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67节

  待到他掉头发成秃子的时候,有石介哭的时间。

  光盘后。

  张方平靠在竹椅上:

  “十二哥,其实我方才想了一下,范相公当年也是拒绝过美味的餐食,说一旦吃了就道心不稳,不肯用心读书了。”

  “俺不信。”宋煊在一旁漱口。

  包拯收拾碗筷:“十二郎为何不信?”

  “范相公的道心稳的很,他只是不想轻易接受官员的“美意”,免得将来在官场上要为他人私事奔走报恩,这不是他的性格。”

  包拯怔住。

  是了。

  他也是在老家经历过富商屡次发出宴请自己的事,但自己也是这套说辞给推托了。

  说到底,包拯打心眼里是有些看不上富商的。

  更不想自己中举后为了还这点恩情,而为他奔走。

  十二郎之言,果然是一针见血。

  包拯摇摇头,发现自己在某些认知方面确实是比不过岁数更小的宋煊。

  他不知道宋煊小小年纪都经历过什么?

  但包拯可以肯定,宋煊的生活阅历可真不少,但看起来一点城府都没有,着实是奇怪。

  宋煊吐干净嘴里的残渣:“大抵在石介看来俺们都是本地学渣,想要走贼配军的路子,考不上书院罢了,他不想过多交流,这样对大家也好,俺也没想把他纳入小团体里来,真以为是谁都能进吗?”

  张方平瘫坐在椅子上嘿嘿发笑。

  整个宋氏私塾的那些学子,除了自己有谁能让十二哥高看一眼的?

  许多人都想要跟着十二哥厮混,可十二哥却是看不上他们。

  包拯再次怔住,我这就是被接纳了?

  想自己比那石介早来没几天呐。

  宋煊日常锻炼,在那边练习射箭,张方平带着包拯打八段锦。

  “包兄,你也该到了成亲的年纪,到时候你们夫妻二人一起锻炼数月,定能让子嗣更加健壮。”

  听着张方平的话,包拯叹了口气,跟随张方平的动作缓缓道:

  “我妻子已经病逝两年了。”

  宋煊与张方平的动作皆是一顿。

  随即各自继续打动作的打动作,松手射箭的射箭。

  包拯二十五六岁了,他爹又是官员,老来得子,能不让他英年早婚吗?

  宋煊装作随意的道:“那考试过后,包兄可是一定要把八段锦的图画差人送回老家啊!”

  “让二老也练一练,到时候你再次成亲,他们也好能见到亲孙子出生,了却心愿,老人心情好了,才能延年益寿。”

  张方平也是赞同宋煊的话,人死不能复生,说屁话没有用,大家还得往前看。

  不是旁人安慰几句就能好的,又不是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情,很难感同身受!

  二人都没有说什么节哀的话,反正生活还得继续过下去。

  如今大宋女子改嫁以及男子续弦都是极其正常的操作。

  不像南宋明清一样那般有悖人伦,搞什么贞洁牌坊,礼教吃人那一套。

  上任真宗皇帝的媳妇就是改嫁的,而且还不能生育,一样成为了皇太后,还能掌控朝局。

  毕竟如今仁宗还没有亲政,大多就是个吉祥物的存在。

  包拯本以为宋煊二人会同别人一样劝自己节哀,他也准备好了习惯的说辞。

  未曾想二人直接略过这个话题,让自己多关注活着的人。

  “多谢。”

  包拯郑重的道谢。

  宋煊与张方平无所谓的摆摆手,待到运动结束后,便各自回房间继续点灯夜读。

  石介吃了那家素面,滴三滴香油确实是好吃。

  他顺便还买了两根蜡烛,以及一方徽墨,待到借宿结束后,送给宋煊聊表心意。

  等他进了家门,发现宋煊已然回了房间读书,又瞧见他的伙计在乘凉看账本,也有在习武的,便默默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点燃蜡烛,摊开书本。

第80章 年轻的苏洵呦

  石介对于宋煊等人也表现出极大的疏离感。

  他也想走上进士这条路,自是不想有太多的事务来影响自己。

  方才他进入院子后,其实就有些笃定,那宋煊如此三心二意,怕是考不上书院的。

  毕竟人的精力就这么多。

  世上文武双全的人物太少了,几代人都很难出现一个。

  陶宏等人也没怎么搭理石介。

  他们小时候都经历过苦难,能跟随宋煊有今天的好日子,都不容易。

  谁他妈的愿意再回到过去啊!

