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飙升的同时,各家全都联合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都有着各种关系后台,最后面的后台就是康宁帝的皇子们,因此户部根本收不上税。
隆庆帝当政后,所颁发的新政中就有专门针对这一条的改革。
隆庆帝将京城附近的矿产,例如房山煤矿等产业,从各家收回,交给关系亲近的兄长忠顺王管理,希望可以以此稳定京城的煤价。
同时隆庆帝在京外的地区派遣大量矿监,专门监督收税。
最终虽然税收上来了,但具体效果却和隆庆帝想象中的不同。
矿监和各大家族沆瀣一气,共同贪污,税虽然收上来了一点,但煤价却再创新高,忠顺王更是监守自盗,肆意操控京城煤价,赚的盆满钵满。
直到今年,一场倒春寒冻死了太多人,忠顺王害怕方永杀他以平民愤,这才主动将房山煤矿交了出来。
之后方永开放煤矿,这才稳定了局势。
现在这种情况,该选择拿谁开刀,方永一时间没有想好。
说完了煤,最后的就是大头,也就是盐了。
粮食百姓可以依靠自己种植,或是进行渔猎等等,总能想出办法。
煤一年四季只有冬天才会烧,还可以用木头之类的进行替代,不算完全的必需品。
可是盐却是无论何时何地,不吃就不行的必需品。
管子曰: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可见盐之必需。
京城的盐,其幕后操纵价格的主要黑手,就是方永……
咳咳!
毕竟之前,方永和大熙是敌我关系。
因此他操纵盐价,摄取利益,也是属于正常的竞争手段。
比起历史上那个把熟种子卖给敌国致使灾荒遍野的家伙,方永感觉自己还是挺善良的。
总之,京城的盐价主要是方永在背后操控,具体到个人,就是方永手下的黄文州。
此外,山东孔家也私贩一些盐,还有忠顺王,也在其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当然,大头还是方永。
如今进行改革,这种害国害民的大锅方永肯定是不能背的。
所以他现在必须要找人甩锅出去。
黄文州是个合适的甩锅对象。
黄文州出身于八大盐商的黄家,从出身来说,不是什么好东西。
他在方永起事之初为方永提供了稳定的铁矿,打造了许多铠甲,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淮阴军的战斗能力。还在帮方永害死缮国公的事情上出了不少力,立下了大功。
不过俗话说得好,狡兔死,走狗烹!如今方永的地盘扩大,已经不再那么需要铁矿,而缮国公也已经死了,方永完全可以再借隆庆帝的名义,给缮国公平反,然后杀了黄文州以平民愤。
就是可能这样做稍微有点冷血了……
有些不太符合方永对外的人设。
方永本身还是很重感情的。
如果不是非杀不可,他还是更愿意让黄文州功成身退。
如果不杀黄文州的话,那就只剩下了忠顺王和孔家。
孔家现在和他还处于蜜月期,虽然早晚翻脸,但至少不是现在。
忠顺王的话……
忠顺王是正经皇亲,隆庆帝的亲兄长。
此人唯利是图,为了捞钱很早之前就和方永暗中合作,即便面临国破家亡的局面也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不为国家考虑一点。
忠顺王嘴里常念叨一句话,叫作:在其位,谋其政。
当初康宁帝没有传位给他,那他就没有为国家考虑的责任。
第249章 ,房间太热
忠顺王这样的人,说实话,方永是舍不得杀的。
多好的人啊。
人家只是想快快乐乐的捞钱享受,做个闲散王爷。
他甚至连兵权都没有。
可惜啊,为了平息百姓压抑许久的愤怒。
为了天下众生。
只能挥泪斩杀这位王爷了。
方永朱笔一勾,已然定好了朝中争斗已久的两名军机大臣的职位。
一位是孔家门生,孟申。
一位是忠顺王。
这两人都得死。
区别只是早与晚。
而让他们担任军机大臣也只不过是把他们变成众矢之的罢了。
至于执行者。
方永原本是想从淮州专门调人过来。
不过去了一趟贾家之后他觉得,貌似让贾赦来当这个刽子手也未尝不可。
贾赦还是有点能力的,他再派个人在旁边提点协助,基本不会出什么差错……
方永这边处理着事务的同时,另一边,探春带着王熙凤去见了黛玉。
王熙凤只是一眼便认出了王妃娘娘,实在是太过出落,一身气派,似仙子一般,一眼便认了出来。
这般人物,也难怪会成为王妃了。
不过面前的情景却与王熙凤想象中的有很大不同。
她原以为这位王妃娘娘会像贾母那样,被众人簇拥着,供在中央,一应女眷皆都低眉顺眼,规规矩矩,大气都不敢出的。
只是到了后才发现,众人只是各自闲散的坐着聊天,亦如家中一般,王妃娘娘虽然坐在中间,却也没被大家当老祖宗供起来。
那湘云此时就在王妃娘娘身边,小手环在黛玉腰间,二人不知在聊着什么,竟能如此亲密。
湘云这时不知说了什么,黛玉嘴角捧起一抹笑容,手指轻点着湘云的额头,这般举动虽让她少了几分仙子的清冷,却又多了几分少女的可爱了。
王熙凤忙给黛玉行礼,自报家门。
湘云惊喜的打招呼道:“二嫂子!”
