只让门房先把人晾着,茶点好生招待,等他处理完正事再说。
此人嫉恶如仇,这两年来抓了不少苏州各县在营建、转运方面的弊案。
比如百姓上缴用于代役的折变钱、最后使用时是否有足额用于雇佣徭役,还是实际上多征少用把余额分了,他去年就抓了两起。
朝廷对粮食征收额外加收的“支移”钱,是否有实打实用到漕运上、运输成本是否真有“支移”的那么高,也被他抓了一起案子。
(注:地方上缴纳了粮食之后,还要负责把粮食运到东京或者其他朝廷指定的地方,“支移”钱就是额外加征的运费,用这笔钱雇专门的漕运商帮忙运,不用亲自运了。)
至于魏宪最厌恶的花石纲,他更是盯得很紧。虽然对付不了朱勔,但他还是先后挖出过两个苏州本地、在花石纲运费上做手脚的属吏。
朱勔对这个魏宪也是恨得牙痒痒,不过此人官声很好,朱勔也抓不到他明面上的把柄,这才没能立刻把他弄走,但也差不多快了。
原本历史上此人并没能在苏州一直干到方腊造反,最终被朱勔陷害弄去了偏远地区。但方腊的造反却等于救了他,朝廷急需官声好的人安抚地方,赵佶才把他捞回来。当然这一切眼下都还没有发生。
魏宪忙活了快一上午,临到饭点才想起赵子称还在那等着,他又不想留赵子称吃饭,便决定延后饭点,趁着饭前草草接见一下。
魏宪来到会客厅的时候,本以为赵子称会等得不耐烦了,没想到赵子称倒是很安静,一个人在那儿冥想打坐,呼吸吐纳。
魏宪既有感于少年人沉得住气,但又想到这莫不也是一个跟着官家的风气崇道的,心中另有几分不喜。
“赵县丞好兴致,等候的时候还有心思吐纳。”魏宪语气毫无波澜地说。
赵子称立刻睁开眼,长长吁出一口气,淡然一笑:“闲来无事罢了,通判日理万机,学生今日前来叨扰,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了。”
魏宪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没什么不合时宜的,只要是正经公务,但说无妨。”
赵子称就把自己的想法大致说了一遍,请魏通判出面主持大局。
魏宪对于他的请求,倒是有些意外:“你不是应奉局出身么?应奉局的能吏,哪个不擅长营建、漕运诸务,还用老夫统筹?
而且你们县今年也没打算修运河、海塘,不过是搞搞圩田,自己本县就能完成,若是老夫介入,呵呵……要权衡各县的贡献,经办之人可就没有油水捞了,你确定?”
这种关起门来的场合,魏宪也不屑于隐藏自己内心的成见和不满,说话比较冲。
但他说的确实符合官场规矩。如果每年冬天农闲弄徭役的时候,所涉及的工程规模小,不跨县,每个县自筹,钱粮账目就不需要经过州府一级的审核,县里面的人就能捞更多。
但只要涉及州府统筹、各县合作,账目上就要严格一些,因为各县肯定会存在分工不同,比如甲县出的人力多、乙县出的粮食多、丙县出的工具铁器多。
这时候,人力值多少钱、粮食值多少钱、铁器值多少钱、各个县说自己出了那么多数量,实际上有没有足额出到,这些都要州府一级统筹审核,确保公平,让各县心服口服。
否则姑苏县就会嫌昆山县克扣了粮食、昆山县会嫌吴江县出工不出力、徭役人数有空饷,扯皮扯不清了。
对于想要多捞的县级官员,是绝对不希望州府一级统筹的。也就是修运河那种大事没办法,跨县了,只能不得不统筹。
赵子称见魏宪意外,就知道此事有戏了,之前魏宪对自己没有好脸色,应该就是觉得自己是被朱勔暗中举荐上来的,还有误会。
知道了症结所在,赵子称便不卑不亢、大大方方地澄清道:
“看来通判对学生有不少误会,大丈夫事无不可对人言,学生便澄清一二:首先,学生乃太学上舍两优、依朝廷成法补授的姑苏县丞,并非什么朱勔门生,也不是朱勔举荐。
其次,学生此前跟应奉局扯上关系,不过是被迫卷入花石纲沉船案,眼看友人惨遭冤枉,不得不挺身而出,申明冤情。朱勔见我机智,想要拉拢我,那是他的事,但我从未做过对不起百姓的事情,也从未靠为官捞过不义之财。
最后,今年姑苏县的徭役,学生没打算从中捞一文钱,学生至今为止甚至是贴钱做官的。只要魏通判肯主持大局,姑苏县的徭役支出账目绝对经得起审核。”
赵子称是绝对没有贪钱的,他最多就是花钱大手大脚一点,但自己绝对没捞。而既然是姑苏县筹上来的钱,自己想足额发放受雇厢军的饷钱,甚至给点奖金,外人也无话可说。这就是他让魏宪介入的底气所在。
魏宪听他义正词严一连申明了几点关键,内心也颇为惊讶,对他的感官稍稍有了些改变。
魏宪琢磨了一会儿后,释然道:“看来你做官,是只求名,不求财了,这倒也可以理解。少年人,想要功成名就,不愿蝇营狗苟,也是人之常情。年轻真好啊,老夫年轻时,也是热血报国无所畏惧,经历得多了,才知世道艰辛。
不过,你这是打算拿老夫当枪使,你自己不贪,又不想因为善待徭役厢军、重赏笼络人心遭人嫉恨,便把老夫抬出来,让老夫得罪人?老夫凭什么为你做这事。”
魏宪的态度变化很微妙,他已经理解了赵子称,不再对他抱有恶感。
但理解不代表要帮赵子称火中取栗,这依然是两码事,中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魏宪这么问,倒也不是为自己要什么好处,或者名声,但至少赵子称得告诉他:这么干有多利国利民,那也可以。
赵子称知道自己已经过了第一关,便继续侃侃而谈:“通判若肯主持大局,利国利民的好处至少有两点:
首先,分工带来效率,各县各有所长,我姑苏县工商繁荣,丝茶昌盛,但种粮不多,能用于徭役的余粮也不多,相比之下,昆山县余粮甚多,如若各县合作统筹,各县各展所长,必能节省开支、事半功倍。”
赵子称说着,便把他理解的后世亚当斯密那套“专业化分工带来效率”的经济学理论,大致跟魏宪说了一遍,过程中还免不了稍稍引经据典,把儒家先贤尤其是孟子的一些朴素经济理论观察拿来印证。
魏宪也是饱读大儒出身,学问是非常扎实的,但赵子称说的这些后世经济学理论,他当然没听过,还结合了孟子之言,穿凿附会,顿时把魏宪听得惊为天人。
“此子虽年少,学问却是扎实,他这个太学上舍两优,怕是没有仗着宗室身份舞弊,而是实打实考出来的……而且恐怕还名列前茅。”
魏宪心中不由如是暗忖,既认同了赵子称的经济学术观点,又多了几分提携才俊晚辈的念头。
而赵子称见他意动,进一步趁热打铁道:“如果通判肯主持大局,姑苏县愿与其他三县通力合作,到时候姑苏县愿意承包今年四县冬季圩田的全部铁器、工具和石料。
人工方面,各县可以自筹一部分,但需要其他几县为姑苏县提供民夫、厢军的粮食。至于姑苏县承包的铁器、石料具体能作价几何,换来其他三县多少粮食和人工,就看通判秉公处置了。”
至此,赵子称的计划已经彻底图穷匕见,他就是希望通判主持大局,按照原本的市价给四县的人工、铁器、粮食等生产要素定价。
然后赵子称所在的姑苏县,对于铁器工具的生产效率明显有优势。同时他此前在东京将作监时、为艮岳工程鼓捣出了原始的水泥科技,也可以用来低成本修起圩坝、圩岸,代替原本需要用到的石头。
修筑圩田,就是在沼泽湿地之类的地方,挖深淤浅,把有水的地方挖得更深,把原本很浅的地方直接堆成平地肥田。
但是大规模营建的圩子,需要考虑圩岸是否容易因长期沼泽湖水浸泡而在此塌陷、塌方回池中的泥土是否会导致蓄水区容量下降、小船通航航道被搁浅阻断,因此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石头砌个岸沿。就跟修运河要修河沿是一样的。
赵子称之前搞出来的原始水泥,最初只能用来给艮岳堆假山,不敢用于造房子,怕质量不行、久了之后塌陷把人埋了。而假山对水泥的质量要求,明显就比造房子的水泥要求低得多。
反正都是直接替代花石纲里的山石、实心堆砌的,不怕抗拉强度低。
而在替代假山石之后,赵子称又很敏锐地捕捉到了原始水泥的第二阶段用途,那便是修圩田的圩岸。
他暂时还不敢把水泥直接用于修海塘或者大坝,因为那种工程一旦质量不够,导致溃坝,危害会极为严重。相比之下圩田圩岸的蓄水压力要小得多,出现一丁点质量问题,最多也就是导致蓄水池淤浅、航道受阻,但绝不会有洪灾泛滥。
先把水泥用来修圩田,试点个一两年,过程中再慢慢琢磨改进工艺,弄出更好的配方,等一切经得起历史检验之后,再用水泥进行大规模营建,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正如蒸汽机最初出现的原始型号,只能在煤矿矿井里抽水,得质量越来越可靠、效率越来越高后,才能找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攀科技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一边攀一边为萌芽状态的科技找到合适的商业化应用场景,这样才能形成正反馈循环的飞轮效应。
赵子称对水泥技术的路径规划,其实就非常合理,一开始最差的用来堆假山,堆假山效果好、进一步改良再造圩田,然后才轮到用水泥造房子、修大坝,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好多年的持续技术迭代更新,但这绝对也是步子迈得最稳的。
而只要赵子称的计划得以实施,实际上姑苏县今年冬天需要为徭役工程出资的东西就很少了。
市面上石料和铁器的估价是很贵的,可以置换来其他友邻三县很多资源。赵子称以新技术极大降低了成本,但他折算给魏通判的价钱,却不会立刻降低。
比如市面上一贯钱可以搞到的石料,赵子称用他最新改良的水泥,可能才两百钱的成本,而他再给魏宪稍微打点折扣,按照七八百钱的价格折算,这样魏宪和其他三县也降低了两三成的石料成本,姑苏县也能有翻两倍的毛利。
他就能轻徭薄赋,以极低的代价,做较多的事情,还让本县富户全都感恩于他。
赵子称快速扩建铁器工场的计划,也可以掩盖在“为苏州四县冬季徭役提供铁器工具”的账目之下,很多前期投资都可以平账摊销进去。
……
魏宪并不了解赵子称的科技究竟有多强,但他听赵子称笼统地说、他有办法低成本解决石料问题,分工合作合则两利,魏宪也就暂时信了。
最后,魏宪只有一点额外要求,希望赵子称能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便全力支持赵子称的计划。
“你提到的那个‘低成本取代石料’的新材料,究竟效果如何?能让老夫参观一下么?兹事体大,毕竟空口无凭。”
赵子称:“这有何难,通判有暇,随时可以去看,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