  尤其是宋煊如今还在成长期,将来为官后,大家定然能够有更广阔的前途。

  兄弟们这辈子的苦都在小时候吃了。

  今后自是要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至于类似石介这样矫情的做法,他们皆是看不上的。

  大家都是想要“阶级”跃升的。

  到了第二天一早。

  宋煊等人吃早饭也没有叫石介,快速吃完后,便直接前往书院去看自己的座次。

  趁着太阳还没出来。

  其实张方平性格很是跳脱,但是他瞧见宋煊漫不经心的模样,再加上包拯虽然备受打击,可脸上也看不出激动的情绪,他便平稳了下来。

  宋煊站在状元桥上,瞧着应天府书院院墙前已经站满了许多学子。

  他们交头接耳,全都在讨论着自己坐在哪里,甚至还在想着能否碰上认识的人。

  “哎,俺看见十二哥的名字了。”

  “原来他离开勒马镇,真的来考书院了。”

  “如此多的人,怕是跟咱们一样都考不上。”

  这是同在宋氏私塾读书的那几个拔尖的人,他们万万没料到会有如此多的学子前来考试。

  如此一来,岂不是大量挤掉了本地学子的名额?

  但这些人也不敢出声反对,自是默默消化。

  至于他们身边的诸如赵氏私塾等学子,对宋煊的报考更是不屑一顾。

  他宋十二在经商一道上有天赋,并不代表在读书上也有天赋。

  若宋煊当真是神童,他早就该考上书院了。

  但这股子声音,被更多的议论声所淹没。

  大家都打算趁着天气凉爽些过来看座次,再说其他。

  包拯本想开路,却是被宋煊给抢了先,他毫不客气的从人群当中分出小道来,领着张方平从人群当中穿越而过。

  溜达了好一圈,宋煊才看见自己的名字,后边标注着,丙房,第二十。

  数字大写还得等朱元璋处理郭恒案之后,才大规模推广开来。

  张方平在甲房第十,包拯则是在丁房十一,大家都隔开来了。

  至于石介的名字,宋煊也没打算去看,直接转身却不料碰倒了一名学子。

  宋煊连忙扶起来,生怕发生踩踏事件:“抱歉,你叫什么,俺帮你看一下。”

  “多谢,我叫苏洵。”

  宋煊应了一声,再次转过身子看榜单,却是眉头微挑。

  电光火石之间,苏洵这个名字便从宋煊脑子里蹦出来了。

  莫不是苏东坡他爹?

  宋煊微微侧身,让苏洵看清楚:“苏洵,丙房,十三。”

  “多谢。”

  苏洵也看清楚了自己的座次,便跟着宋煊从人群当中挤了出去。

  就这么一会,几个人头上便全都冒了汗。

  “还不知兄长的姓名?”苏洵主动询问。

  “在下宋煊,行十二,宁陵县勒马镇人,月前搬到宋城居住。”

  “在下苏洵,行三,眉州眉山人,离家来中原游览,恰巧遇到此处招生,报名考一考。”

  苏洵对于如此盛况自是忍不住参与一番。

  宋煊便确认了,眼前这个稚嫩之人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他如今未曾娶妻生子,苏轼两兄弟都未曾出生呢。

  尤其是苏洵年纪轻轻就是个浪子,喜欢到处去游荡。

  他爹曾经用了三年时间来改变苏洵迫使他的屁股坐在学堂当中,但无济于事,索性就放他出去游学,增长见识,顺便碰碰挫折,让他自己悟出人生道理。

  苏洵有了父亲的钱财支持,便不满足于四川境内。

  中原、陕西,甚至江西都去游荡过。

  他的花销就特别切合大学生的生活费。

  月初大手大脚,月中计算一二,待到月末没多少钱,便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的返回老家。

  如今正是苏洵十五岁第一次外出游学,他选择来中原增长见识。

  恰巧碰见应天府书院共襄盛举,他自是要参与一二。

  考不考得上另说,重在参与嘛,回去也好跟家里的朋友吹吹牛皮。

  此时豪气的苏洵当即开口道:

首节 上一节 67/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