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120节

  返回氶城后,刘道规第一道命令便是扩充兵力。

  戴耆之无比鸡贼,知道氶城完全被掌控,去了昌虑县。

  但只要在兰陵,就避不开无处不在的耳目,不过这厮倒也谨慎,到了昌虑后,低调无比,每天也就带着部曲打打猎,到处游玩。

  装作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

  他玩他的,刘道规忙自己的。

  如今占领了半个鲁郡,一千六百幢兵捉襟见肘,周围燕军动不动就几万大军……

  上一次大野泽之战,刘道规吃尽了苦头,被人围追堵截,玩了命方才击溃敌军。

  不过外面也是有代价的,前后花费不下六万缗……

  上次出兵,府库中三年积累的粮食消耗一空,如果每次打仗都要额外再花这么多钱,刘道规早就倾家荡产了。

  “每幢扩充到四百人,骑兵增加到八百!白、绣白两幢驻扎鲁城,玄、绣玄驻扎平阳城,赤、绣赤两幢驻扎邹城,剩下两黄幢驻扎氶城。”

  刘道规做出一系列的调整。

  幢兵扩充到三千二百人,骑兵八百,由刘道规直辖。

  如今手上掌握的战马一千五百多匹,能打造一支精锐骑兵了。

  在北方地界上混,骑兵必不可少。

  新卒直接从幢民中选募,这些人本来就是一路从北方各地杀到兰陵的,武艺和胆气全都不缺,与胡人有血海深仇。

  家家户户习武,其中不少弓马娴熟的豪杰。

  每年都有两个月的军事训练,这两年在八幢中经过了思想改造,披上盔甲提起刀,就是一支精兵。

  不到三天,一千八百幢兵便招满了。

  编入八幢,连训练都免了。

  所有军官,即便是最基础的列长,也是刘道规亲自面见,亲自任命。

  基本都是上一次大战中立功之人,火长之上的队头、官长、曲长则多是刘道规的部曲,他们都是北府老卒,军事素质过硬,忠心耿耿。

  因出身的缘故,在征虏军府得不到晋升,一直被埋没。

  这年头当然要任人唯亲。

  只有知根知底,用着才放心,部曲差不多就是家奴,全家世代与刘道规捆绑,不用他们难道还去用别人?

  当着所有新卒的面,刘道规举办了一场晋升仪式。

  这两年幢民们吃上了饭,偶尔还能吃上一两口肉和鱼,身体素质直线上升,一个个虎背熊腰,站在一起,自有一股气势。

  “驱除胡虏,复我河山!”每个新提拔的军官,都会在手臂上割一刀,鲜血淋漓。

  “且记今日之言,莫忘初心!”刘道规倒上一碗酒,为他包扎。

  虽然不喜这种自残的陋习,但这年头都是这个传统,北方的羌人,还有以刀割脸的习俗……

  “一息尚存,绝不敢忘!”

  军官端起酒一饮而尽。

  随后,刘道规亲手递给他一面刻着名字和官职的竹牌,以及曹思霏缝制的戎服、革带,算是正式成为列长。

  任何事都要有仪式感,军中更少不了荣誉感。

  没有荣誉感的军队就是乌合之众。

  以前穷,什么都凑活,现在有所好转,刘道规舍得花这个钱。

  魏晋军户地位低下,跟奴隶差不多,普通百姓都不愿意将女儿嫁给他们,这样的军队战力自然直线下降。

  江左风气,以从军为耻,士族挂着各种将军头衔,真正用到他们的时候,一个个怯懦如鸡。

  反观胡人,宗室中人,年未弱冠,便上阵厮杀,长成后,牢牢掌握兵权。

  这么下去,南朝一定会被北国超越,拉开距离。

  其实现在就有这种趋势,北府军、西府军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当年南下的北方流民。

  这个时代不修兵备,简直是自杀。

  刘道规弄得这么隆重,也是为了提升军人的地位,更让他们知道为何而战。

  幢民、平民、流民、奴隶,幢民最上,而幢民之中,幢兵地位更高,不用耕种,一心训练,专注征伐。

  阵亡有抚恤,子嗣由本幢照顾,长成后,优先从军。

  伤残士卒也有专门的抚恤,保证衣食无忧,视伤残情状转为民吏。

  种种措施下来,让八幢中人人以从军为荣。

  每个受封的军官在宣誓之后,气质神采明显不一样了,眼中多了一层光,身姿笔挺。

  下面的新卒也是满脸羡慕之色。

  刘道规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只要没有婚配的军官,全都由官府做媒,娶清白女子为正妻,再配两个流民女为妾。

  这年头女多男少,每次出征,俘虏最多的就是女人和孩童。

  能嫁给军官,也算她们的福气。

  升赏之后,又为军官和幢兵举办了一场盛大婚礼。

  所有未婚士卒直接分配。

  成家立业,士卒成了家之后,方能定下心来。

  幢民则从流民中补充,这些人不愿投奔燕国,冒着各种风险南下,已经通过了第一层考验,脊梁骨是挺直的。

  翟魏覆灭的这一年多来,流民大举南下,虽然大多数去了彭城,不过兰陵也跟着喝到一口汤。

  燕国如日中天不假,但国内还处于原始部族状态,连官僚体系都没有恢复,鲜卑勋贵可以随意欺男霸女,圈占良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北方百姓经过氐秦的治理,自然不愿意再过这种苦日子,纷纷南下。