黛玉遂请王熙凤起来。
她对王熙凤没有太热情,也没有太冷淡。
对黛玉来说,王熙凤只是一个有些熟悉的陌生人罢了。
王熙凤随后代贾母给黛玉问好。
黛玉笑着回应。
黛玉没在贾府生活过,因此对那里没有太过深厚的感情,不过贾母到底是她的亲外祖母,黛玉还是想有时间去看看的。
只是由于最近大婚在即,于古礼她不好随意外出,这才没去贾府。
王熙凤随后与黛玉闲聊了两句,初时她还有些紧张,不过很快她便摸透了黛玉的性子。
正如探春所说,黛玉很好相处,只是外冷内热。
王熙凤最善交际,很快便和黛玉相处自如起来。
其中也有湘云为双方介绍的原因,王熙凤也在湘云和探春的介绍下认识了其他的女子。
其中介绍到宝钗时王熙凤略微惊讶了一番。
家里都以为薛家遭逢大难,薛夫人等人都死在了金陵,王子腾一直领兵在外,从未在信中提过此事,没成想宝钗竟然能有如此造化。
随后众人又聊了一阵,然后探春提出说要带王熙凤去见大姐姐。
这时,巧烟突然跑了进来。
巧烟环顾四周,看到探春后赶忙走了过去,不过看到探春身边的王熙凤后又面露疑惑。
先前方永没有带着巧烟一起前往贾家,因此巧烟并不知道王熙凤的身份。
探春于是给巧烟介绍了王熙凤的身份。
巧烟听后张了张嘴,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称呼。
黛玉看出巧烟的为难,遂出言道:
“巧烟,你称呼凤姐姐便好,我们后宅之中,只管以姐妹相称,若叫二嫂子,只怕链二哥今后难以处事。”
黛玉随后又与王熙凤介绍道:
“这是王爷认的本家妹妹,巧烟。”
王熙凤闻言心中微惊,爽利的道:
“正如王妃娘娘所说,小郡主叫我凤姐姐便好。”
巧烟闻言笑着叫了句凤姐姐,然后解释道:
“凤姐姐,我不是什么郡主,我只是王爷身边的一个小丫鬟,你叫我巧烟就好了。”
说罢,找到探春道:
“探春姐姐,快来,王爷叫你侍奉呢!”
探春闻言面色一红。
尤其是还当着王熙凤的面,这让她更不好意思了。
众女都笑了起来。
王熙凤也抿嘴发笑。
探春只好告辞,嘱咐湘云带王熙凤去看大姐姐,然后便跟着巧烟走了。
随后湘云便带着王熙凤在宫里游玩。
宫中的景致其实并没有比荣国府中强出太多,甚至因为缺钱和之前的动乱,一小部分的名贵花草已经凋敝。
不过整体的建筑还是难掩恢宏气概,皇家圣严之地,即使稍显破败,气度也绝非一个小小的国公府邸能比。
王熙凤不由得感叹三丫头的好命。
当初都以为是送去与水匪和亲,生死难料,哪想如今那水匪成了气候,改朝换代也只在旦夕之间。
期间王熙凤来到了凤藻宫,见到了元春。
方永对元春自然是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