  某种程度上,刘道规个人认为慕容垂的燕国还比不上拓跋珪的魏国。

  慕容垂返回河北时,河北诸胡,包括丁零人翟辽在内,纷纷投其麾下,共推慕容垂为盟主,从而建立了燕国。

  内部矛盾根本没有解决,很多事情,慕容垂也管不了麾下的族主和豪酋。

  而拓跋珪十五岁在牛川起兵,击败叔父拓跋窟咄,光复代国,太元十一年(386年),改国号为魏。

  移都盛乐城,任用贤能,仿汉制,完善职官制度,强行分散诸部,重新按居住地编户齐民,让魏国短短数年从苦寒之地崛起,击败比它强大的铁弗、蠕蠕、敕勒诸部……

  军事上只能争一时之胜负。

  但内政治理得当,国祚能延续更久。

  燕国这么强,是因为慕容垂从无一败,靠军威凝聚在一起。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兰陵鲁郡虽小,但毕竟处在前线,北国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可小觑。

  刘道规从南下的商贾嘴中打听到各种魏国燕国的消息。

第174章 治器

  平阳城缴获的各种盔甲,能让八幢的披甲率达到四成。

  竹甲虽然获取容易,但不经用,一次大战,竹甲基本就损坏了,稍微激烈一些的战斗,竹甲根本不顶用。

  勉强一用可以,但只能作为过渡,不能作为正式装备。

  弓弩人手一把,氶城的工坊已经能自己造弓,原料就是漫山遍野的桑树。

  桑树可是好东西,叶子可以养蚕,桑葚可以充饥,躯干则是最好的造弓材料。

  男耕女织,耕战一体,华夏先祖早就将战争、生活、生产融为一体。

  至于铁矿,兰陵西南的微山、峒山、磨山、赤山有一条相连的铁矿,还是一条露天的富矿,汉朝时,便在彭城和谯郡设置了铁官。

  以前只有彭城那边在开采,曹霁觊觎已久,却不敢动手。

  但现在刘道规成了太守,彭城也是刘家的祖籍之地,也就不用顾及那么多。

  刘道规直接令人在微山和赤山开了两处铁矿。

  手上这么多的俘虏正好派上用场。

  每一场大战,损坏的兵器数以千计,刘道规寻思着提升兵器质量,不求打造成神兵利器,但也要顶用一些。

  综合与鲜卑人的几场大战的特点,环首刀有些落伍了,在战场上很难破开敌人的甲胄。

  五胡乱华已经八十多年,北方的胡人在兵器和骑兵战术上有了许多革新之处,重甲骑兵、长槊、重甲步卒普遍装备。

  环首刀是当年大汉对付无甲的匈奴骑兵打造的。

  对付如今的胡人,就有些力有未逮了,只能作为辅助兵器。

  刘道规寻思良久,让工匠们打造长柯斧、锤、铁鞭、长槊等重型破甲兵器。

  锤和铁鞭春秋时代便已经出现。

  张良为刺杀秦始皇,选力士怀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埋伏路旁,秦始皇巡游至博浪沙时误中副车,许多异士纷纷访求名匠,模仿打造此锤,名为博浪锤。

  羯赵时,梁犊戍卒叛乱,抢百姓斧头作长柯斧,一路从雍城杀到洛阳,击破羯赵各路大军二十余万,石虎惊恐不已,启用姚弋仲、苻洪倾国之军,方才将其扑灭。

  刘道规在以往几次厮杀中,也感觉斧头好用一些,尤其对付甲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既然走精兵路线,就必须装备精良。

  还有从平阳城中俘获的四千民夫,其中竟然有两百三十多名随军工匠,大部分是铁匠和木匠。

  刘道规喜出望外,这年头工匠不是被士族门阀奴役,就是被胡人霸占。

  这两百三十工匠,比平阳城还要金贵。

  刘道规单独设了一个工匠营,好吃好喝的供着他们,还从八幢选了五百多个少年跟着他们学艺。

  刘道规还对箭矢做了改进,打造成三棱锥形,更为细长尖锐。

  “我家工匠只有两百余人,只怕打造不出你要的这么多兵器。”曹霁满脸愁容。

  “工匠不足再培养便是,我让人再去彭城再招募些,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钱给足了,不怕没人来。”

  江左的工匠都被士族高门垄断。

  但北方却有大批的工匠南下,南方这些年不太平,晋军对付流民,手段不在胡人之下,彭城也就成了最大的聚居之地。

  刘道规又不是要打造一些奇巧之物,斧、锤、鞭、槊,也就槊有些难度,斧、锤、鞭都是傻大黑粗之物,工艺并不复杂。

  “你若这么说那就好办了,赤山一带的铁矿遍地都是,也是一门赚钱生意……”曹霁两眼放光。

  赤山,从颜色就知是座矿山。

  以前广陵就有人将军械卖给北方胡人,大赚特赚。

  不过那是广陵,刘道规还没掉进钱眼儿里面去。

首节 上一节 120/1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